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分析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lono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
  
  DOI:10.3760/cma.j.issn 16738799.2010.01.103
  作者单位:461000河南省许昌市中医院心内科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血管内血栓形成或冠状动脉持续痉挛,造成血管内闭塞,使部分心肌发生严重缺血、坏死,进而产生一系列严重临床症状和特征。静脉溶栓治疗可使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的心肌相关联的阻塞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挽救其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提高患者的心脏功能。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45例AMI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自本院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溶栓适应证标准[1],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溶栓治疗组45例中男30例,女15例,年龄45~70岁,平均(62.5±8.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6例,前间壁5例,广泛前壁10例,下壁8例,下壁+右室壁6例;常规治疗组45例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68岁,平均(60.5±7.5)岁,其中梗死部位位于前壁17例,前间壁梗死6例,广泛前壁8例,下壁7例,下壁+右室壁7例。两组性别、年龄、梗死部位及发病入院时间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1] 所有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年龄≤75岁;相邻两个或更多导联ST段抬高,在肢体导联>0.1 mV,胸导联>0.2 mV;持续胸痛≥30 min,含服硝酸甘油症状不缓解者;发病≤6 h;无溶栓及抗凝治疗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溶栓治疗组:溶栓前查血尿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18导联心电图、心肌酶,吸氧和镇痛,静脉滴注硝酸甘油和极化液、抗凝及活血化淤等对症处理。口服阿司匹林300 mg,静脉滴注尿激酶(100~150)×104 U+生理盐水100 ml,30 min静脉滴注。12 h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 U,1次/12 h,溶栓3 d后阿司匹林改为75 mg/d,长期维持。常规治疗组:除不采用尿激酶溶栓及低分子肝素钙外,其余治疗方法均相同。溶栓过程中详细记录病情变化,观察心率、血压以及皮肤黏膜、消化道、呼吸道等有无出血不良反应,溶栓后每30 min记录心电图至2 h,以后常规记录。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皮肤、黏膜、咳痰、呕吐物及尿中有无出血征象,询问患者胸痛减轻情况及减轻程度;心电图记录:溶栓前做l8导联心电图,溶栓开始后3 h内每0.5 h復查1次十二导联心电图,以后定期做全套心电图导联;用肝素者以LeeWhite三管法或AFIT法监测凝血时间,正常分别为4~l2 min和35~45 s;发病后6、8、10、12、16、20 h分别查CK、CKMB。
  1.5 冠脉再通判定标准[2] 溶栓2 h后胸痛基本消失;溶栓后2 h内出现短暂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后2 h心电图抬高最显著的导联ST段回落50%;心肌酶CK峰距离发病16 h内。具备上述两项以上者判断为再通。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3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溶栓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80%、92%、11%、2.5%;常规治疗组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及死亡发生率分别为6%、30%、2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冠脉再通心功能改善严重心律失常死亡
  溶栓治疗组4538(80)42(92)5(11)1(2.5)
  常规治疗组456(10)30(68)20(43)5(11)
  2.2 并发症 溶栓治疗组出血6例,其中上消化道出血4例,齿龈渗血2例;常规治疗组出血4例,均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不影响后续治疗。两组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3 讨论
  AMI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溶栓疗法是目前治疗早期AMI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本科采用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明显改善了心肌梗死愈后,大大减少了致残率、死亡率、为患者进行下一步PTCA创造有利条件。急性心肌梗死后溶栓治疗若能使梗死心肌获得充分再灌注,可改善右心室功能,降低死亡率。作者的体会是:掌握好适应证,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极低,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是安全的;静脉溶栓是可行的,医疗机构具备心电监护、心电图机、氧气等主要设备及溶栓药物即可;尿激酶静脉滴注溶栓一周后建议到有条件医院进行冠脉造影,进一步PTCA术,以解决冠脉狭窄,有利于防止心肌再梗死发生[3]。
  本组结果显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AMI患者,对提高冠脉再通率、改善心功能、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及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方面,溶栓治疗组均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显著性(P<0.05)。溶栓治疗组中死亡患者,因年龄及梗死面积大,可能与老年人冠状血管弹性差,心功能低下有关。
  总之,AMI患者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充分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可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以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1999,34:890911.
  [2]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2):66.
  [3] 梅廷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的临床观察.淮海医药,2007,5(25)3:241242.
其他文献
盐酸尼卡地平(nicardipine hydrochloride)是一种可经静脉用药的二氢吡啶类Ca2+拮抗剂。可用于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以及难治性高血压病,也可用于控制围手术期高血压的治
目的 探讨家属参与式护理在肺炎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间收治的76例肺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手段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
期刊
期刊
临床上乳癌疾病主要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但是在进行治疗之后,由于乳腺癌根治术对患者腋窝淋巴结进行了清扫,从而会导致手术部位发生局限粘连,从而致使患者患上肢体
期刊
期刊
对宋俊生先生中医学术思想及诊疗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其“外感内伤病寒伤论”是对仲景伤寒学的重大发展,其勇对医疗过失,实事求是,衷中参西,敢于质疑中医经典的治学精神,具有
期刊
期刊
叙述我科开展CABG32例,2例术后出现低心排综合征应用IABP辅助心脏功能,通过密切监测血气、血钾、中心静脉压、动脉血压、心率、心电图、肾功能、ACT;做好出血、引流、下肢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