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例1男,37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痒1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5月18日就诊.2010年5月始无明显诱因于颜面和双上肢出现片状红斑及米粒大小的丘疹,自觉轻微瘙痒.皮疹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偶有风团样疹出现,瘙痒加剧.在院外曾诊断为湿疹、荨麻疹等,给予抗过敏等治疗后皮疹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仍反复发作.自诉与季节和饮食无明显关系.1个月前,皮疹再次复发加重,表现为以颜面、胸背部、四肢为主的
【机 构】
:
400011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400011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400011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400011重庆市第一人民医院皮肤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男,37岁,因全身反复起红斑、丘疹伴痒1年,加重1个月于2011年5月18日就诊.2010年5月始无明显诱因于颜面和双上肢出现片状红斑及米粒大小的丘疹,自觉轻微瘙痒.皮疹逐渐增多,累及躯干、四肢,偶有风团样疹出现,瘙痒加剧.在院外曾诊断为湿疹、荨麻疹等,给予抗过敏等治疗后皮疹可暂时缓解,但停药后仍反复发作.自诉与季节和饮食无明显关系.1个月前,皮疹再次复发加重,表现为以颜面、胸背部、四肢为主的红斑、丘疹,经外院脱敏治疗无明显疗效。
其他文献
目的 通过调查青年男性寻常痤疮患者的膳食生糖负荷水平(GL),评估其与寻常痤疮皮损严重程度间的相关性,为寻常痤疮综合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使用痤疮综合分级系统(GAGS)评价患者皮损严重程度.使用食物频率问卷及24 h膳食回顾问卷评估GL水平.方差分析及t检验分析GL及BMI在各组间的差异,并对BMI和GL的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99例19 ~ 24岁男性寻常痤疮患者参与本次研
患者男,13岁.因皮肤色素沉着、指甲发育不良13年来我院就诊.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皮肤色素沉着,呈褐色,最先出现在颈部,呈点状,后逐渐加重.发展到全身,皮肤表面粗糙,点片状分布,部分呈网状,以颈部、前胸、腹股沟、耳廓背侧为甚,同时出现指趾甲脱落,甲床萎缩.无发热、咳嗽、抽搐等.患者7岁以前经常腹泻,均在当地治愈,否认其他系统疾病,挑食,食欲差,成绩差.父母非近亲结婚.其母及舅舅有类似皮疹及指(趾)
皮肤是保护人体诸多组织、器官免受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侵袭的天然屏障,其作为人体的最外层,直接暴露于外界环境之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会使皮肤出现一系列的光损伤,如红斑、免疫抑制、光老化、各种皮肤良恶性肿瘤等.为此成功建立皮肤光损伤的各种模型,对研究光损伤的机制,制定一系列治疗及防护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该研究对354名18 ~ 80岁上海女性夏季与冬季的面部皮肤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皱纹和松弛度等皮肤老化体征不受季节的影响,而皮脂排出量、皮肤颜色、色素沉着斑的黑素含量、皮肤含水量等在夏季增加。
患者男,1934年出生.1997年8月患者无意中发现左手大拇指桡侧甲缘一米粒大小淡黑色斑丘疹,表面无溃烂,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就诊,诊断为"色素痣",予CO2激光治疗后局部皮损消失.1999年3月患者发现左腋窝淋巴结肿大,约5 cm×4 cm,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恶性瘤细胞(考虑为黑素细胞),予左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化疗7周期,具体化疗方案及剂量不详.化疗结束予重组人干扰素γ(IFN-γ)100
患儿女,出生16h.因双足水疱、脓疱伴反应差16h转入我院.系第1胎第1产,孕35周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6分,经清理呼吸道、肌内注射纳洛酮0.1 mg、维生素K1 2 mg、止血敏50 mg等处理后,10 min Apgar评分8分.转入我院时患儿反应差,哭声低微。
数字切片(即虚拟切片)包含了切片上的所有病变信息,并非一张静态图片,可以在电脑上进行任意的放大和缩小。利用数字切片可以观测到玻璃切片上的任何一个位置,也可以将相应的位置放大到400倍以下的任意倍数,如同在显微镜上的放大和缩小一样。本出版物包含66种皮肤病,共计74张数字病理切片,大部分为常见皮肤病的典型病理改变,部分为刘荣卿教授亲自审定的教学片,也有部分为结合临床材料所形成的疾病诊断。借助于皮肤病
毛鞘棘皮瘤是一种好发于上唇的毛源性错构瘤,临床少见.我们报道一例发生于脐部的毛鞘棘皮瘤,其皮损类似角化棘皮瘤.患者女,80岁,因脐部结节7年,增大伴疼痛1个月于2011年9月29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7年前无诱因脐部出现一黄豆大结节,无自觉症状,后结节逐渐增大.1个月前皮损出现疼痛,口服头孢氨苄后疼痛好转.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脐部一1.8 cm×1.5 cm×1.0 cm的孤立性、
目的 评价统一联合化疗(UMDT)后多菌型麻风患者的细菌指数变化和麻风反应频率,并与常规联合化疗(RMDT)后多菌型患者的结果比较.方法 2003-2005年在贵州3个地区和云南1个地区收集新麻风患者,给予6个月WHO多菌型联合化疗方案.对照组为同一地区接受2年RMDT的多菌型麻风患者,所有患者接受每年1次临床随访和细菌检查.对两组患者的细菌学数据和临床麻风反应频率进行比较.结果 共166例各种类
患者女,36岁,维吾尔族.入院前3个月发现双小腿有蚕豆大小的红色结节,触之疼痛,后皮损逐渐蔓延至双大腿,当地医院治疗后皮损消退(用药不详),之后仍有新发皮疹,且累及四肢和臀部,疼痛明显,曾给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不明显.入院前10天双侧踝、膝、腕和肘关节出现肿胀,伴有发热.否认有口腔溃疡、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