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共文化课在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化解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在实践教学中的冲突,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为例,探索基于终身发展视域下融“课程思政”于实践教学改革有效途径,创设以“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特色行走”为亮点的多元教学方法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品德、能力素养相融合,改变公共文化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发挥公共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特色行走
2015年7月、10月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强调高职教育要为终身发展服务。中国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应该服务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融知识、品德、能力、素养于一体,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公共文化课在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公共文化课教学思路
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课程思政+文化素养+专业化”教学模式探索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认为“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3]。”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核心价值观,培养品德、能力全面的人,构建健康积极的生命姿态。结合公共文化课程及所在专业的不同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的学习模块,颠覆传统公共文化课程僵化线性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探索教学改革途径。
(二)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任务能力素养化”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以“能力素养”任务为载体推进课程内容。师生依据学习内容共同策划能力素养任务,学生可在模块内自主选择相关任务完成。通过能力素养化、专业情境化、岗位多元化等活动任务的构建实施,学生以主体探索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方式,获得自我认同的有价值的生存与发展,颠覆了以线性知识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实现由单一知识型任务向综合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型任务发展,探索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三)“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探索美国教育界著名理论家和实践者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S.Knowles)认为,教育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增长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自我。不仅局限于校园,更是为了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训练,无论其职业是什么,首先关注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5]。“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突破“形式”互动,达成师生“谐振”。通过师生共同策划,学生主动自愿参与相关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职业体验、地方民族活动等特色实践,由静态“文本”学习转为动态“特色行走”,在“特色行走”中构建认知,产生提升能力的“意义”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精神,获得知识与能力并举,文化与素养提升。
二、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困境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社会声誉,重专业技术训练,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现象有目共睹。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課边缘化,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取缔,出现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职业素养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负面现象。不少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浅尝辄止,即使开展改革,也是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宗旨做“配角”改革,忽视公共文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人文教育置身于专业化原则中时,它们只是配角,完全丧失掉自己的权威性、独特性、目的性。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突破高职教育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矛盾,提出“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品行、能力并举,文化素养、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教育的“再生式”发展,同时为促进职业教育能力、全人培养、终身学习服务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结束语: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这里的学理,更多是指一个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缘由及为谁用、怎么用的意义,即要培养人的综合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文化素养、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化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走”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实践,改变了公共文化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职业能力,知识与品德并举,能力与素养相融。拓展教学改革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探索公共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教学途径,提供了借鉴思路。
四川天一学院 618200
关键词:课程思政;能力素养;特色行走
2015年7月、10月教育部连续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将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强调高职教育要为终身发展服务。中国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应该服务于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融知识、品德、能力、素养于一体,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共进。公共文化课在培养综合素养,提升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方面具有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思政融入公共文化课教学思路
以鄂尔多斯职业学院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为例,通过调查研究与实践教学改革,探索建立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
(一)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课程思政+文化素养+专业化”教学模式探索最早把通识教育和大学教育联系在一起的是美国博德因学院的帕卡德(A·S·Packard)教授,他认为“学院应该给青年一种generaleducation,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3]。”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探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构建核心价值观,培养品德、能力全面的人,构建健康积极的生命姿态。结合公共文化课程及所在专业的不同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及课程思政融为一体的学习模块,颠覆传统公共文化课程僵化线性知识结构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未来发展与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探索教学改革途径。
(二)构建学生主角视域下“任务能力素养化”教学模式基于学生主角视域下,以“能力素养”任务为载体推进课程内容。师生依据学习内容共同策划能力素养任务,学生可在模块内自主选择相关任务完成。通过能力素养化、专业情境化、岗位多元化等活动任务的构建实施,学生以主体探索性学习与协作性学习方式,获得自我认同的有价值的生存与发展,颠覆了以线性知识进行学习的传统教学结构模式,实现由单一知识型任务向综合能力素养为核心的多元型任务发展,探索融知识能力素养于一体的可行性教学策略。
(三)“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探索美国教育界著名理论家和实践者马尔科姆·诺尔斯(Malcolm.S.Knowles)认为,教育终极目标是帮助人们增长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成长为成熟的自我。不仅局限于校园,更是为了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目的在于养成健全的人、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而不在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陶冶和训练,无论其职业是什么,首先关注其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5]。“意义互动+特色行走”教学方法突破“形式”互动,达成师生“谐振”。通过师生共同策划,学生主动自愿参与相关考察探究活动、社会服务活动、职业体验、地方民族活动等特色实践,由静态“文本”学习转为动态“特色行走”,在“特色行走”中构建认知,产生提升能力的“意义”互动。培养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精神,获得知识与能力并举,文化与素养提升。
二、高职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困境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为提高学校社会声誉,重专业技术训练,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现象有目共睹。急功近利的实用思想导致很多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課边缘化,课时被压缩,甚至被取缔,出现高职毕业生文化底蕴、职业素养缺失,发展后劲不足等负面现象。不少院校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浅尝辄止,即使开展改革,也是本着为专业建设服务的宗旨做“配角”改革,忽视公共文化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当人文教育置身于专业化原则中时,它们只是配角,完全丧失掉自己的权威性、独特性、目的性。基于公共文化课程教学严重滞后于当前职业教育需求现状,探索突破高职教育综合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在实践教学中的矛盾,提出“基于学生终身发展视域下,以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能力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动”公共文化课程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知识、品行、能力并举,文化素养、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融合教育的“再生式”发展,同时为促进职业教育能力、全人培养、终身学习服务协同发展提供借鉴思路。
结束语:
一百多年前,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就职演说中指出:“大学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这里的学理,更多是指一个人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更要懂得知识的缘由及为谁用、怎么用的意义,即要培养人的综合文化素养,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全人”。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文化素养、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通过“文化素养+课程思政+特色行走”公共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索实践,改变了公共文化课程单一教学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发展职业能力,知识与品德并举,能力与素养相融。拓展教学改革视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探索公共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教学途径,提供了借鉴思路。
四川天一学院 618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