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大财经报纸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框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i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选取央企的垄断与反垄断议题为样本,分析了三大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2008-2010年间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而讨论影响框架形成的各种因素。
  【关键词】公共议题 央企垄断议题 新闻框架
  
  2010年8月,《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新闻报道和公文稿件慎用词汇表》在网上广为流传,其中,“垄断”、“暴利”、“高薪”等词汇被要求禁止使用,引起社会各方关注与诟病。上述案例说明,与央企有关的垄断与反垄断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议题:一方面,央企的垄断态势和行为广受公众诟病;另一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反垄断法、采取了一系列反垄断措施;另外,央企自身对垄断及其带来的问题也采取了“应对”行为。
  那么,在这个多方参与博弈的社会公共问题中,财经媒体如何构建报道框架呢?笔者对2008-2010年间三大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关于央企垄断与反垄断的报道进行了梳理、分析。
  一、何为“框架”
  框架理论源于人类学家贝特森“心理框架是一组讯息或具有意义的行动”的思想,著名传播学学者高夫曼(Goffman)在1974年出版的《框架分析》一书将其引入文化社会学,后被引入到大众传播研究中,成为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美国学者加姆桑(Gammson)在高夫曼的基础上指出,框架定义可分为两类:一类指界限(boundary),也就包含了取舍的意思,代表了取材的范围;另一类是架构(building frame)——人们以此来解释外在世界。这里可以把框架概念理解为一个名词和动词的复合体。作为动词,是界限外部事实,并心理再造真实的框架过程,即选择、强调和排除、重组外部事实的过程;作为名词,就是形成了的框架。
  在对新闻框架形成因素的研究中,伍等认为,框架是新闻工作人员、消息来源、受众、社会情境之间互动的结果。
  二、垄断议题的报道框架
  1、当前央企垄断的形势
  这一内容是央企垄断与反垄断议题的源头,正是有了央企的垄断,才会有公众的担忧与政府的规制。其主要包括具体企业或某一行业的垄断、“国进民退”背景下央企在垄断市场趋势的强化两个方面。
  (当前)最难的就是深化垄断行业的改革。垄断行业已经形成了既得利益。
  ——《“去垄断”仍然是一场攻坚战》①
  “前几年政策失误,造成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现在其余电信运营商再想与中国移动竞争,已经几乎不可能了。
  ——《漫游费听证“中国结”:垄断下的蛋》②
  在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凭借得天独厚的政策、资金、资源优势迅猛扩张,对民营企业形成挤压。
  ——《企业家说:破垄断 降税负》③
  这三段报道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当前央企垄断的态势,一是处于国民经济垄断行业中的央企垄断趋势业已强化,并形成既得利益;二是因为前述的垄断强化,对其他企业的生存、发展构成威胁;三是个别央企已经垄断了其所在的行业,这对该行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这一框架的得出与目前社会各方普遍存在的担忧是一致的。
  2、反垄断的困局
  在资费过高的舆论压力和运营商的利益纠葛之间,监管部门面对两难的抉择。
  ——《漫游费听证“中国结”:垄断下的蛋》④
  反垄断执法的关键,在于加强执行力。但是,从价格垄断领域看,反垄断执法仍然面临两重障碍。
  ——《反价格垄断”执法面临双重障碍》⑤
  一方面国有企业在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反垄断法》成了产业和外资政策的调控工具,使得本来是市场竞争的法律,却成了利益集团打压竞争的法律。
  ——《经济宪法”周年盘点反垄断踯躅前行》⑥
  央企的垄断行为与态势伤害了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国家对此也采取立法、监管等措施反垄断。但在当前复杂的环境中,反垄断举步维艰,效果并不明显,且有陷入困局的态势,调查难、执行难、甚至被拉拢利用为其具体情况。
  3、对垄断的担忧与批评
  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巧立名目滥收费和乱涨价引起众多批评……它部分揭示了处于垄断地位的国企利润突飞猛长的真实来源。
  ——《“去垄断”仍然是一场攻坚战》⑦
  如果仅仅因为中航集团的国资背景就认为东航必须与中航集团合作才是符合国家利益的战略大计,这种论调显然欠妥,一个国家最大战略利益是提高经济竞争力,而不是让国资一统天下。
  ——《警惕捍卫国资背后的垄断意图》⑧
  如果不能解决垄断问题,即使有大量倾斜于中小企业的政策出台,一轮轮的宏观调控恐怕都会沦落为一个个“养猪——杀猪——再养猪”的轮回。
  ——《垄断已使宏观调控失效》⑨
  对这一问题的担忧与批评多以评论与访谈形式在三大财经报纸中出现,这些观点更集中代表了多数民众的观点,因为垄断行为与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央企的垄断对民营经济来说是一种排挤、压制,多数人的关切与不满自然成为报道的主要框架。
  4、国资委及央企的回应
  在执法部门的不断努力和舆论的持续关注下,企业对于《反垄断法》也越发重视,例如东航、上航的联合重组,就是经过正常的法律程序通过了反垄断审查。
  ——《经济宪法”周年盘点反垄断踯躅前行》⑩
  无论是基于市场还是行政的原因,反垄断审查与国资委推进央企重组都不存在矛盾,不能超越《反垄断法》来实施央企重组。
  ——《重组高峰VS反垄断央企不受新法节制?》⑾
  针对百姓对央企垄断普遍存在的不满,央企的“大管家”——国资委及相关部门自然会采取一些措施,央企自身也作了一些调整姿态,以期消除公众对此问题的忧心与抵触情绪,这就形成了上述框架。
  三、框架的形成
  访谈:(访谈对象为某财经杂志参与垄断与反垄断议题报道的记者)
  问一:对央企垄断新闻的采写流程是什么样的,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回复:首先要讲的是,央企垄断问题背后涉及复杂的利益博弈,各种社会权力参与其中,因此对央企垄断话题采访是较为敏感的。
  一般我们直接采访央企是很困难的。若直接采访受挫,可以去查该企业相关资料以及采访专家。而如果采访对象是上市公司的话,可以查阅其年报获得相关信息,还可以通过年报联系与该公司业务相关的会计师行和律师事务所,获得该央企的有关信息。
  除上述人士外,还有很重要的的一点就是联系熟知“内情”的专家、业内人士,包括对于央企的垄断问题有深入研究的人士,还有具体垄断事件与现象的知情人,通过他们获得垄断新闻的核心内容。
  此外,监督、管理央企的部门也是有关信息的重要来源,作为决策部门他们对此方面信息有较多了解,有时他们也会告诉你与垄断相关的情况。在某些情况下,由于央企身处复杂的社会关系中,与其相关的各部门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博弈与矛盾,在这些复杂、微妙的关系中,记者可以巧妙找到 “突破口”,虽然这个部门采访不到,但另一个部门可能会采访到,这个部门不说,但另一个部门可能会告诉你主要信息。
  另外,记者的能力、意志及社会关系也成为采访成败的主要因素。比如就垄断话题和事件,你如何设置问题,如何表述,哪个部门容易采访到、容易成为突破口,你追问的精神如何,这些都是决定采访成败的因素。有的时候,如果你与企业内部人员比较熟悉、关系较好,他会告诉你内部情况,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问二:为何多数关于垄断报道的基调、语气较为平和,没有网络媒体“尖锐”?
  回复:在采访内容成稿的过程中,记者要注意各种观点的平衡,鉴于目前的社会环境,包括央企背后的权力身影、政府有关部门的态度、公众的认识和态度,记者和编辑在新闻制作过程中一般要考虑到这些因素,大部分情况下尽量采取平衡策略。
  (根据电话访谈内容整理,时间为2011年4月10日)
  四、构成框架的可能因素
  美国学者迈克尔·舒德森在《新闻社会学》一书中指出,影响新闻制作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新闻的市场、新闻的来源、新闻的政治文化、新闻的受众、新闻作为文学和故事。从前述访谈来看,至少有以下几个因素影响了央企报道的框架:
  首先,新闻来源的有限制约了报道内容,进而影响到报道框架的构建。绝大多数市场化取向的媒体都认为,对于央企的直接采访非常困难,采访请求要么被“拒绝”、要么杳无音讯。如此一来,记者们只能通过新闻发布会、一些业内人士及相关资料对央企实施外围的、间接的采访,很难获得一手材料,财经媒体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很难深入。同时出于新闻真实性的考虑,财经媒体也会减少或淡化此类内容的报道。
  其次,在“对于受众的想象⑿”的基础上,媒体从业人员会根据“惯习”更多地关注受众感兴趣的话题和事件,并从中找到“契合”受众观点、贴合受众心理的采写角度,形成特定的报道“框架”。对于央企的垄断行为,媒体会“自然地”从公众的看法与诉求视角出发,予以关注和批判。
  再次,在当前政治文化语境下,新闻管理制度会对一些敏感内容予以制约和惩处。因此,在新闻的成稿过程中,媒体会对新闻管理制度、相关权力关系的制约作出“预判”,以确定报道的基调和框架。
  而在访谈提及的几个方面之外,媒体与周围的各种组织、个人的关系也值得注意。一是央企新闻主要源自新闻发布会和业内人士,记者们身处这些社会关系中,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报道取向的难免会受到影响。二是与媒体关系“密切”的私人关系、公关业对新闻报道的影响不可小觑。
  最后,记者的专业理念⒀也成为影响框架形成的重要因素。《经济观察报》的一位记者指出,面对一些负面现象,自己觉得有责任站出来将真相公布给受众。另有数位记者表示,为冲破各种阻力采集有关真相的信息,源自一种“自觉”的力量,觉得自己有必要探究原委、告知公众。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垄断与反垄断议题新闻框架的形成,受到消息源和媒体对客观环境的判断等因素的影响,亦即这类公共议题在各种社会权力的制约中被“框架”。■
  
  参考文献
  ①⑦《经济观察报》[N].2010-8-23
  ②④《经济观察报》[N]2010-1-28
  ③《经济观察报》[N].2010-3-7
  ⑤《21世纪经济报道》[N].2009-8-
  23
  ⑥⑩《经济观察报》[N].2009-11-2
  ⑧《中国经营报》[N].2008-1-7
  ⑨《中国经营报》[N].2008-7-5
  ⑾《经济观察报》[N].2008-8-7
  ⑿[美]迈克尔·舒德森 著,徐桂权译:《新闻社会学》[M].华夏出版社,2010:228
  ⒀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2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研究生)
  实习编辑:王雨燕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名画遭窃  李自然是个成功的商人,喜欢收藏名画,在他的豪宅中,有个四千多平方米的美术馆。其中最值钱的是一幅鲁本斯的画,是他花了重金在罗马购买的。  最近,李自然决定重新装修一下自己的美术馆。他把墙上的画全部取下,暂时放在宴客厅里,自己和贴身男仆暂住在附近的酒店里。在酒店里,李自然认识了一位新朋友——画家白云飞先生。  李自然得知白云飞不仅是画家,而且是一位鉴赏家,便邀请他去家中做客。  在李自然家
【摘要】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新闻工作者将这一概念引入到新闻领域。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的交相辉映给两大领域带来了繁荣璀璨的景象。尤其是这一文学形态对新闻领域的渗入,使新闻报道从内容和形式上变得更加饱满和风韵。与此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区分新闻典型与文学典型,使之更好的在各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新闻典型 文学典型 比较 
【摘要】《羊城地铁报》作为广州唯一一份以地铁为生存环境的纸质媒体,有着比其他传统纸质媒体更根深蒂固的奇观逻辑。本文通过对《羊城地铁报》亚运报道内容的批判式解读,分析其亚运报道中体现出的媒体奇观逻辑,并探究这种奇观逻辑的表现、成因及调整途径。  【关键词】《羊城地铁报》 亚运报道 奇观逻辑    一、体育文化奇观与奇观逻辑    广州作为国际性大都市,其媒体一直以开放、活跃和敢为人先的形象屹立于国内
【摘要】2010年6月,“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公布,湖南卫视品牌价值72.51亿元,品牌价值连续五年大幅提升,成为唯一进入该排行榜的单频道电视媒体。同年,第四届中国网络影响力颁奖盛典公布了2010年度中国最具网络影响力主持人排行榜。“十大主持”中,湖南卫视主持人占据了榜单的前四名。湖南卫视强大的主持团队正是保证其品牌价值的根本。本文详细分析了湖南卫视如何借助“内培外引”、“以老带新”和“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的特色  “公共外交”是指面向外国公众的一种国际交往,它表达的方式是文化性,而非强迫性;主体不是政府外交部门,更强调非政府组织。而大众媒体在推进公共外交中具有天然优势。  我国媒体公共外交战略应有以下特色:一是注重选题,精心策划,认真准备。二是坚持客观报道,展现大国胸怀。三是采用 “我在现场”的第一人称采编方式,加强冲击力。  相对于针对某一短期冲突性问题而展开的报道,公共
首先,政治价值是党报价值最根本的体现。其中党性是党报政治价值的灵魂,权威性是党报政治价值的集中体现。  其次,社会价值是党报社会性、文化性的展现。其中引导舆论是党报社会价值的内在要求。党报对舆论的引导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宣传来进行,同时引导也包括对人类基本价值的维护。关注民生则是党报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但党报关注民生,应从党和政府的角度,站在党的立场和视野上去观察民生,应比都市报的民生新闻站位更高,将
十几天前,安徽日报高级编辑程嘉楷托人带来厚厚一沓书稿。嘉楷同志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记者、编辑,是安徽新闻战线一位十分活跃且卓有影响的老同志、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如今已逾古稀之年。我一向是敬重嘉楷同志,他邀我为序,实际上是给我一个向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机会。信赖可贵,却之不恭,只能是恭敬不如从命了。  通读全书,眼睛一亮,为之感动。  嘉楷同志是新闻工作的多面手
【摘要】自奥巴马利用“微博客Twitter”为自己拉票成功后,作为Web2.0时代的一种全新形式,“微博客”一时名声大噪,各种微博客在国内纷纷涌现,“新浪微博”一跃成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微博客,但在营销价值的挖掘上还是存在不少问题。本文旨在以国内目前最大的微博客——新浪微博为例,从微博客价值发掘面临困境方向做一些探讨,并寻求可行的解决之道。  【关键词】微博客 营销价值 新浪微博    微博客(mic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我国的国家性质以及新闻体制,进而对英国BBC的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与传统意义上的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研究,阐述了未来面对新媒体不断涌现的形式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如何可持续的发展以及可能出现的新的转型。  【关键词】执照费 收视费 社会责任意识    纵观各国广播电视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国的国情以及广播电视的发展进程的种种差异带来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
【摘要】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对我国和全球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大影响,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成为各国保持和平稳定发展环境的首要选择。本文基于我国在非传统安全领域加强国际合作的时代背景,针对我军在塑造自身形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别探讨媒体、记者、新闻报道组织者各自的职责,为我军塑造自身良好国际形象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非传统安全 国际合作 国际形象  近年来,日益突出的非传统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