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美文两篇荐评

来源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no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美
  
  兄弟,你问我:人。何时才能完美无缺?
  请听我回答:
  当人渐臻完美之时,会感到自己是浩无边垠的苍穹,是横无际涯的海洋,是盛燃不衰的烈火,是璀璨耀目的光焰,是间或狂作、间或静默的风暴,是时而电闪雷鸣、时而大雨滂沱的乌云,是欢歌笑吟或悲泣哀号的流水,是春来繁花似锦、秋至枝叶凋零的万木,是耸入云霄的山峦,是深邃低沉的峡谷,是有时肥沃丰饶、有时荒芜贫瘠的大地。
  当人感到这一切之时,也便到达了通往完美之路的中途。要想达到完美境界,那么,他还应该在内省之时自感是依恋母亲的孩童,是责及后嗣的长者,是彷徨于愿望与爱情之间的青年,是奋战过去、苦挣未来的壮年,是独蹲禅房的隐士,是身陷囹圄的罪犯,是埋头书稿的学者,是不辨昼夜的愚夫,是缩身于信仰鲜花与孤独芒刺之间的修女,是挣扎在软弱獠牙与饥馑利爪之间的娼妓,是饱尝苦涩、逆来顺受的穷汉,是利欲熏心、谦恭下士的富翁,是漫游在晚霞烟雾和黎明曙光之中的诗人。
  当人经历并且熟悉了这一切的时候,也便达到了完美境地,与上帝形影不离。
  (李唯中/译)
  《西游记》写唐僧取经,身历九九八十一难,才抵达西天,得到佛门真经。这无疑可以看做人生修炼之路的一种象征。然而,怎样的灵魂才能称得起到达完美境界?这个问题却似乎很少有人正面回答。纪伯伦知难而上,用他的《完美》一文,作了一则精彩无比而又耐人寻味的回答。
  针对这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作者分别从两个层次上给以阐释。先是用一系列惊心动魄而又瑰丽多彩的自然现象暗喻人的灵魂为“渐臻完美”所经历过的精神历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系列排比的句式中,出现了多种在两极之间变化震荡的物象。它意味着人生在向“完美”境界抵近的时候,精神世界的不断扩展和深化。不难设想,如果一个人遍历了大自然一般丰富且复杂、对立而和谐的内在体验,那么。他的精神世界的强大深邃自然是普通人所难以想象和企及的。
  除此以外。为了“达到完美境界”。人们还得悉心体察人生的种种境遇,需要尝尽人生所有的欢乐与痛苦、幸运与不幸。在这个层次的阐述中,作者同样强调了各种人生况味的巨大差异。而了解和包容这种种差异。也是到达完美境界的必经之途。
  作者所描述的这种“与上帝形影不离”的境界距离现实人生确实是遥远的。但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中国人对于“圣人”境界总是持此“向往”态度的,而纪伯伦在《完美》里表现的正是同样积极的人生哲学。
  
  论工作
  
  于是一个农夫说:请给我们谈工作。他回答说:
  你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因为惰逸使你成为一个时代的生客,一个生命大队中的落伍者,这大队是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向着无穷前进。
  在你工作的时候,你是一管笛。从你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你们谁肯做一根芦管,在万物合唱的时候,你独痴呆无声呢?
  你们常听人说,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
  我却对你们说,你们工作的时候,你们完成了大地的深远的梦之一部,他指示你那梦是何时开头,
  而在你劳力不息的时候,你确在爱了生命。
  从工作里爱了生命,就是通彻了生命最深的秘密。
  倘然在你的辛苦里,将有身之苦恼和养身之诅咒,写上你的眉间,则
  我将回答你,只有你眉问的汗,能洗去这些字句。
  你们也听见人说,生命是黑暗的,在你疲瘁之中,你附和了那疲瘁
  的人所说的话。
  我说生命的确是黑暗的,除非是有了激励:
  一切的激励都是盲目的,除非是有了知识:
  一切的知识都是徒然的,除非是有了工作:
  一切的工作都是虚空的,除非是有了爱:
  当你仁爱地工作的时候,你便与自己、与人类、与上帝联系为一。
  怎样才是仁爱地工作呢?
  从你的心中抽丝,织成布帛,仿佛你的爱者要来穿此衣裳。
  热情地盖造房屋,仿佛你的爱者要住在其中。
  温存地播种,喜乐地刈获,仿佛你的爱者要来吃这产物。
  这就是用你自己灵魂的气息,来充满你所制造的一切。
  要知道一切受福的古人,是在你上头看视着。
  我常听见你们仿佛在梦中说:“那在蜡石上表现出他自己灵魂的形象的人,是比耕地的人高贵多了。那捉住虹霓,传神地画在布帛上的人,是比织履的人强多了。”
  我却要说:不在梦中,而在正午极清醒的时候,风对大橡树说话的声音,并不比对纤小的草叶所说的更甜柔:
  只有那用他的爱心,把风声变成甜柔的歌曲的人,是伟大的。
  工作是眼能看见的爱。
  倘若你不是欢乐地却厌恶地工作,那还不如撇下工作,坐在大殿的门边,去乞那些欢乐地工作的人的周济。
  倘若你无精打采地烤着面包,你烤成的面包是苦的,只能救半个人的饥饿。
  你若是怨望地压榨着葡萄酒,你的怨望,在酒里滴下了毒液。
  倘若你像天使一般地喁,却不爱唱,你就把人们能听到自日和黑夜的声音的耳朵都塞住了。
  (冰心/译)
  工作着是美好的,工作着是神圣的。只有工作才能赋予生命意义,才能为人类造福。文中用“先知”亚墨斯达法回答问题的方式,称颂“工作为的是要与大地和大地的精神一同前进”:人只有在工作的时候。才是“一管笛”,能从“心中吹出时光的微语,变成音乐”。
  为了充分揭示工作的美好和神圣本质,聪慧的亚墨斯达法以驳论方式展开论辩,那富有激情的说理令人信服。首先批驳“工作是祸殃,劳力是不幸”的说法,继而辨析“生命是黑暗的”的糊涂观念,最后对梦呓似的胡话作了澄清。三个驳论都是针锋相对,语语中的,不仅使错误观点失去了立足之地,而且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出工作的美好和神圣。尤其重要的是,三个驳论都紧扣“爱”的真谛逐层展开,突出了“工作”与“爱”密不可分的关系。这就把工作上升到人格和人性完善的哲学高度去认识了。如果人人都能这样认识“工作”的意义,从而像“先知”要求的那样去工作,那么人类这“庄严的,高傲而服从的”生命大队就会“向着无穷前进”,其前途自然是无量的。
  本文不仅以论辩性见长,而且语言形象、富有激情。可以说是一篇理、情、象熔铸得十分完美的哲理诗章。
  (张俊山/荐评)
其他文献
我决定过一个不被打扰的星期天,不接任何电话,只是和妻子在家里好好欣赏一部老电影。  电影播放大约10分钟后,我的兴致被电话铃声打断。“不要理它。”我对妻子说。我们没有去接。  5分钟后,电话铃再次响起。我知道一定是儿子凯斯,他总是连着拨两次,就算听到我们设定的语音提示我们外出了,他也要拨两次,也许是强迫症或者决心使然。我叹了一口气,起身拿起电话。JL子也许能从我的声音里感觉到我的不快,所以我尽量放
期刊
老家是个山清水秀的千年江南古镇。如今有些山村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造纸工艺,也依然在采用古老而原始的方法编织着同样古老的抄纸竹帘。  “造纸必用帘,有帘方成纸”,抄纸竹帘(也称竹帘)是传统造纸器具之首。竹帘以极精细并打磨得非常光滑的竹丝编制而成,且四周根据纸张尺寸大小有框架限定。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抄出的纸张的品质。  东汉的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鲜为人知的是,蔡伦发明造纸术的关键是创造性地完善了造纸的系
期刊
没有呀,你说,那天参加完派对回家,什么也没丢失呀!钱包、手机、项链、手表……一样也没少,就连以往最容易忘记带走的太阳镜,这回也没落下啊!  可是,你确实丢东西了。  就在那个派对上,你对阿莽说:“包在我身上!我叔叔就是个大公司的总经理,他们那儿正招聘你这样的人才,我去跟他一说,准行!”你并没有那样一位当总经理的亲叔叔。你家住的那栋楼里有一位邻居,倒是个总经理,但你平日只是在楼门前,见他从小轿车里出
期刊
滑冰运动员周洋获得2010年冬奥会冠军后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谈夺冠感想时说获得冠军“可以让我爸妈生活得更好些”,她的这句获奖感言感动了无数人。但是也有人批评她,认为“孝敬父母感谢父母都对,心里面也要有国家。要把国家放在前面。别光说父母就完了”,一席话激起千层浪。  有人说,周洋是国家培养、发掘并成就了她,夺冠后理应先感谢国家。不先感谢国家就是境界不高:也有人说,周洋夺冠后首先想到感谢父母,话语发自肺
期刊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了,很多人的幸福感却并未增强,时常感到生活乏味,提不起精神。  于是,读了《红发卡》,我们内心就有一种震撼。一个被丢弃的红发卡,竟然给这三个拾荒女带来了兴奋和愉悦,它被当做宝贝,在她们手中传来传去,被她们轮流试戴着。拾荒女的生活是卑微的,红发卡也很普通,但她们感受到的快乐是实实在在的。在轮流试戴发卡的时候。她们就都变了。年纪最大者“那张满是皱纹的脸,有些害羞,愉快地微笑着”;
期刊
漫画中,一只鸡被狐狸追得拼命奔跑,呼喊求救。一条狗把狐狸赶走后,向鸡要250元的报酬,这让鸡有些吃惊。  我认为,鸡不但不应该吃惊,反而应该主动向狗支付必要的报酬。  知恩图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必要因素。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于鸡来说,狗的救命之恩,就更该全力回报了。在现实生活中,受恩者对施恩者给予一定的报酬(物品或钱财),这既是对付出者应有的物
期刊
这本书的作者唐天,是个在城市长大的少年。他初中毕业那年的暑假,带着相机、笔记本深入湖南张家界、郴州、邵阳、娄底、岳阳、怀化和广西全州等地的贫困山区作调查。随后,经过两年的努力,他结识了60多个农村孩子,跟他们做朋友,深入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和喜怒哀乐,写出了近10万字的笔记,拍摄了近300幅照片。  《我的乡村伙伴:一个城市少年的乡村纪行》即是唐天从调查笔记中整理、筛选出来的故事。这本书通过个城市少
期刊
大清早一开门,发现我家的门把手上挂着一个玫瑰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着一盒巧克力,还有一封信。因为没有注明是写给谁的,我于是打开来看。  信是用细小而娟秀的字写在学生作文本上的:  尊敬的女士:  因为我不知道您的名字。所以只能这样称呼您了。(虽然我们在楼道上打过无数次的照面,彼此已很熟悉。但越是熟悉,也就越不好意思再问名字了。)   我给您写这封信的目的,首先是谢谢您那天送给我女儿这盒巧克力,它是我女
期刊
我回到了阔别30年的故乡。站在车站时,我听到蝉正声嘶力竭地叫着。  “好久不见,高安。今天就住我家吧。”开车到车站接我的老朋友玉成说。  我和玉成从高中时代的自然探索兴趣小组开始,就是好朋友。我们都喜欢生物,玉成尤其喜欢得白化病的动物。一听说有白蛇。就到处找。毕业后,玉成继承了父母经营的大农场,我后来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在疲于应付学生的生活中,渐渐将高中时代的事情忘掉了。  “那就给你添麻烦了。”听
期刊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文学创作几乎是男性一统天下,文苑与诗坛,是他们耀文或耀武之场,很少有女性敢于擅闯禁区,来此间一显身手。南朝梁朝钟嵘《诗品》品评从汉至梁的诗人一百余人,女诗人只有寥寥四位。《全唐诗》九百卷,女性作品九卷;《宋诗纪事》一百卷。女性作品一卷:百分比均为百分之一。总之,人数既少,地位亦低。然而,石破天惊,也有人敢于说“不”。并且巾帼不让须眉:岂止是不让而已。甚至令许多舞文弄墨的七尺男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