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原始美术与人类同时诞生,所以说,美术是人类发生最早的事。裴李岗文化地区出土的陶器足壶、双耳壶等均为手工制作,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陶质比较疏松,表皮易剥落,以泥质红陶为主,夹砂红陶次之,泥质陶多素面,有的略为磨光;夹砂陶则掺以细砂或蚌壳末,部分饰有篦点纹、弧线篦纹、划纹、指甲纹和乳钉纹等,也有少数很浅的细绳纹。磁山文化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和捏塑法制成,部分陶器的内壁凹凸不平,器形也不规整,器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附加堆纹、剔刺纹、划纹和乳钉纹等,以绳纹最多。磁山文化地区出土的兽头骨梭和石雕人头像等石雕,比较粗简。甘肃大地湾出土的陶器有三足钵、三足罐等,部分陶器外部着色为红带黑或两面红中间黑,纹饰以网状交叉绳纹最为突出。目前,彩陶已滥觞,数量极少,大多数彩陶钵的口沿外面绘有一道紫红色的宽带纹,有些口沿还作成了锯齿状。
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二者与仰韶文化有着继承关系。而大地湾文化对仰韶文化之北首岭类型和半坡类型均有着传承关系。
仰韶文化一般分为四期,第一期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圆底或平底钵、卷层斜弧腹或折腹圆底盘、蒜头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等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其纹饰简朴,以红地黑彩为主,也有原地红花或加白衣饰黑红两色花,有动物纹、植物纹,图案花纹等。动物纹以鱼纹居多,人面形状、蛙纹、鹿(或羊)纹次之。以人面鱼纹最为奇特,人面嘴两边有两条鱼,有的人面两侧上下有四条鱼,顶部还有一条鱼,有的人则认为是他们对鱼神的崇拜,但画的意图却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鱼。
仰韶文化第二期一般指史家类型。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圆底或平底钵,卷唇圆底或平底盆,尖底瓶、葫芦瓶、细颈瓶、四鼻罐、鼓腹平底罐等。纹饰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加了弧线、圆点、半圆点形构成的图案花纹,还出现了鸟纹和蛙纹,鱼纹多以半图案化,且头体分开。
第三期是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繁荣时期,陶器中常见的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以及釜、灶、鼎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以及彩纹。彩陶工艺同时也是仰韶文化彩陶藝术的高峰。纹饰多为红地黑花,还出现了少量白衣彩陶,主要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垂障、豆荚、花瓣、网格等图形,继承发展了史家类型的形态和风格,与半坡类型截然不同。该时期呈现的艺术现象,无论在造型上还是手工艺上逐渐趋向成熟。
第四期是西王村类型,以山西运城西王村遗址的上层为代表,是在庙底沟类型晚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共同体。陶器有宽沿线腹盆,斜直壁圈足碗,镂孔豆,长劲凹腰尖底瓶,带鸡冠耳罐,带流罐,大口深腹瓮等。其纹饰多样、风格各异、着色丰富,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对大自然的敬仰对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造型和图纹做工上均呈现出多样性。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提到了澳洲的岩画,其实世界各国皆有岩画,作画的目的方法也大抵相同。中国的岩画在近几十年中,发现有数万幅,仅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等地就发现两万多幅。岩画遍及内蒙古、云南、江苏等地区。
岩画的内容主要有狩猎、骑射、放牧、战争、舞蹈、性生殖崇拜、太阳神崇拜、稷神崇拜、人面纹、动物纹等等。形象皆很简略,仅有大概动势和轮廓而已。
岩画的制作有两种,分别是凿刻和涂绘。北方岩画多用凿刻、研磨和打凿等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或某种宗教信念的驱使。南方岩画一般则用涂绘法,涂绘法多用赤铁矿粉,有的还可能加调牛血,用手指、羽毛等绘画,一般是先绘大概轮廓,然后遍体平涂,则有少数画仅存轮廓。
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上刻有一组植物,上端果实部分为人面像,是新石器时代遗作。这种人面植物的形象,被称为“稷神崇拜图”,即希望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得到大丰收。制作上用的是敲凿加磨刻法,线条阴刻,粗深圆滑,但是比起北方的岩画还是细秀一些。
云南省沧源县沧源岩画,现发现有十处,以人物图最多,动物次之。画面用的是涂绘法,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内容多是狩猎、采集、放牧、舞蹈等,有的还描写战争和凯旋等。
南北方的岩画,除了北方多凿刻法,南方多涂绘法之外,内容上北方描写动物形象居多,人物次之,南方以描写人的活动居多,动物次之。就风格而言,北方浑厚凝滞,南方简洁流畅。
由于中国南北方人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艺术风格也不相同,因为同处原始时期,所以区别不是很大。
彩陶时代基本上人人都会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导致每一个时期的状貌大不相同。原始人用画代替文字便于交流和沟通,在原始时期绘画即文字,这也是以后文字形成的雏形。除此之外,他们作画表示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和崇拜,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种精神寄托。但到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分工,也就出现了专业画家,原始人制作的陶器日益趋于实用性也是手工艺品的“鼻祖”,为以后中国手工艺品的繁荣景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原始艺术给人总的感觉,虽然很幼稚,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轻松的,如“顽童” 而且都表现了一种纯朴、天真的情感,有着孩童般的纯真气息。
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二者与仰韶文化有着继承关系。而大地湾文化对仰韶文化之北首岭类型和半坡类型均有着传承关系。
仰韶文化一般分为四期,第一期的陶器有直口弧壁圆底或平底钵、卷层斜弧腹或折腹圆底盘、蒜头细颈壶、小口尖底瓶等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锥刺纹、指甲纹和彩纹等。其纹饰简朴,以红地黑彩为主,也有原地红花或加白衣饰黑红两色花,有动物纹、植物纹,图案花纹等。动物纹以鱼纹居多,人面形状、蛙纹、鹿(或羊)纹次之。以人面鱼纹最为奇特,人面嘴两边有两条鱼,有的人面两侧上下有四条鱼,顶部还有一条鱼,有的人则认为是他们对鱼神的崇拜,但画的意图却是希望得到更多的鱼。
仰韶文化第二期一般指史家类型。代表性器形有敛口圆底或平底钵,卷唇圆底或平底盆,尖底瓶、葫芦瓶、细颈瓶、四鼻罐、鼓腹平底罐等。纹饰同于半坡类型。但彩纹中增加了弧线、圆点、半圆点形构成的图案花纹,还出现了鸟纹和蛙纹,鱼纹多以半图案化,且头体分开。
第三期是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的繁荣时期,陶器中常见的器形有曲腹盆、曲腹碗、双唇小口尖底或平底瓶、宽肩小平底瓮、大口缸,以及釜、灶、鼎等,纹饰有绳纹、线纹、划纹、附加堆纹以及彩纹。彩陶工艺同时也是仰韶文化彩陶藝术的高峰。纹饰多为红地黑花,还出现了少量白衣彩陶,主要以圆点、钩叶、弧边三角及曲线组成的带状纹饰,还有垂障、豆荚、花瓣、网格等图形,继承发展了史家类型的形态和风格,与半坡类型截然不同。该时期呈现的艺术现象,无论在造型上还是手工艺上逐渐趋向成熟。
第四期是西王村类型,以山西运城西王村遗址的上层为代表,是在庙底沟类型晚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支地方文化共同体。陶器有宽沿线腹盆,斜直壁圈足碗,镂孔豆,长劲凹腰尖底瓶,带鸡冠耳罐,带流罐,大口深腹瓮等。其纹饰多样、风格各异、着色丰富,充分显示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对大自然的敬仰对生活的喜爱。同时也是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从而丰富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造型和图纹做工上均呈现出多样性。
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提到了澳洲的岩画,其实世界各国皆有岩画,作画的目的方法也大抵相同。中国的岩画在近几十年中,发现有数万幅,仅在内蒙古阴山山脉等地就发现两万多幅。岩画遍及内蒙古、云南、江苏等地区。
岩画的内容主要有狩猎、骑射、放牧、战争、舞蹈、性生殖崇拜、太阳神崇拜、稷神崇拜、人面纹、动物纹等等。形象皆很简略,仅有大概动势和轮廓而已。
岩画的制作有两种,分别是凿刻和涂绘。北方岩画多用凿刻、研磨和打凿等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生存或某种宗教信念的驱使。南方岩画一般则用涂绘法,涂绘法多用赤铁矿粉,有的还可能加调牛血,用手指、羽毛等绘画,一般是先绘大概轮廓,然后遍体平涂,则有少数画仅存轮廓。
江苏连云港的将军崖上刻有一组植物,上端果实部分为人面像,是新石器时代遗作。这种人面植物的形象,被称为“稷神崇拜图”,即希望自己种植的农作物得到大丰收。制作上用的是敲凿加磨刻法,线条阴刻,粗深圆滑,但是比起北方的岩画还是细秀一些。
云南省沧源县沧源岩画,现发现有十处,以人物图最多,动物次之。画面用的是涂绘法,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内容多是狩猎、采集、放牧、舞蹈等,有的还描写战争和凯旋等。
南北方的岩画,除了北方多凿刻法,南方多涂绘法之外,内容上北方描写动物形象居多,人物次之,南方以描写人的活动居多,动物次之。就风格而言,北方浑厚凝滞,南方简洁流畅。
由于中国南北方人的不同、环境的不同,所导致的艺术风格也不相同,因为同处原始时期,所以区别不是很大。
彩陶时代基本上人人都会画,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变化,导致每一个时期的状貌大不相同。原始人用画代替文字便于交流和沟通,在原始时期绘画即文字,这也是以后文字形成的雏形。除此之外,他们作画表示对自然万物的敬仰和崇拜,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梦想的一种精神寄托。但到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分工,也就出现了专业画家,原始人制作的陶器日益趋于实用性也是手工艺品的“鼻祖”,为以后中国手工艺品的繁荣景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总的来说,原始艺术给人总的感觉,虽然很幼稚,但是给人的感觉是自由的,轻松的,如“顽童” 而且都表现了一种纯朴、天真的情感,有着孩童般的纯真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