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教育与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li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精神是新世纪公民所具备的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
  
  一、开发学生个性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适时地给予每个学生展现个性能力时间和空间,随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前提。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智力、理解力、创造力等方面都存着差异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唤醒并开启学生自我创新发展的潜能,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和空间,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树立学生的自尊和自信。只有这样,同学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张扬,才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巧设疑问创设佳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巧设疑问激疑。
  要使学生学会创新,教师就要设计出富有挑战性的疑问,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思考。比如在讲“坚持改革开放”这一重点内容时,我这样设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坚持改革开放,那么改革开放是不是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它与我们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是否矛盾?”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同学们都能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如有的同学还进一步提出:“既然改革旧的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那么,今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将走向何方?”这些发人深思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大门。教师在设疑时需要注意的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富有新意,形式要多样,问题的解答要立足于开放性,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开展一些社会调查和参观访问活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
  其次,利用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疑。
  在政治教学中,恰当适时地运用录像、课件等手段,把学生带入一种情境,更能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在讲“依法保护人类共有的家园”这一课时,我利用计算机设计出教学软件来展示一份报导“开发区的演变”的材料,设计出了四幅图,然后一一展示给学生:
  第一幅标有“狩猎中心”的某开发区,这里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有成群的野生动物。
  第二幅标有“木材超市”的某开发区,画面上森林不见了,动物不见了,只有被砍伐下来的一堆堆木材。
  第三幅变成了“根雕艺苑”,这里光秃秃的,只有一片片的树桩。
  第四幅又变成了“沙漠公园”,画面上是一堆堆沙漠,别的什么也没有。
  这四幅带有动画色彩的图片加上音乐,构成了一个很短的动画片,学生接受起来非常容易,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播放完后,我适时地设问:“同学们,这四幅图之间有什么联系?它说明了什么?”这时学生思如泉涌,发言积极。有的说:“土地沙漠化,这是人们乱砍滥伐森林资源造成的。”有的说:“野生动物应当受到保护,不能乱捕乱杀。”有的说:“这些人见利忘义,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不顾后代子孙,最终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还有的说:“这些人违反环境保护法,应当受到法律制裁。”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通过讨论,既提高了环境意识,增强了法制观念,也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所以利用直观多媒体手段可以活跃和激发学生思维,打开每一层次学生创新意识的闸门,同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
  
  三、营造和谐师生氛围,发挥学生创新精神
  
  目前,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意识到,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创新精神得以充分发挥的保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在真诚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中才能实现。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提问、大胆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兴趣与选择。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强迫、压抑、斥责学生。要多鼓励表扬学生,以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这样,学生们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讨论、自由发言,使其尝到学习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促使学生愿意学、乐于学、善于学,从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造就新世纪人才的重要手段,它需要每一位政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都能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创新人才。
其他文献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生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效果。尊师爱生、民主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不仅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也是现代教育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以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育工作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教师在自身言行塑造中增进师生关系的和谐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  教师言行举止一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一些让我们扼腕的恶性事件、犯罪事件,更多地出现在青少年身上,而且呈现多发频发的现象。分析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大多数恶性事件背后隐藏的是心理健康问题,是因为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长期得不到疏导和帮助,导致这些迷途的孩子找不到回家的路。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育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冲动,情
期刊
正面教育原则是指用正确的思想和道理、先进的榜样、正面地启发学生。实事求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觉悟和认识水平。但在具体教学中,如何坚持正面教育原则,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每当面对犯错误的学生,许多老师往往会非常生气,对学生怒目而视,大发雷霆,甚至拳脚相加,企图把学生收拾得服服帖帖。岂不知往往事与愿违,在严厉的批评教育之后,学生的错误还是会重演。其实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
期刊
要成为新时期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良好道德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灵魂,对学生的性格、爱好、品质等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它不仅影响一个学生时代,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良好的师德是形成教师威信的基础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德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力量,也是形成教师威信的基
期刊
新课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又面临一次新的挑战,如何让课堂充满生气,我们的创新学生可以得到什么?教师怎样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鼓舞者。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又让我们回到了那个古老而又沉重的话题,在新的挑战面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十多年来的一点小小收获,也是几点粗浅认识,以作交流汇报,请同仁指教。  中国有句古话“
期刊
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形成,受外部动机的影响很大。影响外部动机的有效方法,就是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表扬和批评。表扬能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更能激发学生对理想的追求,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何况学生的年龄还小,更想得到老师的表扬。    一、要及时表扬    每当学生做了好事要及时表扬,每当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要及时表扬,每当学生学习成绩上了新台阶要及时表扬。我们要掌握
期刊
本人从教已有10余年,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学生,同时也接触了各种各样的教师。在一次“班主任困惑”的讨论会上,我听了很多班主任的发言,受益匪浅,发现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好教育,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又非常溺爱。国家提倡“以人为本”,不能体罚,时时处处做好表率,面对全班的六七十个同学,他们的性格、智商、家庭教育等都各不相同,而学校又是用学生考试的成绩来考评我们教师,面对这些特殊的情况,我们老师就只能调整自己
期刊
世上最好的教育,不是靠高科技的教育,而是爱心的教育,由内心而散发让学生感觉到爱的可贵、爱的美丽、爱的幸福的教育。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业务精湛,而且要爱学生,以爱的目光看待自己的学生,以爱的心态来对待工作,就会事半功倍。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也懂得尊重,懂得理解,懂得宽容,懂得爱。记得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如果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像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的核心是教师。要造就一代是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须造就一批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对教学质量起着关键性作用。师生的双边活动贯穿于课堂教学中,陈旧的教学模式,落后的教学方法已经严重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阻碍了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两个创新意识。    一、教学内容上的创新意识    古人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期刊
《唐诗宋词》是新课程改革教材的选修课本。主要教学内容是唐诗宋词的文学欣赏。众所周知,文学欣赏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学生的欣赏绝不等于教师对内容的机械讲解。这册书包括四个单元,几十首诗词,容量大,如果按传统教学方式,笔者以为难以充分展现诗词作品的相关资料,更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讲解,仅靠教师个人的主观分析也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这样不仅费时多而且效率较低,难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学习过程中的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