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耕地利用过程中的边际化现象也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农村耕地出现边际化现象,包括耕种的纯收益逐年减少,集约度与播种面积下降,甚至大量的出现弃耕撂荒景象,严重的影响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右玉县作为晋西北地区的生态文明县,近年来注重生态恢复和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将近53%左右,多种耕地利用形式的出现与社会的发展也导致了右玉县耕地的边际化现象。本文利用ArcGIS软件以及空间分析方法,绘制出了右玉县边际耕地空间分布图,分析了右玉县边际耕地的成因,并提出了边际耕地再利用模式建议。结论有助于在空间上剖析关于右玉县边际耕地的相关问题,为边际化现象的发生提供科学的预测和依据,对于山西省以及国家粮食安全、耕地改革工作及耕地撂荒整治都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右玉县;边际耕地;潜在边际耕地;完全边际耕地;再利用模式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座落于晋西北边陲,地势呈南高北底,四面环山,地处(112°07′E-112°38′E,39°41′N-40°17′N)。西部为平鲁区,东部与大同市为邻,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右玉县辖右卫镇、新城镇、元堡子镇、威远镇和丁家窑乡、李达窑乡、高家堡乡、杨千河乡、牛心堡乡、白头里乡4镇6乡。乡镇下设361个自然村、321个行政村。1969km2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1.55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的53%,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47%。县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荞麦、谷子、胡麻、小麦等,是全国小杂粮基地县之一。该县作为“五县三市两省”的交汇处(平鲁县、凉城县、山阴县、和林县、左云县五县,朔州市、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三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两省),一直促进着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相关概念及资料方法
2.1相关概念
边际耕地指的是发生了边际化现象的耕地,就是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微小效益或无效益甚至亏本,纯收益小于或等于零的情况,或者是纯收益显著下降的情况,并且在随后的耕地利用中,出现播种面积减少和集约度下降等特征,甚至有弃耕撂荒的情况,便可认为耕地出现了边际化现象。边际耕地又分为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将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组合起来统称为右玉县的边际耕地。
2.2资料来源
2.2.1矢量数据资料
右玉县耕地图层数据来源于山西省耕地质量更新成果;地形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测绘局,右玉县地形图是在山西省地形图中裁剪得出;右玉县行政区图层来源于右玉县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2.2遥感影像资料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谷歌卫星云图,分辨率为2m,选取时段分别为2018年6月、9月和10月。将右玉县遥感影像图层进行裁剪切割,再经过数据的预处理,进行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并且提取撂荒地信息。
2.3研究方法
2.3.1空间分析法
利用ArcGIS软件,结合右玉县耕地等别更新成果,将耕地质量等别中的差等地作为右玉县潜在边际耕地,同时将完全撂荒的耕地作为右玉縣的完全边际耕地[1],撂荒地是由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得出,最后将右玉县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进行叠加,做出右玉县边际耕地空间分布情况图[2]。
2.3.2实地调查法
野外实地调研右玉县边际耕地的总体情况,结合已有遥感影像数据,建立边际耕地变化系列数据库,针对遥感影像数据目视解译结果进行仔细核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个耕地图斑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已解译出的图斑中核对正确率,使解译结果更加准确。
3 右玉县边际耕地空间分布状况
右玉县耕地质量中的省级自然等分布在7等到13等之间,省级利用等分布在2等到5等之间,省级经济等只有1等,在右玉县省级自然等中,有70%-80%的耕地都分布在12等和13等之间,所以经过综合分析考虑,为了使结果更具有科学准确性,特选用右玉县省级利用等中的2等地和3等地作为本文研究的潜在边际耕地[3]。将其与右玉县撂荒地图斑进行叠加,制作出右玉县整体的边际耕地图层,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右玉县完全边际耕地总面积为12455.46hm2,潜在边际耕地面积为11622.11hm2,所以右玉县边际耕地的总面积为24077.5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1.55%,所占比重较大,分布范围广,遍布右玉县各个乡镇,边际耕地斑块数量众多,说明右玉县的耕地边际化现象较为严重。下图为右玉县各乡镇边际耕地面积与占比图:
右玉县边际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为高家堡乡,占右玉县总边际耕地面积17.41%,右卫镇和元堡子镇所占比重也较高,分别占到14.10%和12.07%;其次为威远镇、白头里乡、牛心堡乡和李达窑乡,比重分别为9.67%、9.56%、8.43%和8.07%;所占比重最小的为杨千河乡与新城镇,仅占到右玉县总边际耕地面积的5.88%和5.50%。
4 右玉县边际耕地成因
4.1从微观地理学角度分析
4.1.1右玉县边际耕地区位分析
从区位角度看,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右玉县被边际化的耕地普遍共性为质量较差,土壤耕种能力较差,离村民居住区的距离较远,距离主要交通干线的距离也较远,导致村民耕种难度大,交通不方便,加之目前进行农业耕种的人群大部分为50-70岁的高龄人群,自身行动本就不方便,如果距离耕地较远的话,极易造成弃耕。当边际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农户首先会选择缩小耕地规模,减少播种面积,所以会将耕地质量差、耕种距离远、较为分散的耕地撂荒,以至于边际化现象更加严重。
4.1.2右玉县边际耕地海拔、地形与坡度分析
首先从右玉县边际耕地海拔高度来看,全县海拔集中于1215-1972m之间,边际耕地海拔主要集中于1232-1755m之间,以下为各海拔区间划分面积与各区间边际耕地面积百分比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右玉县边际耕地主要集中于1300-1400m与1400-1500m这两个区间,1400-1500m区间集中最多,面积达到10311.2hm2,占到总面积的42.83%,1300-1400m这个区间集中也较多,面积为7241.11hm2,占到总面积的30.07%,其次为1500-1600m,集中了4608.56hm2的面积,占比为19.14%,1600-1700m与1200-1300m的分布较少,面积分别为1234.58hm2与657.69hm2,占比分别为5.13%与2.73%,海拔较高的1700-1800m面积最少,仅为24.51hm2,占比仅为0.10%,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从右玉县边际耕地的地形坡度来看,主要集中于T2-T3之间,占比超过96%以上,下表为右玉县边际耕地占全县相应坡度耕地面积的比例统计表:
右玉县边际耕地中T4和T5这两个坡度占全县耕地的比重最大,坡度为15°-25°之间的面积为391.91hm2,其中边际耕地占92.85%,地形坡度>25°的面积为41.81hm2,其中边际耕地占90.45%,其次为地形坡度在6°-15°的面积为17047.47hm2,其中边际耕地占71.28%,然后为地形坡度在2°-6°的面积为35381.45hm2,其中边际耕地占31.17%,占比最小的为地形坡度≤2°,面积为5163.51hm2,占比为9.59%。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坡度越大的耕地,边际耕地的面积越多,所占比重越大,之所以>25°的比重小于15°-25°的比重,是因为>25°的耕地利用率不高,坡度太大不适宜耕种。
据此可得,右玉县的边际耕地从地形坡度与海拔高度来说条件都比较差,高程集中于1400-1500m,地形坡度主要在6°-15°之间,所以,地形坡度较大、海拔较高的耕地更容易被边际化[4]。
4.2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
第一,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原因。耕地边际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年间自然条件的不稳定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异。当正常耕地由于劳动力等成本的增加,农户就要考虑自身的机会成本,一般会有两个选择:外出打工或继续耕种,一般农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收益率较大的一种,但是某些被边际化的耕地之所以仍被农户耕种是由于农民的生活温饱及就业问题亟需解决,当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或是有其他方法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的耕地,例如陡坡旱地等就会被撂荒。
第二,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分析原因。近几年劳动力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当正常耕地由于劳动力等成本的增加,耕地的生产力和纯收益在单位面积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初始边际化现象出现(ARi>0);随着耕地纯收益和生产能力的进一步降低直到即将为零,单位面积的总收入和实际产出处于下降趋势,中期边际化现象开始出现(ARi>0);持续恶化,单位面积的纯收益再进一步持续降低直到其小于零,这将使耕地沦为完全边际化(ARi<0)[5]。
第三,从家庭决策理论角度分析原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被城市吸引,更多人选择进城务工,农民不愿意种田的现象大量出现,农业劳动力呈现女性化和老弱化,有些农民将自己的耕地进行流转,但是由于耕地流转制度不畅,加之流转价格低时对家庭收入影响很小,所以导致许多农田的闲置以及撂荒,这使得耕地的边际化现象更加的严重。
5 右玉县边际耕地再利用模式
5.1绿色生态建设利用模式
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生态化利用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农业生态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针对地形坡度>25°的边际耕地区及沙化风险区,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保护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生产[6]。首先要进行生态建设,其次采取先进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注重节约、清洁及无污染的特点,这样不仅降低了未来环境治理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增收,而且也能缓解当地耕地边际化进程[7]。
5.2牧业化与宜能化利用模式
右玉县是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发展草农业具有基础条件,要从宏观上改善并防止耕地边际化现象,首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耕地利用制度,改变以往粗放式的耕地利用方式,农草业在土地分类里属于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在地形坡度为15°-25°的边际耕地上进行种植能源草与饲草的农草业生产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人工成本,多发挥土地的适宜性。在边际耕地上种植牧草,实行退耕还草,进行草畜结合发展,坚持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不仅促进了右玉县牛羊养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8]。
5.3休耕模式
休耕就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就是同一块耕地耕种一年,停种一年,目的就是让常年处于紧张耕种状态的耕地随时间恢复肥力,进行生态修复,我们主要将地形坡度在6°-15°之间的边际耕地进行休耕,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在边际耕地上,农民收益下降,他们为了减少对耕地的投入,可能会将农家肥的投入降低而多使用化学肥料,同时为了减少人力的投入增加除草剂等农药,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所以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休耕制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强化右玉县边际耕地综合治理措施,使边际耕地有一个耕地质量的恢复期,积极的进行耕地生态建设,从而在今后更好地投入使用,并且在农户进行休耕的时期,国家可以对休耕地进行适度的农业补贴,为农民减负[9-10]。
5.4土地整治利用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更好地发展右玉县边际耕地,我们必须做好边际耕地的整治工作,出台相关的边际耕地保护法律,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右玉县6°-25°的边际耕地上,进行耕地的平整工作,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单元区,利用推土机械对项目区内部分田块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平整,按照高程近似的原则,切实做好农田平整工作。在整理边际耕地的基础上增加水利灌溉设施,在交通不畅的边际耕地旁建设道路,设计以直线为主。边际耕地整治工作要提高边际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其生产成本,并且在边际耕地整治的过程中,要遵循未来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兼顾的原则和保护耕地的原则,希望通过整治工作,可以提高边际耕地的综合效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北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可持续性及农地流转”(41271143)
参考文献
[1]赵烨,袁静,陈刘芳,高丽.边际耕地综合整治对策探索—以京津冀西北部低等耕地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01):43-47.
[2]李彤,于瑛.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03):204-205.
[3]汪晗,李团胜,史小惠,康欢欢,高凯.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榆林耕地生产潜力测算[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07):176-180.
[4]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69(02):227-242.
[5]徐殿存,唐志平.浅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兴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7):15-17.
[6]吴刚,高林.三峡库區边际土地的合理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1998(01):90-94.
[7]冀观彪,郭新杰.对右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2(02):61-65.
[8]殷海善,柴德惠.晋西北土地资源利用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6(01):12-15.
[9]陈展图,杨庆媛.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126-136.
[10]农新.何种土地需要轮作休耕[J].农村新技术,2017(08):5.
作者简介:
1.马进(1993.0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太原师范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城乡地理与经济地理)。
2.郑磊(1992.12)男,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工作单位:阳曲县泥屯镇政府。
关键词:右玉县;边际耕地;潜在边际耕地;完全边际耕地;再利用模式
1 研究区概况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座落于晋西北边陲,地势呈南高北底,四面环山,地处(112°07′E-112°38′E,39°41′N-40°17′N)。西部为平鲁区,东部与大同市为邻,北部为内蒙古自治区。右玉县辖右卫镇、新城镇、元堡子镇、威远镇和丁家窑乡、李达窑乡、高家堡乡、杨千河乡、牛心堡乡、白头里乡4镇6乡。乡镇下设361个自然村、321个行政村。1969km2的土地上居住着约11.55万人口,其中城镇人口占全县总人口比重的53%,乡村常住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47%。县内主要农作物有玉米、荞麦、谷子、胡麻、小麦等,是全国小杂粮基地县之一。该县作为“五县三市两省”的交汇处(平鲁县、凉城县、山阴县、和林县、左云县五县,朔州市、大同市、呼和浩特市三市,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两省),一直促进着中原农耕文化和北方少数民族草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2 相关概念及资料方法
2.1相关概念
边际耕地指的是发生了边际化现象的耕地,就是在耕地利用过程中产生微小效益或无效益甚至亏本,纯收益小于或等于零的情况,或者是纯收益显著下降的情况,并且在随后的耕地利用中,出现播种面积减少和集约度下降等特征,甚至有弃耕撂荒的情况,便可认为耕地出现了边际化现象。边际耕地又分为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将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组合起来统称为右玉县的边际耕地。
2.2资料来源
2.2.1矢量数据资料
右玉县耕地图层数据来源于山西省耕地质量更新成果;地形数据来源于山西省测绘局,右玉县地形图是在山西省地形图中裁剪得出;右玉县行政区图层来源于右玉县土地变更调查结果。
2.2.2遥感影像资料
遥感影像数据来源于谷歌卫星云图,分辨率为2m,选取时段分别为2018年6月、9月和10月。将右玉县遥感影像图层进行裁剪切割,再经过数据的预处理,进行影像的人工目视解译并且提取撂荒地信息。
2.3研究方法
2.3.1空间分析法
利用ArcGIS软件,结合右玉县耕地等别更新成果,将耕地质量等别中的差等地作为右玉县潜在边际耕地,同时将完全撂荒的耕地作为右玉縣的完全边际耕地[1],撂荒地是由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得出,最后将右玉县潜在边际耕地和完全边际耕地进行叠加,做出右玉县边际耕地空间分布情况图[2]。
2.3.2实地调查法
野外实地调研右玉县边际耕地的总体情况,结合已有遥感影像数据,建立边际耕地变化系列数据库,针对遥感影像数据目视解译结果进行仔细核查,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30个耕地图斑进行实地调研,将调研结果反馈到已解译出的图斑中核对正确率,使解译结果更加准确。
3 右玉县边际耕地空间分布状况
右玉县耕地质量中的省级自然等分布在7等到13等之间,省级利用等分布在2等到5等之间,省级经济等只有1等,在右玉县省级自然等中,有70%-80%的耕地都分布在12等和13等之间,所以经过综合分析考虑,为了使结果更具有科学准确性,特选用右玉县省级利用等中的2等地和3等地作为本文研究的潜在边际耕地[3]。将其与右玉县撂荒地图斑进行叠加,制作出右玉县整体的边际耕地图层,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知:右玉县完全边际耕地总面积为12455.46hm2,潜在边际耕地面积为11622.11hm2,所以右玉县边际耕地的总面积为24077.56hm2,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1.55%,所占比重较大,分布范围广,遍布右玉县各个乡镇,边际耕地斑块数量众多,说明右玉县的耕地边际化现象较为严重。下图为右玉县各乡镇边际耕地面积与占比图:
右玉县边际耕地面积最大的乡镇为高家堡乡,占右玉县总边际耕地面积17.41%,右卫镇和元堡子镇所占比重也较高,分别占到14.10%和12.07%;其次为威远镇、白头里乡、牛心堡乡和李达窑乡,比重分别为9.67%、9.56%、8.43%和8.07%;所占比重最小的为杨千河乡与新城镇,仅占到右玉县总边际耕地面积的5.88%和5.50%。
4 右玉县边际耕地成因
4.1从微观地理学角度分析
4.1.1右玉县边际耕地区位分析
从区位角度看,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分析,右玉县被边际化的耕地普遍共性为质量较差,土壤耕种能力较差,离村民居住区的距离较远,距离主要交通干线的距离也较远,导致村民耕种难度大,交通不方便,加之目前进行农业耕种的人群大部分为50-70岁的高龄人群,自身行动本就不方便,如果距离耕地较远的话,极易造成弃耕。当边际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时,农户首先会选择缩小耕地规模,减少播种面积,所以会将耕地质量差、耕种距离远、较为分散的耕地撂荒,以至于边际化现象更加严重。
4.1.2右玉县边际耕地海拔、地形与坡度分析
首先从右玉县边际耕地海拔高度来看,全县海拔集中于1215-1972m之间,边际耕地海拔主要集中于1232-1755m之间,以下为各海拔区间划分面积与各区间边际耕地面积百分比统计表: 由上表可知,右玉县边际耕地主要集中于1300-1400m与1400-1500m这两个区间,1400-1500m区间集中最多,面积达到10311.2hm2,占到总面积的42.83%,1300-1400m这个区间集中也较多,面积为7241.11hm2,占到总面积的30.07%,其次为1500-1600m,集中了4608.56hm2的面积,占比为19.14%,1600-1700m与1200-1300m的分布较少,面积分别为1234.58hm2与657.69hm2,占比分别为5.13%与2.73%,海拔较高的1700-1800m面积最少,仅为24.51hm2,占比仅为0.10%,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然后从右玉县边际耕地的地形坡度来看,主要集中于T2-T3之间,占比超过96%以上,下表为右玉县边际耕地占全县相应坡度耕地面积的比例统计表:
右玉县边际耕地中T4和T5这两个坡度占全县耕地的比重最大,坡度为15°-25°之间的面积为391.91hm2,其中边际耕地占92.85%,地形坡度>25°的面积为41.81hm2,其中边际耕地占90.45%,其次为地形坡度在6°-15°的面积为17047.47hm2,其中边际耕地占71.28%,然后为地形坡度在2°-6°的面积为35381.45hm2,其中边际耕地占31.17%,占比最小的为地形坡度≤2°,面积为5163.51hm2,占比为9.59%。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坡度越大的耕地,边际耕地的面积越多,所占比重越大,之所以>25°的比重小于15°-25°的比重,是因为>25°的耕地利用率不高,坡度太大不适宜耕种。
据此可得,右玉县的边际耕地从地形坡度与海拔高度来说条件都比较差,高程集中于1400-1500m,地形坡度主要在6°-15°之间,所以,地形坡度较大、海拔较高的耕地更容易被边际化[4]。
4.2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分析
第一,从机会成本角度分析原因。耕地边际化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地区之间自然条件的差异、年间自然条件的不稳定以及社会经济条件之间的差异。当正常耕地由于劳动力等成本的增加,农户就要考虑自身的机会成本,一般会有两个选择:外出打工或继续耕种,一般农户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会选择收益率较大的一种,但是某些被边际化的耕地之所以仍被农户耕种是由于农民的生活温饱及就业问题亟需解决,当这一问题得到解决或是有其他方法时,生态条件相对恶劣的耕地,例如陡坡旱地等就会被撂荒。
第二,从劳动力成本的角度分析原因。近几年劳动力成本总体呈上升趋势,当正常耕地由于劳动力等成本的增加,耕地的生产力和纯收益在单位面积上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初始边际化现象出现(ARi>0);随着耕地纯收益和生产能力的进一步降低直到即将为零,单位面积的总收入和实际产出处于下降趋势,中期边际化现象开始出现(ARi>0);持续恶化,单位面积的纯收益再进一步持续降低直到其小于零,这将使耕地沦为完全边际化(ARi<0)[5]。
第三,从家庭决策理论角度分析原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年轻劳动力被城市吸引,更多人选择进城务工,农民不愿意种田的现象大量出现,农业劳动力呈现女性化和老弱化,有些农民将自己的耕地进行流转,但是由于耕地流转制度不畅,加之流转价格低时对家庭收入影响很小,所以导致许多农田的闲置以及撂荒,这使得耕地的边际化现象更加的严重。
5 右玉县边际耕地再利用模式
5.1绿色生态建设利用模式
绿色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利用。发展绿色生态化利用模式的过程中,应遵循农业生态规律,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针对地形坡度>25°的边际耕地区及沙化风险区,我们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效的保护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生产[6]。首先要进行生态建设,其次采取先进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注重节约、清洁及无污染的特点,这样不仅降低了未来环境治理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不仅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确保农民实现增收,而且也能缓解当地耕地边际化进程[7]。
5.2牧业化与宜能化利用模式
右玉县是山西省唯一的半农半牧县,发展草农业具有基础条件,要从宏观上改善并防止耕地边际化现象,首先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完善耕地利用制度,改变以往粗放式的耕地利用方式,农草业在土地分类里属于人工草地、改良草地,在地形坡度为15°-25°的边际耕地上进行种植能源草与饲草的农草业生产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降低人工成本,多发挥土地的适宜性。在边际耕地上种植牧草,实行退耕还草,进行草畜结合发展,坚持草畜结合、以草促牧,不仅促进了右玉县牛羊养殖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农业结构的调整[8]。
5.3休耕模式
休耕就是让耕地“休养生息”,就是同一块耕地耕种一年,停种一年,目的就是让常年处于紧张耕种状态的耕地随时间恢复肥力,进行生态修复,我们主要将地形坡度在6°-15°之间的边际耕地进行休耕,保护耕地的生产能力。在边际耕地上,农民收益下降,他们为了减少对耕地的投入,可能会将农家肥的投入降低而多使用化学肥料,同时为了减少人力的投入增加除草剂等农药,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土壤污染和肥力下降。所以政府部门可以针对休耕制度制定相关的政策,强化右玉县边际耕地综合治理措施,使边际耕地有一个耕地质量的恢复期,积极的进行耕地生态建设,从而在今后更好地投入使用,并且在农户进行休耕的时期,国家可以对休耕地进行适度的农业补贴,为农民减负[9-10]。
5.4土地整治利用模式
土地整治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了更好地发展右玉县边际耕地,我们必须做好边际耕地的整治工作,出台相关的边际耕地保护法律,应用各种先进技术,在右玉县6°-25°的边际耕地上,进行耕地的平整工作,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成若干土地平整单元区,利用推土机械对项目区内部分田块因地制宜进行土地平整,按照高程近似的原则,切实做好农田平整工作。在整理边际耕地的基础上增加水利灌溉设施,在交通不畅的边际耕地旁建设道路,设计以直线为主。边际耕地整治工作要提高边际耕地的生产能力,降低其生产成本,并且在边际耕地整治的过程中,要遵循未来利益与现实利益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统筹兼顾的原则和保护耕地的原则,希望通过整治工作,可以提高边际耕地的综合效益。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晋西北城镇化农民非农生计可持续性及农地流转”(41271143)
参考文献
[1]赵烨,袁静,陈刘芳,高丽.边际耕地综合整治对策探索—以京津冀西北部低等耕地为例[J].西部大开发(土地开发工程研究),2016(01):43-47.
[2]李彤,于瑛.耕地质量评价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北京农业,2016(03):204-205.
[3]汪晗,李团胜,史小惠,康欢欢,高凯.基于农用地分等的榆林耕地生产潜力测算[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07):176-180.
[4]邵景安,张仕超,李秀彬.山区耕地边际化特征及其动因与政策含义[J].地理学报,2014,69(02):227-242.
[5]徐殿存,唐志平.浅谈劳动力成本上升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兴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7):15-17.
[6]吴刚,高林.三峡库區边际土地的合理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J].环境科学,1998(01):90-94.
[7]冀观彪,郭新杰.对右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考[J].山西农经,2002(02):61-65.
[8]殷海善,柴德惠.晋西北土地资源利用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6(01):12-15.
[9]陈展图,杨庆媛.中国耕地休耕制度基本框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12):126-136.
[10]农新.何种土地需要轮作休耕[J].农村新技术,2017(08):5.
作者简介:
1.马进(1993.0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太原师范学院;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城乡地理与经济地理)。
2.郑磊(1992.12)男,汉族,籍贯: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工作单位:阳曲县泥屯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