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的视角关注课堂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000meng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主动探索、自主构建的过程。它强调学生带着自己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其目的是获得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注学习起点——学生想学什么
  
  学习起点可以理解为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必需的知识准备,它包括学习的逻辑起点和学习的现实起点。应该说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时,更习惯于从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出发,按教材的编排意图有条理地进行教学,将学生“一部分已完成”的数学当成“未完成”的数学来教,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肯定是索然无味的。如果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需,这样的教学将是最经济、最有效的。
  在教学“圆柱的认识”时,课前我布置学生先自己动手尝试做一个圆柱,这对学生而言是有挑战性的。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汇报对圆柱已有的认识时,发言踊跃。
   生1:我知道圆柱的2个底面,是完全一样的圆形。
   生2:我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
   生3:我补充,侧面展开也可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
   生4:我从家里放牙签的圆柱筒想到,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生5:我想圆柱有高有矮,肯定与它的高有关。
   学生在学习新知时,根据认识,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分享,本身也是进一步的学习。接下来,教学的重点就是帮助学生解决“在做圆柱的时候,底面的圆与侧面卷起来很难重合”的问题,而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的。只有关注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才有可能因材施教,让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关注学习过程——学生怎么学
  
  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满堂灌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是教师指令性的问题有时过多、过滥,其实质是教师只关注自己怎样教,而没有“蹲下身子”以儿童的眼光来考虑学生怎样学。学生在接触新知时,不应当都是被告知“……是什么”“……应当怎么做”等,应当有充分的时间去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如何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
  有一位教师在《简单的统计》教学时这样做的:教师先给学生宣读学校运动会四年级各班的运动员名单及参赛项目:“四(1)班刘明100米,李成铅球……,四(2)班王强……”宣读前,教师提出要求:统计出四年级参加运动会各个项目的人数。读完后,教师问:统计好了吗?学生一致回答,念得太快了,来不及统计。“要是几个同学一起统计就好了。”一个学生提出来,其他学生也一起附和。教师同意了。于是坐在一起的几个同学马上围在一起,商量合作的方法。当教师再读完一遍名单后询问统计结果时,孩子们都兴奋地举起了小手。这时教师问:“这次你们是怎样统计出结果的?”生:“我们分工每人统计一个项目的人数。”教师又说:“现在我想让大家相互了解一下,你在统计人数时的方法是否和其他同学一样?先在自己组里交流,然后选一名同学把你们统计的方法在班级里汇报。”最后学生得出可以用做符号、画正字等方法来统计数量等统计方法。在这里,教师顺应学生合作的内在需求,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体会到合作的益处,又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在后来安排的组内交流中,不同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方法转化为共有的成果,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发展。
  新知识的学习是如此,对于练习也是如此,要关注学生的解题策略。如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题:出示一个梨、一只母鸡、一个鸡毛蛋、一头猪的图片和2千克、100克、160克、55克四个数据,要求学生“估计它们分别有多重,用线连起来”。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学生对具体物品的质量了解不多,除努力创造环境让学生多进行体验之外,对解决问题的策略也特别需要进行指导。学生连线结束进行交流时,我就要求学生具体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有学生说“我估计一个梨的质量比1千克小,160克比55克更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和160克连线”,又一个学生说“我觉得鸡蛋是它们中间最轻的,差不多是55克,所以和55克连线”,这时候就顺势引导学生想一想,在连线时有没有好的策略呢?讨论后,提出了这样的策略:不一定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连线;先找出图片中质量最大的物品再在数据中找出最大的,看看是否合适,连线,用同样的方法找出质量最小的物品,连线(二三可交换顺序。)其余的,可以和最大、最小的质量进行比较,确定后再连线。可以说,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各有不同,我们并不是要统一方法,而是要从中找出好的方法,介绍给大家,让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学习中自觉地探索出好的解题策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关注“动态生成”——学生能创造什么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最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思想得以充分流露,同时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的意愿。不管是多数学生的想法,还是个别学生的“怪论”,都有机会加以重视。我在上《加法结合律》时,快下课了,我给学生答疑,一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科学:(a b) c=a (b c)。等号左边(a b) c只要写成a b 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 b根本不用加括号。”
  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对呀,咱们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老师,书上错了!”
  “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我反问
  生:“a b c=a (b c)”
  “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 b c=a (b c)=b (a c)
  “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
  “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
  “对!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
  “叫加法运算定律吧!”
  “怎样用文字表述呢?”
  “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
  “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不好不好,不够准确。”
  “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
  “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总结的,就叫四(2)定律吧。”我宣布。
  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并非要小学生去重复“原始创造”,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已有的知识,并用自己的思维去再创造。要根据知识特点和儿童的认知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再创造活动的条件和机会,这样既能增长学生的知识,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注课外延伸——学生还想知道什么
  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学生抱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不断探索的激情。实际的情形是教师很重视学生获取了什么,却忽视了学生收获之余尚存的或新生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学《圆柱的认识》课的结束时我问学生:“有关圆柱,你还想知道什么?你准备怎样去了解?”学生的回答是令人惊喜的:我想知道圆柱在生活中的用处有多广泛,我可以观察生活,还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我想知道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怎么算,我想设计一个圆柱形的玩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把课堂向课外延伸,对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导引。
其他文献
【正】 分类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它为什么被作为科学的亚语言(或微语言)而提出来;传统的体系分类法的前途是什么。本文就以上三个方面问题谈一点浮浅的认识。一通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地处黄泛平原,属北方缺水地区。多年来,聊城依托毗临黄河的独特区位优势,建设引黄灌溉工程引进黄河水,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合理引进优化配置黄
“问题生”是原来“后进生”的新名称吧!提起这样的孩子,真的是让每一个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感到头痛不已,而当你真正地走进这些孩子的内心时,那绝对不仅仅是头痛,而是心疼不已。每每思及此,不禁有一种想法,想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我曾经的十一年班主任工作中的每一个与“问题生”接触的片断,这些片断中有令人心酸的,有令人幸福的,有令人叹息的,更有很多令人永远难忘的。  刚从师范毕业。我就担任了一年一班的班主任。与
自1988年起, 系统开展了以Taichung29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转育及其基础性研究.采用回交法和系谱法相结合的转育方法, 以春性品种Taichung29为轮回亲本作母本, 分
<正> 连云港孔望山摩崖造像的发现,巳经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重视。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观赏到这一瑰丽的“国宝”——民族的文物珍品、迄今巳发现的我国最早的佛教石刻艺术,中
收集前人研究成果,归纳河流—地下水水流模型的解析模型和数值模型,分析河流—地下水水流模型的模拟中影响最敏感的因素,讨论河流污染质入渗到含水层后对含水介质渗透性能的
节水灌溉是一种能够尽可能多地获得农作物增产增收并取得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灌溉模式。开原市近年来通过开展节水灌溉项目来促进灌溉作物增产增收。通过对节水灌溉项目区7个乡
通过对天津三岔口国控水质断面的pH值、DO、CODMn以及NH3-N四个指标2004~2013年十年间周数据的记录及分析,确定天津三岔口水质各季节各污染因子的变化特征及年迹变化情况并分
<正> 佛法所要回答的问题,同哲学研究的对象有共同的一面,它对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规律有很系统的论述。佛教认为它对这方面的论证所达到的水平高出一切,胜过一切,所
类书系采辑群书中某科、多科或各科知识材料,经剪裁抄录,以类相从,标明出处,条分件系,专供人们翻检查考知识和资料的工具书。类书作为古老的百科全书型的工具书,在我国是源远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