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党委关于制定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e48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至2010年),是我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要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我区实际出发,提出与国家发展规划相衔接、体现内蒙古特色、凝聚各族人民意志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措施,科学地指导我区“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1)“十五”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加入世贸、振兴东北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有利时机,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成功战胜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发展后劲和抵御风险能力有所增强。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完成,生产总值有望实现翻番;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正在形成;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财政收入成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初步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2)“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良好环境。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投资继续扩大;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我国将更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特别是与俄罗斯、蒙古等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将更加密切,这些都为我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内环境看,一是我国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进一步加快,为我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京津冀经济圈加快发展、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为我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良好契机。三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国家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实施一系列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我区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四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我区加快发展能源等重化工业和改善基础设施。五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有利于促进我区社会事业发展。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抓住机遇,把握来势,乘势而上,继续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3)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生产力欠发达,经济总量较小;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较慢,改革开放任务仍很艰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断加以解决。
  (4)“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力争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5)“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强化机遇意识,加快改革开放,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形成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保持一个较长的快速增长期。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切实加强薄弱环节,突出解决“三农三牧”问题,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加大对东部地区、边境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对内对外开放协调发展。
  ———遵循规律,持续发展。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加大结构调整力度,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资源开发利用模式,提高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区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在加快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6)“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优化升级、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就业机制,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7)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区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尤为关键。我们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和体制障碍,努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切实抓好“三农三牧”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8)坚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充分发挥工业对农牧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城市对农村牧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大力发展农村牧区二、三产业,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牧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取消农牧民进城务工的政策性限制,引导农牧民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9)调整优化农牧业结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优质、高产、高效、安全、专用作物比重。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进一步提高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实现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养殖业主导型转变。
  (10)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围绕乳、肉、绒、粮油、薯菜果和饲草饲料等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基地,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产业化中介组织和专业性合作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
  (11)加强对农牧业的支持和保护。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切实加大对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的投入力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提高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建立农牧业灾情预警机制,发展避灾型农牧业。完善农牧业科技服务,加大农牧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广提质增产增效的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提高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加快动植物防疫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推广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农村牧区商贸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解决农牧民买难卖难问题。发展农牧业保险,提高农牧业保护水平。
  (12)全面深化农村牧区改革。巩固农村牧区税费改革成果,建立防止农牧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搞好乡镇机构、农村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大力推进撤乡并镇,削减苏木乡镇建制。通过“扩权强县”试点,积极探索县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和牧区草牧场制度,按照自愿、有偿原则,依法流转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3)大力发展农村牧区公共事业。加快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农村牧区九年义务教育,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措施。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牧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实施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完善农村牧区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灾民救济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牧区文化场所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丰富农牧民文化生活。调整苏木乡镇布局,搞好乡村规划和村庄整治,加快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
  
  三、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14)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充分发挥我区资源、区位和政策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大范围配置生产要素,发展大产业,培育大集团,建设大基地,增强综合配套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和提高能源、化工、冶金建材、农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能源工业重点发展煤炭、电力和天然气工业,建设国家级能源基地。化学工业重点发展煤化工、天然气化工和盐碱化工,提高资源转化水平。冶金建材工业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和水泥工业,实现产品结构优化升级。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运输机械和工程机械,促进产品系列化、产业规模化。农畜产品加工业重点发展乳、肉、绒和粮油加工等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稀土新材料、生物制药,努力提高其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
  (15)调整建筑业结构。加快建筑企业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建筑业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开拓国内外基础设施、大型公共建筑等高端市场,逐步形成由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等企业组成的承包商体系。促进建筑业技术进步,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
  (16)积极构筑大型产业基地。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产业,促进集群化发展。建设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霍林河———白音华———胜利、呼伦贝尔和蒙西等重化工业基地;以乳、肉、绒和粮油等为重点,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基地要配套建设交通、供电、水源地和物流等基础设施,促进各种生产要素集聚,增强竞争优势。
  (17)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按照调整生产力布局的要求,推进工业建设项目向开发区和园区集中,使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改善软硬环境,营造设施完善、服务到位、规范有序、诚实守信的发展环境。
  (18)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实施名牌战略,提高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依法关闭资源浪费多、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重的企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行政法规和政策措施,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各个环节,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行清洁生产,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力争将一批城镇、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成为循环经济示范区。做好节能、节水、节材和节约用地工作,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加快发展服务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19)加快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步伐。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以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依托,围绕基地建设和提升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发展大中城市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不断扩张规模,提高层次和水平。
  (20)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商贸流通、运输物流和餐饮业。商贸流通业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物流业要有效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立和完善信息系统,加快建设一批重点物流基地和区域性物流园区。餐饮业要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消费扩大的需要,加快民族餐饮等特色产品开发。
  (21)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重点发展旅游、房地产和社区服务业。旅游业要加大对外开放和对外宣传力度,引进和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加快大型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开发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旅游品牌和产品,提升旅游景点档次,提高吃、住、行、游、购、娱的整体服务水平。房地产业要加强一级市场调控,积极开拓二级市场,推动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转变。社区服务业要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
  (2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和会展业。金融业要积极引进区外金融机构,发展地方性金融机构,搞好农村牧区信用社改革,培育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积极培育上市公司后备资源,扩大股票市场融资份额。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企业债券、可转换债券的发行力度。加强和完善产权交易市场建设。保险业要进一步改进服务、拓展市场,提高覆盖程度和保障水平。信息服务业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政府、企业、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中介服务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会展业要鼓励多元投资,培育市场主体,提升节庆展销活动水平,搭建经贸合作平台。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23)鼓励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呼和浩特、包头和鄂尔多斯市要继续保持率先发展的态势,在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要通过统一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整合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群和关联密切的产业链。加强商贸流通、电信和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共同培育自由、开放、统一的市场,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现代流通体系,实现资本、技术、劳动力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4)加快东部地区发展。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体制,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加快发展。加强与东北三省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政策方面的对接,改善东部地区农牧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状况,着力打造贯通东西、联结内外的铁路、公路和电力大通道。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以交通干线和中心城镇为依托,重点抓好煤炭资源转换、农畜产品加工、有色金属加工和旅游资源开发等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电及化工生产基地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口岸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口岸经济。强化区域内的联合与协作,优化资源配置,着力打造煤电优势,吸引东北和发达地区资源加工型产业向我区东部转移。
  (25)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民营主体、突出特色的原则,通过政策促动、开放带动、项目拉动、产业联动,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形成多数旗县为工业主导型经济、一批旗县财政收入超十亿元的新格局。城郊型县域要主动接受大中城市辐射,发展配套产业。农牧业型县域要以农牧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充分开发利用农牧业资源,培育特色产业,加速农牧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转变。工矿型县域要加强资源的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26)支持边境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发展。认真落实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继续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一批公益性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经济发展,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要积极主动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步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的新突破。自治区要编制和实施兴边富民、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和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经济社会发展的专项规划及政策措施。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协调发展的方针,切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重点工作,继续实施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工程,不断改善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27)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按照突出发展大城市、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的方针,走符合我区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大城市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扩大城市规模,提高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培育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镇群,推动赤峰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重点发展盟市政府所在地城市、口岸城市,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小城镇要以旗县所在地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合理布局、注重实效、强化功能的要求,抓好扩容提质,成为繁荣农村牧区经济、转移农村牧区人口的重要载体。科学制定城镇发展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品位,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镇的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
  
  (28)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按照优先保护、积极治理、合理开发、集约利用的原则,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加快防沙治沙以及草原退化和水土流失治理步伐,逐步提高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进一步巩固扩大生态保护建设成果。大力发展林产业、沙产业和草产业等后续产业。把生态建设与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扶贫开发、生态移民等紧密结合起来,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长效机制,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强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逐步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9)推进环境综合治理。城市要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发展集中供热,加强污染源治理,中心城市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建立污水、垃圾处理市场化机制,推进产业化运营。开展农村牧区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防治,加强有机食品产地标准认证和基地环境管理。做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力争使我区境内主要河流水质基本达到国家水体功能的目标要求。加强地方环境立法,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提高环保监测监管能力。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法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设备和企业。
  (30)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铁路和公路为重点,加快运输通道建设,构建“贯通区内、畅通三北、联通俄蒙”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铁路要以出区通道、口岸通道、煤炭运输通道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新线建设和既有线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和提速力度,建成比较完善的铁路运输网络及出区、达海通道。公路要在实现“三横九纵十二出口”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路网建设,提高路网密度和等级。实施乡村通达工程,加强站场建设。出区通道、首府至盟市基本建成一级以上公路,盟市至旗县基本建成二级公路,旗县至苏木乡镇基本通油路,嘎查村全部通公路。加强口岸公路建设,形成联通俄蒙的公路运输通道。加强机场建设,提高综合配套能力,构建区域支线航空网。加快以天然气输送为重点的输气输油管道建设。
  (31)加强水资源和国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基本满足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多方筹资,建设大中小型水库,增加蓄水量。大力调整用水结构,解决好工程性缺水和结构性缺水问题。城市规模和重要工业布局要与水资源的承载能力相适应,逐步建立安全用水保障体系。继续加强黄河、辽河、嫩江等大江大河的堤防及河道整治,做好重大水利枢纽工程的续建和前期工作。完善城市防洪体系,提高防洪标准。加大水资源保护和节约用水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推广节水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工农业用水利用率和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率。搞好河套等大型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建立水权转换和用水补偿机制,降低农业用水比重,保障工业用水。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严格保护耕地,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建立节约用地和集约用地新机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科学制定能源、矿产资源开发规划,整顿资源开发利用秩序。做好以能源、金属矿产和地下水资源为重点的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高后备资源保障程度。
  
  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教育发展
  
  (32)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推广、消化、吸收后的再创新,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提高科技整体实力和产业技术水平,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技术市场体系建设,扩大技术产权交易规模,保护知识产权。健全科技成果推广服务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加快发展创业风险投资。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3)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点发展基础教育,优先发展民族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有序地发展高等教育和民办教育。把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主体责任,确保义务教育经费足额支付。改善贫困落后地区办学条件,加大集中办学力度,建立专项教育基金,资助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优化民族教育结构,重点培养蒙汉兼通的中高级人才。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提高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提高办学质量。
  (34)做好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工作。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提升能力、完善机制、优化环境、健全市场为重点,建立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体制和机制。实施人才建设工程,加快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利用我区资源、项目等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尽快使我区成为人才净流入区。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健全机制,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
  
   八、不断深化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
  
  (35)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职能分工,减少行政层次,推行电子政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制度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体制,将新增财力重点投向“三农三牧”、社会保障、科教和公共服务等领域。完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的绩效评价制度。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积极推行“代建制”,建立政府投资监管和责任追究制度。推进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和矿产资源等节约利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36)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监督机制。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完成国有企业剥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推进森工、农垦体制改革,完成企业资产重组和改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37)进一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等领域。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实施鼓励增加民间投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使民间投资占据主导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就业主渠道。依法保护民间投资者和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指导、服务和监管。
  (38)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合理划分事业单位类别,推进事业单位改制。经营性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逐步转制为企业或进入企业集团。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基础性科学研究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实行全员聘用制,提高服务质量。创新公共服务体制,建立和完善非政府、非企业、非盈利性的公共服务组织。
  (39)加强招商引资工作。以吸纳国内外资本、承接产业转移为重点,拓宽开放领域,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吸引区外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到我区落户,建立加工制造业基地,发展金融、交通运输、现代物流和中介等服务业。创新开放方式,在重视国内融资的同时,更加重视国外融资,在积极发展间接融资的同时,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在继续利用传统融资方式的同时,利用好项目融资、产权交易等新型融资方式。优化投资主体结构,以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吸引国外大企业、大集团进入我区,特别是吸引跨国公司到我区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制度,规范政府行为,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40)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按照互惠互利和合作双赢的原则,扩大对外经贸技术合作,积极拓展与俄蒙经济技术等方面的合作领域,在俄蒙资源过埠转化和开发利用方面取得突破。加强我区与俄蒙交界地区矿产资源的合作勘查。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和经营。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扩大进出口贸易规模,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快满洲里、二连浩特、策克等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过货能力。加强口岸加工园区建设,形成新的口岸经济增长点。
  
  九、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内蒙古
  
  (41)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使广大群众在经济较快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打破城乡分割体制,解决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合理问题,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和调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调节过高收入。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鼓励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对贫困阶层的保护机制。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拓宽消费领域,扩大消费规模,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建立积极、安全、健康、文明的消费环境。
  (42)积极扩大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发展中小型企业。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鼓励灵活就业、弹性就业和劳动者自主创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强化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43)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扩大城镇各项保险的参保覆盖率。养老保险要做实个人账户,在盟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实行自治区级统筹。失业保险要全部实现盟市级统筹,建立自治区级调剂基金,实现失业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医疗保险要建立和完善统账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推进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定工伤保险条例。健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重视发展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社会保障资金的运营和管理。
  (44)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积极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不断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重点建设一批先进适用、反映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文化艺术精品战略,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微波电路数字化改造工程。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调整和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和公共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有效预防和控制地方病和传染病,加强妇幼保健服务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孕产妇、儿童保健系统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人口和人均观念,改善基层计划生育服务设施,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质量,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群众体育,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45)注重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民间组织、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注重社区建设,发挥社区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创造安居乐业良好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
  (46)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努力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贯彻信访条例,落实信访责任制,有效防止和化解群体访、越级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坚决防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完善社会应急体制,提高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能力。推进突发性灾害预警预报、应急体系和城市防空防灾一体化建设。积极支持国防、边防建设,加强军事设施保护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
  
  十、全区各族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共同努力
  
  (47)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进一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提高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和机制。顺应形势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区情的认识,不断完善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把握发展全局。
  (48)扎实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对各人民团体的领导,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快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加强立法、执法、法律监督等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搞好普法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49)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建设学习型社会,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50)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着力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广大党员要立足本职,敬业奉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全区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顺利实现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而努力奋斗!
其他文献
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是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工作,总结近年来在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工作的经验,针对目前山丹县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中需要努力的方
产业化建设是甘南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和方向,是实施甘南提出“一产首位产业”战略,走中国特色、藏区特点,符合甘南实际的畜牧业发展路子的重要内容。在甘南现有生产力水平的基
城市公共事业存在着多种经营制度模式。从经营主体上可以划分为政府垄断经营的单一模式、政府和私人部门合作经营的二维模式以及政府、私人部门和民问组织共同经营的多元模式
制度创新主要涵盖企业财产关系、治理结构、分配融资、运行机制、管理模 式等方面的创新范畴,它与技术等其他创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和显著特征。
着眼于现代性的全球化对西方福利国家实践所带来的影响,吉登斯提出了能动性政治观念以应对新的贫困与社会排斥问题,其操作思路主要体现于积极福利与社会投资型国家两个观念中
文章对电力安全调度的重要性及如何搞好电力安全工作,确保电网安全进行了阐述。
诺贝尔奖获得者西蒙曾指出:“组织问题不在组织本身,而在有关的人。”而人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问题,也就是激励问题。所谓激励就是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的目标。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对激励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但是随着知识员工由个别走向一般,对激励问题的研究也就走向了一个重要的误区,即将知识员工的激励等同于一般员工的激励,而没
介绍了汽车件前处理及电泳涂装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包括前处理的清洗工艺及防止工艺槽之间相互串水,槽液加热方式及温度控制,磷化残渣的去除,卧式离心泵与立式液下泵的选用及安
为了降低热固型丙烯酸烘漆的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且保持现行产品的技术要求,研制了低温快干丙烯酸烘漆。采用正交优选法,选择了最佳工艺条件。列举了该烘漆的技术要求及性能
目前,面对加入WTO和WHO的严峻挑战,烟草行业正积极推进行业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进一步深化行业改革过程中,不合理的烟草财税体制成为必须解决的制度障碍。本文在分析烟草财税体制改革目标和改革成本基础上,从调整税收基数和改变卷烟消费税的纳税环节这两条不同的改革思路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年创利税2000多亿元的龙头行业,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