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致命的迷香

来源 :大众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ao0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人对网络的不可抗拒的渴望接近病态,网络成瘾到底能否被视为和毒品一样让人闻之色变的病症,仍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网络成瘾几乎是与网络同时诞生的。精神病学家Goldberg在1994年最早提出了网络成瘾障碍的概念。而匹兹堡大学的教授Young则于1996年在第104届美国心理学学会年会上发表论文,从对病理性赌博的判断中发展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IU)”的概念并详细论述,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鼻祖。Young把PIU分为五种类型:网络性成瘾,指沉溺于成人网站和网络色情品;网络关系成瘾,指沉溺于在线聊天或结识网友;网络强迫行为,指以难以抗拒的冲动在网上购物、在线赌博;网络信息超载,指强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以搜索和查找数据或资料;计算机成瘾,指过分强迫地迷恋于电脑游戏或编写程序。
  环顾四周,你可发现三种上述类型:网吧里不知疲倦敲击着键盘的男生女生属于“计算机成瘾”;公交车上、人行道中那随时随地上微博并不停刷屏的时尚人类则兼顾了“网络关系成瘾”和“网络信息超载”。一位朋友的夫人一天到晚泡在淘宝网上,天天收快递,毫无疑问是典型的“网络强迫行为”。至于剩下的“网络性成瘾”,大量的宅男宅女们,你们是吗?
  “网”事不堪回首
  网瘾早已是一个世界性话题。2007年美国报告互联网成瘾约9百万人;英国精神病学家在最近的《精神病治疗进展》上认为有5-10%的上网者网络成瘾。而在亚洲,网瘾的比例水涨船高:韩国汉阳大学的安东炫教授调查出韩国18岁以下约240万青少年处于成瘾边缘;中国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则显示,18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大概有14.9%网络成瘾。
  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发布信息显示:网络导致的青少年犯罪正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为此,公安部、文化部一直在对网吧进行整治。虽然“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提示牌悬挂在显眼位置,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网吧依然我行我素。大量家长、老师反映的问题中有近半与网络有关。网络 “罂粟”,正向青少年散发着致命的迷香……
  点开新闻,关于网络成瘾的大量负面报道蜂涌而出——孤独高一女生,网上聊来的“心上人”在骗财骗色后一去无踪;为筹网资,少年网虫疯狂行抢;缺失关爱,暴力游戏让17岁少年痛下杀手……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然而,网络成瘾已非单单是未成年人的专利,大量的成年人也深陷泥潭不能自拔。
  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对上海地区13所大学的调查统计,2004年上海大学一次性退学的81名学生,都是网络游戏成瘾导致学业大幅度下滑所致。在2000年华东理工大学237名退学和留级生中,有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上海交通大学205名退学和转学生中,至少有1/3的学生也是因为无节制地玩电脑,导致成绩下降,不得不退学或转学。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已经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并成逐年增长的趋势。
  再看看周围的成年人们:手机和微博的组合则简直成了社交公敌——是说真正意义上的“社交”。QQ、BBS、开心网等已经成了过去式,但我们对网络的依赖并没有随着各种社交平台的“老去”而消停。曾经有个阶段,每到聚餐,总有个把人会大喝一声:慢着!然后开始拿起手机拍照上传——真是的,凭啥不给动筷子啊!而约会美女时,要是聊着聊着对方开始刷起了微博,那几乎就是在直接谴责你的言语无味。现在居然发展到办公室里背靠背的两个人也要靠私信来交流了!网络占据了我们大量的生活“空间”,有时候让人不禁想大喊一声:“喂!看这儿,我真人在这儿呢!”
  我们不禁要问,网络到底具备了怎样的魅力让人如此沉醉,深深迷恋?到底什么是网瘾?网络为什么会紧紧黏住我们?
  网瘾
  未列入精神疾病名单
  根据国内一些机构公布的“网瘾标准”,只怕我们几乎人人都是网瘾患者,只是程度轻重不同。我们到底有没有因网而“疯”?让我们先翻翻权威的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四版DSM-IV),看看网络成瘾到底是什么病。仔细浏览一下,还好,里面并没有网络成瘾这么一个条目。那么,网络成瘾到底是不是“病”?
  其他种类的“瘾”会有一个共同点:通常会造成成瘾人持续一段时间(通常在半年到数年)的、身体和精神上的异常——例如病理性的戒断反应、达到诊断标准的情绪障碍、明显的社会功能损害,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这有一个有趣的典故。网络成瘾(IAD)这个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开涮而编造出的概念,因为他认为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没想到这个概念一经提出,竟被很多网友对号入座,引来精神卫生界一场持久的争论。直到2007年,美国医药协会拒绝了对美国精神病协会将IAD纳入DSM-V的建议,学界对“网络成瘾”的定性才告一段落。
  对于网瘾的成因,各派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被众多学者所接受的,还是网络用户的个人特质以及外在环境综合作用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网络成瘾的形成,是生理-心理-社会三因素的综合产物。
  在生理层面,有些人具有“个体易患素质”。简单点讲,有些人在感到抑郁、焦虑,或遭受其他紧张性刺激时,会比一般人更容易出现网络成瘾的行为。这是由他们的生理因素所造成的。另外,许多研究发现,大多数网络成瘾的人在性格上倾向于内向孤僻、敏感、脆弱,心理上易焦虑、依赖性强、适应环境能力较差。带着这类生理和心理特质的人,再遭遇上特定的社会环境或生活上的刺激,就更有可能走入网络成瘾的糟糕境地。
  网络活动魅力何在?
  不过,仍然有学者致力于研究一些处在危险边缘的“网络游戏滥用”现象,让我们暂且用一个更温和的词“网络依赖”来描述这一现象。心理学家金伯利?扬认为,严重的网络依赖大致和赌博成瘾等行为成瘾相类,都属于 “冲动控制失序”的范畴。他认为如果具有以下4个特点,便有重度网络依赖的嫌疑:强迫性的使用网络,对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丧失兴趣,生活被网络活动占据,上网冲动无法控制。
  严重的网络依赖的确可能给人们带来潜在的心理危险。心理学研究已经证实,网络依赖是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的导火索。网络依赖者往往借由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逃避现实中的压力,金伯利?扬领导的网络依赖中心统计,约75%的人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都存在很大问题。这些问题促使他们从聊天室、即时消息和网络游戏中寻求更多自信和社会关系,继而恶化真实世界中的一切。值得注意的是,半数以上的依赖者在未来将和药物、酒精、吸烟、性等瘾型沾上关系,不消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依赖导致的青少年犯罪。   如果深入探求网络之“瘾”的神经学机制,心理学家推测多半还是和我们大脑的“奖赏系统”中多巴胺、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变化有关,不过更重要的还是来源于人们内心的某种缺失。
  台湾南华大学的研究者陈怡安提出,网络依赖者可以在网络上获得不同的心理防御机制,以对抗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对于在生活中受到挫折的人来说,网络游戏和社交的成功可为他们的挫败感提供补偿作用。生活中的敌意和不满无处发泄时,网络中看似冒险实无风险的游戏起到极好的替代作用。而面对现实中无法处理的问题时,人们也可藉由在虚幻、想象世界的漫游获得幻想满足。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成功,同样可通过网络中成为“英雄”,获得他人认同而得到安慰。
  基于网络游戏MUD,台湾学者苏芬媛将网络游戏依赖者分为四类:自我肯定,匿名假扮,社会学习,逃避归属。它们就像戴在人们心上色彩各异的假面具,将心灵和现实隔开。网络依赖在男性和女性之间也略有不同。男性网民在网络上沉迷,多半是为了寻求支配感和性幻想;女性网友则更多想寻求生活中缺乏的亲密友情和浪漫爱情。两性的差异自然也带来网络成瘾的区分:男性网民更容易在网络游戏、成人电影和网络赌博上引发成瘾,女性网络成瘾则多发于网络聊天、即时消息和网上购物。而无节制的上网,无论男女则不啻于吸食一种精神鸦片。“网络成瘾”概念的始作俑者,伊万?戈登伯格对网络有一句真知灼见:电脑和网络犹如火焰,是人类生活极好的仆人;但也和火焰一样,它们都是不合格的管家。网络是福是祸,还要由我们自己决定。(科学松鼠会http://songshuhui.net/供稿)
  链接
  MUD游戏
  MUD游戏(Multiple User Domain多用户虚拟空间游戏)是文字网游的统称,也是最早的网络游戏,没有图形,全部用文字和字符画来构成,通常是武侠题材,像著名的风云、书剑、英雄坛等等,1979年第一个MUD(多用户土牢)多人交互操作站点建立。
  MUD的全称是Multiple User Dimension(多用户层面),也有人称为Multiple User Dungeon(多用户地牢),或者Multiple User Dialogue(多用户对话)。它还被称为MUSE或多用户模拟的环境,即Multiple User Simulated Environment,是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正如对其缩写名称的不同解释所指出的那样,MUD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广义的说法,是代表所有交互作用环境的通用术语,其它的名称还有MOO, MUSH, MUCK, Tiny MUD 等等。这些名称根据构成共享环境基础的软件的不同而变化。虽然MUD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大多数的MUD通常以游戏的形式来体现。因为对交互网络中人际的交往来讲,采用游戏的形式更贴近人性,更有趣,更容易吸引用户。
其他文献
在线视频广告公司Freewheel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微软(微博)在消费者数字客厅的竞争中处于领先,X box 360游戏主机已成为观看视频的最热门非PC设备。不过,由于自身业务所限,Freewheel仅仅关注带广告的“专业制作内容”,这其中包括NBC、CBS、ESPN和Vevo上的内容,但不包括YouTube上的许多内容。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目前,俄罗斯科学家称,生长在西伯利亚的一种蘑菇可用于治疗艾滋病。  生长在桦树上的桦褐孔菌蘑菇引起科学家的关注,有望用于进一步科学研究。新西伯利亚市维克多学会科学家指出,三种不同的蘑菇可用于研制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然而桦褐孔菌蘑菇更具独特功效。研究结果显示这种蘑菇具有低毒性和较强的抗病毒作用,它将有效治疗流行性感冒、天花和艾滋病。  科学家认为桦褐孔菌蘑菇含有桦木酸,具有抗逆转录
英国每日邮报  携带“移动岛屿”去旅行  设计师目前计划打造一座可移动的私人漂浮岛屿,拥有这座岛的人可以“携带”岛屿跟随自己到任何想去的地方。  据设计人员介绍,目前实现“移动岛屿”的技术已经完备,只需根据客户需求打造他们想要的岛就可以了。小岛的所有者只需像驾驶船一样轻松地抛锚起航,就可以带着整个岛屿到任何想去的地方。(来源:《英国每日邮报》 2015年9月22日)  中国科技网  寄生蜂改造蝴蝶
编者:由前面的测试,我们知道了因父母的不同教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亲子关系类型。然而,从下面马志国老师的案例中,我们更可以看到,在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背后隐藏着更深层的家庭教育问题,如:夫妻关系冲突,家庭成员沟通不畅等。因此,改变紧张的亲子关系,要特别注意反省家庭成员间的深层次关系以及相关互动的真实状况。  倾听家长的诉说  这天一大早,我就接待了一对父母的如约来访。落座心理咨询室的他
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机器人的诞生  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
“天眼”FAST接收到脉冲信号  近日,FAST科研人员通过一次试验性观测,成功接收到来自1351光年外一颗脉冲星发出的脉冲信号。由于脉冲星在自转时速度会逐渐变慢,其转动快慢之间的能量差就会转化为辐射,从而被FAST望远镜所接收。目前接收到的这颗脉冲星并没有明显的特征,因此为了方便进行科学研究,它被命名为“J1921正2153”,这也是这颗星所处的位置坐标  这是FAST进行试验性观测以来,接收到
提要:在任何光源下,都能将白色物体色彩进行较好的还原,是白平衡的基本概念。通过白平衡调节,可以解决色彩还原和色调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单反不断普及,玩摄影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刚刚接触摄影的朋友对摄影某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都不是十分了解,也就没有办法在实拍中适当地运用。此文就跟大家探讨一下白平衡这个在数码摄影中经常会遇到的概念,看看如何才能在更好地运用在日常拍摄中,让我们的作品更为好看。  说到白平衡,
大树妈妈长出了很多果实,果实成熟后,眼看就要离开母亲的怀抱去别处生根发芽了,大树妈妈心疼地对孩子们说:“我的宝贝们,妈妈知道生根发芽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刚发芽的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就连一只老鼠都能把你们踩断,下一点点雨就能把你们淹没,每天日晒雨淋的,非常可怜,妈妈实在不忍心让你们去受这些苦。”  “可是妈妈,别的大树果实都已经离开妈妈了。”小果实们说。  “我也不是一定要每天都抱着你们,这样吧,你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张群英  与京剧、国画并称中华三大国粹的中医,近来麻烦不断。  仅今年以来,云南白药、华润三九、汉森制药、同仁堂等多家老牌中药企业就因质量问题遭到质疑。尽管商家一再声明,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但消费者心中的担忧却难以消除。  中医药学到底是一个伟大的宝库,还是落后和保守的代名词?到底是充满医学经验和哲学思维,还是主观臆断蒙昧玄虚?  千百年来的漫长积累,不计其数的临床实践,
在创造了无数辉煌后,2012年,中国白酒相继经历了“塑化剂风波”“军队禁酒令”“限制三公消费”等事件,行业整体趋势急速下滑、销量锐减,连贵州茅台集团这样的公司都不得不放慢发展脚步。在这萧瑟的“酒业寒冬”中,有一家企业却逆势而上,创造了辉煌业绩,走出了一条行业洗牌时期的另类创新发展之路。这家企业,就是贵州任意门酒业。  据贵州任意门酒业经理李强介绍,公司之所以能在行业低迷期不减反增,迅速发展,主要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