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欣赏课中的感情体验

来源 :教坛聚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_mi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学习方法,本文主要探讨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其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我从学生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体验的深浅这一角度进行论证,得出“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的结论。
  关键词:感受音乐 审美音乐 情感体验 基本要求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可以说,它既是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情内涵进行体验的过程,同时也是欣赏者自己的感情和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相互交融、发生共鸣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普通的音乐学生,还是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感情体验都是在进行音乐欣赏时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要素。对于音乐的专门家来说,假如在欣赏音乐时只注意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而在感情上却无动于衷,那么他对音乐的欣赏也只见其文而未见其心,见其表而未见其里,并不能完整地感受与领会音乐的美。音乐是一种善于抒情的艺术,音乐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只有当音乐欣赏者的感情活动与音乐作品蕴涵的感情基本相吻合的时候,才能称之为正确的音乐欣赏。因此,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学生们会从快速而又活跃的音乐主题中,获得一种欢乐和喜悦的感情体验。而当他们听到《江河水》这个缓慢的、如泣如诉的音乐主题时,一种悲苦、凄凉的感情会不由自主地在我们的心头涌起。当在钢琴上响起肖邦《c小调练习曲》时,音乐中所表达的那种激昂悲愤的感情波涛,我们又会被深深地震撼。我们上面所讲的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的或者说是直感式的感情体验,是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方式。然而,它毕竟是对音乐作品感情内涵的一种初步体验。如果欣赏者仅凭直感去进行体验,虽然有可能体验到乐曲的基本感情,但却往往会局限于喜怒哀乐的感情类型的体验上面,而不能更深入地体验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因此,对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进一步要求就是要有理解认识的参与,即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当然,我们这里是指对那些的确表现了深刻的感情内涵的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言。而我们之所以对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提出这种进一步的要求,是因为音乐中所表现的感情既不是一种与人的思想没有什么联系的神秘莫测的东西,也不是没有生活基础的主观自生的东西。相反,音乐中的感情内涵是由一定的社会生活所引起,并且是和一定的思想相联系的。正如我国古典音乐论著《乐记》所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学生在体验这类乐曲的感情内涵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对音乐本身的反复倾听,凭借直感更准确、更细致地去体验乐曲的感情表现,另一方面也要从更广阔的方面,特别是从乐曲产生的社会环境、作曲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意图、艺术风格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研究和了解,以求得对乐曲感情内涵的正确把握。但是,对感情体验的这种进一步的要求,却并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能够作到的。对音乐家和音乐作品创作情况的了解也不是每一个音乐欣赏者都有条件进行的。而且,有许多无标题的器乐作品,作者在创作他们时往往没有留下什么有关记述,作品本身也并没有表现什么深刻的社会内容,而只是某种情绪的表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很难对乐曲做出进一步的解释,而只能凭借音响感知和对作者总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的把握来体验乐曲的感情。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对于绝大多数音乐欣赏者来说。音乐欣赏中的感情体验更多地还是以感受性的直观形式进行的。这样判断一个欣赏者是否能够借助于某种概念把体验到的感情表达出来,而是要看要看欣赏者是否对音乐中表现的感情真正从内心里有所体验,欣赏者的感情是否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随着音乐的进行而起伏、变化,如果做到了这一点,那就可以说是对音乐中所表现的感受情有所体验了。
  总而言之,学生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首先对音乐表现为感性上的直接体验,其次欣赏者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和了解乐曲感情的内在含义。换句话说,欣赏者要准确、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感情内涵,这是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感情体验的基本要求。当然,我又认为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各不相同,而且每个欣赏者都只能根据自己的不同生活经验来体验乐曲所表达的感情,因此,我们可以再从另外的角度去论证音乐欣赏活动是一种欣赏者的主体活动,欣赏者意识中的乐曲,必然渗透着他自己的主观色彩,而不可能和作者创作这首乐曲时的感情体验完全一样。也就是说,音乐欣赏活动中主体与客体(欣赏者与被欣赏的乐曲)的关系是既一致又不完全一致的辨证统一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布克(P.C.Buck).《音乐家心理学》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实践论》
  《乐记》[M]
  郑路、马洪业:《北京喜讯到边寨》
  《新课程标准解读》
其他文献
我们正处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实现知识经济,关键在于必须拥有一批又一批的具有发明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必须加快完成我国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众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劳动者,从而使创造力成为推动我国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  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紧跟时代的脚步,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把素质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
期刊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的思维。”而创造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这种思维以它的效果是否具有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与真理性为检验标准。化学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化学中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要求教师的教学进行创新,学生的学习需要创新,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期刊
语文是基础学科,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可是有些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语文学习的热情很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那么,学生漠视语文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又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呢?    一、具体表现    1、漠视语文  有些学生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我们的母语是汉语,即使不学,在中考中也不会拉多少分,反之,学得再认真,在
期刊
在近年高考中,文言文翻译是考查的要点之一,翻译时一定要具体落实到字词和句式上,力求释义完备。文言文翻译的要求是:“信”“达”“雅”,即:释义准确、明白通畅、文采要好。文言文翻译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译,即用现代汉语对原文进行逐字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文意相对;一种是意译,即根据文章表达的意思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翻译时一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时要注意文言
期刊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在初中
期刊
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是以中小学校教师为教育对象,以继续教育为主要教育过程,以对小学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专业知识的补充、提高和更新,把他们培养成能胜任不断发展的中小学教育工作的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对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在职业品质方面应有特殊的要求,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职业品质。    一、较为扎实的教育科研能力    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是
期刊
当前学校教育正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 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
期刊
内容摘要: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科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关键词:数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
期刊
内容摘要: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就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使课堂教学更符合教育规律,也使历史教学真正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关键词:历史 素质教育 教师    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者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作为历史课教学,理所当然也应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和创新。    一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实现教育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小学语文课堂,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