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诀别信[1]
1936年8月2日,在被押往刑场的火车上,想到自己嗷嗷待哺的儿子,她肝肠寸断。在这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将一个伟大母亲对孩子的无限寄托凝于笔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遗志,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这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从日伪档案中发现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不舍;但面对牺牲,又是如此的毅然和决绝。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赵一曼!
后来,组织上通知已经27岁的宁儿(陈掖贤),他的母亲是赵一曼(以前他只知道母亲是李坤泰)。他来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眼看到了那封写给他的遗书。在母亲的遗书面前,陈掖贤不能自已!他找来蓝墨水,用钢针在自己的左小臂上重重地刺下了“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崇敬。[2]
细读陈军先生专访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报道,我们依然被烈士后代陈红女士再读抗战家书的情节所感动:
“直到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纪录片《赵一曼》,摄制组几经周折找到了陈红,让她在片中读赵一曼留给她父亲的那封信。纪录片里记录下了这样一个镜头:面对亿万观众,陈红哽咽地念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时迁世移,今天陈红读起这封信,想起奶奶、想起父亲,依然不禁流泪。”[3]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如今,战争远去,家书仍在,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8月2日,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79周年的祭日。如果她还活着,当是一位110岁的老人。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今天,我们正行进在英雄注视的目光里!今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重温这位伟大的军人和母亲给儿子留下的家书!
重读抗战家书,字字慈爱柔情。刚劲的遗书,充满了舐犊之情,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重读抗战家书,字字铮铮铁骨。凛然的绝笔,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甘愿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这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给儿子最后的期盼,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后的叮嘱,也是一个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表达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更是中华民族对独立自由的不懈追求!
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着人们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重温英雄舍身报国的民族气节,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生而实践信仰,自会有更多的挣扎与不舍、放弃与隐忍。信仰坚定,方有“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赵一曼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有痛感,但是她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忠诚的信念和意志超乎常人。在外敌入侵时,她千里迢迢赶赴东北,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她于逆境中奋勇抗争,于困境中坚强不屈。从小家小爱,升华到国之大爱,更彰显着她抉择时的艰难与可贵,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同步前行,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正是因为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才以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醒狮”,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从苦难走向辉煌。
抗日英雄赵一曼殉难后,东北抗联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将她视为抗日战场和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之一。赵一曼的名字从那时起,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高高闪烁在抗日战场的上空;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日日夜夜灼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4]
1946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把抗日英雄赵一曼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山街”改名为一曼大街,以志永久纪念。
“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赵一曼》,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生活为题材的影片,着重表现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团结领导群众英勇抗击日军、不幸负伤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通过人物在战场、监狱、医院、刑场等不同环境所经受各种考验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受瞩目的优秀影片之一,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5]
1960年,宜宾人民为缅怀英雄,在翠屏山建起了赵一曼纪念馆。郭沫若先生为其题词:“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对面修建了一曼广场,竖立了赵一曼烈士塑像,供人敬仰。每当清晨,老人们在这里健身强体,青年人在这里习文攻读,一派祥和、温馨的和平氛围。赵一曼烈士在欣慰地注视着人们,她的鲜血没有白流。她向往和为之奋斗的不正是人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吗?而面对塑像的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共和国基石!
“珠河亿载漾东风”,“万民永忆女先锋”。赵一曼家书所闪耀的信仰真谛,正在成为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从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出生地四川宜宾,到牺牲地的东北,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传奇女英雄。今年10月25日,是抗日英雄赵一曼诞辰110周年。宜宾市隆重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的抗日英雄。反映赵一曼英雄事迹的20集电视连续剧《蝴蝶雪》也与观众见面。无论是她的家国情怀,还是面对敌人时坚强不屈的表现,都被后人所铭记、传颂。赵一曼烈士的英雄形象,永远激励着我们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
注释:
[1]赵一曼:《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央视网·新闻频道·CCTV-新闻联播《重读抗战家书》,2015年4月3日。
[2]参见陈军:《赵一曼的生前身后事》,《名人传记(上半月)》,2013年第1期。
[3]吕其庆:《“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专访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
[4]参见杨永康、魏明生:《赵一曼精神的时代特质》,《世纪桥》,2005年第9期。
[5]朱安平:《电影〈赵一曼〉幕后的故事》,《党史博览》,2012年第8期。
郭玉军:高青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作者 王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李贝贝: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边防士官学校(昆明)技术十一级助理讲师,文学硕士
1936年8月2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于车中
——抗日英雄赵一曼留给儿子的诀别信[1]
1936年8月2日,在被押往刑场的火车上,想到自己嗷嗷待哺的儿子,她肝肠寸断。在这最后的时刻,她给心爱的儿子写下了这封遗书,将一个伟大母亲对孩子的无限寄托凝于笔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教育儿子,希望他继承自己的遗志,来告慰九泉之下的母亲。
这封催人泪下的遗书,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才从日伪档案中发现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了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不舍;但面对牺牲,又是如此的毅然和决绝。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有血有肉的民族英雄,赵一曼!
后来,组织上通知已经27岁的宁儿(陈掖贤),他的母亲是赵一曼(以前他只知道母亲是李坤泰)。他来到哈尔滨东北烈士纪念馆,亲眼看到了那封写给他的遗书。在母亲的遗书面前,陈掖贤不能自已!他找来蓝墨水,用钢针在自己的左小臂上重重地刺下了“赵一曼”三个字。表达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和崇敬。[2]
细读陈军先生专访赵一曼孙女陈红的报道,我们依然被烈士后代陈红女士再读抗战家书的情节所感动:
“直到2005年,中央电视台拍纪录片《赵一曼》,摄制组几经周折找到了陈红,让她在片中读赵一曼留给她父亲的那封信。纪录片里记录下了这样一个镜头:面对亿万观众,陈红哽咽地念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时迁世移,今天陈红读起这封信,想起奶奶、想起父亲,依然不禁流泪。”[3]
一封家书,一段历史。如今,战争远去,家书仍在,成为历史永远的见证!
8月2日,是抗日英雄赵一曼牺牲79周年的祭日。如果她还活着,当是一位110岁的老人。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今天,我们正行进在英雄注视的目光里!今天,每一位中华儿女,都应重温这位伟大的军人和母亲给儿子留下的家书!
重读抗战家书,字字慈爱柔情。刚劲的遗书,充满了舐犊之情,表达了一个坚贞不屈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寄予的无限希望。重读抗战家书,字字铮铮铁骨。凛然的绝笔,浸透着中国共产党人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甘愿献出生命的英雄气概。这是抗日英雄赵一曼在慷慨就义之时,留给儿子最后的期盼,这是一个母亲对孩子最后的叮嘱,也是一个战士抗战到底的决心,表达出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性格,更是中华民族对独立自由的不懈追求!
相比物质财富,信仰是更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着人们奋斗的方向,决定着不同的价值抉择。重温英雄舍身报国的民族气节,我们深深地感悟到,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信仰奋斗终生而实践信仰,自会有更多的挣扎与不舍、放弃与隐忍。信仰坚定,方有“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赵一曼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也有痛感,但是她为祖国、为人民、为党忠诚的信念和意志超乎常人。在外敌入侵时,她千里迢迢赶赴东北,战斗在抗日最前线。在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她于逆境中奋勇抗争,于困境中坚强不屈。从小家小爱,升华到国之大爱,更彰显着她抉择时的艰难与可贵,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同步前行,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共同的信仰,让人们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正是因为信仰,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才以最富史诗意义的壮举,从“东亚病夫”到“东方醒狮”,从百年沉沦到百年复兴,从苦难走向辉煌。
抗日英雄赵一曼殉难后,东北抗联将她视为自己最伟大的女英雄,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将她视为抗日战场和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女英雄之一。赵一曼的名字从那时起,就像一颗耀眼的星辰,高高闪烁在抗日战场的上空;又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焰,日日夜夜灼痛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4]
1946年7月7日,哈尔滨市人民政府把抗日英雄赵一曼战斗过的一条主要街道“山街”改名为一曼大街,以志永久纪念。
“拍摄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电影《赵一曼》,是一部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生活为题材的影片,着重表现民族女英雄赵一曼团结领导群众英勇抗击日军、不幸负伤被捕英勇就义的事迹,通过人物在战场、监狱、医院、刑场等不同环境所经受各种考验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她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非常受瞩目的优秀影片之一,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5]
1960年,宜宾人民为缅怀英雄,在翠屏山建起了赵一曼纪念馆。郭沫若先生为其题词:“蜀中巾帼富英雄,石柱犹存良玉踪。四海今歌赵一曼,万民永忆女先锋。青春换得江山壮,碧血染将天地红。东北西南齐仰首,珠河亿载漾东风。”
20世纪90年代,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在东北烈士纪念馆对面修建了一曼广场,竖立了赵一曼烈士塑像,供人敬仰。每当清晨,老人们在这里健身强体,青年人在这里习文攻读,一派祥和、温馨的和平氛围。赵一曼烈士在欣慰地注视着人们,她的鲜血没有白流。她向往和为之奋斗的不正是人们今天这样的幸福生活吗?而面对塑像的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共和国基石!
“珠河亿载漾东风”,“万民永忆女先锋”。赵一曼家书所闪耀的信仰真谛,正在成为我们矢志不移坚守的精神家园。时至今日,从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出生地四川宜宾,到牺牲地的东北,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缅怀这位传奇女英雄。今年10月25日,是抗日英雄赵一曼诞辰110周年。宜宾市隆重举行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位从巴山蜀水走出的抗日英雄。反映赵一曼英雄事迹的20集电视连续剧《蝴蝶雪》也与观众见面。无论是她的家国情怀,还是面对敌人时坚强不屈的表现,都被后人所铭记、传颂。赵一曼烈士的英雄形象,永远激励着我们为自己的崇高理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让我们沿着信仰的足迹,去讲述信仰的故事,追寻它永恒的魅力。
注释:
[1]赵一曼:《一封迟到二十一年的家书》,央视网·新闻频道·CCTV-新闻联播《重读抗战家书》,2015年4月3日。
[2]参见陈军:《赵一曼的生前身后事》,《名人传记(上半月)》,2013年第1期。
[3]吕其庆:《“父亲将赵一曼三个字刺在身上”——专访赵一曼烈士孙女陈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4年第9期。
[4]参见杨永康、魏明生:《赵一曼精神的时代特质》,《世纪桥》,2005年第9期。
[5]朱安平:《电影〈赵一曼〉幕后的故事》,《党史博览》,2012年第8期。
郭玉军:高青县第一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
作者 王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李贝贝: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公安边防士官学校(昆明)技术十一级助理讲师,文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