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137株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分析

来源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haohaobai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本院泌尿生殖道淋病奈瑟菌的感染情况,并对其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并为本院淋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分离的137株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四环素和大观霉素等5种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其中药敏试验采用K-B法,对所获数据采用SPSS 24.0进行x2检验.结果 2012年1月-2020年12月淋病奈瑟菌的年分离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0.342,P<0.05).2012-2020年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6.40、12.48、8.71,P>0.05);对四环素的耐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11,P<0.05);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对大观霉素耐药的菌株.结论 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耐药性极高,这3种药已不再适用于临床治疗用药,头孢菌素类及大观霉素仍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淋病的选择.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1例中国汉族遗传性羊毛状发患儿及其父母的基因突变.方法 抽取先证者(患儿)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分别提取基因组DNA.采用高通量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对患儿基因组DNA进行遗传性皮肤病相关致病基因突变筛查,结合临床表型,筛选可疑致病变异,利用Sanger测序方法验证患儿及其父母相关位点突变,并在阴性对照者及1000 Genomes、HGMD和ExAC基因数据库中进行验证.结果 该家系存在LIPH基因突变,患儿存在第3号外显子c.454G>A(p.Gly152Arg)和第6号外显子c.736T>A(p.
银屑病是临床常见并易复发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约7%~42%的银屑病患者在病程中会出现关节损害(即银屑病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早期诊断并干预银屑病患者的关节损害可以阻止病情进展,减轻疾病负担.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银屑病关节炎的研究中,本文就外周型银屑病关节炎的MRI应用做一综述,希望对外周型银屑病关节炎的病理改变、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监测疾病进展、评估治疗反应等方面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信息.
目的 探讨血清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与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水平对于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本院2018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的肺癌患者152例,排除11例无明确分型及分期的患者,最终纳入141例;同时收集同期141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所有患者入院时的生化与肿瘤标志物的结果.通过组间比较结合Logistic回归筛选肺癌的危险因素,同时采用ROC曲线探讨APOA1与Lp(a)水平对于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
目的 探讨未治疗的HIV-1感染者不同HIV-1 RNA或HIV-1 DNA水平组间,患者血浆中趋化因子CXCL8、CXCL10、CXCL11和CXCL13表达水平的差异及其与HIV-1 RNA或HIV-1 DNA的相关性.方法 未治疗HIV-1感染者6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浆中HIV-1 RNA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IV-1 DNA;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血浆中趋化因子CXCL8、CXCL10、CXCL11和CXCL13表达水平;利用流式细胞术进行外周血CD4+T细胞
目的 评估水合氯醛联合右美托咪定在小儿鲜红斑痣光动力治疗中的镇静作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0年12月进行光动力治疗的鲜红斑痣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光动力治疗前给予患者10%水合氯醛40 mg/kg和右美托咪定2.5μg/kg.评估患儿镇静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共177例鲜红斑痣患儿被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为(2.37±1.23)岁.患儿光动力治疗中的平均镇静时长为(7.75±4.36)min,仅5例患儿镇静失败.镇静持续时间在大皮损(≥40 cm2)与小皮损(<40 cm2)中分别为(7.
目的 探索新发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患儿致病基因.方法 提取3例NF1患儿及3名患儿父母的正常家系成员6名和100名无NF家族史的正常对照者外周血DNA.通过全外显子检测神经纤维瘤病致病基因,通过反向测序验证致病基因的可靠性.结果 患儿1、患儿2和患儿3分别检测到44号外显子c.6657T>G,导致p.Y2219X杂合突变;38号外显子c.5547-1G>C,导致剪切突变;33号外显子c.4368-1delG导致剪切突变.6名患儿家属及100名正常对照
目的 分析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初诊误诊情况及使用皮肤镜辅助诊断对误诊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38例经组织病理确诊的BCC患者临床及组织病理资料,探讨初诊误诊情况;将238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45例,为使用皮肤镜辅助进行初诊病例;对照组93例,为仅结合病史、皮损特点进行初诊的病例.结果 所收集的238例病例中,57例被误诊,不同性别组间、不同年龄组间和不同皮损分布组间误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首诊误诊病种中色素痣12例,脂溢性角化8例,鳞癌
目的 分析血清骨硬化蛋白(SOST)、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脂联素(APN)评估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本院收治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60例为骨质疏松症组,另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老年男性40例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血清SOST、VEGF、APN、正位腰椎L2~L4和左侧股骨颈骨密度(BMD)及骨代谢指标[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SOS
目的 观察“皮粘散”对大鼠慢性皮肤创面组织中胶原蛋白(collagen)Ⅰ、Ⅳ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象皮组、皮粘散组、硼砂组(外用药物0.2 g).通过冰醋酸制造慢性皮肤溃疡大鼠模型,观察皮粘散对促进大鼠慢性皮肤创面愈合的作用,局部大鼠创面组织使用免疫荧光法(IF)检测胶原蛋白Ⅰ、Ⅳ的表达,计算溃疡面积积分.结果 与模型组、象皮组、硼砂组相比,皮粘散组阳性荧光信号强,荧光染色所见胶原蛋白Ⅰ排列一致性较好;皮粘散组胶原蛋白Ⅳ阳性荧光信号强,荧光染色显示大量管腔类结构,可见
目的 探究Stevens-Johnson综合征(SJS)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的疾病转归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纳入7年间住院治疗的20例诊断为SJS/TEN的患者,记录患者住院期间指标的变化,分析疾病转归和死亡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有11例(55.00%)患者疾病在1周内显著改善,有3例患者出现死亡,死亡率为15.00%.受累全身表面积(total body surface area affected,TBSA)和Scorten评分在住院期间总体呈现显著下降趋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