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速240多公里驾驶汽车的感觉是怎样的?
接近一般民航飞机起飞速度的感觉使你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窗外的风噪、轮胎的路噪、发动机的轰鸣与内心的澎湃感觉对比,此时似乎突然有了一种“静”的反衬;视野因高速前行变窄的同时,双手和右脚却像最机灵的猫一样时刻戒备着以应对突发情况。
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你可以体验到这样的极速驾驶乐趣。它既是体验一辆汽车极限性能的最佳路段,也是考验试车手技能和胆略的最佳路段。在这样的极速驾驶中,人对车的信任、对道路环境的信任和对驾驶技能的自信必须合而为一。
然而,即使国内法规允许,这样的极速驾驶也将危险万分。这是因为国内高速公路的硬件维护和交通文明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大货车占用最内侧超车道的;突然并线不打转向灯的;右侧强行超车的;违法占用紧急车道的;乱扔杂物的;路面上横躺着大货车翻新胎爆裂的黑色皮状物,类似袭向“最美司机”吴斌的断裂金属部件……所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小因素”,都会在极限驾驶过程中酿成惨祸。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在高速公路上不违法体验“起飞”前的感觉,恐怕只能在德国实现。
高速路的规则保障
记者关注汽车产业、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已经十年多,在各国试车很多,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德国高速公路上的试车感受,这是一种捆紧安全带坐过山车的感觉——有惊无险。而安全不仅来自你的驾驶技能、车的过硬品质,更重要的是来自对汽车文明营造出的秩序的信任。
在德国,高速公路行车有很多规则,按照规则行驶,你和大家都是安全的;不按照规则行驶,你和周边的交通参与者都是危险的。
例如,德国高速公路分为限速路段和不限速路段。在不限速路段,驰骋在最内侧车道的车辆是分“等级”的。当你开着一辆高尔夫六飙到200公里/小时,却在观后镜里清晰看到一辆保时捷快速逼近你车尾时,赶快打右转灯向中间车道并线让路吧!德国高速路上最内侧车道是最快者的“专用道”,奔驰AMG、宝马M、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等机器怪兽呼啸着快闪而过。不像在国内,这些天价车的炫富作用多借助外观和车标,没有合法的炫速空间,在德国,车的性能尤其是高速下的安全冗余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再比如,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行车最忌讳右侧超车和占用紧急停车带行车。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的德国进口车的左右两侧观后镜并不是一样大的,左大右小,这主要是为了遏制右侧超车。而要不右侧超车,必须有前面提到的最快速车道快者优先通行的主动礼让。在国内,有的高速公路也分车道限速,例如最快速道限速120公里/小时,中间车道是100公里/小时,最右侧车道是80公里/小时。但是很多车辆长时间慢速占用快速道,逼着车辆右侧违法超车。这种只学部分优点的规则设置存在严重缺陷。
去年国庆黄金周,国内高速公路免费大餐激发了人们自驾出游的井喷。不说高速公路上的满地垃圾,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很多车主把车停在应急车道上看风景、休息或集结车队。而实际上,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是生命的通道,尊重这条通道就是尊重生命。汽车社会的成熟与否和文明程度可见一斑。
喇叭的寿命
记者曾在2006年秋参加了2006梅赛德斯-奔驰欧亚之旅第一阶段的活动,驾驶第29号奔驰E320 CDI柴油轿车,从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出发,经过法国的南锡、德国的斯图加特和柏林、波兰的华沙、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拉脱维亚的里加、爱沙尼亚的塔林,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实际行程4000多公里,记者本人驾驶里程3000多公里,历时7天。
车行法、德,记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当地“马路上的文明”。绝大多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以及他们彼此间的礼让、和谐,使得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西欧城市繁华狭窄的街道上,司机都能找到一种“放松感”和“信任感”。作为一名不熟悉路况的外国人,记者仅仅依靠奔驰E级车上配备的车载、便携式导航仪以及路书,就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安全、快捷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记者在法、德行车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基本不用按喇叭。因为很少有车乱加塞儿,大家都习惯了有秩序地行进和等待,汽车喇叭不再是司机表示抗议的重要手段。
原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艾思孟曾经对记者介绍,公司在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的时候会使用耐用的喇叭。厂家“因地制宜”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却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国内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欠缺的尴尬。
其实,中德驾驶文明差异对汽车喇叭品质要求的差异,在桑塔纳身上也曾经发生过。那是在1987年发生的“喇叭事件”。当时,由于德国驾驶员不怎么使用喇叭,一辆车的两个喇叭,德国标准是按5万次的使用寿命。而上海大众对配套厂的要求是10万次。起初配套厂很有意见,但是售后服务部门曾经到出租车公司专门调查过喇叭使用频率,跟车走了一个月,司机按喇叭5万多次。最终,经过中德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10万次的喇叭寿命终于达到了。
驾驶文明的源头
2006年,在南锡、斯图加特和柏林,记者也注意到行人大多严格按照交通标线和信号灯行走,很少有人乱穿马路。有了这样的前提,城市中路口机动车的通过率非常高。一旦红灯变绿灯,排队等候的机动车迅速起步加大油门通过路口,在同样的时间中通过路口的机动车数量要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记者还注意到,在法、德等西欧国家行车,司机与司机、司机与行人之间的礼让非常重要,而透过车窗短暂、平等的眼神交流成为他们之间无言的对话。例如,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机动车多会主动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安全通过,有的司机会用请的手势或眼神向行人示意,行人也会回报以感谢的眼神或点头示意。
这种举动基本不会受到车的档次高低或特权车牌的干扰,无言的交流将强者必须礼让和保护弱者的交通法则与交通文明大写出来。而在国内,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有的司机一旦坐到车里就像戴上了趾高气扬的面具,车越高档,车牌越“牛”,司机的眼神越异样,礼让行人和其他机动车的意识就越弱。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开好车的未必懂得交通礼仪。
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时任奔驰公司全球公关总监的约翰尼斯·瑞夫纳斯与记者聊起了交通文明的话题。他说,在德国,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而在中国,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欧洲,汽车的增长与上百年汽车文化的成熟是同步的。随着汽车的慢慢增长,一代又一代人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学习。中国的汽车增长是爆炸式的,这容易引发很多问题。约翰尼斯·瑞夫纳斯还特别建议,中国的驾校应当教给新手司机如何跟各种情况打交道,包括动物、卡车、行人等。
值得欣慰的是,公安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123号令)。在123号令实施后,交通文明知识成为需要硬考核的软实力。中国驾校教育的这次“变道”,既是汽车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缓堵畅通和提升路面安全的需要,将对未来汽车社会交通文明的积淀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黄海军摘自《环球》)
接近一般民航飞机起飞速度的感觉使你的肾上腺素大量分泌;窗外的风噪、轮胎的路噪、发动机的轰鸣与内心的澎湃感觉对比,此时似乎突然有了一种“静”的反衬;视野因高速前行变窄的同时,双手和右脚却像最机灵的猫一样时刻戒备着以应对突发情况。
在德国不限速的高速公路,你可以体验到这样的极速驾驶乐趣。它既是体验一辆汽车极限性能的最佳路段,也是考验试车手技能和胆略的最佳路段。在这样的极速驾驶中,人对车的信任、对道路环境的信任和对驾驶技能的自信必须合而为一。
然而,即使国内法规允许,这样的极速驾驶也将危险万分。这是因为国内高速公路的硬件维护和交通文明状况实在不容乐观:大货车占用最内侧超车道的;突然并线不打转向灯的;右侧强行超车的;违法占用紧急车道的;乱扔杂物的;路面上横躺着大货车翻新胎爆裂的黑色皮状物,类似袭向“最美司机”吴斌的断裂金属部件……所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小因素”,都会在极限驾驶过程中酿成惨祸。
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在高速公路上不违法体验“起飞”前的感觉,恐怕只能在德国实现。
高速路的规则保障
记者关注汽车产业、汽车社会和汽车文化已经十年多,在各国试车很多,其中最难忘的还是德国高速公路上的试车感受,这是一种捆紧安全带坐过山车的感觉——有惊无险。而安全不仅来自你的驾驶技能、车的过硬品质,更重要的是来自对汽车文明营造出的秩序的信任。
在德国,高速公路行车有很多规则,按照规则行驶,你和大家都是安全的;不按照规则行驶,你和周边的交通参与者都是危险的。
例如,德国高速公路分为限速路段和不限速路段。在不限速路段,驰骋在最内侧车道的车辆是分“等级”的。当你开着一辆高尔夫六飙到200公里/小时,却在观后镜里清晰看到一辆保时捷快速逼近你车尾时,赶快打右转灯向中间车道并线让路吧!德国高速路上最内侧车道是最快者的“专用道”,奔驰AMG、宝马M、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等机器怪兽呼啸着快闪而过。不像在国内,这些天价车的炫富作用多借助外观和车标,没有合法的炫速空间,在德国,车的性能尤其是高速下的安全冗余有着实实在在的作用。
再比如,在德国高速公路上行车最忌讳右侧超车和占用紧急停车带行车。细心的朋友可能会发现,有的德国进口车的左右两侧观后镜并不是一样大的,左大右小,这主要是为了遏制右侧超车。而要不右侧超车,必须有前面提到的最快速车道快者优先通行的主动礼让。在国内,有的高速公路也分车道限速,例如最快速道限速120公里/小时,中间车道是100公里/小时,最右侧车道是80公里/小时。但是很多车辆长时间慢速占用快速道,逼着车辆右侧违法超车。这种只学部分优点的规则设置存在严重缺陷。
去年国庆黄金周,国内高速公路免费大餐激发了人们自驾出游的井喷。不说高速公路上的满地垃圾,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很多车主把车停在应急车道上看风景、休息或集结车队。而实际上,高速公路应急车道是生命的通道,尊重这条通道就是尊重生命。汽车社会的成熟与否和文明程度可见一斑。
喇叭的寿命
记者曾在2006年秋参加了2006梅赛德斯-奔驰欧亚之旅第一阶段的活动,驾驶第29号奔驰E320 CDI柴油轿车,从巴黎埃菲尔铁塔脚下出发,经过法国的南锡、德国的斯图加特和柏林、波兰的华沙、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拉脱维亚的里加、爱沙尼亚的塔林,最终到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实际行程4000多公里,记者本人驾驶里程3000多公里,历时7天。
车行法、德,记者最突出的感受是当地“马路上的文明”。绝大多数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以及他们彼此间的礼让、和谐,使得无论是在高速公路上,还是在西欧城市繁华狭窄的街道上,司机都能找到一种“放松感”和“信任感”。作为一名不熟悉路况的外国人,记者仅仅依靠奔驰E级车上配备的车载、便携式导航仪以及路书,就可以沿着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安全、快捷地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记者在法、德行车的另外一个感受就是基本不用按喇叭。因为很少有车乱加塞儿,大家都习惯了有秩序地行进和等待,汽车喇叭不再是司机表示抗议的重要手段。
原克莱斯勒(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艾思孟曾经对记者介绍,公司在生产出口中国的汽车的时候会使用耐用的喇叭。厂家“因地制宜”的举动无可厚非,但却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国内交通秩序和交通文明欠缺的尴尬。
其实,中德驾驶文明差异对汽车喇叭品质要求的差异,在桑塔纳身上也曾经发生过。那是在1987年发生的“喇叭事件”。当时,由于德国驾驶员不怎么使用喇叭,一辆车的两个喇叭,德国标准是按5万次的使用寿命。而上海大众对配套厂的要求是10万次。起初配套厂很有意见,但是售后服务部门曾经到出租车公司专门调查过喇叭使用频率,跟车走了一个月,司机按喇叭5万多次。最终,经过中德双方专家的共同努力,10万次的喇叭寿命终于达到了。
驾驶文明的源头
2006年,在南锡、斯图加特和柏林,记者也注意到行人大多严格按照交通标线和信号灯行走,很少有人乱穿马路。有了这样的前提,城市中路口机动车的通过率非常高。一旦红灯变绿灯,排队等候的机动车迅速起步加大油门通过路口,在同样的时间中通过路口的机动车数量要远远高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记者还注意到,在法、德等西欧国家行车,司机与司机、司机与行人之间的礼让非常重要,而透过车窗短暂、平等的眼神交流成为他们之间无言的对话。例如,在没有红绿灯的斑马线前,机动车多会主动减速停车,礼让行人安全通过,有的司机会用请的手势或眼神向行人示意,行人也会回报以感谢的眼神或点头示意。
这种举动基本不会受到车的档次高低或特权车牌的干扰,无言的交流将强者必须礼让和保护弱者的交通法则与交通文明大写出来。而在国内,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有的司机一旦坐到车里就像戴上了趾高气扬的面具,车越高档,车牌越“牛”,司机的眼神越异样,礼让行人和其他机动车的意识就越弱。套用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开好车的未必懂得交通礼仪。
在立陶宛的维尔纽斯,时任奔驰公司全球公关总监的约翰尼斯·瑞夫纳斯与记者聊起了交通文明的话题。他说,在德国,上世纪60年代汽车大量进入家庭;而在中国,汽车大量进入家庭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在欧洲,汽车的增长与上百年汽车文化的成熟是同步的。随着汽车的慢慢增长,一代又一代人也在不断地总结和学习。中国的汽车增长是爆炸式的,这容易引发很多问题。约翰尼斯·瑞夫纳斯还特别建议,中国的驾校应当教给新手司机如何跟各种情况打交道,包括动物、卡车、行人等。
值得欣慰的是,公安部发布了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123号令)。在123号令实施后,交通文明知识成为需要硬考核的软实力。中国驾校教育的这次“变道”,既是汽车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缓堵畅通和提升路面安全的需要,将对未来汽车社会交通文明的积淀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黄海军摘自《环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