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风借力好扬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_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习得是语文教学的本义所在,是通过学习一篇篇课文来实现的。巧妙地进行语言转换,能使学生的语言习得更富成效。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个有心人,通过转换句式、转换角度、转换文体等,让学生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文。”语文课,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学习遣词造句、学习布局谋篇、学习构思立意也就成为实践语言的主要任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应明确训练目标,周密组织教学,挖掘语言学习因素,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转换的实践机会,学习语言、感受语言,从而内化语言,习得语言,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转换句式,凸现内容张力
  教材中的选文经常会出现典型的句式。而这些典型句式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载体。运用典型句式,对文本语言进行转换,不失为一种语言习得的有效手段。
  1.重组
  一篇文章,传达给读者纷繁复杂的语言信息。通过语言转换,把这些繁杂的语言信息进行筛选、重组,引导学生梳理课文内容,理清内容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其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习得语言。
  教学《全神贯注》第一自然段:“走到一座刚刚完成的塑像前,罗丹掀开搭在上面的湿布,露出一座仪态端庄的女像。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对不起,请等一等。’他立刻拿起抹刀,修改起来。”
  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罗丹为什么要修改塑像。谁能用上“虽然……但是……所以……”这组关联词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
  生1:虽然女像仪态端庄,但是罗丹觉得还有毛病,所以要修改女像。
  生2:虽然女像是一尊杰出的作品,但是罗丹发现女像的左肩有点偏,所以要修改女像。
  生3:虽然女像雕塑得很不错,但罗丹自己端详了一阵,发现女像的左肩偏了一点,所以要修改……
  可以看出,学生理解了课文,并將课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了重新组织运用。理解和运用二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2.提取
  课文中鲜活的语言俯拾皆是,关键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种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把发现的东西提取出来让学生体会。提取就是将语境中的基本的句式或词语提取出来,运用到相似的语境中,完成转换。
  《祖父的园子》一文,作者萧红描写了童年时代在祖父的园子里自由自在生活的情景,朴素的文字、普通的景物,处处传达着“我”的自由与快乐。一切景语皆情语啊。第十三自然段,作者用反复的手法写出园子里自由自在的景物,学生读了那么多个“我愿意……就……”体会到了园子里的倭瓜花、黄瓜、玉米等所有景物的自由、快乐。
  师:除了动物、植物,作者更是自由的,你能用上“我愿意……就……”来说说“我”是怎样的自由吗?
  生1:我愿意浇水,就浇水。
  生2:我愿意吃黄瓜,就吃黄瓜。
  生3:我愿意捉一只绿蚂蚱,就捉一只绿蚂蚱。
  ……
  师:特别的写法有特别的心情。这个句子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自由。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这份无拘无束的自由吧!
  (学生投入地读起来。)
  在句式表达中,学生体会到:在祖父的园子里是极度的自由和快乐。这样的妙处,就在于教师善于从文中提取出典型句式进行训练。
  3.反刍
  牛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这种现象叫反刍。学生品析语言也是如此,联系文本内容,通过整合、转换,成为装入内心的语言文字。
  《少年闰土》一文写了闰土的小英雄形象,一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罢了”的句式,写出了“我”不知道许多事的惭愧,道出了“我”对闰土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也还原了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真实的少年形象。
  教学时,我抓住这一个句式,让学生来说说“我”从闰土的描述中还知道了自己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学生就会容易地结合前文的“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等进行回顾反刍。
  这样的语言转换,不仅反刍了上下文中的文本语言,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番重新回顾,而且突出了“我”对冒险的渴望,对农村生活的羡慕。
  二、转换角度,拨动情感之弦
  不少课文,需要及时让学生“化我为他”进行想象、感悟、补充的语言实践。实践性的语言训练,能使学生把对人物零散的、模糊的认识集中起来、提炼出来,形成文字,从而走进人物内心,与文本的情感之弦和谐共振,把自己熔铸进作者的生命和情感里,实现情感的润泽和滋长。
  1.变换人称,感悟情感
  《珍珠鸟》一文,作者冯骥才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种“人呵护鸟,鸟信赖人”的美好境界。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师:为什么信赖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呢?现在请快速默读课文,用“ ”画出冯骥才对待珍珠鸟的句子,用“﹏﹏”画出珍珠鸟的句子。
  (学生快速扫读,找出句子。教师在大屏幕上按人和鸟不同的表现分两列出示。)
  师: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来读。我扮演冯骥才,你们扮演珍珠鸟,来读读这些句子。
  ……
  师:我不管你们。
  生:这样久了,打开窗子,我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绝不飞出去。
  师:渐渐你胆子大了,就落到我的书桌上。
  生:我先是离你较远,见你不去伤害我,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你的杯子上,低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你的反应……   虞老师非常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师生分角色朗读作者和珍珠鸟的语言时,老师将文本中的“它”转换成“你”,学生将指珍珠鸟的“它”转换成“我”,将“我”换成“你”。“我”为一种怕人的珍珠鸟创造了安逸舒适、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使鸟从原先的害怕到慢慢地亲近,最后人鸟没有距离的和谐境界。
  虞老师话锋一转:我们再来对对看,我不扮演冯骥才了,你又会怎么反应呢?“我”见“你”落在灯绳上、书架上,还蹦到“我”的杯子前喝水,“我”拿起鸡毛掸子追你。
  生1:我害怕得瑟瑟发抖。
  生2:我躲在角落里,看你的脚步过来,将整个身子缩成一团。
  生3:我在房间里像一只无头的苍蝇一样乱飞,看见你来,向窗外冲去……
  这样的转换,紧紧围绕“信赖”这个主题,开凿挖掘,浓墨重彩地将“人呵护鸟,鸟信赖人”这样的境界淋漓尽致地渲染出来。看似简单的人称转换,却给学生铺设了一条螺旋上升的盘山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峰回路转之后,豁然开朗,发现另有一番滋味,使认识层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犀利。
  2.转换情境,情智交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加强与生活的联系”的要求。语言习得需要现实观照,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教师要抓住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点,安排语言训练,加强学生的真实体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中彩那天》一课教学时,文军老师进行了课文后面的小练笔:“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全家人当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呢?”结果,学生要么迟迟下不了笔,要么写出来的话都跟喊口号、帖标签似的,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文老师灵机一动:“如果你爸爸、妈妈的汽车出了问题,要送到汽修厂去修理,你会向父母推荐谁呢?说说你推荐的理由。”学生写话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几乎全班同学都向自己的父母推荐课文的主人公——父亲。他们在推荐理由中不仅具体化了“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而且对文中父亲的诚信品质也作了个性化的描述。
  显然,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这是因为由文本描述的情境转换到具体的生活情境,唤醒了他们生活的体验。
  看似简单的角色转换,但前后的反差却很大。这提醒了我们:只有把文本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和學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才能轻易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并在相互情感的不断交叉、碰撞中,更好地领会文本,达到言意兼得、情智交融的目的。
  三、转换文本,形趣互为辉映
  小学课文的文体多样,以记叙文为主,同时兼有童话、古诗词、说明文……许多文体可以相互转换,风格可以转换,古今也可以相互转换。体裁的转换,让学生学会各种文体的特点、写法,并在转换中感受语言带来的乐趣。
  1.文体转换
  学完了《半截蜡烛》,学生学会了剧本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或唱词来推进情节,刻画人物的。叙事性课文《晏子使楚》是学生刚刚学过的一篇课文,我让学生把其中一个片段改写成剧本。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很高。有一个学生转换成如下剧本,真有点编剧的样子。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
  人物:晏子、楚王、武士若干人、几位楚国大臣。
  (楚王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恰好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齐国囚犯从堂下走过。)
  楚王:(故意冲着大家)这厮是哪里人?犯了什么罪?
  两位武士:(鄙视的样子,拱拱手)回大王,这人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笑嘻嘻地对着晏子)齐国人怎么这么没出息啊?
  (楚国的大臣们得意洋洋,都想着这下晏子该哑口无言,要为齐国丢尽了脸。)
  晏子:(仍旧面不改色)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一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这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可一到楚国,就做起贼来了,不就是因为两国水土不同吗?
  楚王:(一脸尴尬,只好赔不是)我原本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这样的文体转换,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同时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
  2.风格转换
  《鲸》和《松鼠》两篇课文内容相似,但说明角度不同、表达方法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是科普性与文艺性说明文的好教材。我校一位教师让学生尝试着将科普性的《鲸》改写成像《松鼠》一样的文艺性说明文。教师先让学生改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转换的时候要以体现文艺性说明文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为前提,还要注意语言的风格。
  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鲸是一种十分漂亮的动物。它体型庞大,很讨人喜欢。它们面容清秀,小西瓜大小的眼睛闪闪发光,显得很灵活,鼻子端端正正地镶嵌在脑袋顶上,可爱又恰到好处。它呼气的时候浮出海面,从鼻孔里喷出来的水柱,跟花园里的喷泉没两样……
  这样的改写,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还能合理有效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且言语间流露出学生的思想情感,体现教学的人文价值,很好地见证了学生语言的习得。
  3.古今转换
  古诗语言凝练,情感含蓄;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在这两者之间转换,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创造能力。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是一组儿童组诗,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学完课文后,青年才俊牟旭兵老师非常有创意地让学生将这首组诗转换成古诗的格式。在老师的示范后,学生的创意不断,其中一首是《江上》:
  教师引导学生把现代诗转换为古诗,写出来的作品意境深远、趣味盎然、朗朗上口。当然,还可以将古诗词《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改为现代诗。这样古今转换对学生的语言习得是比较高效的。
  四、转换再创,突破”文本“窠臼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是一种工具。”教学中要处处立足于语言本身,挖掘文本中的词语运用、段落结构、语言组合,有意识地设计相应的训练点,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让学生模仿、借鉴,达到迁移性运用并再创造的目的。   1.唤醒鲜活精准的词语
  《穷人》一课,作者细腻地刻画的桑娜心理。桑娜将孩子抱回家后忐忑不安,有自责,有害怕,有担心,更有决断。一大段心理活动的中间用了不少省略号,体现出桑娜当时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也更突出了她当时的心理。我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对“忐忑不安”一词进行理解,体会桑娜复杂的心理,感受其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同时问学生:“你什么时候也感到过‘忐忑不安’?”学生想到了考试考砸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偷玩了电脑后……
  如一个学生写道:是爸爸回来了吗?他会说什么呢?谁让你不经过我同意偷偷玩电脑!不多看书就只知道玩?!……是爸爸进房间了吗?……不,他还没有进来!……我赶紧关电脑!……可已经来不及了!为什么玩电脑的念头就是控制不住呢?……他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谁叫我我自作自受……嗯,被爸爸骂一顿也好,我不该不经过他同意就自己玩,更不该作业没有做完就去玩!”
  对学生来说,借助课文,联系实际,挖掘已有的生活体验,写出心理活动的细腻变化,是一项非常有效益的实践活动。这样的文章语言表达方法的迁移练习,降低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收获是明显的。
  2.迁移别出心裁的句式
  句式表达效果的好坏是评价一篇文章好与否的标准之一。有的句式整齐,体现一种匀称美;有的长短相间,具有参差美;有的有问有答,具有抑扬美;有的运用反问、双重否定等句式,气势磅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体会它们的妙用,而且要让学生拿起笔来练一练。
  如教学《白杨》,设计这样的练习: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句式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无私奉献的人和事物。再写写自己周围像“爸爸”那样的人。学生打开记忆的阀门,从已有的知识储备中提取出材料,有辛勤工作的父母,有默默无闻的清洁工人,有兢兢业业的老师等。从树到人,从“爸爸”到所有像“爸爸”这样的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学生感受白杨和像白杨那样的边疆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训练了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3.借鉴错落有致的段落
  课文段落有其不同的构段方式,如总分、并列、因果、转折、排比等多种形式,错落有致,泾渭分明。教师关注这些段落层次,并从中概括出文本语言的表达规律,并以此为迁移点,教会学生借鉴文本语言,掌握组织语言文字的方法,逐渐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山中访友》一文,主题美、形式美、想象美、语言美。课文第五自然段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相近、结构相似,既是一组排比句;同时又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達了出来。让学生借鉴形式再创造,学生的作品精彩纷呈。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情地跟他们打着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面明镜,是要我梳洗打扮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男高音多么雄浑、多么有气势。你的歌曲多么刚劲,多么有力,使我全身充满了力量。你好,巍峨的群山!平地衬托出你挺拔的身躯,你宽阔的额头上刻着皱纹,酷似一位正在沉思的老学者……”
  这样的段落借鉴再创,根植于文本,想象于书外,就连平时看见写作就发憷的学生,写起来也会得心应手,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既有仿效,又有创意,真正体会到写作之乐。
  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曾说:“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课堂要紧抓转换的把手,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全方位触摸语言实质,扎实高效地实现语言习得的目标,体现语文的学科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口语交际”是指以口头语言为载体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一个听方与说方双向互动的过程,不是听和说的简单相加。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交际主体、交际载体及交际环境这个三要素起着主导作用。如果把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口语交际课堂,比作一首动听的歌的话,那么这三个要素犹如跳动的音符,在闪动灵性的五线谱上彰显着个性的光华,奏响了华美的乐章,
课前学情分析就是对学生在学习之前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情感、知识基础、学习方法等进行调查与分析,直接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依据。它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支点。  如何有效地开展课前学情分析?下面就以苏教版《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为例,从设计与组织、统计与分析、教学与建议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一、设计与组织  1.设计方案  调查是分析的前提。根据学科特点
长期以来,我们似乎总是感觉课堂缺少些什么。冷眼审视,我们的课堂不是缺少教学的方法与技巧,不是缺少现代的设备与手段,不是缺少先进的思想与理念,缺少的是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的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从儿童发展的本质思考,诱发儿童的积极情感。  一、平等对话,互相尊重,营造充满情感的教学环境  于漪老师告诉我们:生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平等的,而教师则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这平等的课堂中,
[摘 要]情趣作文教学法是激发农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方法,而多媒体与其的结合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在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处理学生写作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方面多下工夫。  [关键词]多媒体 作文教学 情趣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81  农村孩子因生活环境及条件所限,在写作中存在思路狭窄、视野不够
随着科技文明的发展,计算机已普及到千家万户,无纸化办公也已成为时代的主题,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瑰宝的汉字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如今很多年轻人不再重视汉字的书写,认为机器打印将会取代汉字的书写,所以只要认识汉字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儿童。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对学生在写字时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深有体会,在学生写字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写字教学至关重要。  一、认清中年级写字教学的现状  目
[摘 要]“2014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强调创新,鼓励教师在内容选择、教学过程、学习过程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上有所创新。本课堂教学课前交流环节彰显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其过程至真至简,以学生的语言发展为目标,体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关键词]观摩活动 实录 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11  课前交流
[摘 要]上好一堂诗意的课,首先要教师精心备课,挖掘每篇课文的价值,找到诗意点。《陈毅探母》最有诗意的地方是字字含情,因此体会主人公的情感是教学的关键点。  [关键词]诗意课堂 情感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0  案例背景  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几篇课文,说教的氛围较浓厚,课上得干瘪没有生机,学生也没
[摘 要]在阅读课堂中,让学生能够说清楚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说清楚了,才是真正理解了,与此同时,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得到逐步提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练说。以练说促思维;以练说促练读;以练说促练写。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练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53  在如今的阅读课堂中,偶见有说,但这种“说”常常是弱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教学难点巧妙化解,让学生乐于接受,喜于创新呢?  一、置换主角,化难为易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借物喻人,在作者的笔下樟树呈出蓬勃的生机,弥漫着独特的香气,尤其是文中这一语段: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虫类就怕它一天。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读来,顿时觉得这不就是宋庆龄伟大精神的写照吗?
【背景】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雾凇》第二小节的最后两句话。句中一个“镀”字用得精妙准确,把雾凇形成之慢、之美、之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因为这个词专业性太强,学生即使查了字典也很难理解它与雾凇的形成有什么联系,更不要说体会它在表现雾凇奇观形成过程中的表达作用了。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