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是没有选择的国际化,也不是简单的西欧化、美国化,而是植根于本土教育和文化特色的复杂多样的国际化。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既内涵了或使用、或存放、或沉着,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与态度,同时也具备了突破某些观察、理解与思考问题时的盲点甚至误区的智慧与勇气。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本土化
  [作者简介]刘慧云(1962- ),女,长沙学院国际交流处处长,教授,主要从事外语教育和跨文化企业管理研究。(湖南长沙410008)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0-0038-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意蕴
  
  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一种潮流,但其定义仍未达成共识。概括起来,以下几种界定比较典型:一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现代人类跨越教育的时空障碍,既在世界这一空间范围内沟通、联系、交流与互动,又在时间这一尺度上共同面向未来,描绘明日世界高等教育图景的自然进程;二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或某所具体的高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国际性的多边交流、合作与援助等活动而不断促进国际社会理解、提高国际学术地位、参与国际教育事务、促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与趋势;三是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基本含义是指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等教育合作与交流,是国际教育市场的开放,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历互认、境外办学、中外合作办学、合作研究、教育资源共享等。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国家或学校,其含义与侧重点不尽相同;高等教育国际化反映了当代高等教育在时间、空间上大大超越于传统的高等教育,一国的高等教育唯有面向世界开放才能获得生长的活力,高等教育在面向本土的基础上加强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时期高等教育发挥其社会职能的反映,通过运用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最新成果培养人才,让当代人具有全球视野,正是高等教育肩负的使命。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
  
  有学者指出,目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有四种价值目标:“意识形态目标,主要表现为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把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作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出发点和目的;经济利益目标,主要是指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把经济利益的关注作为主要目标并实行商业运作,使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形式的经济色彩日益浓厚,尤其是把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外国留学生教育作为国际贸易来进行;文化弘扬目标,主要立足于推广和保护本国文化的目的对高等教育国际化进行反思与推广;学术发展目标,主要是指高等学校把促进学校的学术发展作为进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①这种划分从政治、经济、文化与学术等四个方面来概括,有其合理性,也比较全面,而发展学术、繁荣学术、弘扬本土特色文化、倡导文化的多样性等确实是很多国家进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初衷。但是,把国家意识形态的传播、经济利益的获取等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仅仅能代表极少数国家的观点,而不能表达大多数国家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上的共同理想与价值观念。
  我们以为,在价值取向上,高等教育国际化有深与浅两个层次。在浅层次上,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与学生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以及合作计划等是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共同的关注点。而在深层次上,国际意识、开阔的视野、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比较、健全的品质、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多元的思维方式、兼容并包的胸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等更是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焦点。
  
  三、基于趋势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意蕴是积极的、客观的,它昭示着基于一种趋势的、动态的、活力的国际化从来就不是一个终极目标,而是提升高校质量与内涵,陶育学生自主精神和综合能力等的手段和平台。
  1.基于提升质量与内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加速,学生能不能接受到高等教育将不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能不能接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才是问题的关键。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数量不应该再作为建设的重点,质量与内涵的建设更应该成为优先考虑的方面。同样,把国际化纳入到提升学校的内涵建设和综合实力上来考虑,为学生引进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使学校跨上一个新台阶,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正途,才能真正发挥国际化作为手段和平台的作用。
  在提升质量与内涵,为学生引进并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的国际化过程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下可能会遭遇到的困惑。首先,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总是要先满足本国教育的发展,而且,真正优质的教育资源不足是一种常态,这种常态的不足或有限性导致了引进的艰难;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引入的教育资源鱼目混珠、良莠不齐,很难对引进的教育资源进行全面客观的考察和细致深入的了解;最后,某些高校或寻求与外方合作的教育机构、培训机构可能会抱持一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从而不能有效地引入优质教育资源。
  2.基于陶育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国际意识、开阔的视野、横向的联系、纵向的比较、健全的品质、开放的心态、合作的精神、多元的思维方式、兼容并包的胸怀、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等价值的背后蕴涵着对学生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的诉求,而且,创造力、发展力、思想力等高等教育渴求的东西正是在学生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充分生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那么,学生的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何以实现?我们以为,这种自主精神与综合能力的实现有赖于多种因素的合力,高等教育国际化通过培养目标国际化和课程内容国际化等措施在其中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培养目标的国际化就是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沟通能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种人才具有处理所学专业国际事务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和风俗等,尊重异域文化,理解国家的文化差异、观念和生活差异,适应多元文化的社会,并善于学习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至少熟练掌握一门以上的外语,在听、说、读、写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应用自如;具有全球的视野和全人类观念,具有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襟,能从全球与全人类的高度和广度思考问题。
  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设置理念,建立课程互动机制,增强课程的社会适应性;精简课程,压缩课时,提高选修课程的比例,使教学管理制度更科学、灵活、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我设计;改革大学外语教学,增加外语教学时数,提高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要树立听说领先策略,提高外语交际能力;建立国际教育方面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介绍国际政治与法律、国际经济与贸易、世界历史地理、中外民俗、国际礼仪等,增进学生的国际知识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四、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已经达成了共识。但作为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国际化只是意味着以往在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上对国际化没有足够的重视,国际化少了一些,本土化多了一些,多样化少了一些,单一化多了一些,而并不是强调没有选择的国际化、没有条件的国际化,更不是追求所谓的西欧化、美国化。成立于1998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曾强调:“国际化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②与此相反,我们恰恰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最终还是以本土为根基的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是值得追寻的,它预示了“面向世界、研究他人”的基本方向和“取人之长、发展自我”的教育自觉,但它更包含了基于本土的“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品质与态度,以及突破某些观察、理解和思考问题时的盲点甚至误区的智慧与勇气。
  1.品质与态度。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都植根于一定的本土文化土壤,并受到国情的制约。本土化是国际化存在并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摒弃本土特质的简单复制和移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这种所谓的国际化是强势的“西欧式、美国式”的交流与合作。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只有把科学吸收到它们的传统文化中去,把世界思潮吸收到它们自己的民族生活中去,才能更新它们自己而又保持它们民族的特点。一种文化,只有由于它自己能够进行改革,才能够生存下去。”③
  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基于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传统、文化模式渊源对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建设与规范,要求在审视高等教育时,要考虑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实情况与独特经历,谋求找到本土化与国际化、单一性与多样性的理想的、动态的结合点。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承继本土文化精神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想状态,怎样才能找到这个理想的、动态的结合点呢?换句话说,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需要什么样的品质与态度呢?鲁迅先生曾经指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④我们对待高等教育国际化也一样,也应该具备这种“拿来主义”的品质与态度。基于本土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也应该是这种“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
  2.智慧与勇气。可以肯定地认为,任何民族和个人都是浸润于特定的教育和文化传统之中。因此,任何民族和个人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习用特定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与理解模式,也常常会对其他教育和文化传统及其发展视而不见,或者不理解其他的观察角度、思维方式、理解模式。这样,往往就会出现那种故步自封、盲目排外的情绪性“本土化”,甚至会产生危害极深的所谓的“高等教育民粹主义”。因此,基于本土的国际化需要具备突破这种观察、理解和思考问题时的盲点甚至误区的智慧与勇气,并且从这种智慧与勇气中衍生出“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凭此精神,就可以做到在保留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土高等教育实际的基础上,评价、取舍、选择与吸收适合自己的东西,促进本土高等教育传统的洗练、延伸与提高;凭此精神,才能够正确看待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才能够尊重与理解包括伦理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语言表达等民族文化的鲜明差异性与复杂多样性,才能够借鉴与吸收先进的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确立自身的高等教育发展理念,找到适合自身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合理形式与路径,形成自己的高等教育办学特色,建立在本土文化价值观主导下的,与别国文化价值观保持适度张力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图景。
  
  [注释]
  ①高立平.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哲学视野[J].兰州学刊,2007(1):197.
  ②王海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与实践——论美日欧盟诸国及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1):255.
  ③周琪,刘绯,等.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37.
  ④鲁迅.鲁迅全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9.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日趋多样化、大众化和国际化,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进一步深入,高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获得长足发展,
本文通过分析发达国家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成就,对我国自然灾害中如何确保通信畅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
文章对90后高职新生的适应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他们的适应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相应的干预策略。
他们是平凡的联通人,他们在危急时刻展现出了不平凡的联通精神!
近日,作为广电总局力推的手机电视标准,CMMB似乎春风得意,先被定为手机电视的标准,之后又与TD捆绑在一起,被中国移动采购。
按照应急通信预案,中国电信在集团公司和各省公司之间形成有效的人员和资源调配,集中全期的力量做好抗震抢通工作。
据估算,我国有线电视网覆盖用户近1.5亿户,预计进行双向改造需要投资超过500亿元。2007年4月,广电总局下发《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双向改造是育线电视网络未来
电信重组实施后,3G牌照发放在即,为了有效提高用户ARPU值和完善服务质量,三家全业务运营商都将加大终端业务的发展力度。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2G时代的终端定制有效地拉近了用户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就业制度的深入改革,高校毕业生数量迅速增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的竞
国前,中国手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洋品牌在占领高端市场后又将目标锁定在中低端用户,同时,消费者对手机款式的挑剔程度、产品功能应用上的需求、手机更新换代的频率,甚至比许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