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4月,嘉兴被确定为浙江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点。此后,嘉兴模式被称为“两分两换”,所谓“两分两换”,是指宅基地和承包地分开,搬迁和土地流转分开,以农村住宅指环城镇房产,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通过“两分两换”,当地政府希望能够一是借此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促进农业增效;二是盘活农村宅基地,拓展发展空间;三是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四是能够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品质;五是能够扩大农村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让农民实现老有所养。总的来说可以打破目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协调发展。
为了在现实“接触情境”中去明了一个事物的变迁过程,马林诺斯基把情境分成三项来分析,第一项是推动这变迁的新环境及新势力,在这新势力中常包含着一个方向;第二项是保存在现实社区中的传统势力和环境,是活着的历史;第三项是这两种势力相消相成的场合所造下的一切状态。作为结构功能学派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范式,此次调研,笔者也希望以“三项法”的观点来作分析。
一、新环境、新势力
1) 通过笔者与当地居民的访谈,笔者了解到之前提到的养老金未发迟发的现象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他们现在可以按时领取养老金。
2) 2011年度的独生子女费开始发放,发放的年龄是1997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领取独生子女费时需要独生子女证和失业证或征地人员手册到相关部门领取。从这一点中笔者也可以看出,相比第一次来时的混乱状态,经过几个月的过渡期,现在镇政府、安置小区内的一系列工作现在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3)兼职工作信息较之前相比明显增多。就以其中的一个信息为例:嘉兴市南湖区七星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招聘,项目:种植油菜;薪酬:50元/天;年龄:70元以下(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
4)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笔者走进三家浜第三期安置小区,里面的绿化,道路,网络,篮球场等基础设施都比笔者上次去的时候有很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当初笔者所看到的安置小区中居民大规模“围剿”绿地来种植蔬菜的行为得到了解决,现在的绿地内,都是整整齐齐的小草和树木。
5)配套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三家浜安置小区附近,笔者发现了刚建造完毕的规模不小购物中心,和一个正在建造的当地的初中,笔者相信,三家浜社区以及附近居民当初向笔者反映颇大的购物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都将得到一定的缓解。
6)房屋设计、质量改善。笔者上次在调研中发现到的有关房屋质量的许多问题,如顶层漏水,底层积水以及几处房型中存在的严重的面积缩水的问题。这次笔者在调查中,都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就在笔者二访七星的前1天,当地刚下过一场大雨,因此,笔者特意关注了底层,特别是地下车库积水的问题,这次,笔者发现许多地下车库的门口都做了加高处理,虽然墙壁上仍有一定程度的水迹,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处理后的高度。而对于房型面积缩水的问题,笔者在社区门口的公告板上也看到了相关通知以及整改措施:施工单位已把相关的整改措施和方案设计图挂在公告板上,接受公示。希
7)居民们对“两分两换”的认同度在升高。这也是笔者认为意义最大的一点,前面政府、社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对于第一次笔者去时,所有的居民基本上都和笔者抱怨“两分两换”不好的情形,这次,很少有居民向笔者抱怨这个问题,取而代之的基本上都是“一般吧”“没什么特别的”等中性的评价。
二、传统势力与环境
1)对于故土的留恋。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再访七星,笔者所了解到的最为一般的“为什么不拆”的答案基本都躲不过这个因素。确实,无论经济多么发达、生活条件多么完善、给的补助多么丰厚,还是有着一些深埋在人们心底的感情: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似乎只有时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2)经济补助。如果说人们对于故土的留恋是内因的话,那么经济补助则是外因中的首要因素了。每个到现在还没有搬迁的农户基本上也都有补偿不够多的考虑。根据笔者上次调研的经验,有许多坚守在原地的农民们也都是听说了邻里、亲属们搬迁后补偿款不到位,养老保险迟迟没有支付,社区的补贴不够丰厚,离开土地以后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等等经济方面的考虑。这次,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能够缓解,大部分居民的不搬迁都还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3)对农村生活的依恋。随着新一代的成长,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依恋,对农村生活所投入的感情已远远不能与老一辈们达成共识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七星镇这样一个农村,随着年轻一代的外出,留守在镇上、村中的是相当数量的老年人。
三、两种势力的相消相成
1) “角色”意识的转变。生活在农村,人们当然以农民的身份自居,可是转入城镇之后改怎样定位呢?根据笔者问卷的统计,有45%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有48%的人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剩下的7%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由此笔者可以从表面上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老百姓希望接受并成为“城市人”,其实,这更是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改变,这种改变非常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的大步伐。
2) 生活水平的“相对降低”。美国社会学家斯多夫在其著作《美国士兵》一书中,提出了最具理论成果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笔者觉得这一概念也适用于七星镇人民的现状。通过笔者的访谈了解到,居民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持不满意态度的占绝大多数比例。这个比例高达85%。从数据本身就可以看出居民对现在的生活现状不满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家庭总收入变化不大,且略有降低,才让老百姓产生这种感觉。
3) 养老模式的新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嘉兴的大问题,而且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嘉兴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一,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嘉兴探索“市场化养老”新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有1,不做“养老地产”只做“养老服务;2,既是“机构养老”又是“居家养老”;3,打造全新“养医结合”的养老模式。
4)未来嘉兴的展望。无论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七星镇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未来的七星镇将由旅游小镇取而代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商务、休闲、度假小镇。
为了在现实“接触情境”中去明了一个事物的变迁过程,马林诺斯基把情境分成三项来分析,第一项是推动这变迁的新环境及新势力,在这新势力中常包含着一个方向;第二项是保存在现实社区中的传统势力和环境,是活着的历史;第三项是这两种势力相消相成的场合所造下的一切状态。作为结构功能学派对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范式,此次调研,笔者也希望以“三项法”的观点来作分析。
一、新环境、新势力
1) 通过笔者与当地居民的访谈,笔者了解到之前提到的养老金未发迟发的现象现在已经基本解决,他们现在可以按时领取养老金。
2) 2011年度的独生子女费开始发放,发放的年龄是1997年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领取独生子女费时需要独生子女证和失业证或征地人员手册到相关部门领取。从这一点中笔者也可以看出,相比第一次来时的混乱状态,经过几个月的过渡期,现在镇政府、安置小区内的一系列工作现在已经逐渐步入正轨。
3)兼职工作信息较之前相比明显增多。就以其中的一个信息为例:嘉兴市南湖区七星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招聘,项目:种植油菜;薪酬:50元/天;年龄:70元以下(身体健康,有劳动能力);工作时间:每天8小时
4)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善。笔者走进三家浜第三期安置小区,里面的绿化,道路,网络,篮球场等基础设施都比笔者上次去的时候有很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当初笔者所看到的安置小区中居民大规模“围剿”绿地来种植蔬菜的行为得到了解决,现在的绿地内,都是整整齐齐的小草和树木。
5)配套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在三家浜安置小区附近,笔者发现了刚建造完毕的规模不小购物中心,和一个正在建造的当地的初中,笔者相信,三家浜社区以及附近居民当初向笔者反映颇大的购物难、孩子上学难的问题都将得到一定的缓解。
6)房屋设计、质量改善。笔者上次在调研中发现到的有关房屋质量的许多问题,如顶层漏水,底层积水以及几处房型中存在的严重的面积缩水的问题。这次笔者在调查中,都给予了特别的关心。就在笔者二访七星的前1天,当地刚下过一场大雨,因此,笔者特意关注了底层,特别是地下车库积水的问题,这次,笔者发现许多地下车库的门口都做了加高处理,虽然墙壁上仍有一定程度的水迹,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达到处理后的高度。而对于房型面积缩水的问题,笔者在社区门口的公告板上也看到了相关通知以及整改措施:施工单位已把相关的整改措施和方案设计图挂在公告板上,接受公示。希
7)居民们对“两分两换”的认同度在升高。这也是笔者认为意义最大的一点,前面政府、社区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这一点。相对于第一次笔者去时,所有的居民基本上都和笔者抱怨“两分两换”不好的情形,这次,很少有居民向笔者抱怨这个问题,取而代之的基本上都是“一般吧”“没什么特别的”等中性的评价。
二、传统势力与环境
1)对于故土的留恋。无论是第一次还是再访七星,笔者所了解到的最为一般的“为什么不拆”的答案基本都躲不过这个因素。确实,无论经济多么发达、生活条件多么完善、给的补助多么丰厚,还是有着一些深埋在人们心底的感情:对故土的深深的依恋。似乎只有时间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
2)经济补助。如果说人们对于故土的留恋是内因的话,那么经济补助则是外因中的首要因素了。每个到现在还没有搬迁的农户基本上也都有补偿不够多的考虑。根据笔者上次调研的经验,有许多坚守在原地的农民们也都是听说了邻里、亲属们搬迁后补偿款不到位,养老保险迟迟没有支付,社区的补贴不够丰厚,离开土地以后生活成本大大提高等等经济方面的考虑。这次,在访谈中,笔者也了解到,这样的情况还是没有能够缓解,大部分居民的不搬迁都还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3)对农村生活的依恋。随着新一代的成长,他们对于农村生活的依恋,对农村生活所投入的感情已远远不能与老一辈们达成共识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七星镇这样一个农村,随着年轻一代的外出,留守在镇上、村中的是相当数量的老年人。
三、两种势力的相消相成
1) “角色”意识的转变。生活在农村,人们当然以农民的身份自居,可是转入城镇之后改怎样定位呢?根据笔者问卷的统计,有45%的人认为自己还是农民,有48%的人认为自己是半个城市人,剩下的7%认为自己是城市人。由此笔者可以从表面上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即老百姓希望接受并成为“城市人”,其实,这更是一种思想层面上的改变,这种改变非常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化进程的大步伐。
2) 生活水平的“相对降低”。美国社会学家斯多夫在其著作《美国士兵》一书中,提出了最具理论成果的概念——相对剥夺感。笔者觉得这一概念也适用于七星镇人民的现状。通过笔者的访谈了解到,居民对现在的生活状况持不满意态度的占绝大多数比例。这个比例高达85%。从数据本身就可以看出居民对现在的生活现状不满意,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一种经济上的“相对剥夺感”。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家庭总收入变化不大,且略有降低,才让老百姓产生这种感觉。
3) 养老模式的新变化。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嘉兴的大问题,而且是中国的一个大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嘉兴老龄化程度位居全省第一,养老问题不仅仅是家庭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嘉兴探索“市场化养老”新模式,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有1,不做“养老地产”只做“养老服务;2,既是“机构养老”又是“居家养老”;3,打造全新“养医结合”的养老模式。
4)未来嘉兴的展望。无论是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七星镇人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未来的七星镇将由旅游小镇取而代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商务、休闲、度假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