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如何提高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有效教学探索是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课程教学中,我们既要设定合理的教学目的,也要在充分了解课程性质的基础上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效率,使学生在掌握民族民间文学课程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了解一些民俗文化方面的知识,增进民族交流和理解。
[关 键 词] 民族院校;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2-0012-0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说唱、戏曲等文学样式,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学及其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阶段。就目前高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实践而言,传统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基础知识讲述中穿插部分代表作品。由于课时所限,加之理论部分的过多干预,这种授课方式远远达不到诸如使学生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文科教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为积极响应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指示,为拓展学生民族文化视野、丰富其知识面,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水平文科学生,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民间文学知识是一切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民间文学课程应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但是某一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还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部分歌谣、谚语、俗语、顺口溜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样式在向其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传达民族信念、指导其人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谜语在后辈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本身就是传播民间智慧的媒介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部分民间故事通过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在虚实交织的情节中,传达出朴素的民间道义批判。又如民间歌曲,借助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及曲调形式,或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倾诉世间的不平,或歌咏至死不渝的爱情,都有利于良好学生审美情趣的建构。
除了上述智育、德育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民间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其中的自然朴素之美,也应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中文系学生大都缺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部分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但对其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对某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或某一样式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与对其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讲述相结合,指引学生体悟这些民间文学样式所蕴含的自然、原生态之美。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传统教育以系统讲授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艰涩的理论讲述中贯穿部分代表性作品并简要赏析。这种理论先行的民间文学授课方式收效甚微。正如孙正国先生所言:“当前教学的出发点则是理论结构的假设为核心线索的教学观,也正是这种教学观,几乎毁灭了民间文学的教学出路。”
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相比较,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讲述内容,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入手,合理引导,使其对民间文学的感性体认渐渐理性化。诸如神话部分的教学,我们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作品,继而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通过作品的讲述,不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展演性质,也使学生容易理解神话即“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如此,我们在探讨诸如神话的定义、起源、内容、分类、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时,便不再空洞晦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神话,其他如民间故事、歌谣、传说、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等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采用以作品为原点逐渐导向理论知识的方法,以便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学习。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在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口头讲述、课堂讨论、问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并形成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与学理思考。互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会民族语的学生乐意将他们从祖辈、邻居那里听来的口头文本带到课堂,通过语言表演,展现民族民间文学极富民族性、表演性的传承现场。因此,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民间文学的魅力,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语境。此外,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我们在民族民间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之时不忘田野调研的重要性,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说”“写”为主的授课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讲述、图片、音频、视频、动漫为一体的、充斥大量教学信息的多元式、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即使是深奥复杂、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轻易获得。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提升其课堂参
与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亲临”那些具有流传变异特性的民间文学文本表演现场,感受其不同的存在形态,还能学习一些田野调研可供借鉴的经验。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被完全摒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高校中文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本文对当今民族民间文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只是其一种可能性尝试,如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良性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是每一个教育、教研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董晓萍.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C].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1991.
[关 键 词] 民族院校;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22-0012-02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指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不同历史阶段所创造的各种口头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说唱、戏曲等文学样式,是中国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少数民族文学及其学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阶段。就目前高校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实践而言,传统授课方式主要以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在基础知识讲述中穿插部分代表作品。由于课时所限,加之理论部分的过多干预,这种授课方式远远达不到诸如使学生了解一些民族文化知识,增进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等文科教育“人”的根本目的。因此,为积极响应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指示,为拓展学生民族文化视野、丰富其知识面,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高水平文科学生,积极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课程性质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标
“民间文学知识是一切从事文学事业的人所必备的基础知识,民间文学课程应为文学专业的必修课。”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不但是某一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生活、思想和感情的自发表露,还是他们关于历史、科学、宗教和其他人生知识的总结,也是他们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的表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作为先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部分歌谣、谚语、俗语、顺口溜等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样式在向其后代传授生产、生活必需的知识、技能,传达民族信念、指导其人生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民间谜语在后辈智力开发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民间故事中的机智人物故事本身就是传播民间智慧的媒介之一。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育作用是广泛而深远的。部分民间故事通过善与恶、美与丑、勤劳与懒惰等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在虚实交织的情节中,传达出朴素的民间道义批判。又如民间歌曲,借助充满浓郁民族风情的乐器及曲调形式,或表达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倾诉世间的不平,或歌咏至死不渝的爱情,都有利于良好学生审美情趣的建构。
除了上述智育、德育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在民间文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感知体悟其中的自然朴素之美,也应是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中文系学生大都缺乏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部分学生知道一些民间传说、故事,但对其本民族或其他民族的文学样式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将对某一民族民间文学作品或某一样式民间文学作品的讲述与对其民族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讲述相结合,指引学生体悟这些民间文学样式所蕴含的自然、原生态之美。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内容改革
在民间文学教学中,传统教育以系统讲授民间文学基本理论知识为主,在艰涩的理论讲述中贯穿部分代表性作品并简要赏析。这种理论先行的民间文学授课方式收效甚微。正如孙正国先生所言:“当前教学的出发点则是理论结构的假设为核心线索的教学观,也正是这种教学观,几乎毁灭了民间文学的教学出路。”
与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等文学课程相比较,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学了解不多。因此,我们在授课中要根据学生实际不断调整讲述内容,从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的作品入手,合理引导,使其对民间文学的感性体认渐渐理性化。诸如神话部分的教学,我们应先向学生介绍一些中外不同文化背景中的神话作品,继而鼓励学生讲讲自己知道的神话故事。通过作品的讲述,不但展现了民间文学的展演性质,也使学生容易理解神话即“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如此,我们在探讨诸如神话的定义、起源、内容、分类、特点、价值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时,便不再空洞晦涩,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是神话,其他如民间故事、歌谣、传说、英雄史诗、爱情叙事诗等内容的教学我们也可采用以作品为原点逐渐导向理论知识的方法,以便学生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地学习。
二、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方法改革
在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课程教学中,长期以教师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不利于学生课堂主导地位的发挥,不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以形式多样的互动式教学方法弥补传统填鸭式教学的不足是我们教学方法改革的第一步。在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通过口头讲述、课堂讨论、问题辩论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感受民族民间文学的独特艺术魅力,并形成对民族民间文学的基本认识与学理思考。互动式教学方法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部分会民族语的学生乐意将他们从祖辈、邻居那里听来的口头文本带到课堂,通过语言表演,展现民族民间文学极富民族性、表演性的传承现场。因此,学生才能逐渐领悟民间文学的魅力,进入课堂教学的民间语境。此外,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也是我们在民族民间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之时不忘田野调研的重要性,在传授民族民间文学知识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民族民间文学教学手段改革
多媒体教学已广泛应用于民族民间文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以“说”“写”为主的授课方式,形成了一种新型的集讲述、图片、音频、视频、动漫为一体的、充斥大量教学信息的多元式、立体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即使是深奥复杂、艰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学生也可通过直观、生动的方式轻易获得。这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手段不但能使民间文学课堂教学容量增大,还能调动学生的求知热情,提升其课堂参
与度。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不但能在课堂“亲临”那些具有流传变异特性的民间文学文本表演现场,感受其不同的存在形态,还能学习一些田野调研可供借鉴的经验。当然,多媒体教学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种辅助形式,传统教学手段也不能被完全摒弃。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也应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在高校中文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教学改革极为必要,本文对当今民族民间文学改革的几点体会只是其一种可能性尝试,如何切实推进民族民间文学教学的良性改革,探索一条适合民间文学教学的改革之路,是每一个教育、教研工作者急需面对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董晓萍.钟敬文教育及文化文存[C].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