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联体”: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

来源 :教师教育论坛(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fazhan1978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农村中小学生源流失、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较低和教育价值取向走偏阻碍农村义务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湖南省委在衡南县开展了城乡“校联体”试点,创新了“联合学校”建制,打造了县域“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统一学校建设,统筹师资调配和教育经费,实现教管结合。然而,城乡“校联体”模式出现了一线教师任务重、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走教教师教学热情下降、共享化办学目标认知走偏等问题。基于此,完善城乡“校联体”模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学校特色化建设,适时扩大城乡“校联体”范围,引导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关键词 “校联体”;新型城镇化;农村义务教育;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5995(2021)08-0063-04
  一、 城乡“校联体”模式的实施背景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以城乡一体、产业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目前,我国已从重点发展城市转向城乡融合发展,逐渐重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从1982年第一个关于农村的“一号文件”开始,到2019年,党中央累计出台21个“一号文件”都重点关注了农业、农村与农民[1]。可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农村发展是关键。
  农村教育承担着激发乡村活力、振兴乡村文化的重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开启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但目前我国的农村教育仍面临着生源流失严重、优质师资缺乏、教学质量低下等难题,“校联体”政策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并落实的。
  (一)振兴农村义务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在全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国的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42.99%上升至2019年的60.60%(见图1)。与之同时,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我国已处于城镇化中期快速推进阶段”[2]。通过梳理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情况,笔者得出:(1)在城镇化初期,城市优先发展;(2)在现代化中期,城市反哺农村,“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就可以实现城市对农村的反哺了”[3];(3)在现代化后期,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基于我国国情和城镇化发展阶段而提出的,实现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乡村振兴规划(2018—2020)》中提出,‘必须坚持把优先发展鄉村教育作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先手棋,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人才支撑’……乡村教育优先发展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战略任务。”[4]农村义务教育具有传承乡土文化、积累农民人力资本、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功能,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能够为乡村发展带来生机,增强乡村自身的吸引力,吸引城市人口回流,从而深化我国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发展。
  (二)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首要难题
   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然而,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却面临着许多现实困境:
   第二,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薄弱。尽管相关政策指出编制、职称、待遇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但是农村生活条件差、教师专业成长空间小等问题依然导致区域内部分优质的教师资源流向城市。较少的教师选择留在农村学校教书,这又导致农村学校的教师数量少,普遍学历偏低,教师队伍结构不稳定,教师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等问题。正如菲利普·库姆斯所言:“发展中国家农村地区常常像半干旱的教育荒漠一样没有教育质量可言。教师水平通常都是最低的,并且贫困儿童的比例很高。这些儿童真正需要最好的教师,然而他们确实最后才得到。”[9]
   第三,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较低。相关研究表明,农村“低公平、低质量”学校的产出率高于全国平均的28%,农村“低公平、低质量”学校的地区产出率是城市的1.75倍[10]。此外,大部分农村学校还存在着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体艺课程无法全部开设或者开设的课程不够好的情况。
   第四,农村中小学教育价值取向走偏。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在城市文明的强烈冲击下,乡村文明逐渐没落。“当下的乡村教育设计,扩而言之,整体教育设计,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逃离乡土式的教育,乡村只是作为城市文明的参照和补充,作为被城市所观看、俯视的对象,乡村作为前现代的他者被排斥在为教育所展开的现代性想象的边缘。”[11]由于城乡差异被拉大,乡村逐渐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导致农村义务教育以“离农”为价值导向,“为脱离农村、走出大山而读书”成为农村学生的读书观。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已成为促进我国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同时,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也面临着一系列困境,由此,城乡“校联体”模式应运而生。
  二、 城乡“校联体”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执行现状
  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为克服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各种困难,解决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同时紧跟全国教育改革趋势,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义务教育,湖南省委决定积极推进城乡“校联体”建设,并在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先行探索试点。
   (一)城乡“校联体”模式的基本内容
   城乡“校联体”模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创新“联合学校”建制。教育管理部门撤销了乡镇中心学校,以乡镇(或街道)为单位,选一所优质的初级中学为主校区,区域内其他中小学(或教学点)为分校区,成立“联合学校”,形成“教育局—联合学校”扁平化教育直管模式。“联合学校”采用校长负责制,校长直接对接县教育部门工作,负责管理“校联体”所辖区域内所有人、财、物、事及资源调配。“联合学校”内所有教师统一登台授课,实现教管一体化,“联合学校”统一教师调配,实施“走教式教学”,统一财务管理,统一教学教研,统一学校建设。另一方面,打造县域综合“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城镇地区主校与贫困地区分校组建一体化的网络联合学校群,有效改善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教学资源不足、课程开设不齐等问题,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实现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二)城乡“校联体”模式的执行现状
   1.统一学校建设。目前,衡南县内原26个乡镇中心学校已全部撤销,调整组建了23个“联合学校”。各“联合学校”均已配置一体机和多媒体设备,教师办公条件、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改善。2020年,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等8项项目指标对衡南县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进行全面的教育评估,以县域内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为评估合格。评估结果(见表2)显示衡南县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相关标准。
  2.统筹师资调配。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衡南县城区和郊区多所学校共选派289名中青年优秀教师到乡村中小学支教。2020年下学期,衡南县全县23个“联合学校”参与轮岗走教的音乐、体育和美术等教师人数达330人,实现了全县所有学校全部开设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体艺课程。
   3.实现教管结合。2019年,在“校联体”政策实施前,衡南县共有中小学独立法人95个,改革过程中核销中小学校法人72个,核销比例达75.8%。改革还实现了教管一体化,分流专职或兼职管理人员302名,大量专职脱产管理人员投身教学一线。“校联体”实行“县管校聘”模式,扩大了学校自主管理权,消除了县域范围内师资流动藩篱。2020年下学期,衡南县成功实现全县代课教师清零。
   4.搭建网络“校联体”平台。衡南县不断加大在教育经费和技术上的投入,目前已建成县域“大数据管控中心”“清泉智慧教育云平台”“云视频会议室”“班班通”等互联网平台。教管一体化覆盖209所学校,数字网络覆盖全县1994个班级,教学应用覆盖7000余名教师,学习运用覆盖12.3万名学生。
   5.统筹教育经费。衡南县教育部門成立县级会计核算中心,全面推行财务报账制,教育经费直接下拨到各联合学校,由“联合学校”负责统筹管理和分配年度教育经费及项目。
   (三)城乡“校联体”模式出现的问题
   “校联体”模式运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第一,一线教师任务重。一线教学教师除了开展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需要应对各项检查评比、活动组织等非教学任务,工作任务繁多且工作量大,以致其专注于课堂教学、学生教育的时间大量缩减。长此以往,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压力和职业倦怠。第二,信息化教育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各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不够、部分教师未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教师年龄偏大等问题,较多教师对现有信息化资源的使用局限于简单的PPT播放、投影仪教学、课程资源查找与学习和公文传输,信息化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第三,走教教师教学热情下降。“校联体”模式推行体艺教师无校籍管理,校际间进行走教式教学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冲淡了教师对学校的感情,教师的教学热情与积极性受到影响。第四,共享化办学目标认知走偏。“校联体”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以强带弱”的校际合作方式,在这种合作方式下,容易陷入强校向弱校单向输入教育理念、方法和人员,而弱势学校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这导致办学目标由共享化落于独享化,多元化落于一元化,各学校发展特色化教育的空间缩小。
  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校联体”模式完善路径
   (一)着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育管理部门首先要持续推进并加强县域“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多方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安全的县域综合资源数据库,有效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其次,教育管理部门要设立县域学术委员会,专门进行教育研究,不断指导和优化“校联体”的教师教学。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技能的培训与指导力度,积极探索并实施基于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与科学的评价机制。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专业素养,使农村教育逐步走向智能化。
   (二)努力实现学校特色化建设
   城乡义务教育不仅要均衡发展,还要追求特色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由于种种原因,其特色的形成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农村学校应该看到乡村广袤的天地和丰富的资源,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的风土文化、历史故事、文学艺术等,将乡村人文、情怀、元素与学校教育教学相融合[13]。只有以乡村文化、农耕文化为基,农村学校才能形成具有乡土气息的育人目标,开发个性的课程体系,制定兼顾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考核制度。这有利于坚定农村学校和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校文化品质与师生文化素养,在由外向内“输血”的同时,实现自我提升的“造血”,有效规避校际之间的同质化。
   (三)适时扩大城乡“校联体”范围
   “区域基础教育合作发展能激发各层次教育主体活力,加强各教育主体间信息沟通和协调发展,实现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兼顾性发展。”[14]在形成相当规模且稳定的体系后,“校联体”应该适时打破区域(主要指区、县)之间的界限,协调区域间的教育政策、教育资源、教育技术,通过虚拟学校、远程教学、幕课平台等现代化手段,优化区域间的教育资源配置,构建更高水平的、更有力量的、更大范围的、跨地区的、联动的发展模式,努力推动各区域优质资源更广泛的共享和共建。这有利于进一步打开乡村教育的视野,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区域教育的协同发展,教育系统的整体发展。
   (四)引导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
   教育通过育人间接促进企业、社区、市场等多方力量的发展,这些力量理应参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将逐步实施“城乡一体、重在农村”、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战略。在建设过程中,“校联体”应该以此作为政策保障,积极鼓励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教育过程,鼓励社会资金和社会资源走进学校,完善学校建设与内部治理,依托社会多方力量建设教育实践基地与学习基地。基于“互联网+教育”,学校应紧密联系家庭、地方师范院校、高校教育学系和科研机构等,同时重视校友教育力量,逐渐与外界形成以学校为圆心连接多方力量的紧密的合作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完善社会监督机制,构建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
  (蔡宇璇 雷波 陈越,湖南农业大学教育学院,长沙 410128)
  参考文献:
  [1][2][3] 陈燕妮.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动融合发展[J].改革与战略,2019(12):82-89.
  [4] 袁利平,姜嘉伟.关于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59-169.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35.
  [6]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99.
  [7]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344.
  [8] 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2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0:442.
  [9] 赵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教学点师资状况的调查与思考——以中西部地区的调研为基础[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6):36-38.
  [10] 王树涛,毛亚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公平有质量学校教育的区域均衡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8(2):51-55.
  [11] 刘铁芳.乡土的逃离与回归——乡村教育的人文重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7.
  [12] 教育部.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对湖南省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检查反馈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78/A11/s8393/s7657/202011/t20201119_500792.html,2020-11-19.
  [13] 范涌峰,张辉蓉.学校特色发展:新时期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内生路径与发展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9(5):70-75.
  [14] 卓进.区域基础教育合作发展的内涵、机制与路径构想——以川南地区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0(10):95-105.
  实习编辑:刘 恋
其他文献
摘 要:017年1月16日,由华中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承办的第七届“中国班主任研究”圆桌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召开。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和内地的6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代表们围绕“班主任制度”这一主题,就中国班主任制度发展的回顾与反思、高考改革与班主任制度的可能走向、班级教育管理制度的国内外比较、班主任制度的研究视角与范式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與讨论,促成了中国班主任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对话、国内与
期刊
摘 要:教师是职业倦怠的易发人群。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会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对贵州省黔东南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调查显示,超过0%的小学教师表现出职业倦怠。在职业倦怠的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表现得最为严重。民族地区应在构建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减轻教师工作负担、吸引更多年轻教师三方面努力,以减轻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教
期刊
摘 要:量感是人对于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估测能力的发展和数学思维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缩短数学检验的时间,增进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量感;估测能力;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95-5995(018)04-0076-03  量感是指学生不使用测量工具对某个量的大小进行推断,并用某
期刊
摘 要: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技能。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开始探究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被一线教师广泛采用。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在新课程改革后,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三段自主教学模式”,政治课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推进了教学效果的提升。通过对政治课堂的观察、对教师的访
期刊
摘 要:全文分两大部分,一是“数学方法论的数学教育方式”(MM方式)简介,包括基本观念与时代价值;二是推广应用MM方式,把提升中小学数学教师核心素养的培训工作落实在课堂。因为MM方式充分揭示了数学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与丰富外延,培养和造就一支既能胜任教学又能从事科研的数学教师队伍,是践行MM方式的一大目标,MM方式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关键词:MM方式;中小学数学教师培训;数学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 为了更有效地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方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促进劳动教育与初中英语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从如下的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找准英语教材中的劳动教育锚点,二是基于劳动教育锚点重构单元教学框架,三是在英语学科活动中恰当嵌入劳动教育。  关键词 劳动教育;初中英语;活动教
期刊
教育和每个人都有关系,不是现在有直接的关系,就是曾经或者将来有关系。因此,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了解教育,都可以对教育“评头论足”。的确,全社会都很关注教育,但这并不代表大家都很了解教育。过度的关注让教育在我们的视野里,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很多人只看到了教育,却忽略了文化;只看到了学校,却忽视了社会;只看到了技术,却忽略了心灵。常生龙在《让教育更明亮》中说,让教育更明亮,就是要让我们多些对教育本源的探讨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使用更加便捷。将历史图片运用到历史复习课教学,符合新课程改革提倡的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在开展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图片进行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深度探究重点问题。基于复习课的要求,教师可以围绕主题,通过图说历史构建史实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  关键词 图
期刊
摘 要 当前中小学生学业减负存在着“越减越重”的悖论。通过将复杂理论的非线性、开放性、动态性、自组织性特点和减负阻力现象的联结考察,高考“指挥棒效应”、外部环境氛围、教育导向力量的调整、有限教育资源的高强度竞争是造成当前中小学生减负“越减越重”悖论的主要阻力所在。因此,真正解决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问题需要高考制度、教育环境、教育资源、社会导向等多方面优化和改革。  关键词 复杂理论;中小学生减负
期刊
邱学华,江苏常州人,1935年生,1960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做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师范学校校长。1984年被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授予中小学荣誉教授称号。他对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70多年的实践与研究,开展了口算表、口算量表、基本训练、标准化考试,特别是尝试教学法实验等多项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在教育界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