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市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测试作文

来源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vonne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棘成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子贡曰:“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论语》
  对于“文”和“质”的重要性,以上三人看法不一,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阐述你的观点。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标题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题目的材料取自高中教材《〈论语〉选读》。
  议论文的写作,本是对一个人的判断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举证能力的综合考查。一篇文章要反映出以上的诸多方面,必须要有一个具有思辨色彩的话题,为此,高三“一模”作文题选择了“文”和“质”这个话题。
  以此命题的目的,第一,是让同学们加深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第二,让同学们学会从传统文化中吸收哲学思想的养分;第三,希望同学们能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深入思考解决一些问题;第四,希望同学们提高思辨能力,学会理性思考、辩证处事。
  “文”与“质”的关系,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它涉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具体可以表现为人的外表与品德、言行和思想,文章、语言的形式和内容,商品的包装与内在质量等。它涵盖一切事物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材料中的棘成子认为做人只要重视品德就可以了,外表和言行无所谓;子贡认为“文”与“质”同样重要,就如虎豹之皮去了毛,与去了毛的犬羊之皮就没法区别了;孔子则强调文采在文章内容、思想流传的广度方面有决定性的作用。
  同样,中外哲学家在这方面也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可供立论参考。
  东汉王充强调两者统一: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外内表里,自相副称,人之有文也,犹禽之有毛也。毛有五色,皆生于体。苟有文无实,则是五色之禽,毛妄生也。(《论衡·超奇篇》)
  亚里士多德强调二者的分立:形式和内容表示物种与质料、模型与材料。
  康德将二者并列:形式是内容的外部表现,内容是形式的内部根基、依据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内容和形式”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评分标准】
  一类卷(55—60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能够辩证地阐述“文”“质”两者的关系,并紧密联系当代生活实际阐述观点。
  二类卷(50—54分):观点明确,论据充足,强调两者都重要,能联系现实论证观点。
  三类卷(45—49分):有观点,有论据。只强调某一方面的重要性。
  四类卷(40—44分): 对材料理解有偏差,立论片面,论证不力。
  五类卷(36—39分)及以下: 偏题、离题、字数不足等。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早在几千年前,先贤就曾告诉我们:文犹质也,质犹文也。文,便是文饰;质,便是内心。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对待二者?我以为,文质缺一不可,应达到二者圆融之境界。
  文饰,顾名思义,可狭隘地理解为外在的东西,诸如名利、欲望。如今,追求外在的东西似乎成了“庸俗”的代名词,而孔夫子那一句“野哉!游也!”正是道出这种想法的弊病,“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试想,若是人人都简衣陋食、“安贫乐道”,这社会将是怎样一派死气沉沉的景象?诚然,我们现在所谓的“外在”更多地表现为追名逐利,为了蝇头微利、蜗角虚名,如蛆钻粪似的永无止境。那么,这也谓之“俗”,而并非我所谓的“文”。
  当然,光有文饰还不足以支撑起一个人作为完整的、有思想的个体而存在。内心的修养,即“质”,是人的灵魂。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过多地注重外表是一个人内心空虚的表现。注意此处为“过多”,是走向了一个极端,因而会造成心灵的空虚。因此,填补这种空虚的良药便是修养,借用朱光潜先生的话,便是“优游涵泳”。大抵是花更多的时间去整理自己内心的杂物,为心灵增添一些有营养之物。
  尼采说,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越要把根伸向黑暗的地底。北大有个传统叫“沉潜”,二者有共通之处。由此,足可见内心的修养于人之重要性。
  我们可将“文飾”看作精美秀巧的花瓶,而将“质”看作花瓶中的花。若这花不够鲜妍,花瓶再美也黯然失色;反之,没有美丽的花瓶,旁人也不一定能够欣赏鲜花之美。
  我忘不了《红楼梦》中的那位奇女子妙玉。“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正是她的气质造就了她的美。“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大抵就是这样的人吧!
  再反观当今社会,或许我们的确应当反思如何做到二者之圆融。贪污腐败层出不穷,招摇撞骗比比皆是,更有人自恃有才、特立独行。或许孔子的“中庸之道”正是我们需要的。但我们学习古人,并不是想要回到过去。我们所追求的,从来都应该是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不是反对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变迁。
  心中有质,外在有文,文质彬彬,然后可为君子矣!
  得分: 54分
  文章第1段通过释题提出观点,直截了当,指向明晰,为后面的阐述奠定了基础。文章由“文饰”到内在的“质”,由外在的现象到内在的“灵魂”,在论述的不断推进中强化理性的思辨。阐述时除了引用论证外,还运用了类比论证,如第5段就通过花与花瓶来类比论证,形象具体地阐述了“文饰”与“质”之间的辩证关系。
  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判断推论,丰富思想内容,增强阐述说理的深刻性,是值得学习借鉴的。此文可在一类卷中给分。
  文质兼美
  孔子有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先贤早已为世人确立了君子的标准,即文质兼美,两者缺一不可。
  然而有人以“文”为美。由此,我们可见许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人,又见许多附庸风雅不成的啼笑皆非逸事。譬之以文学,《文学回忆录》中说:“文学,就是要脱下衣服。多少有名的文学,脱下衣服,里面要么一堆肥肉,要么一具白骨。”为人亦如是。形式基于内容而存在,内容要骨肉匀停,形式方能不没于流俗。张爱玲后来写看到胡兰成的文字,说“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好的”,说自己“憎恶得要笑出来”。是了,再精妙轻巧的文饰,被无情地戳破揭穿后便是玩笑。短暂的迷惑或许有效,但在漫长的时光里,一切空空的皮囊都会瘪气,唯有饱满温润的才能被磨砺,被冲刷得愈来愈光可鉴人。   只是仅有“质”也还不够。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知晓文采的重要性。一个人的内心情感、思想深度,最终要靠外在的言语表达出来。孩童时我们有真切的感知,有对美的诚挚体会,有深广的同情,然这些都无法发之于笔端,只能咿咿呀呀不甚明了地表达,真是憾事!而如今有了辞藻,懂得修辞,却失去了最本真也是最厚重的内容,易流于表面,岂不更为可悲!故而有质之时也勿忘文饰。人们对于美的关注与生俱来,只有具“文”的“质”才能引人眼球,才能唤起共鸣。如文学不仅是作家的事,很多时候为人处世也不是只要关注自我即可。
  文质兼美之人,往往能留名。我惊叹于老庄的玄妙思索,也为其文才所撼。《论语》也是阐发深刻而文学成就极高,足可见孔子为人之文质彬彬了。质是其著书立说之根本所在,而文是其得以为后人所知的手段。缺“质”则难经推敲,失“文”则湮没尘世,文质兼美,然后成就。
  我有时会欣赏朴鲁、不拘礼节的放诞之士,但也会怜惜他们满腹才华不为人知。但我厌恶虚伪文饰,引出名言而充博学的虚伪之士。或许因为前者只是尚未雕琢的琅玕璞玉,而后者却只是爬满虱子的华美袍子罢了。
  要做到文质兼美固然难,只是要有警惕之心与敬畏之心,不要只觉得鄙陋的文饰可以欺瞒世人。也不要以为世人都会争着发掘你这块有待雕琢的璞玉。有意识,然后以此为目标,行之。
  得分: 53分
  文章的标题即为文章的观点,作者强调的是要做到“文质兼美”。全文能围绕这一观点展开阐述,主体结构先论“质”再论“文”,最后综合论述“文质兼美”,结构比较清楚。论述中能从理性的角度展开思考,如第2、3段。
  纵观全文,作者的理性思辨比较强,文体意识比较突出。但文章在论述时一会儿将“文”“质”指向文学和写作,一会儿又指向做人,导致文章读来思路不够清晰,表达有些含混。另外,文中有些语言半文不白,不够通达,影响了文意的正确表达。此文应在二类卷上给分。
  文质彬彬后君子
  如今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怪象,一些只知用华丽辞藻堆砌加之俗气思想的网络小说家被狂热追捧,而那些语言朴实但饱含人生哲理的作品被人们打上了“无聊”的标签。其实,这就是文和质的两个极端,而作为选择者的我们,在这两者之中又该做何判断呢?
  文,顾名思义,就是外在的文饰。人们常说外在皆浮云。其实不然,文恰恰是美化我们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曾经的网络流行语“你这么能,你咋不上天呢”经美化后成了“汝乃天骄,何不上九霄”,其思想并未改变,只是通过简单的加工,给人一种高大且儒雅的感觉,通过词语变换而改变了原有气质,让其在感觉上得到了升华。这就是“文”的独特魅力。
  质,也就是内在精神,可谓是灵魂所在。正如仓央嘉措所说:“一场无目的的游行,终究是徒劳。”而目的,不仅指远方,更是精神上的一种指引。它或许是虚无的,但它却又在无形之中将人们带向另一方净土。
  固然,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倡文者认为,平凡普通的文字,哪怕再如何挖掘人生的真谛,终究会让人感到平淡无奇。而倡质者认为,质本身就是简单的,是最高度、最朴实的,文的修饰反而会让其显得有幾分俗气。这二者看似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水火不容。
  然而,文与质本就是一个共同体,文需要质的升华,质也需要文的修饰。正如猫与虎,同为猫科动物,却有着不同的威严与气质。且不论其内在如何千差万别,单从外部的花纹上看,便可见一二。猫偏向舒适、温顺;而虎则展现出一种霸气和威严。因此,文不仅能修饰质,更能很好地将质用一种外在的、具体的方式表现出来。质对于文,则更不用说,没有那骨子里的王者风范,纵有那一身皮毛也无济于事。所以,文与质两者之间相互扶持,相互衬托。
  古人云:“过犹不及。”文质虽相互促进,但并不意味着某一方越多越好。文胜于质,终让人觉得浮夸,而显得气质全无;质胜于文,则让人觉得平淡,缺少了欣赏的热情,所以,在这两者之间做好权衡是我们应该学习的,让两者保持在各自恰当的位置,秉承着儒学的“中庸”之道。质不胜于文,文也不胜于质,文质两者各据其位,各安其分,相互之间各有奉献,又有所求,如此才能达到文质彬彬,这才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君子之道。
  得分: 52分
  这是一篇切合题意、观点明确的论述文。文章从诠释概念着手,阐述中先联系生活分论 “文”与“质”,这既照应了命题所提供的材料,明确了概念,同时也丰富了议论的内容,突出了自己的认识。然后,通过“固然”“然而”等关联词,将思考推向深入,在比照中凸显矛盾,在类比中阐述矛盾的对立统一,深化了思想,体现了独特的思考。文章除去第1段表意上有些不够明晰外,其余部分结构自然严密,体现了作者比较严谨的逻辑思维。
其他文献
果树套袋对果实的外观品质、果园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都有明显促进,但其效果也因不同的套袋材料、套袋时期等而不同,因此要做好套袋前的准备工作,摘袋、除袋、肥水管理及病
宋人将范仲淹《怀庆朔》诗附会为怀妓诗。本文考察了附会的各种“版本”,并据相关史料,辨明附会文本的站不住脚,不过是风流文人编造的“美丽的谎言”罢了。然后考察明人利用附会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这 颗中国古代文学苍穹的天王巨星,之所以能光华熠熠,万古流芳,大得档案裨益。 经过十几番“口舌成疮,手肘成胝”的春夏秋
在电视剧中,湘军统帅曾国藩多次与太平军斗智斗勇.最让他得意的是:在左宗棠的参谋下,运筹帷幄,截取太平军的文件、书信,摹仿字迹,伪造书信,施行“反间计”,不费一枪一刀,逼走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近年来,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有人认为,燃放烟花爆竹是人们最熟悉的、也是最传统的祈福方式之一,它跟春联、年画、饺子、汤圆一样,成为春节最温暖的细节,是不可或缺的符号,不能“一禁了之”。也有人认为,燃放烟花爆竹不仅易引发火灾,造成人身伤亡事故和财产损失,还带来了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污染问题,危害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应该“全面禁放”。还有人认为,全面
期刊
对燃放烟花爆竹,人们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放”“禁”“限”,写作时可以从自己所认同的态度出发立意。  选择赞成燃放,可以从民间习俗、人情需求、文化传承等角度正面阐述;同时还可以由禁放原因如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等出发,指出暂时性燃放的烟花爆竹并不是环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安全隐患主要与产品質量和自身安全意识有关等。  选择禁止燃放,可以正面例证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也可以论证“年味”也能换一种形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我们遇到的绵羊、玫瑰、行星上的孤灯都是一个个象征体,给我们以启示与温暖;而但丁的《神曲》却写道:“那时我们心中愁云密布而阳光中甜美的空气喜气洋洋。”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外在环境对我们的情思意志是否产生影响或者产生怎样的影响?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述。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
期刊
毛主席曾形象地把调查研究比作解剖“麻雀”,而且身体力行写过许多生动的调查报告,如、等.任何一篇都是原汁原味、血肉丰满、筋脉骨骼清楚,真是大手笔.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生活中有不少的仪式,如成人仪式、结婚庆典、校庆典礼等。有人说仪式是需要的,仪式感使人摆脱了日常的平庸琐碎,获得庄严神圣的体验。也有人认为现有的不少仪式裹挟着各种利益,沦为形式主义,缺乏应有的内涵。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观点自选。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  仪式,是生活中
期刊
[命题意图与审题立意]rn互联网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微信、微博日益发达,由此而来的信息爆炸不可抗拒. 很多虚假广告渗透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折射的问题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