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色德育”是借鉴生态环境教育中和谐用语的全新概念,它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全面德育体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和谐进步,推动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实施绿色德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力图实现个性自由与人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要体现“大绿色”概念,还要充分体现德育的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个体性。而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的习惯。”“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质,品质决定命运。”这些富有哲理的论断,不仅道出了教育的职能,而且诠释了“习惯”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以良好习惯培养促进绿色德育的策略。
一、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生活、健体、行为、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抓好体育工作,我们首先要确立的工作准则是第一要“实”,第二要“严”。实践表明,不论搞一项活动,还是开展一项工作,如果仅仅注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最后往往无实质性收获。究其原因往往是工作做虚了,没有从根本上落到实处。因此,必须把体育工作“落到实处,讲求实效,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严”是贯彻体育工作的主线。一是检查评价要严肃,每天上午大课间出操走步、整队、做操、长跑,对每个活动项目,每个环节都从严要求、规范要领,尤其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从严把握。从课间操的快、静、齐,到队形纵横斜向的整齐排列;从规范每个学生的动作要领,到要求全体学生的整体协调;从步伐的整齐到摆臂的一致;从走步的姿势,到上下肢的协调统一;从长跑的动作,到速度、耐力都要有明确要求,具体要求做到“六个一”;即全员参与一个不落,课间操走步一个不差,集体站排一声不响,整队时间不超一分,前后左右一条直线,千人跑步一个声音。眼保健操也应“快、静、齐”,按照要领动作到位。这样做,就能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抓德育环节的全面辐射,促进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教他们成才,要先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做人,要先教他们做事,而教他们会生活则是会做人会做事的基础。食堂就餐,教室打扫卫生,课桌椅等物品的摆放,加强教育指导、引导,让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消失,促使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二)通过活动全面培养行为习惯。首先,在校内及其他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乱倒垃圾,养成讲卫生习惯;不打架、不驾人、不说脏话,并养成有礼貌的习惯。美化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下楼不大声说话,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自觉认真参加校内、班级各项有益活动,养成热爱集体、热爱公益事业的习惯。其次,坚持自觉阅读、记忆(尤其是诗歌)养成善于各种积累的习惯。回家帮做家务,接受劳动锻炼。……对这些在日久天长中所做的看起来不屑小事,都要“立足于一种行为规范,着眼于一种习惯的养成。”
三、通过方法迁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改革教学思想,做到“两为主”。首先是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甘居二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与学生互动中的和谐、平等,实现课堂上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优差生互动。其次是坚持“主动学习为关键”。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课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进行。要求我们每门学科、每节课上都能够体现“先学后教”,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养成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能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求索的习惯。
2、注重教学过程,做到“三个三”。一是要求学生做到“三级预习”:开学前对全册教材的预习(大预习), (下转第3页)(上接第1页)每个星期前的单元预习(中预习),每天晚上对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小预习),这种预习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出预习习惯。二是实行“三级备课”:先集中备课,再各自分备,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这样备课不仅时间、人员固定,而且确保了质量。共备时,做到对教材拓展有广度,挖掘有深度;分备时,体现个性特色,保持了个性与创新。三是实行“三层教学”:我们要在整个教学中从目标设计到辅导、训练都可以分出三个层次,使好、中差学生都学有所进、学有所得,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用规范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的习惯,教师要首先养成良好的“教”的习惯。课前准备充分,课上讲究教学艺术,提升掌控能力,追求“三种课堂”。
1、互动生存型课堂。随着新课改的突进,互动已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所倡导的课堂。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在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课堂随之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
2、民主和谐型课堂。课堂互动生成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民主、和谐。只有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学、教学中间互动的欲望。“互动”意味着交往,对话和平等参与,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没有“民主”,谈不上互动,也无法生成。在新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3、合作共生型课堂。新课程学习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合作学习正是讲究学习的自主教学的开放,尽力地促进创新。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我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尽管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的真正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我们广大教师已确信合作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
四、营造绿色德育氛围,全面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来自于每一天不间断的时间过程,也来自于耳濡目染的空间环境。营造绿色德育的育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习惯做到无闲时无空地。首先,要努力做到“情感育人”:通过谈心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学其道”育人成效。其次,做到“知识育人”:以丰富知识引领学生。第三,注重环境育人:包括硬环境——文化设施和文化熏陶,和软环境——人文环境,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切实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既能够为学校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生态教育,构建学校绿色教育体系打下基础,又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一、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以体育工作为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生活、健体、行为、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体育工作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抓好体育工作,我们首先要确立的工作准则是第一要“实”,第二要“严”。实践表明,不论搞一项活动,还是开展一项工作,如果仅仅注重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最后往往无实质性收获。究其原因往往是工作做虚了,没有从根本上落到实处。因此,必须把体育工作“落到实处,讲求实效,真抓实干”,实实在在地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训练。“严”是贯彻体育工作的主线。一是检查评价要严肃,每天上午大课间出操走步、整队、做操、长跑,对每个活动项目,每个环节都从严要求、规范要领,尤其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从严把握。从课间操的快、静、齐,到队形纵横斜向的整齐排列;从规范每个学生的动作要领,到要求全体学生的整体协调;从步伐的整齐到摆臂的一致;从走步的姿势,到上下肢的协调统一;从长跑的动作,到速度、耐力都要有明确要求,具体要求做到“六个一”;即全员参与一个不落,课间操走步一个不差,集体站排一声不响,整队时间不超一分,前后左右一条直线,千人跑步一个声音。眼保健操也应“快、静、齐”,按照要领动作到位。这样做,就能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抓德育环节的全面辐射,促进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对每个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教他们成才,要先教他们做人;教他们做人,要先教他们做事,而教他们会生活则是会做人会做事的基础。食堂就餐,教室打扫卫生,课桌椅等物品的摆放,加强教育指导、引导,让不良习惯在潜移默化中消失,促使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形成。
(二)通过活动全面培养行为习惯。首先,在校内及其他公共场所,不乱扔纸屑,不乱倒垃圾,养成讲卫生习惯;不打架、不驾人、不说脏话,并养成有礼貌的习惯。美化校园环境、爱护花草树木,下楼不大声说话,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自觉认真参加校内、班级各项有益活动,养成热爱集体、热爱公益事业的习惯。其次,坚持自觉阅读、记忆(尤其是诗歌)养成善于各种积累的习惯。回家帮做家务,接受劳动锻炼。……对这些在日久天长中所做的看起来不屑小事,都要“立足于一种行为规范,着眼于一种习惯的养成。”
三、通过方法迁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1、改革教学思想,做到“两为主”。首先是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要甘居二线,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确保与学生互动中的和谐、平等,实现课堂上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优差生互动。其次是坚持“主动学习为关键”。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课上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围绕这一目的进行。要求我们每门学科、每节课上都能够体现“先学后教”,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实施启发式教学。使得学生养成把学习作为一种享受,能够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求索的习惯。
2、注重教学过程,做到“三个三”。一是要求学生做到“三级预习”:开学前对全册教材的预习(大预习), (下转第3页)(上接第1页)每个星期前的单元预习(中预习),每天晚上对第二天学习内容的预习(小预习),这种预习体系可有效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出预习习惯。二是实行“三级备课”:先集中备课,再各自分备,然后互相交流补充,这样备课不仅时间、人员固定,而且确保了质量。共备时,做到对教材拓展有广度,挖掘有深度;分备时,体现个性特色,保持了个性与创新。三是实行“三层教学”:我们要在整个教学中从目标设计到辅导、训练都可以分出三个层次,使好、中差学生都学有所进、学有所得,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用规范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
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的习惯,教师要首先养成良好的“教”的习惯。课前准备充分,课上讲究教学艺术,提升掌控能力,追求“三种课堂”。
1、互动生存型课堂。随着新课改的突进,互动已成为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互动生成的课堂是我们所追求,所倡导的课堂。叶澜教授提出:“教师只要在思想上真正顾及了学生的多方面成长,顾及了生命活动的多面性和师生共同活动中多种组合和发展方式的可能性,就能发现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的特征。”在新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新、改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课堂随之成为师生互动的动态场景。
2、民主和谐型课堂。课堂互动生成的前提条件是学习民主、和谐。只有和谐、愉悦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主动产生与教师、同学、教学中间互动的欲望。“互动”意味着交往,对话和平等参与,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互教互学,形成“学习共同体”。没有“民主”,谈不上互动,也无法生成。在新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发挥教学语言、肢体语言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
3、合作共生型课堂。新课程学习方式非常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而合作学习正是讲究学习的自主教学的开放,尽力地促进创新。进入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我中小学课堂上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并运用了合作学习这一教学策略。尽管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合作学习、同桌合作学习的真正性、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但是我们广大教师已确信合作学习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长处。
四、营造绿色德育氛围,全面养成各种良好习惯
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既来自于每一天不间断的时间过程,也来自于耳濡目染的空间环境。营造绿色德育的育人氛围,有助于实现培养习惯做到无闲时无空地。首先,要努力做到“情感育人”:通过谈心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乐其道,学其道”育人成效。其次,做到“知识育人”:以丰富知识引领学生。第三,注重环境育人:包括硬环境——文化设施和文化熏陶,和软环境——人文环境,不断提升人文素养,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良好习惯养成。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校切实加强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既能够为学校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进行生态教育,构建学校绿色教育体系打下基础,又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