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尝试不断质疑

来源 :北京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_xing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访时,王翀的语速很快,语言很学术,很有魅惑性。他的戏和他的人看上去总是思考大过感悟,智慧先于直觉。问起他当初为什么会一个男导演去排女权主义戏剧《阴道独白》,他说因为那个剧本狠,排练时,忽然感觉“有一阵风吹过来”。说出这话的那个瞬间,噪杂的世界静止,他身上感性的诗意犹如一阵风从空中飘过,转瞬即逝。
  
  《椅子2.0》对传统戏剧性的质疑
  《椅子2.0》其实不太像戏,像一次聊天,一个座谈,大家围坐在舞台上,坐在各式各样的椅子里、小马扎、躺椅、课桌椅、竹椅,用任何随意舒服的姿势,听同样坐在其中的演员静静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个人讲他老叔得绝症,不能动弹,在绝望中苦苦挣扎的故事,在讲述的最后,他提起曾在电话里对母亲说:妈,我真希望老叔死。
  故事终了,舞台灯光渐暗,空置的观众席亮了,四个演员走到观众席,往那些空空的坐椅上扔小球,导演的声音在黑暗中响起“你们谁最孤独?”四人彼此对望,迟疑着指向内心的答案,“谁的朋友最多?谁会离婚?谁对人最冷漠?谁先死?”
  这出戏够柔,它用看上去最不在意,最没有形式的形式讲故事、讲人。这出戏够狠,无论是故事,还是结尾的问题,都逼着人们去面对内心最深处的东西,关乎生活、关系、生命和死亡。
  这出戏的起因是“亚洲导演戏剧节”出的一个题目,用尤内斯库的《椅子》,你能排什么。王翀的答卷十分奇特,他的这出戏已经和那个剧本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了,更多的是运用“椅子”这个意象。但另一方面,在深层次,这出戏又与剧本丝丝相连,都在讲述自杀、死亡、孤独,人的衰老等永恒的母题。戏剧节的出题人说,这出戏不是传统《椅子》,但是一部好戏。
  演后谈里有些观众提了建议和质疑,比如这种围坐的方式有些时候会让人看不清演员的正面,四个演员故事前后的衔接、故事的长短和力度形成的节奏感有时候不那么流畅。对于这些,王翀说他会记住,会思考,但不一定会做修改,因为这些恰恰一直是他质疑的“戏剧性”。舞台上下的观演关系,起落有致的戏剧节奏,这些都是谁规定的?戏剧只能这样么?当演员讲述自己的故事而不是演一个角色时他们还是在“演戏”吗?当我们围坐在一起,产生了一种集体感,观众演员不分,基础的导演语汇被打破了,每个人都在舞台上,每个人的人生都在舞台上。
  技术美学不是尽头
  王翀说他以前就喜欢飞的,别人都看不懂的。2008年第一届青戏节他以《电之驿站》亮相,令人眼前一亮。几个演员用极慢的动作在舞台上与各种电器、电子垃圾发生关系,没人说话,没情节没故事,中间甚至会有些乏味,有个人居然在台上将一个姿势保持了20分钟不动。这是最初的王翀,对技术时代下的人这个主题的挖掘。
  他说去年是一个分水岭,开始了比较明显的转型。以前那种看不懂的东西在他的作品里逐渐褪去。后来做的所有戏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有剧情、有情节,是观众能看懂的,同时又都或多或少地有电子媒介的不同形式的介入。在这些背后,有很多关于戏剧的思考,关于影像,关于真实与虚构,关于媒体与假象,关于传统戏剧语言搭建出来的世界。
  《雷雨2.0》完全实现了他“舞台电影”的想法,将他对技术美学的推崇发挥得淋漓尽致。舞台上有19个人,包括剪辑师、音效师、拟音师、大提琴、钢琴,还有两个配音演员。四台机器,一堆摄影师,因为有的摄影师有表演任务。所有演员的表演都不是面向观众,而是面对镜头,观众看到的是大屏幕,屏幕上播放的故事是由几组演员的表演现场拍摄、剪辑而成的。
  问起他为什么对技术这么迷恋,他想了想没有作答,或许他自己也没想过这个问题。但在聊起10月上演的《乔布斯的美丽与哀愁》时,他拿起那个蓝屏的诺基亚手机,兴奋地说:“你看,啪!一按它居然就蓝了,这在20年前哪有呢。人的肉体在真实世界的移动是非常平庸的,但这种设备能带来肉体带不来的快感,更不用说iPhone了。”《乔布斯的美丽与哀愁》的作者曾经跑到广东的苹果工厂,看那些工人将比头发丝还细的零件组装在一起,看那些童工的血汗,而这些是人们在用苹果手机时想不到的,因为它太美了,设计得太好了。
  有国外导演对他说他在国内做什么都可以,但想推到国际,就必须有一个相对固定的形态,形成自己的品牌,比如技术美学,这个没人做过,他目前又做的很成熟。但王翀自己还是犹豫,尽管他现在在做这些,但他不想框住自己。“老做一个东西智力上没挑战,不新鲜,不兴奋。”所以最新的一部戏,他正在考虑要不要去掉电子媒介,就留演员单独在舞台上,用肉身的能量面对观众。
其他文献
“我大概是好奇,很关注那些更有独创性实验性的作品,也许市场经验是可以慢慢培养的,甚至可以有团队帮助操作,但才华和独特的原创力,是天生的,我会给这类的设计师打高分。”    BQ = 《北京青年》周刊  XJ = 向京  BQ:你怎样看材质和作品的关系?  XJ:材质是媒介,是语言实现的媒介,作品的媒介都非常重要,它构成了语言形态。我自己也并不是个以材质取胜的作者,但对材料也是有兴趣。班晓雪的作品就
期刊
剑桥公爵夫人——威廉王子的妻子凯特王妃,很会穿衣服。于是2012年的9月,对于剑桥公爵夫人来说,肯定有两件衣服让她冰火两重天,一件让她吐气如兰,一件让她坦诚相见。  为了纪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登基60周年,威廉王子携凯特王妃代表女王出访亚太四国。第一站是新加坡,由于此次在新加坡的活动都与兰花有关,凯特不能讲话太多,于是她只能用露出第几颗牙齿的精确笑容,与连衣裙上的兰花图案,表达自己的良苦用心和外
期刊
一所大学的校长,用“网络体”的真情告白作为给学生的毕业致词而走红于媒体,我们不应该让学生们用四年的时间等一场“根叔”式的价值教诲,我们所希望的是“根叔”式的常规教育,让人自由发展的教育,这才是大学的精神所在。  BQ=杨澜&《北京青年》周刊  L=李培根  毕业前的十几分钟 这是一场集体的作秀吗?  BQ:2010年之后,您的毕业致词演讲,广受社会关注。现在很多大学校长开始群起而仿之,引用网络语言
期刊
“就像你的父母一样,他们养育了,教育了你,但是你肯定不会再成为你的父母。如果我们眼光总只停留在过去,心里害怕或者拒绝新的东西,而故意留着传统的话,那就是不好的。”设计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说。  创新和传统,在中国城市里一直进行着艰苦的拉锯战。近来一些新奇的建筑在许多城市里横空出世,更让大众对创意的边界产生疑问。2012年,铜钱造型的沈阳方圆大厦连续入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英国《
期刊
在前不久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中,“作者署名”和“二次付酬”在影视界引起争议,BQ为此做了详尽报道《谁的电影?》。8月30日,正在中国进行讲座的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与《你的剧本逊毙了!》的作者威廉·埃克斯做客“微访谈”,与著名编剧王宛平、余飞、胡淑芬、麦田等一起讨论有关“作者署名”、“二次付酬”等话题,这个事件由此进入了更专业、深入的解析。以下是访谈的部分摘录——且看影视老大好莱坞是如何
期刊
陨石悬在天空,城堡落于石上。  顽童扎克赤着身子,将风筝线拉扯。风筝似火车,直往城堡开。城堡里,可有什么大秘密?
期刊
在倡导健康生态学的生活趋势下,人们追求的是舒适与实用。不管是运动时装化还是时装运动化,使得时装大气候日趋舒适与随意,运动的灵活变通与舒适功能,因为结合时装的摩登用色与刁钻剪裁,搭配手法越来越出神入化,已被众多时尚潮人们所追随。  高级时装的运动化,最典型的就是把各类运动项目注入设计主题当中。2012秋冬,Stella McCartney将网球运动服,拉拉队队服等图案元素加入设计中,BCBG Max
期刊
爱德华·韦斯顿把一个“像人体、像拳头”的青椒摄下时,一定没有想到,这张命名为《青椒第30号》的照片会成为世界上最贵的照片之一。他与安塞尔·亚当斯等人成立F64小组时,一定也没有想到,他们开创的“纯影派”摄影会如此深远地影响摄影艺术的发展。  摄影是艺术吗?毋庸置疑。  但摄影在其诞生之初,不过是作为模仿绘画的艺术而存在。直到上世纪30年代,即1839年达盖尔发明摄影术的百年之后,F64小组提倡并践
期刊
在9月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上,来自13个国家的63部风格各异的戏剧,在北京12个剧场和艺术空间轮番进行了135场演出,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青戏节 “大学生戏剧节”中的“青年单元”的青年戏剧节,走进了它的第五个年头。  北京青年戏剧节创办于2008年,它的诞生顺应了那些年北京小剧场话剧蓬勃发展的大潮。那两年间,各种民间戏剧团体蓄势待发,民营运作资本蠢蠢欲动,朝阳9个剧场、东方先锋剧场
期刊
这次青戏节,徐小朋带来的是《合伙人》,一出民国公路片式的戏剧。  1942年,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农民王阿桂和知识分子吴之洲,在寻死的时候遇到了。就在他们准备一同赴死的时候,一张从天而降的藏宝图改变了他们的选择,从此他们成为“合伙人”,在寻宝的路上,为了活下去,他们做着好人与坏人之间的挣扎,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这是一个听上去有些悲凉的故事,宣传册告诉大家:《合伙人》是一出“荒诞现实主义”话剧。顾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