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报纸等传统媒体日渐式微。为了成为社会大众的“法律顾问”和舆情的“风向标”,传统媒体的法治报道需要针对现有内容进行创新,以抵御新媒体的冲击,获得全新的发展。本文介绍法治新闻的特点,分析受众群体的各种心理,剖解报纸报道法治新闻时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吸引受众注意的多种报道策略,旨在让报纸获得不同人群的青睐与支持。
关键词:报纸;法治新闻;吸引受众;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94-03
一、引言
法治新闻涵盖社会以及生活中涉及法律的问题、事件,通过特殊的处理,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登于报刊上,具有权威、规范、实用、公正的特性。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法治新闻报道需要加强探索,选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事件,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
二、法治新闻的特点
(一)宣传大政方针
法治新闻具有及时性的特点,主要报道党和国家民主法治工作的大政方针,向社会大众展示优秀建设成果,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在及时宣传政策方针的同时,也需要客观介绍社会治安情况,反映人民群众对不同法律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对突出表现和献身精神进行弘扬,揭露违法乱纪现象,公布各种案件的侦破、处理进度[1]。加强法治是保证人民民主的必要条件,而新闻采写则需要遵循依法办事原则,准确使用专业术语,不能代替司法部门定性事件,要掌握好叙事细节分寸,公布经过核实的材料。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十六字方针”,法治新闻报纸刊登相关论述和“新十六字方针”所涵盖的内容,从客观角度向社会大众展示优秀法治建设成果,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达到褒扬、警示的目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
(二)普及法律规范
法治新闻具有普及性特点,在新时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普及者角色,能够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规范,增强其法治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走向更高峰,而通过报纸向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庄严宣告,无疑是最合适的途径。在报纸上刊登法律内容,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普法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新时期社会进步发展。比如,在民法典颁布、施行前后,法治报道对其实行的背景以及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立体、详尽的解读,可以帮助受众了解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进程,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
(三)动态报道法治问题
法治新闻具有动态性特点,能够就社会热点问题和特殊现象进行动态报道,从特定的事件中抽离出关键的法治信息予以评论,可以生动、妥善地进行报道,让受众群体既能洞悉事件概况,又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法律活动,动态分析法治发展进程。比如,法治新闻报纸以纸媒视媒相结合的方式,动态报道“网络造谣维权难”“恶意拖欠货款引发恶性事件”“连环车祸难定责”等热点社会问题,深度吸引观众的关注,使之既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又可以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进而懂得以案释法、以案讲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普法成效。为把握舆论导向,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端正、明确指导思想,适当介绍案件侦破、问题解决的办法,为受众群体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从而铸牢理想信念,避免精神上“缺钙”,达到事半功倍的法治建设效果。
(四)公示法治建设信息
法治新闻具有公示性特点,能够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公示各类信息,从而将立法、司法、执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公之于众,可以起到良好的鼓舞、促进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在报纸上讴歌满腔热情的民主法治建设者,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奉献、辛劳、质朴的道德模范,能够在人们心中播种法治种子,发挥法治新闻的凝神聚气作用,推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等工作进步。比如,法治新闻报纸用较大版面刊登法治建设杰出人物和精英,以第一视角报道相关事迹,吸引受众注意,使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法治建设信息,从而受到精神鼓舞,让受众自觉弘扬先进法治思想,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使相关法治建设信息深入人心。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就曾在法治版面开辟过专栏,以人物通讯的方式对派出所调解能手王宁、见义勇为的辅警朱津津等法治人物进行过报道,以他们的事迹折射出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进程,树立起相关行业形象,建立法治威信。
三、法治新闻受众和心理分析
根据社会公众对法治类报纸的态度,可以将现阶段的受众群体分为仰视型、平视型、俯视型三种。仰视型和平视型属于多数受众群体,能够在不同媒介的引导下阐述相应观点,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影响下,俯视型受众群体正在逐渐增多。
(一)仰视型
仰视型受众群体年龄范围约在40~60岁,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尊崇、敬仰的態度,对报纸上刊登的法律信息,持有绝对的信任和遵从的态度,面对从业者会出现尊敬的心态。认知是由个人感知、理解发展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仰视型受众群体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出现认同、尊崇的心理认知特征,可以通过文字的引导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相关论述产生认同心理。相关报纸新闻大多阐述权威性、客观性内容,能够满足仰视型受众群体追求知识、真相、参与的精神需求,促进其将既有知识经验与报纸内容相结合,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进普法进程,助力法治建设发展。
(二)平视型
平视型受众群体年龄范围约在35~45岁,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客观、保守的态度,既不盲目跟从,也不消极反对,在面对从业者时,会出现平视、平等的心态,属于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一种受众群体。在阅读新闻内容时,该受众群体会思考内容中涉及的人或事,形成一些全新的价值观,从而寻找适宜自己的群体,即便感同身受,也会理性地看待特定的事件与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在接触全新的法律内容时,平视型受众群体未有强烈的精神满足感,只会出现一定的求知心理,但缺乏一定的参与热情,发展该类受众群体,是传统纸媒的重要使命。 (三)俯视型
俯视型受众群体的年龄范围约在20~45岁,其中不乏学术专家、知识分子、行业精英等,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不关心的态度,甚至还会出现居高临下的心理特征,会从多个角度解析刊登的各类事件与问题,甚至会以推翻权威论证为乐趣。在面对报纸信息或从业者时,俯视型受众群体时常会出现高人一等的心理面貌,运用专业知识并从刁钻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引起轰动或热议[2]。相比褒义居多的仰视型、平视型受众群体,俯视型群体人数虽然有限,但其对事件或问题的态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而且随社会进步和新媒体发展,该类受众群体正逐渐增多。新闻报道人员需要辩证看待俯视型受众群体变化情况,明确权威专家、行业精英对于特定事件的看法,利用其居高临下的心理特征和高人一等的心理面貌来探索发展机遇,从而获得受众青睐。
四、报纸报道法治新闻时存在的问题
(一)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
传统报纸是纸质媒体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长期发展和变革中呈现出传播时间长、队伍专业、品牌优势、渠道广泛、经验丰富的特点。一些法治报刊负责人没有重视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仍然视传统定向服务为主要业务,导致部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无法被满足,长此以往,会流失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强大物力、财力支撑的传统纸媒,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一定的公信力,但在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报纸功能单一、服务结构死板、用户转化不流畅等。
(二)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
受众群体是法治新闻报刊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科技不断进步、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上升的新时期,新媒体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迅速席卷了市场,致使传统纸媒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被抢占,随之而来的则是受众群体品味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法治报纸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很难满足现有受众的精神需求。在互联网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新媒体从业者通过网络技术便能够迅速分析受众群体的品位变化,再配合一系列的转型发展策略,给法治报纸的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三)传统纸媒报道优势较弱
传统纸媒报道的途径主要是报纸、杂志等,但信息时代来临后,各类资讯、信息的传播速度陡然提升,人们通过一部可以接入网络的智能设备,便能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部分纸媒报刊的负责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会盲目地拓展新媒体业务,忽视了传统纸媒的竞争优势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仍然采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导致法治新闻难以吸引受众,行业地位岌岌可危。
(四)法治说教意味过于浓重
舆情引导是当代新媒体的主要发展优势,而在新媒体尚未兴起的过去,传统报纸是则引导社会舆情的重要途径,而部分报刊负责人没有重视舆情引导的重要性,甚至会为了博人眼球而不断刷新下限,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传统纸媒是普法宣传的主要手段,而部分负责人在编撰报纸内容时,大篇幅论述说教知识,忽视了重要的舆情引导,导致受众群体难以接受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的文章,群众日益变化的精神需求无法被满足。
五、报纸报道法治新闻吸引受众注意的策略
(一)突出服务宗旨,明确服务方向
法治新闻报纸作为传统纸媒的代表,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媒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纸媒的行业位置和市场地位。为了吸引受众注意,法治新闻报道者要灵敏察觉市场变化,辨别受众群体需求,从而设计多种方案,充实、完善新闻内容,基于法治建设和舆情导向突出纸媒的服务宗旨,切实解决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的问题[3]。要明确服务方向,从而把握全新的服务方向,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报道:第一,基本信息,致力于吸引读者的注意;第二,事实本质,突出服务宗旨,获得读者青睐;第三,法治分析,解释法律问题,拓展报道视野,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衢报传媒集团旗下的衢州晚报明确服务宗旨,从上述三个维度入手并通过“地球村”等版面,对民法典的颁布实施进行了跟踪式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之后又利用“深度解读”版面,对民法典进行全面的解读,让受众对该法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突出服务宗旨。在民法典实施之后,衢州晚报又在“拍案惊奇”等版面刊载了各类具体案例,坚持以案释法、以案明法,使读者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竭诚服务的态度,对民法典所涉及的解除婚姻关系、人脸信息使用等相关内容进行细致了解,旨在增强受众法治意识。
(二)洞悉群众品位,开发受众群体
法治新闻报纸曾是社会群众了解法律的唯一途徑,其在发展中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受到“精准推送、私人订制”等新媒体功能的影响,法治新闻报纸的部分受众群体难以长时间驻足于纸质报纸,此时的传统纸媒会陷入发展桎梏。面对纸媒难以把握受众分化的棘手问题,法治新闻报纸负责人需要洞悉群众品味,利用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公信力等优势,不断开发新的受众群体,冲破衰微发展的局面,迎难而上,与新媒体一同促进行业进步,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就已创刊三十载的检察日报而言,其与知名新媒体机构达成协定,在维护好现有受众群体的基础上,以资源共享的方式获得新的受众群体信息,根据受众群体的建议建立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检察日报在2020年年关之际,刊登“法治新闻回眸”系列报道,利用纪念日举办线下学法活动并做细致调查,推进普法进程的同时,高扬反腐倡廉旗帜,细致洞悉受众群体的品位变化,不仅收获了不同受众群体,而且以全新的形式向受众群体展示其感兴趣的法治事件,从权威角度报道新闻,切实满足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
(三)创新报道形式,稳固行业地位
法治新闻报纸报道形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受众群体,也曾拥有稳固的行业地位。但在传统纸媒经营发展增速缓慢的时间里,新媒体顺势而上,开辟了热点事件讨论渠道,凭借新颖、互动氛围好的优势,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群体,造成了法治新闻报纸鲜有人问的局面。法治新闻报纸从业者需要抓住机遇,创新新闻报道形式,以新颖的文章吸引受众注意,杜绝不分好坏的照搬照抄,以免造成昙花一现[4]。潇湘晨报的嗅觉十分灵敏,借鉴新媒体发展经验的同时,迅速调整业务比重,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迅速进行布局,以官方账号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通过互联网推出大量的法治信息网络软件,与网友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直接了解仰视型、平视型、俯视型受众群体对于上述“100例新时代法治实践工作方法”的态度,顺势组建法治文化知识交流社群,吸引受众注意。还可以开创以二维码纸巾为载体的纸媒,将法治新闻与线上网络新闻有机结合,创新报道形式,在宣传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同时,稳固行业地位。 (四)准确揭示法理,协调人文矛盾
法理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在法治新闻报纸上能够以案例分析、热点事件评论的形式体现出来,具有协调人文矛盾和强化舆情引导的重要作用。面对法治新闻报纸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的问题,新闻编撰者需要转变传统的说教思想,在受众群体关注的新颖的事件和两极分化严重看法方面进行准备,精准揭示事件背后的人文矛盾,第一时间刊登权威机构的论述,以免社会舆论失去控制,造成不良影响[5]。法制日报(2020年8月1日更名为法治日报——编者注)在刊登“整治违法酒驾”相关法治新闻时,通过醒目的版面来介绍以身试法的后果,精准揭示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法理,将人文理念与法治精神体现于实处。与此同时,该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通过揭示法理与读者进行情感共鸣,通过整治酒驾阐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合理把握舆论动向。在报道整治违法行的经过时,该报为了加强舆论引导,在专门的版面刊登真实图片、官方通报,保证信息、素材的真实可靠,通过此种方式协调人文矛盾,还原事实真相,在吸引受众注意时,加强了舆论引导,让社会公众看到我国司法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繁荣安定。
六、结语
法治新闻具有及时宣传政策方针、普及权威法律规范、动态报道法治问题、公示法治建设信息的特点。面对受众群体,法治报刊从业者需要明确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传统纸媒报道优势较弱、法治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等问题的成因,采用突出服务宗旨、洞悉群众品位、创新报道形式、准确揭示法理等有效策略吸引受众的注意,致力于加强舆论引导,明确基本服务方向,开发多种受众群体,不断稳固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 龙海金.融媒体时代的报纸新闻采编探究[J].新闻前哨,2019(12):41-42.
[2] 朱岱云.如何做好新传播环境下的法制新闻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174,176.
[3] 丁红.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时事新闻采編工作初探[J].新闻前哨,2020(10):74-75.
[4] 张秋滢.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治新闻报道的对策[J].新闻传播,2020(6):115-116.
[5] 郑俊杰.浅谈公共新闻理念对社会新闻发展趋向的影响[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0-62.
作者简介:胡晨敏(1984—),女,浙江衢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法治报道。
关键词:报纸;法治新闻;吸引受众;报道策略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7-0194-03
一、引言
法治新闻涵盖社会以及生活中涉及法律的问题、事件,通过特殊的处理,以大众易于接受的形式登于报刊上,具有权威、规范、实用、公正的特性。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法治新闻报道需要加强探索,选择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事件,充分吸引受众的注意。
二、法治新闻的特点
(一)宣传大政方针
法治新闻具有及时性的特点,主要报道党和国家民主法治工作的大政方针,向社会大众展示优秀建设成果,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在及时宣传政策方针的同时,也需要客观介绍社会治安情况,反映人民群众对不同法律事件的看法和态度,对突出表现和献身精神进行弘扬,揭露违法乱纪现象,公布各种案件的侦破、处理进度[1]。加强法治是保证人民民主的必要条件,而新闻采写则需要遵循依法办事原则,准确使用专业术语,不能代替司法部门定性事件,要掌握好叙事细节分寸,公布经过核实的材料。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十六字方针”,法治新闻报纸刊登相关论述和“新十六字方针”所涵盖的内容,从客观角度向社会大众展示优秀法治建设成果,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达到褒扬、警示的目的,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法治形象。
(二)普及法律规范
法治新闻具有普及性特点,在新时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普及者角色,能够向全体公民普及法律规范,增强其法治观念。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走向更高峰,而通过报纸向全党、全国人民进行庄严宣告,无疑是最合适的途径。在报纸上刊登法律内容,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普法效果,而且能够提高国民素质,有助于新时期社会进步发展。比如,在民法典颁布、施行前后,法治报道对其实行的背景以及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立体、详尽的解读,可以帮助受众了解我国法治不断完善的进程,并从中获得相应的法律知识。
(三)动态报道法治问题
法治新闻具有动态性特点,能够就社会热点问题和特殊现象进行动态报道,从特定的事件中抽离出关键的法治信息予以评论,可以生动、妥善地进行报道,让受众群体既能洞悉事件概况,又能够及时了解各种法律活动,动态分析法治发展进程。比如,法治新闻报纸以纸媒视媒相结合的方式,动态报道“网络造谣维权难”“恶意拖欠货款引发恶性事件”“连环车祸难定责”等热点社会问题,深度吸引观众的关注,使之既能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又可以了解相关法律常识,进而懂得以案释法、以案讲法,最大限度地提高普法成效。为把握舆论导向,避免引发社会恐慌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端正、明确指导思想,适当介绍案件侦破、问题解决的办法,为受众群体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从而铸牢理想信念,避免精神上“缺钙”,达到事半功倍的法治建设效果。
(四)公示法治建设信息
法治新闻具有公示性特点,能够在民主法治建设过程中公示各类信息,从而将立法、司法、执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公之于众,可以起到良好的鼓舞、促进作用,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工作积极性。在报纸上讴歌满腔热情的民主法治建设者,可以在社会范围内树立奉献、辛劳、质朴的道德模范,能够在人们心中播种法治种子,发挥法治新闻的凝神聚气作用,推动依法办事、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等工作进步。比如,法治新闻报纸用较大版面刊登法治建设杰出人物和精英,以第一视角报道相关事迹,吸引受众注意,使之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法治建设信息,从而受到精神鼓舞,让受众自觉弘扬先进法治思想,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使相关法治建设信息深入人心。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衢州日报、衢州晚报就曾在法治版面开辟过专栏,以人物通讯的方式对派出所调解能手王宁、见义勇为的辅警朱津津等法治人物进行过报道,以他们的事迹折射出我国社会的法治建设进程,树立起相关行业形象,建立法治威信。
三、法治新闻受众和心理分析
根据社会公众对法治类报纸的态度,可以将现阶段的受众群体分为仰视型、平视型、俯视型三种。仰视型和平视型属于多数受众群体,能够在不同媒介的引导下阐述相应观点,在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和社会飞速进步的影响下,俯视型受众群体正在逐渐增多。
(一)仰视型
仰视型受众群体年龄范围约在40~60岁,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尊崇、敬仰的態度,对报纸上刊登的法律信息,持有绝对的信任和遵从的态度,面对从业者会出现尊敬的心态。认知是由个人感知、理解发展成的一种心理结构,仰视型受众群体在阅读报纸的过程中,会出现认同、尊崇的心理认知特征,可以通过文字的引导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对相关论述产生认同心理。相关报纸新闻大多阐述权威性、客观性内容,能够满足仰视型受众群体追求知识、真相、参与的精神需求,促进其将既有知识经验与报纸内容相结合,接受新理念和新事物,能够最大限度地推进普法进程,助力法治建设发展。
(二)平视型
平视型受众群体年龄范围约在35~45岁,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客观、保守的态度,既不盲目跟从,也不消极反对,在面对从业者时,会出现平视、平等的心态,属于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见、人数最多的一种受众群体。在阅读新闻内容时,该受众群体会思考内容中涉及的人或事,形成一些全新的价值观,从而寻找适宜自己的群体,即便感同身受,也会理性地看待特定的事件与问题,实现自我价值。在接触全新的法律内容时,平视型受众群体未有强烈的精神满足感,只会出现一定的求知心理,但缺乏一定的参与热情,发展该类受众群体,是传统纸媒的重要使命。 (三)俯视型
俯视型受众群体的年龄范围约在20~45岁,其中不乏学术专家、知识分子、行业精英等,该群体对法治新闻持不关心的态度,甚至还会出现居高临下的心理特征,会从多个角度解析刊登的各类事件与问题,甚至会以推翻权威论证为乐趣。在面对报纸信息或从业者时,俯视型受众群体时常会出现高人一等的心理面貌,运用专业知识并从刁钻的角度进行分析,力求引起轰动或热议[2]。相比褒义居多的仰视型、平视型受众群体,俯视型群体人数虽然有限,但其对事件或问题的态度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不可忽视,而且随社会进步和新媒体发展,该类受众群体正逐渐增多。新闻报道人员需要辩证看待俯视型受众群体变化情况,明确权威专家、行业精英对于特定事件的看法,利用其居高临下的心理特征和高人一等的心理面貌来探索发展机遇,从而获得受众青睐。
四、报纸报道法治新闻时存在的问题
(一)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
传统报纸是纸质媒体的一种常见形式,在长期发展和变革中呈现出传播时间长、队伍专业、品牌优势、渠道广泛、经验丰富的特点。一些法治报刊负责人没有重视来势汹汹的新媒体,仍然视传统定向服务为主要业务,导致部分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无法被满足,长此以往,会流失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体,不利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拥有强大物力、财力支撑的传统纸媒,在长时间的发展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树立了一定的公信力,但在服务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报纸功能单一、服务结构死板、用户转化不流畅等。
(二)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
受众群体是法治新闻报刊经营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科技不断进步、智能手机普及率逐年上升的新时期,新媒体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新闻内容,迅速席卷了市场,致使传统纸媒的一部分市场份额被抢占,随之而来的则是受众群体品味发生巨大变化,传统法治报纸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很难满足现有受众的精神需求。在互联网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新媒体从业者通过网络技术便能够迅速分析受众群体的品位变化,再配合一系列的转型发展策略,给法治报纸的发展带来严重冲击。
(三)传统纸媒报道优势较弱
传统纸媒报道的途径主要是报纸、杂志等,但信息时代来临后,各类资讯、信息的传播速度陡然提升,人们通过一部可以接入网络的智能设备,便能了解世界各地的事情。部分纸媒报刊的负责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会盲目地拓展新媒体业务,忽视了传统纸媒的竞争优势和全新的发展机遇,仍然采用传统的新闻报道形式,导致法治新闻难以吸引受众,行业地位岌岌可危。
(四)法治说教意味过于浓重
舆情引导是当代新媒体的主要发展优势,而在新媒体尚未兴起的过去,传统报纸是则引导社会舆情的重要途径,而部分报刊负责人没有重视舆情引导的重要性,甚至会为了博人眼球而不断刷新下限,造成了消极的社会影响。传统纸媒是普法宣传的主要手段,而部分负责人在编撰报纸内容时,大篇幅论述说教知识,忽视了重要的舆情引导,导致受众群体难以接受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的文章,群众日益变化的精神需求无法被满足。
五、报纸报道法治新闻吸引受众注意的策略
(一)突出服务宗旨,明确服务方向
法治新闻报纸作为传统纸媒的代表,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资源,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新媒体无法在短时间内取代传统纸媒的行业位置和市场地位。为了吸引受众注意,法治新闻报道者要灵敏察觉市场变化,辨别受众群体需求,从而设计多种方案,充实、完善新闻内容,基于法治建设和舆情导向突出纸媒的服务宗旨,切实解决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的问题[3]。要明确服务方向,从而把握全新的服务方向,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报道:第一,基本信息,致力于吸引读者的注意;第二,事实本质,突出服务宗旨,获得读者青睐;第三,法治分析,解释法律问题,拓展报道视野,增强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开始实施,衢报传媒集团旗下的衢州晚报明确服务宗旨,从上述三个维度入手并通过“地球村”等版面,对民法典的颁布实施进行了跟踪式的报道,吸引读者的注意,之后又利用“深度解读”版面,对民法典进行全面的解读,让受众对该法典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突出服务宗旨。在民法典实施之后,衢州晚报又在“拍案惊奇”等版面刊载了各类具体案例,坚持以案释法、以案明法,使读者感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竭诚服务的态度,对民法典所涉及的解除婚姻关系、人脸信息使用等相关内容进行细致了解,旨在增强受众法治意识。
(二)洞悉群众品位,开发受众群体
法治新闻报纸曾是社会群众了解法律的唯一途徑,其在发展中逐渐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受到“精准推送、私人订制”等新媒体功能的影响,法治新闻报纸的部分受众群体难以长时间驻足于纸质报纸,此时的传统纸媒会陷入发展桎梏。面对纸媒难以把握受众分化的棘手问题,法治新闻报纸负责人需要洞悉群众品味,利用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公信力等优势,不断开发新的受众群体,冲破衰微发展的局面,迎难而上,与新媒体一同促进行业进步,构建全新的发展格局。就已创刊三十载的检察日报而言,其与知名新媒体机构达成协定,在维护好现有受众群体的基础上,以资源共享的方式获得新的受众群体信息,根据受众群体的建议建立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检察日报在2020年年关之际,刊登“法治新闻回眸”系列报道,利用纪念日举办线下学法活动并做细致调查,推进普法进程的同时,高扬反腐倡廉旗帜,细致洞悉受众群体的品位变化,不仅收获了不同受众群体,而且以全新的形式向受众群体展示其感兴趣的法治事件,从权威角度报道新闻,切实满足受众群体的精神需求。
(三)创新报道形式,稳固行业地位
法治新闻报纸报道形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受众群体,也曾拥有稳固的行业地位。但在传统纸媒经营发展增速缓慢的时间里,新媒体顺势而上,开辟了热点事件讨论渠道,凭借新颖、互动氛围好的优势,迅速吸引了大批受众群体,造成了法治新闻报纸鲜有人问的局面。法治新闻报纸从业者需要抓住机遇,创新新闻报道形式,以新颖的文章吸引受众注意,杜绝不分好坏的照搬照抄,以免造成昙花一现[4]。潇湘晨报的嗅觉十分灵敏,借鉴新媒体发展经验的同时,迅速调整业务比重,在微信、微博、抖音等热门社交平台迅速进行布局,以官方账号的身份出现在公众视野,通过互联网推出大量的法治信息网络软件,与网友进行亲切友好的互动,直接了解仰视型、平视型、俯视型受众群体对于上述“100例新时代法治实践工作方法”的态度,顺势组建法治文化知识交流社群,吸引受众注意。还可以开创以二维码纸巾为载体的纸媒,将法治新闻与线上网络新闻有机结合,创新报道形式,在宣传新时代法治思想的同时,稳固行业地位。 (四)准确揭示法理,协调人文矛盾
法理是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学理,在法治新闻报纸上能够以案例分析、热点事件评论的形式体现出来,具有协调人文矛盾和强化舆情引导的重要作用。面对法治新闻报纸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的问题,新闻编撰者需要转变传统的说教思想,在受众群体关注的新颖的事件和两极分化严重看法方面进行准备,精准揭示事件背后的人文矛盾,第一时间刊登权威机构的论述,以免社会舆论失去控制,造成不良影响[5]。法制日报(2020年8月1日更名为法治日报——编者注)在刊登“整治违法酒驾”相关法治新闻时,通过醒目的版面来介绍以身试法的后果,精准揭示道路交通安全法等法律的法理,将人文理念与法治精神体现于实处。与此同时,该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人的价值与命运,通过揭示法理与读者进行情感共鸣,通过整治酒驾阐述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作用,从而合理把握舆论动向。在报道整治违法行的经过时,该报为了加强舆论引导,在专门的版面刊登真实图片、官方通报,保证信息、素材的真实可靠,通过此种方式协调人文矛盾,还原事实真相,在吸引受众注意时,加强了舆论引导,让社会公众看到我国司法文明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繁荣安定。
六、结语
法治新闻具有及时宣传政策方针、普及权威法律规范、动态报道法治问题、公示法治建设信息的特点。面对受众群体,法治报刊从业者需要明确纸媒功能偏离服务方向、难以把握受众分化趋势、传统纸媒报道优势较弱、法治说教意味过于浓重等问题的成因,采用突出服务宗旨、洞悉群众品位、创新报道形式、准确揭示法理等有效策略吸引受众的注意,致力于加强舆论引导,明确基本服务方向,开发多种受众群体,不断稳固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 龙海金.融媒体时代的报纸新闻采编探究[J].新闻前哨,2019(12):41-42.
[2] 朱岱云.如何做好新传播环境下的法制新闻报道[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3):174,176.
[3] 丁红.新媒体环境下的报纸时事新闻采編工作初探[J].新闻前哨,2020(10):74-75.
[4] 张秋滢.探析新媒体语境下改善法治新闻报道的对策[J].新闻传播,2020(6):115-116.
[5] 郑俊杰.浅谈公共新闻理念对社会新闻发展趋向的影响[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60-62.
作者简介:胡晨敏(1984—),女,浙江衢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法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