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他州以南:地球上也有火星的生活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5621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险峻的高山深谷、亘古荒凉的峭壁险滩、无边无际的荒漠……这就是美国犹他州科罗拉多高原上最常见的地貌。从飞机上俯瞰,你所看到的是大片大片红色或深褐色的土地,而代表着生命的绿色却几乎难觅踪迹。
  科学家在这块无尽荒凉的土地上,寻找到一处与火星地貌极其相似的地方,建立了一所火星研究站,为人类移民外星的梦想开始进行圆梦工作。
  犹他州位于美国西部,面积在美国50个州中名列第13,但人口仅250万,人口密度排到第41位,而且80%的人都居住在州府盐湖城。因此,“地广人稀”就成为了犹他州的代名词——除了极少数几个城市之外,这里最常见的是险峻的高山深谷、亘古荒凉的盐滩、无边无际的荒漠、毫无生气的咸水湖。被称作“北美脊梁”的落基山脉自北向南从州内穿过,将犹他州划为东西两半。东边是美国唯一的沙漠高原——科罗拉多高原,它占据了整个州面积的一半以上。
  犹他州在成为美国的45个州之前,印第安人将这里叫做“蜜蜂窝的州”,原因就是科罗拉多高原怪石嶙峋,遍布着各种各样的奇异岩柱,看起来犹如蜜蜂的巢穴。由于没有很多植被覆盖,科罗拉多高原的地质剖面几乎完全裸露,地球年轮清晰可见,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历史的绝佳场所。不仅如此,连天文学家也对这个沙漠高原青睐有加——这里的地貌与火星表面惊人地相似,天文学家在这里建立了一个火星沙漠研究站,让人们提前体验火星的生活,为今后真正进军火星积累经验。
  科罗拉多高原传奇
  美国西部景色的典型代表
  与中国的青藏高原相似,科罗拉多高原也是一个见证了沧海桑田的地方。早在3亿年前,科罗拉多高原还淹没在海中,随后的几千万年里,海水反复淹没过这片地区,又反复退却,最后留下了厚达1600多米高的沉积岩层。沉积岩露出地面之后,经过地壳运动的挤压、风与水的侵蚀,形成了如今科罗拉多高原独特的地貌。
  复杂多变的地貌也许是科罗拉多高原最引以为傲的地方。这里拥有各种各样的荒漠地貌——峡谷、高原、沙漠。正是因为这里的荒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形成如今的一个个国家公园。最值得一提的是,犹他州一共有5个国家公园,在美国50个州中排名第三。这5个国家公园全部集中在犹他州南部,浓缩了美国中西部红土沙漠高原的精华,串起了一条长达1400公里的“大环线”, 构成一条浩瀚夺魄的壮美画廊。有趣的是,尽管这5个国家公园的地质成因都与科罗拉多高原有关,但每个公园的景色都各不相同——拱门国家公园姿态万千、锡安国家公园恢弘壮丽、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红艳如火、国会礁国家公园器宇轩昂、峡谷地国家公园广袤奇险,令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
  科罗拉多高原壮阔得无边无际,也荒凉得无边无际。这里的气候炎热干燥,降水量极少,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极少的降雨使高原植被稀少,而且大多数都是耐旱的低矮灌木,根本看不到古木参天的森林。因此,绿色就成为这里难得一见的色彩,而“生机勃勃”一词也似乎与犹他州无缘。植被的稀疏,却更加完美地展现了被大自然雕塑而成的各种壮丽慑人的峡谷、奇岩地形。难怪在美国人眼中,这里就是美国大西部广阔无垠景象的典型代表。
  峡谷地国家公园世界上人类最难进入的地区
  如果说科罗拉多高原是美国中西部景色的代表,那么峡谷地国家公园就是科罗拉多高原景色的代表。
  峡谷地国家公园位于犹他州东南角、绿河与科罗拉多河交汇处。经过上亿年的河流冲刷和风雨侵蚀,这里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侵蚀区域之一。公园遍布各种砂岩塔、台地、孤峰以及石拱,以地形之错综奇险著称于世。
  峡谷地国家公园发现于1869年。那一年,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失去一只手臂的老兵、地质学教授约翰·鲍威尔,带领9名助手,划着4艘木船,踏上了探索科罗拉多河水域和峡谷的征程。鲍威尔在他的日记中说:“我们的小船进入了一片广袤而奇特的区域,这儿除了河边是平坦的,其余全是拔地而起的岩石,石坡、石梯、石崖和石柱,千姿百态无奇不有!”日记中描写的这块独特的土地,就是峡谷地国家公园。
  峡谷地国家公园面积超过1300平方公里,在鲍威尔之前,这里几乎无人知晓,更没有人来过。冷战期间,美国为了提炼更多的铀来制造核武器,就在此地开路勘察,结果铀没炼出多少,从修好的路进去看风景的人却络绎不绝。于是在1964年,美国政府干脆将此地辟成了国家公园。不过,它却是美国59个国家公园中最荒凉、设施最不全的公园。公园内大部分区域都不通车,想要欣赏大开大阖的荒野美景,必须步行深入。因此,峡谷地国家公园被公认是人类最难以进入的地区之一。
  绿河与科罗拉多河将峡谷地国家公园割裂成三大块,分别是空中岛屿、针尖区和迷宫。所谓空中岛屿,就是一大块暗红色的平坦高原,高原两侧是深邃的河谷;针尖区由大片的石笋、石柱和砂岩塔组成;迷宫地区则有很多天然形成的石拱门,以及一些古印第安部落的文化遗址——2000多年前,他们曾在这里生活过,但由于环境恶劣,各个部落都陆续搬迁离开了。
  不过,正是这样一片赤红荒凉的不毛之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科学家惊喜地发现,科罗拉多高原与火星表面惊人地相似,同样拥有峭壁深谷、沙丘砾石等地貌。一个专门从事火星研究和探索的科研机构——火星协会对这片土地青睐有加。火星协会在犹他州南部,拱门国家公园、峡谷地国家公园、圆顶礁国家公园环抱的汉克斯维尔沙漠,建立了一座两层楼高的“太空舱”,以供科学家们在这里体验火星生活。
  在地球上模拟火星生活科学家们的艰苦计划
  火星沙漠研究站是一座外表被漆成白色的两层圆筒形建筑,这个直径大约八米的“太空舱”内部结构紧凑而复杂。第一层是研究区域,配备着各种测量、冷却、加热、操作等高科技仪器,以及存放太空服和头盔的橱柜。一层的天花板与二层的地板之间隐藏着一个夹层,用于存放不常用的物品。二楼则是生活区域。为了节省空间,楼梯建造得很陡,除了必备的卧具和电脑、收音机等日常用品,还专门隔离出小小的淋浴间和卫生间。
  研究站里都是年轻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前往火星。他们前来这里,就是为了体验火星上的生活。在逼真的环境里,每个进入基地的科学家,从装备到行动,也都如同真正生活在火星上,最大限度地体验在火星上生存所面临的挑战。
  研究站为了模拟火星上的生活,方方面面都做了很多限制,例如水资源是极为宝贵的,这里的科学家们大约每4天才能洗一次澡——还得用浓缩香皂和酒精面纸干洗。
  除了用水,食物的来源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研究站中科学家的主食是绿叶蔬菜和各种谷物,这些食物即使在火星上也相对容易培植。研究站在宝贵的空间里安排了一个小型的温室,用于培育蔬菜和谷物,并期望有一天食物能够自给自足。这样,以后登陆火星时,就不必千里迢迢从地球运送食物。目前,火星研究站提供给科学家的食物是限量的,他们必须仔细规划每天的食物,否则如果提前吃完,是没有补给的。
  能源也是让研究站头痛的问题。尽管向研究站提供汽油、柴油等现代能源并不麻烦,但是为了更逼真地模拟火星的环境,研究站没有配备大功率的柴油发电机。驻扎在研究站的科学家最主要的能源是太阳能,他们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以解决电力和热水的问题。
  火星地表的昼夜温差高达160℃,而在火星研究站所在的汉克斯维尔沙漠,昼夜温差也接近50℃,为了让研究站内保持舒适的温度,除了使用保温性能极佳的建筑材料,还使用了大量的高科技手段,保证里面的科学家能够安心从事研究工作。
  火星上的氧气含量比地球低200倍,平均气温是零下53度,如果不穿太空服外出,人类会立即死亡。因此在火星研究站的模拟生活中,外出时所有人必须穿着沉重的太空服。因此,平时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动作也因为负重而变得非常困难。事实上,因为资金问题,这些笨重的“太空服”并不是真的,而是用帆布和塑料制作的仿品,但也需要两个人互相帮忙,耗费很长时间来穿戴。
  除了解决基本的居住、卫生和食物问题,这里的科学家还被分配有明确的研究任务。比如穿着“太空服”驾驶用于火星探险的全地行车,到数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提取岩石样本用于研究。这种平日里做起来相当简单的工作,在穿着庞大的“太空服”的状态下就变得异常艰难。
其他文献
希特勒曾亲自下令,让探险家海因里希·哈勒带领党卫军秘密前往西藏的“沙姆巴拉”——即冈仁波齐神山,他相信神山中隐藏着世界的轴心,可以让纳粹德国拥有不可一世的“不死军团”。  玛旁雍错和拉昂错是一对颇具诡异色彩的“双生花”:藏民们认为,玛旁雍错的湖水是圣洁的,可以洗去恶习和罪孽;拉昂错在平面图上看着像一张剥开的人皮,代表了黑暗,会给人带来厄运。  每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色雄都会举行神圣的换经幡仪式,据说
【摘要】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校英语听力教学要突破传统思维,适应新趋势,探索新的听力教学方法,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融入互联网技术,能够优化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效果。本文基于互联网环境来探究高校英语听力教学,并提出一些教学方式,以此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英语听力  【作者简介】陈小红(1983.02.16-),女,汉族,琼台师范学院,讲师
以慈宁宫为首的太后宫区,从未对外界开放过,就连皇族后裔也很少涉足这一区域。或许正是因为少有人涉足,那些秘闻和悬疑“鬼事”,才被传说得超乎想象……  故宫乾清门广场右侧,有一道紧闭着的隆宗门。尽管红色高墙挡住了游人的脚步,但是,你只需要从墙后宫殿那精致华丽的顶部,就能看出这个宫区的显赫身份。  这片未开放区域,正是以慈宁宫为主的太后宫区。  生于1944年的清室后裔荣钢林老人,民国时期曾在故宫里接受
【摘要】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融会贯通、掌握知识并发展素养,是一线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在探究的。本文中,笔者将基于多模态教学的启发式提问贯穿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带着问题去思考,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最后解决问题。由研究前后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以及研究前后问卷的总结对比可得出,学生的
800 多年前的一个初春,成吉思汗率领大军西征。春寒料峭,风雪弥漫的天山山岭让蒙古战士们举步维艰。正当疲惫不堪的战士处于崩溃边缘,眼前突然云开雾散,艳阳高照,出现了一片繁花似锦的草原,让他们仿佛来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战士们欣喜若狂,纵情高喊:“那拉提!那拉提!”(蒙古语意为“阳光照耀的地方”)。从此,在天山深处,就有了“那拉提”这样一个温暖的名字。  那拉提位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新源县境内,
【摘要】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来辅助学生进行语言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于语言的感悟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具有积极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概念,重点阐述了针对小学英语教材中Fun time板块的几点教学策略。  【关键词】单元整体视角;Fun time;小学英语  【作者简介】商丁雲,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小学。  在单元整体教学视角下,教师需要在充分掌握不同单元内
【摘要】建构主义理论对知识的本质、学习的产生、教师与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关系提出了新的看法。即学习者掌握知识的过程本质上是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在他人的帮助下,对信息有意识地加工处理并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在这种理论的指导下,有别于传统课堂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思路。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级英语Unit 1 “What’s the matter?”为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对于小学生英语学习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要求随之提高,教师如何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英语越发重要。自然拼读法能够有效提升小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积极性。本文主要探究自然拼读法对于小学英语教学在单词记忆、阅读能力、口语表达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希望能对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自然拼读法;小学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
洞庭湖是世界上最大的芦苇生产基地之一。每年秋末冬初开始收割芦苇时,都会有近万名来自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邻近省市的农民工,如冬季候鸟般来到洞庭湖,组成仅次于渔民的洞庭湖第二大职业群体“洞庭苇人”……  益阳南洞庭是世界著名的湿地,湖区中遍布芦苇——芦苇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磷及有害物质,提高湖水的质量,并给飞禽走兽提供绿色天堂。有资料记载,2000年以前,南洞庭芦苇总面积约有100.32平方公里,
在《中国河湖大典》上,湟水只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北方河流,但是,如果仔细探究它的身躯,你会发现,这条河流其实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它凭借自身的力量,将青海省东北部的湟源、湟中、西宁、平安、互助、乐都、民和、大通等县市冲刷、侵蚀成一条峡谷、盆地相间分布的奇异地带,人称“湟水谷地”。  湟水塑造了这块谷地变化多姿的地貌形态,而丰富的自然条件则将谷地变为了世界屋脊上的“隐秘江南”——从宏观上看,整个湟水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