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哥家是老宅内唯一将厨房做在楼房里的。父母当初分家时,大哥分得一间楼上、一问楼下,没有脚屋,于是只能将厨房做在楼下。楼下黑黝黝的,大白天做饭也要点灯,否则什么也看不见。
他家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大的在读书,小的还要喂奶,都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经济困难,是老宅里经济最拮据的人家。
大哥年轻时右脚患了大疮,后来好了,大腿上留下个拳头大的凹陷,走路便一瘸一拐的,但一直是生产队的“甲字劳力”,他什么重农活都干:挑粪、车水、推车、抬沉重的“七人轴”(当时生产队没有抽水机,给水稻田上水,全用水车,人工车水,而七人轴是水车里最重的部件,多用坚实沉重的株树、檀树做成),这样拿的工分是生产队最高的。他和大嫂一年忙到头,绝舍不得缺半天工,做的牛马活,滴血流汗,茹苦含辛,可是依旧年年都是“缺粮户”,因为两个人挣的工分,抵不了九个人的口粮钱。
大哥大嫂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用,可一家人仍然衣食難周。
夏天是大哥最喜欢的季节,一条短裤能穿一季。天热,白天一条短裤能遮羞就行,晚上洗完澡,顺便也将短裤洗好,晾起来,光着身躯,一丝不挂上床睡觉,天亮了,短裤也干了,再拿它穿起来,接着又一天的生计,反正又不影响吃饭、干活……
大太阳底下,大哥不怕晒,从不戴草帽什么的物件,一条短裤就是全身的装备,不久,裸露出来的皮肤晒红了,后来慢慢转黑了。
夏天,尤其是伏旱时节,生产队最忙的活计是抗旱,给水田里的秧苗上水,“甲字劳力”整日整日忙着用水车车水。
十四个“甲字劳力”分两班,一班七个人,轮流替换。
七个人双手两肘伏在一条木夯上,脚踩木榔头,用力蹬着,七人轴转着,“吱吱呀呀”响,中间粗大的轴齿轮契着“老鼠”,带着拂片由槽桶下口浸在水里的一头“卜卜”蹿进水里,括着满满的水,沿着槽桶内壁将水提上来,槽桶上口清清的塘水便涌出来,涌进水田里。
七个人中一人唱着车水号子:“车起来也——贺贺扬——”其余六人应着号子:“贺贺扬——”
通常,一曲号子唱完,差不多半个小时,这一班结束,下来休息,另一班人接着上。有时也用只小闹钟计时,半小时一轮换……别人都躲进树荫里休息了,大哥独自一人挑起预先浸在水塘边的粪桶,挑上一担水,去自留地里给蕃瓜、茄子、青菜浇水……和别人比起来,大哥似乎永远不要休息,是最耐苦耐累的人。
那一班一曲已唱完,或是半个小时,于是,大哥这一班又接着上。
只有队长很逍遥,戴顶大草帽,像个大干部,慢慢踱过来,站在水车边,和车水的汉子们没话找话,扯上几句,又转过身,慢慢走了……待他走远了,就有人悻悻地发牢骚:“就数他最惬意,工分拿得还比我们多……”
大哥通常不说话,默默地听别人的牢骚,光着脑袋车水。
一条夯上伏着的七个人,六个人都戴着斗笠或是破草帽,只有大哥光着头,于是有人说他:“你呀,你就不好弄个什么东西戴戴,这么毒的太阳,都要晒破皮了……”
大哥笑笑说:“我就不要戴什么东西,累堆(累赘),碍手碍脚的,不习惯……”
“还不习惯,你自己照照镜子,你的背,晒出泡来了……”
果然,大哥背上,布满了水泡。他的背,起先是红,接着发黑,慢慢凸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白水泡,大哥笑笑说:“不要紧,水泡破了,就好了……”
果然,不久水泡破了,背上起了一层白白的薄薄的皮膜,破破烂烂挂满一背,像穿了件破烂的白背心。
饭前午后,在老宅休息时,大哥常叫他的小儿子趴在他背上,给他揭那翘起来的破皮膜。孩子一块块小心翼翼替他揭下来,拿在手里,望着,兴冲冲地说:“哦,这皮,还能照见人影子!”
果然,那皮竟然是半透明的,像花玻璃。
通常,大哥就像知了,一个夏天要蜕几次皮,他早已习以为常了。他最愿意过的季节,莫过于夏天了,他似乎欢喜中午的烈日。
有时,单班车水,炎炎烈日下,七个人从早车到中,几个小时下来,一个个早已又饥又渴又累,烈日当顶,上烤下蒸,大家耐不住,纷纷嚷着:“回家了,饿死了。”“口渴死了,人都快烤焦了。”……
只有大哥嚷着:“再车一眨(一会),再车一眨,今天太阳还不毒。”凡是大哥在场,总是一拖再拖,这一拖,往往又是一个小时。最后七个人中有六个人要回家,大家纷纷从夯上下来,只有大哥仍伏在木夯上不下车,央求大家说:“再车一眨,再车一眨,不多挣点工分么……”
两个老的跳着骂起来:“再车一眨!妈的,这么毒的太阳……”
大家骂着,逃一样往老宅跑,大哥无奈,只得下了水车,不急不忙跟在大家身后,慢条斯理往家里走……
大哥一辈子健健康康,连感冒都少有,一直活到八十大几,才寿终正寝。
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释迦塔。塔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八角形,外观5层,实为9层。为我国,亦为世界现存最古、最大之木塔,俗称应县木塔。塔基石砌,高4米,塔为双层套筒式结构,十分坚牢。建成200年后曾遭遇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凡明层皆有塑像。底层释迦佛像高大肃穆,6尊如来佛画像色彩鲜艳,顶部飞天形象丰满,为壁画中之佳作。释迦塔为契丹人所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之交融。近年在塔中发现许多辽代文物。对研究辽代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皆有重要意义。
他家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大的在读书,小的还要喂奶,都不能参加生产队的劳动,经济困难,是老宅里经济最拮据的人家。
大哥年轻时右脚患了大疮,后来好了,大腿上留下个拳头大的凹陷,走路便一瘸一拐的,但一直是生产队的“甲字劳力”,他什么重农活都干:挑粪、车水、推车、抬沉重的“七人轴”(当时生产队没有抽水机,给水稻田上水,全用水车,人工车水,而七人轴是水车里最重的部件,多用坚实沉重的株树、檀树做成),这样拿的工分是生产队最高的。他和大嫂一年忙到头,绝舍不得缺半天工,做的牛马活,滴血流汗,茹苦含辛,可是依旧年年都是“缺粮户”,因为两个人挣的工分,抵不了九个人的口粮钱。
大哥大嫂精打细算,一分钱掰两半用,可一家人仍然衣食難周。
夏天是大哥最喜欢的季节,一条短裤能穿一季。天热,白天一条短裤能遮羞就行,晚上洗完澡,顺便也将短裤洗好,晾起来,光着身躯,一丝不挂上床睡觉,天亮了,短裤也干了,再拿它穿起来,接着又一天的生计,反正又不影响吃饭、干活……
大太阳底下,大哥不怕晒,从不戴草帽什么的物件,一条短裤就是全身的装备,不久,裸露出来的皮肤晒红了,后来慢慢转黑了。
夏天,尤其是伏旱时节,生产队最忙的活计是抗旱,给水田里的秧苗上水,“甲字劳力”整日整日忙着用水车车水。
十四个“甲字劳力”分两班,一班七个人,轮流替换。
七个人双手两肘伏在一条木夯上,脚踩木榔头,用力蹬着,七人轴转着,“吱吱呀呀”响,中间粗大的轴齿轮契着“老鼠”,带着拂片由槽桶下口浸在水里的一头“卜卜”蹿进水里,括着满满的水,沿着槽桶内壁将水提上来,槽桶上口清清的塘水便涌出来,涌进水田里。
七个人中一人唱着车水号子:“车起来也——贺贺扬——”其余六人应着号子:“贺贺扬——”
通常,一曲号子唱完,差不多半个小时,这一班结束,下来休息,另一班人接着上。有时也用只小闹钟计时,半小时一轮换……别人都躲进树荫里休息了,大哥独自一人挑起预先浸在水塘边的粪桶,挑上一担水,去自留地里给蕃瓜、茄子、青菜浇水……和别人比起来,大哥似乎永远不要休息,是最耐苦耐累的人。
那一班一曲已唱完,或是半个小时,于是,大哥这一班又接着上。
只有队长很逍遥,戴顶大草帽,像个大干部,慢慢踱过来,站在水车边,和车水的汉子们没话找话,扯上几句,又转过身,慢慢走了……待他走远了,就有人悻悻地发牢骚:“就数他最惬意,工分拿得还比我们多……”
大哥通常不说话,默默地听别人的牢骚,光着脑袋车水。
一条夯上伏着的七个人,六个人都戴着斗笠或是破草帽,只有大哥光着头,于是有人说他:“你呀,你就不好弄个什么东西戴戴,这么毒的太阳,都要晒破皮了……”
大哥笑笑说:“我就不要戴什么东西,累堆(累赘),碍手碍脚的,不习惯……”
“还不习惯,你自己照照镜子,你的背,晒出泡来了……”
果然,大哥背上,布满了水泡。他的背,起先是红,接着发黑,慢慢凸起一个个大大小小的白水泡,大哥笑笑说:“不要紧,水泡破了,就好了……”
果然,不久水泡破了,背上起了一层白白的薄薄的皮膜,破破烂烂挂满一背,像穿了件破烂的白背心。
饭前午后,在老宅休息时,大哥常叫他的小儿子趴在他背上,给他揭那翘起来的破皮膜。孩子一块块小心翼翼替他揭下来,拿在手里,望着,兴冲冲地说:“哦,这皮,还能照见人影子!”
果然,那皮竟然是半透明的,像花玻璃。
通常,大哥就像知了,一个夏天要蜕几次皮,他早已习以为常了。他最愿意过的季节,莫过于夏天了,他似乎欢喜中午的烈日。
有时,单班车水,炎炎烈日下,七个人从早车到中,几个小时下来,一个个早已又饥又渴又累,烈日当顶,上烤下蒸,大家耐不住,纷纷嚷着:“回家了,饿死了。”“口渴死了,人都快烤焦了。”……
只有大哥嚷着:“再车一眨(一会),再车一眨,今天太阳还不毒。”凡是大哥在场,总是一拖再拖,这一拖,往往又是一个小时。最后七个人中有六个人要回家,大家纷纷从夯上下来,只有大哥仍伏在木夯上不下车,央求大家说:“再车一眨,再车一眨,不多挣点工分么……”
两个老的跳着骂起来:“再车一眨!妈的,这么毒的太阳……”
大家骂着,逃一样往老宅跑,大哥无奈,只得下了水车,不急不忙跟在大家身后,慢条斯理往家里走……
大哥一辈子健健康康,连感冒都少有,一直活到八十大几,才寿终正寝。
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建释迦塔。塔高67.13米,底层直径30米。八角形,外观5层,实为9层。为我国,亦为世界现存最古、最大之木塔,俗称应县木塔。塔基石砌,高4米,塔为双层套筒式结构,十分坚牢。建成200年后曾遭遇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凡明层皆有塑像。底层释迦佛像高大肃穆,6尊如来佛画像色彩鲜艳,顶部飞天形象丰满,为壁画中之佳作。释迦塔为契丹人所建,体现了我国古代各民族文化之交融。近年在塔中发现许多辽代文物。对研究辽代之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皆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