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二中学生作品展示

来源 :阅读与鉴赏(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d9638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领队:汤威方,语文教研组组长
  领队感言:《阅读与鉴赏》杂志开辟的“校园文选”栏目深受中学生喜爱。通过这一栏目,中学生可以看到充满时代气息、文质兼美的同龄人的佳作。这些佳作出自中学生之乎,学生读来,感到十分亲切,易于借鉴、学习。这一栏目的设立不仅为中学生提供了阅读同龄人佳作的园地,而且为中学生写作爱好者开辟了发表作品的场所,很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关子白发的通信
  靳玉卯
  
  是我发现了妈妈的第一根白发。那年妈妈四十岁,女儿十六岁。受太多文学作品的影响,矫情的我把脸依偎在妈妈胸前,喊了声“妈妈辛苦”,便热泪长流。原本也挺小资的妈妈却满脸的平淡,丝毫没有应和我对母爱的感动。我激情难抑,伏在电脑前便给妈妈写起了激情邮件——《妈妈的白发》,洋洋几千字把妈妈生出的白发归因为母亲对女儿的操劳付出,而后展开来尽写母亲的牺牲精神、忘我的母爱以及女儿的感激、女儿的愧疚、女儿的无以回报的心理压力。等妈妈忙完家务坐在电脑前的时候,我已带着挥洒完激情后的愉悦进人了甜蜜的梦乡。
  读妈妈回复的邮件已是第二天晚上。她依然没有应和我的激情,妈妈的文章写得非常朴素:一谈白发的产生纯属生理现象,母爱其实也属生理本能,她说在养育女儿的过程早已尽享天伦,在物质如此丰富的年代,她不愿女儿把母爱付出想象得多么惨烈继而产生心理压力。二谈她其实从女儿出生那天起便警醒着——不以牺牲精神为母亲的美德,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广阔的空间,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付诸女儿稚嫩的双肩,那其实非常不公平,在厨房里忙碌远比去社会上打拼安逸,她爱女儿,就不让自己躲在厨房为一日三餐居功自傲,而胁迫女儿孤独地去社会上承受风雨。抚育女儿16年,她一直接受着两个标准的衡量:作为这样一个时代的职业女性,对女儿的身心照顾是否周全?自身发展可尽了全力,可称得起敬业的楷模?最后,母亲提出了对新型母女关系的设想:女儿对母爱的需求不止产生于生理上的饥寒之时,母亲应担当得起导师、益友的称号;女儿对母亲的敬爱不是孝道约束下的怜悯回报,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对一个优秀的年长女性的尊崇。
  没有得到应和的激情逐渐沉淀为理性,理性使我骤然间发现:妈妈的白发上有智慧精灵的舞蹈。
  简评:
  表现母爱、歌颂母爱是中学生常见的写作话题。本文作者以新颖的形式、独特的构思为我们充分展示了新时代母爱的博大。其实,本文与其说展现了新时代母爱的特点,不如说为我们阐释了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新型母子(女)关系。本文语言老练、流畅,见解独到、深刻,读来引人思考,备受启发。
  (指导教师 汤威方)
  
  悠长悠长的外滩
  陈 阳
  
  有一天,我们冒着细瘦的雨,穿过南京路繁忙的霓虹,穿过不断变换的红绿灯上呆板的人像,穿过巨型落地招牌上“F4”茫然的目光,以及一些因为兴奋而激动、疯狂的人,一些落地的空洞眼神,不知那些包裹在亮晶晶的糖纸里的寂寞,那些穿戴得流光溢彩的哀伤,是否已在雨影和灯影的交融中蔓延,再蔓延,或者遥远,再遥远。
  作为这个城市的陌生访客,我被所有的人以及关于这个城市的辉煌的介绍指引去拜访那个孕育了上海所有传奇的地方——外滩。
  外滩真是一幅称职的画作或者背景,它可以承载武侠义气的悲欢,可以包容所有爱情的甜蜜和忧伤,也可以活生生地躺在那儿作为这个城市的最广为人知的表情,它肆无忌惮地泛滥于形形色色的偶像剧和小资情调的插页里,或者说,它的名字就赚取着你的向往,诱惑你的思想与它的历史及其虚构的厚重的故事一起,建筑一个疯狂的三维世界。
  可是,外滩却是相对的宁静和狭长。
  我总以为所谓滩,应该是悠缓而下,躺在江边,做—个关于二三十年代的豪华的梦。可我发现,我正在沿着一级级的台阶,登上干净的新外滩,而渐渐远离那个于其中向往了很多年的与黄浦江水乳交融的外滩。
  雨依然细细瘦瘦地下,风很大,吹乱了我的头发,苏州河努力地流淌,滩对面新旧相互夹杂的建筑燃亮了一身的灯,大多都很炫目的那种黄色,在记忆里渐渐地模糊,褪色,即使那些正在复修的带有异国色彩的尖顶的痕迹,也将被这一场雨冲淡了。
  趴在精致的栏杆上,江对面的景色都可以一一对应进某个镜头或某张名信片里,瘦瘦的东方明珠早已灯火通明,几个浮在夜里的几乎透明的大球,像粉红的放久了的草莓,反射着这样明净的夜的光泽。不相上下的参差的建筑群,极尽能力地炫耀它们的华丽,为这个城市赋予它们的特殊的职责而展示其燃烧的魅力。这样的燃烧,金黄的,鲜红的,在每一个夜里轻轻沉醉。有一幢大楼的巨大屏幕上的点阵正在快节奏地改变它的顺序,以幻化出各种明亮而复杂的图案。我拿出相机,黑暗之中我不知道能够收录什么,什么能够显影,什么还未轻轻定格就已悄悄远去,而什么又将留下。
  我在悠长悠长的外滩走啊走,将那些不够深刻的传说抛在脑后,吹潮潮的江风,想远远的事情,然后投一枚硬币进胖胖的望远镜里,一边忍受它幼稚刺耳的音乐,一边把一层玻璃贴向另一层玻璃。乌黑的渡船和拖轮突然大得可怕,甚至超过了它的低沉的汽笛所及的范围,我这才觉得黑夜已经在这个城市开始投下它微弱的影子,不安而焦急。
  我们坐了游船,我站在船头,让风把我的头发吹得乱七八糟。我妈说照相了,于是我就在一片灯火辉煌中黯然失色。我坐回了座位,安静而舒展地挤在凳子里,欣赏那一片人造美景兀自地美丽着它的美丽。一起去的同学晕船、车这一类交通工具,就站在栏杆边让凉凉潮潮的风吹,不停地走来走去,不停地说话。于是这一个小时就在各种杂乱的光影和杂乱的对话中过去。而我惊奇地发现,在这里浓烈的汽油味道淡了许多,光洒在暗色的水面上,荡出一层层一片片的金边波浪。
  离开外滩的时候,车辆仍川流不息地向高架桥飞奔而去,汇出这个城市特有的洪流。
  同学说,你看!
  突然,在不知几点的天空里,所有的灯光及霓虹色彩一齐将这暗黑渲染成淡红,一只硕大的风筝在密集的楼群里飘来荡去,越过密密麻麻的电线,越过这浓重的忙碌的空气,飞呀飞,飞呀飞,去对应它关于天空的诺言,可却似乎终究摸不到天。
  悠长悠长的外滩,像悠长悠长的风筝的线。
  简评:
  铁凝曾说过:要写出思想的表情。陈阳同学2004年去上海参加第六届新概念作文大赛时,写下了一组关于上海的美文,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我认为通过对外滩的描写,他写出了上海的表情。
  什么是上海的表情?上海是南国的梦,又是时代的窗口,它柔弱却有力度。从开篇的氛围描写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这点:雨是“细瘦”的,一方面说明雨滴小,另一方面又说明它不是毛毛细雨的柔弱,而是给人一种力度又缺乏抚慰。
  在繁华的南京路上我们又感受到上海的另一种表情:繁华与寂寞。说它繁华是因为它流光溢彩,熙熙攘攘;说它寂寞是因为人们仿佛个性各异,实际上又被一种巨大的惯性驱使,无法左右自己的人生,即使时 尚明星“F4”也无法摆脱时代的负面——茫然,或者说正是他们搅动时代漩涡,给人们以目不暇接的疯狂,而前卫实有一种华丽的空洞。
  外滩是上海表情最复杂的地方。可以成就一代英豪,可以使人销声匿迹;是侠气、王气,更可以是匪气和霸气。总之,它是一个可以唤起人们无尽想象力的地方,外滩是最集中地体现了上海传奇式的表情的地方。
  所有的表情最后都有疲惫的时候,而这时候就暴露出了它最真实的一面。上海也不例外:劳累之后黯然失色,所有人工景点被“COPY”的次数多了,一切神奇的面纱都会消失,外滩在赚尽了人们的想象之后,原来也需要休息,它的“宁静和狭长”,它的“悠缓”和“干净”,它的“冲淡”和“微弱”,似乎在焦急地等待人们创造新的传奇,一个遥远再遥远、悠长又悠长的传奇。
  (指导教师 李鸿理)
  
  非常社交
  薛 佳
  
  搞什么?前面几个油头粉面的女生刚才还聚在角落里窃窃私语,怎么见到我们走过去就急风骤雨般成鸟兽散状呢?我和阿香相视苦笑,不约而同地拉开了距离。
  如今的八卦女生还真是无聊,一男一女这种平淡无奇的组合偶尔凑在一起,同时保持一米间距共同进入校门,电会成为她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她们可知自己在乐此不疲地夸夸其谈的同时,虚度了多少光阴;多做几道习题,为以后飙升为令人瞩目的白领女性铺平道路不是更受用?
  我如是沉思着,刚踏进教室,旁边突然伸过一只大手:“刚才我亲眼所见——”
  “你见我和一位外班文静女生结伴进入校门。那只不过是——”
  “那只不过是普通朋友,你没与她牵过手,只是一起看过几场电影;你不知道她的生日、血型与星座,只是统计过他的电话号码、家庭住址、最喜欢的颜色、最衷爱的杂志……”
  “别瞎说,其实——”
  “其实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你这个书呆子偶尔思想大跃进,想老树开花,也挺令我同情的。”
  “你——”
  “你想对我说理解万岁,还是要对我的智慧头脑施一个五体投地的大礼?”
  “……”
  我绕过仍在对我进行一连串“妙语连珠”式口水攻击的他,以沉默回击这个对自己当前行为自我欣赏的家伙。
  “别生气,不过你最好不要整天披一身校服招摇过市,换一身更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行头,保你——”他追过来,又要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改造我。
  “少来,我和你的人生观不一样!”真是交友不慎。
  好在个人素质比较强,久而久之,我已自我生成对流言蜚语刀枪不入的抗体。一天的课程并没有因几张无聊的嘴而受到丝毫影响,放学快步走出这个是非之地,恰巧又遇见阿香款款飘出教室,我不由得转过身
  简评:
  中学生社交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作者巧妙地避开了重大题材,而选择中学生生活中一个常见的小片断,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揭示了十七八岁的中学生社交的尴尬和困惑。特别是结尾处如神来之笔,巧妙地深化了主题。
  语言简洁,不枝不蔓,富有生活气息。
  (指导教师 胡亚董)
  
  那天,雨蒙蒙
  万玉婷
  
  人老了是不能通过年龄来计算或通过外貌来观察的。当风乍起时,他(她)的衣衫不动,而身体早已晃动,他(她)便是老了。尽管他(她)正握着勺,端着碗,追着小孙子喂饭,似乎他(她)的身板还很硬朗;尽管他(她)正戴着安全帽,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图纸,在工地里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似乎他(她)的身体还健康;尽管他(她)的心跳动得还有力……但,不可抗拒的是,风吹不动他们(她们)的衣衫,他们(她们)的生命之烛已到了尽头。唉,人不知不觉地就老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是公平的,所以老天不会下几滴雨为他(她)哀悼。只是不久就会有些人来利用他(她)的去世,开发一下资源,雨就会不知不觉地下在某些人的心田。
  我很可耻。我就曾利用过一个人的辞世。我用它来写作文。现在也是,正在利用。回头想想,那件事并没有出现在作文里的必要,可那一阵我始终沉浸在那件事里。也许是新鲜吧,我牢牢地抓住它,让它出现在我每天的生活里。似乎我要记住的不是那个人,而是他的去世。很自然,他的去世频频地出现在那篇作文里,甚至就连作文里提的每件事都是围绕它编出来的。作文写得倒是还成功,刚开始的几天我也在想,你为他的去世写了篇文章呢!报刊上不经常有为亲人的辞世写怀念文章的吗?于是我就每天重复地想,似乎是件挺自豪的事。可就在一个太阳白花花地照射大地的中午,我想起那篇作文,就开始莫名地心慌起来。(我可以确认那天中午的太阳有多么猛烈,路上行人都在找蔽日的树阴。)一片乌云遮过来,早有预谋地在我头顶下起子太阳雨,不,是在心里。
  似乎有点可笑,但我只觉得可耻。
  面对一个人慢慢地变老,死去,可以不哭,甚至根本没必要哭,只是不可以不尊重。当一群群的孩子在清明前后去烈士陵园大吃大喝、在哀乐里大叫时,教师会怒目圆睁着教育他们烈士是如何“抛头颅,洒热血”的,却忘记告诉他们如何去尊重死亡,不论死去的是烈士还是其他人。
  去陵园确实是需要一些小雨来烘托气氛的。去陵园是小学四年级的事吧,阴了一上午的天终于在我们徒步到达时开始下起雨来,于是那天在陵园里颜色就格外清晰起来。一大片一大片的墓碑由灰色主宰,白色的塑像与纸花点缀得恰到好处,然后就是满眼的绿色——松柏。自然,不和谐的红色就分外刺眼。那是一排墓碑前的一位老人,红衣红裤,还有红伞。隔得有些远,看不清他的表情,只是感到他在笑,很肃穆的笑。我们从纪念厅出来,他还没走,就好奇地凑过去。不敢离得太近,只能模糊地听他说:“……其实该让他们忘记,当年受苦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幸福,何必要记住……”也许他那一身红色就是给在墓碑里的烈士们“看”,让他们知道,现在他是幸福的。那一身红色反而更比我们的白衣黑裤显得肃穆。
  我不是说不可以写怀念去世亲人的文章,也不是说扫墓时要穿得花枝招展,只是在雨蒙蒙的天气里我明白了:死是一件很值得尊敬的事,而尊敬死亡从不计较形式。
  简评:
  文章一定要这样:用思想的锤子敲击读者的头颅。本文表明了作者对死亡的一种理解,是一种尊敬死亡的形式层面的思考。文章新颖深刻,展示了“我有他无”的独特的感悟,读来令人深思。
  不要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思维之刃要切开看到的东西,然后深入,如此,才能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为文境界。
  (指导教师 雁南飞)
其他文献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世界各地的登山家多以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荣,但自2004年以来,有近200人在攀登途中遇难。此事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人认为时至今日,人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不必靠登山来体现;有人认为冒险登顶,满足了自我,却可能把悲伤留给亲人,不负责任;也有人认为在实现自我和追求梦想的途中,有些代价我们必须承受。  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
期刊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好作文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  有作家说“敢讲真话”,有编辑说“拒绝套路”,有特级教师强调“真情实感”,有文学评论家则认为“见解独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题目自拟。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和审题立意】  作文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写作题材,有话可说,但写好却有一
期刊
公司的六个小伙子约他去关外一日游。他们实话实说:“让你散散心,是第二位的。回来的时候,指望你开车把我们送回城,是第一位的。”他妻子去世快一年了,情绪消沉,人所共见。小
期刊
笔者曾多次赴海外执行采访任务,例如:1991年的“西哈努克亲王重返战乱后的柬埔寨”、1998年的“美军‘沙漠之狐’军事行动—空袭巴格达”、1999年的“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
《切韵》在唐代地位很高,后来经过各家的增字加训,使它成为具有字书性质的一部规范用书,起到“字该样式”的作用。本文以敦煌残卷伯2129王仁?《刊谬补缺切韵》为主,围绕现存
采得百花成蜜后,俯仰春秋思起缘2006年,是《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创刊20周年。20年,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回顾过去;20年,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念展望未来。20年来,《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本文所选取的考辨对象是中唐诗人张莒。本文之立意,是想通过相关的文献考索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其生平认识的谬误,重点在他的籍贯、所任官职与诗赋创作;并附带探讨有关文献编
国家图书馆藏有两部题为“夏天桔《正思斋文集》”的稀见元人别集。二书只有卡片著录,其中一部在普通古籍馆,著录为:“《正思斋文集》十二卷,元夏天桔撰,清抄本,8册。”另一部在善
美国家庭影院HBO于1972年正式开播,为付费电视频道,它的运营主要依靠订户所支付的费用,因此它不在节目之间插播广告。为了赢得订户,一般付费电视频道的经营者会想尽办法制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