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什么是数学?相信很多小学数学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思考过这一个问题吧。我查阅了资料,传统的提法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现在的定义多是: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
【关键词】 数学课堂;抓住;真实;“源”和“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什么是数学?相信很多小学数学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思考过这一个问题吧。我查阅了资料,传统的提法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现在的定义多是: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人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上就是要对它进行认识的,而人类认识及其规律的过程无一例外的都要用到数学。数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其它自然科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数学的发展。因此数学还是一切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石。
初中数学课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的每一次数学测验,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并不会像所期待的那样。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在现在这样的一个里头却有点扭曲了。每每当学生社会后,曾经的数学课会成为许多人的一个痛。
我总爱和一个同学开玩笑:如果没有小学的数学老师,你还会有现在的成就吗?(该同学是一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因为,小学时他脑子最好,数学成绩最突出,而其他功课则很普通。他也总说是其小学的数学老师让他在懂事之前保持了一点读书的乐趣与热情。但当我每每想起: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总是没有体育课;作业重写了一遍又一遍;放学后总不能按时回家;也很少被老师表扬过……他们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小学数学课
老师又会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有位同事开高中同学会,回来说起他们被邀请的年已的班主任(一位数学老师),在讲话时,向全体同学深深鞠了一躬,为曾经的严厉而深感不安很多年。说起这,我的那位年长的同事哽咽了。而听到这,我也有种百感交集想流泪的感觉:有出息的同学也许能体谅,而没有参加同学会的那么多同学听到这又会如何?即使社会的阅历让他们体谅了老师的苦心又能如何?当时的他们在小小内心深处不能体谅时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现在的我又该如何呢?
“二期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就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学习、生活中是有用的,而这也是一个慢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则是对“因材施教”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教师要为学生数学成绩好而喜悦,也应努力让不及格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归属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能成为自己学生成绩差的一个借口,但是也要承认这毕竟是一个事实。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总能看到很多数学老师拼命地补差,还美名曰“后进生”,之余自己还未疲惫,学生已经“不堪了”。
所以,学生的数学成绩好坏并不是数学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师无需再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达到测验中的完美而拼了命地把每一个同学往“这”一起拉了。试想,如果你的学生长大了,你的数学课是他回忆的痛,那么这样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你的数学课,那就努力去理解“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思想精髓吧,让这古老而全新的人本教学贯穿你的数学课堂,尽情散发学科和人格的双重魅力。
分数是用来检测学习掌握情况的量化结果,却被赋予太多的社会的人为的感彩,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悲哀。所以数学老师应该认识到:不能以大多数同学的陪衬来体现分数的激励作用。分数是个人的分数,如果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不要又何妨?我始终:能有好的对待分数,将来也定能以好的对待生活。而教师自己对待分数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
有两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一件是一位日本的教育家,在谈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有分已满足。事实是,孩子的成绩总能进步一点,在爸爸的鼓励下,终于学有所成。还有一件是:在美国念小学的儿子回来给爸爸看测验成绩,是分(满分分),当爸爸问为什么不先做前面的简单的题目时,儿子说,后面的题目难,我想我一定能够把它做出来,比别人更优秀。看了这两件事,相信你一定会重新审视分数这一评价了吧。
理解因材施教,淡化分数评价,并不是学生数学成绩差,教师教学随意的一个借口。相反,更应该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上好每一节课的一个鞭策点。在数学教学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知识的原始生长点,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作用,激发起学习的内需。但是数学也不是和生活的单纯结合与并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方法与模型。如学习三块饼的最佳烙法中,体验的是数学思想方法为节省时间所带来的全新的非常规性的一种策率,很有数学味道,而生活中往往是先烙好了两块,再单独烙第三块。像工程问题的习题中,有、出水管的一道题,老喜欢被老师拿来作为脱离生活的一个典型,甚至被姜昆写到了相声里头: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吗?殊不知,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像这样的数学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模型,教师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本质,然后用之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下雨天鸟巢的盛水问题。
抓住数学知识的原始生长点,更能体现出数学味,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如加减乘除的计算要和小棒结合;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率的算理等。计算的技巧掌握如果没有充分地,即使熟练也只能让学生在“熟”中生“笨”。如熟练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其在方格中用阴影表示×时,很多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很多老师是让学生找单位“”,找对应量和对应分率,虽然解题的正确率也比较高,但并没有理解分数应用题的实质。碰到对应量和对应分率比较隐晦时,往往无从下手。所以,分数应用题的本质在于从倍数应用题迁移过来,再从分数的意义入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很多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推导才是最原始的知识生长点,教师要舍得在花时间。如学了长方形周长后,有这样一道题: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长的长方形菜地,长的一条边靠墙,求篱笆的长度。学生解题往往有三种情况:、()×、()×,、。学生用第三种方法的很少,出现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就过早地强调用(长宽)×这一所谓的最简便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而在面积的教学中,更应注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圆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的本质,给其充分地猜想时间,更应给其充分地动手操作验證、内悟的时间与空间,不能教师简单地或者象模象样地“伪探究”。又如上学期,在我校的一次同课异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中,有两个环节我的教学设计可谓有点与众不同:一是我让立体图形平面起来: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剪开自己手头的立体图形。在黑板上板贴的不同的平面展开图中辨析比较,在同与不同中概括出表面积的本质,从而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让平面图形立起来。动手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平面展开图,剪下来并折成一个立体图形。事明,这样的教学比单纯地记住表面积的公式效果要持久地多。
世界上最真的往往是最美的。而最内在的美往往是最具生命力的。抓住数学知识点“真实”的“源”和“本”,对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应该课内与课外更加勤勉,努力让数学课别再成为学生将来回忆的痛。
【关键词】 数学课堂;抓住;真实;“源”和“本”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什么是数学?相信很多小学数学老师也没有真正的思考过这一个问题吧。我查阅了资料,传统的提法为: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而现在的定义多是:数学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人类在这个陌生的世界上就是要对它进行认识的,而人类认识及其规律的过程无一例外的都要用到数学。数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其它自然科学的发展,而其它自然科学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数学的发展。因此数学还是一切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石。
初中数学课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学生的每一次数学测验,相当一部分学生成绩并不会像所期待的那样。本来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在现在这样的一个里头却有点扭曲了。每每当学生社会后,曾经的数学课会成为许多人的一个痛。
我总爱和一个同学开玩笑:如果没有小学的数学老师,你还会有现在的成就吗?(该同学是一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因为,小学时他脑子最好,数学成绩最突出,而其他功课则很普通。他也总说是其小学的数学老师让他在懂事之前保持了一点读书的乐趣与热情。但当我每每想起:数学成绩不好的同学总是没有体育课;作业重写了一遍又一遍;放学后总不能按时回家;也很少被老师表扬过……他们现在回想起自己的小学数学课
老师又会是怎样的呢?有一次,有位同事开高中同学会,回来说起他们被邀请的年已的班主任(一位数学老师),在讲话时,向全体同学深深鞠了一躬,为曾经的严厉而深感不安很多年。说起这,我的那位年长的同事哽咽了。而听到这,我也有种百感交集想流泪的感觉:有出息的同学也许能体谅,而没有参加同学会的那么多同学听到这又会如何?即使社会的阅历让他们体谅了老师的苦心又能如何?当时的他们在小小内心深处不能体谅时那是一个怎样的情形呢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现在的我又该如何呢?
“二期课改”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呢?就是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学习、生活中是有用的,而这也是一个慢慢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则是对“因材施教”的一个很好的诠释。
教师要为学生数学成绩好而喜悦,也应努力让不及格的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有归属感。“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能成为自己学生成绩差的一个借口,但是也要承认这毕竟是一个事实。要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其实并不容易。所以,总能看到很多数学老师拼命地补差,还美名曰“后进生”,之余自己还未疲惫,学生已经“不堪了”。
所以,学生的数学成绩好坏并不是数学课堂的终极目标,教师无需再让每一个学生尽量达到测验中的完美而拼了命地把每一个同学往“这”一起拉了。试想,如果你的学生长大了,你的数学课是他回忆的痛,那么这样的、又有什么意义呢?要想让学生真正爱上你的数学课,那就努力去理解“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思想精髓吧,让这古老而全新的人本教学贯穿你的数学课堂,尽情散发学科和人格的双重魅力。
分数是用来检测学习掌握情况的量化结果,却被赋予太多的社会的人为的感彩,这其实是一种认识上的悲哀。所以数学老师应该认识到:不能以大多数同学的陪衬来体现分数的激励作用。分数是个人的分数,如果不能给学生带来幸福感不要又何妨?我始终:能有好的对待分数,将来也定能以好的对待生活。而教师自己对待分数的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待分数的认识。
有两件事情让我感触颇深。一件是一位日本的教育家,在谈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时,有分已满足。事实是,孩子的成绩总能进步一点,在爸爸的鼓励下,终于学有所成。还有一件是:在美国念小学的儿子回来给爸爸看测验成绩,是分(满分分),当爸爸问为什么不先做前面的简单的题目时,儿子说,后面的题目难,我想我一定能够把它做出来,比别人更优秀。看了这两件事,相信你一定会重新审视分数这一评价了吧。
理解因材施教,淡化分数评价,并不是学生数学成绩差,教师教学随意的一个借口。相反,更应该是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情,上好每一节课的一个鞭策点。在数学教学中,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知识的原始生长点,才能够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教师应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作用,激发起学习的内需。但是数学也不是和生活的单纯结合与并行,更多的是一种思想、方法与模型。如学习三块饼的最佳烙法中,体验的是数学思想方法为节省时间所带来的全新的非常规性的一种策率,很有数学味道,而生活中往往是先烙好了两块,再单独烙第三块。像工程问题的习题中,有、出水管的一道题,老喜欢被老师拿来作为脱离生活的一个典型,甚至被姜昆写到了相声里头:不是吃饱了没事干吗?殊不知,生活中这样的事情比比皆是。像这样的数学题实际上是一个数学模型,教师更应该关注数学的本质,然后用之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下雨天鸟巢的盛水问题。
抓住数学知识的原始生长点,更能体现出数学味,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需要。在计算教学中,要让学生理解算理。如加减乘除的计算要和小棒结合;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算理;运算定律中的乘法分配率的算理等。计算的技巧掌握如果没有充分地,即使熟练也只能让学生在“熟”中生“笨”。如熟练了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让其在方格中用阴影表示×时,很多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在应用题教学中,应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如分数应用题教学中,很多老师是让学生找单位“”,找对应量和对应分率,虽然解题的正确率也比较高,但并没有理解分数应用题的实质。碰到对应量和对应分率比较隐晦时,往往无从下手。所以,分数应用题的本质在于从倍数应用题迁移过来,再从分数的意义入手解决问题。这样不仅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很多周长与面积公式的推导才是最原始的知识生长点,教师要舍得在花时间。如学了长方形周长后,有这样一道题:张大伯用篱笆围一块长的长方形菜地,长的一条边靠墙,求篱笆的长度。学生解题往往有三种情况:、()×、()×,、。学生用第三种方法的很少,出现这样的结果,往往是老师在学生还没有充分理解周长的含义以及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时,就过早地强调用(长宽)×这一所谓的最简便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而在面积的教学中,更应注重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圆面积公式的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理解的本质,给其充分地猜想时间,更应给其充分地动手操作验證、内悟的时间与空间,不能教师简单地或者象模象样地“伪探究”。又如上学期,在我校的一次同课异构——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中,有两个环节我的教学设计可谓有点与众不同:一是我让立体图形平面起来:让学生动手用剪刀剪开自己手头的立体图形。在黑板上板贴的不同的平面展开图中辨析比较,在同与不同中概括出表面积的本质,从而明确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让平面图形立起来。动手在纸上画出相应的平面展开图,剪下来并折成一个立体图形。事明,这样的教学比单纯地记住表面积的公式效果要持久地多。
世界上最真的往往是最美的。而最内在的美往往是最具生命力的。抓住数学知识点“真实”的“源”和“本”,对小学数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我们应该课内与课外更加勤勉,努力让数学课别再成为学生将来回忆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