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蔑火熜是杭州农村地区重要的取暖产品,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已形成悠久的火熜文化。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古老的蔑火熜暖具已经具有被现代文明淘汰的危险。采用社会调查方法对目前尚在使用物器的地区进行统计,记录和整理了现在蔑火熜的使用和制作情况,并对如何传承发展此种民间工艺品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蔑火熜;保护;文化挖掘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6108-04
蔑火熜,是旧时江浙一带人们在冬天时取暖的一种器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火熜的使用相当普遍,对很多杭州人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人来讲,还有依稀的印象。“像篮不拎菜,篮里烤火炭”是篾火熜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谜语。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现在杭州临安、淳安、浙江宁波地区、丽水等的山区仍有少量使用。整个使用区域成零星、分散状态分布,但在某个局部地区的使用量较大,适用人群较普遍。
1蔑火熜的使用历史
蔑火熜的使用历史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熜”的意思是微火取暖(图1)。火熜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和体贴,给人以温暖,使一个个漫长的冬天变得温馨起来。民谣 “十一月雪花冷冻冻,东翁屋里烘火熜,长工立在田当中,西风吹吹外头冻。”讲述的就是旧时人们烘火熜的场景。在改革开发前,杭州地区的农村几乎人手一个火熜,既可以取暖,烘衣服,也是小孩子们烤煨年糕、番薯、板栗等各种食品的用具,是人们寒时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当地农村当妇女们进行劳动时,常将孩子放入站桶内。木制的站桶齐胸高、圆筒形,上小下大为防翻倒。站桶中段安置一块栅板把站桶隔成上下二层,孩子站在栅板上,刚好露出一个头。下层地上放一个火熜,热乎乎的温气流缓缓上升,孩子就非常温暖。老年人怕冷,早上起来,穿起在火熜上烘过的衣物,就会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不管闲着坐在家里或去串门或晒太阳,都随身带一个火熜取暖。在浙江临安新桥乡下许村走访时就见到很多老人,夹着火熜靠着墙角享受着暖意。他们讲述说,小时候家里穷,冬天穿条单纱裤,常冷得直哆嗦,就靠火熜取暖。到了老年,身体更加怕冷,对火熜更加依赖,常常在霜降过后就早早地从柴房里寻起火熜焙火。除此之外火熜在完成供人取暖外,还要承担许多其他生活任务,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内,烘干衣物的义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火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从前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女子出嫁十里红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2蔑火熜的使用现状
目前蔑火熜的使用虽然整体趋于减少状态,但在浙江部分相对闭塞的山区农村使用仍相当普遍。笔者在走访的地区发现火熜里装的热源——火,基本都是靠煮饭烧菜时生成的碳。但灶膛内扒出来那点火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代代相传的办法,把平时烧饭产生的火“杀”成炭囤积下来,作为主要发热材料。当天气特别寒冷时炭也不够,只能掺些谷壳、砻糠、木屑与炭混合来充数作热原料。火和热原料的装置方式是先将火熜底填一层厚灰为防火烫焦火熜壁和底,灰上放一层热原料,上面铺一层火,火上盖一层薄灰,防炭火的热能过快氧化消耗。火接触着下面的热原料,在半缺氧条件下使其慢慢燃烧产生热能,延长放热时间。在当地火熜是人们冬天里取暖的基本方式,有句俗话说:“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熜),除了神仙就是我”。这形象地描述了当地人们过冬的生活意境[2]。
目前即使是年轻人,冬天烘火熜是一种温馨的享受,他会习惯成瘾。当地有句古话:“人越嬉越懒,火熜越烘越歇不下”。下班回家脚搁在火熜上,一会儿四肢就放松灵活多了。早饭后老人、小孩会聚在房前午后,人人手中拿着火熜,听老人们说些家长里短,孩子们拿着它追逐嬉戏,不时将手中的零食放入火熜中加热,板栗和年糕片就是其中的美味(图2、3)。打开火熜盖拨开炭灰,把板栗或年糕片煨在炭火里,不一会儿板栗就会爆裂,年糕片就冒出香味,孩子们就开始抢着吃,味道十分香甜。[3]
每到过年比较空闲期间,又有客人来往,往往要添置火熜购买木炭。火熜又用作招待客人的交际物。冬天客人一进门,马上会递上个火熜给客人暖手脚,客人会倍觉亲热。节假日或空闲时,邻里间会捧着火熜串串门,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述说生活的琐事,营造了一种亲切、温暖的人间友情。世俗民风的传统文化通过最平实的百生活流传下来,在民间得到传播,驱赶着冬日里难耐的阴冷与枯寂的生活。
图3烘烤食物即使现在,在宁波北仑地区还仍然保留这种传统,女子出嫁还必须随身携带火熜。火熜同提篮、箱子一起,成为陪嫁的必备物品。火熜中除了放炭火,还要放“绒香”,“绒香”被烧着后会散发出一股香味,新娘随嫁到夫家的几床新被子都要用“绒香”熏得香香的。在新娘去夫家的途中,必须有一位送亲人员(多为新娘的嫂嫂)挈火熜。在当地考察中曾见到一位新娘嫂嫂挈着火熜,途中,需谨记长辈教诲,不时用手在火熜盖上试温度,确保火熜里面的火没灭。此外,还在中途打开火熜盖子,将覆盖在炭火上的瓦片翻个面,意寓“翻身”“吉利”。快到新郎家时,还要再添加一次“绒香”,这样才能保证到了男方家,火熜中的绒香喷喷香的。到了新郎家,将火熜送到新房,挈火熜的任务才算完成了[4]。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目前蔑火熜仍然以完全手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制作。火熜是个通称,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火熜、铜火熜和洋铁火熜3类。杭州西北部地区以使用篾火熜最普遍。
江南一带多产竹子,特别在山区农村,人们会就地取材,采用竹材来制作篾火熜。篾火熜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内胎,是由金属制的钵,最初是陶瓷做的,后来发展为铝或不锈钢的材质,经过民间手作坊工加工而成,取名篾火熜钵;二是篾火熜钵外部包裹的篾壳,由竹片、竹丝编打而成,篾壳的结构相对复杂,外形有一定的曲线变化,壳体图案内容丰富美观富有强烈的美好生活寓意;三是壳身上栽的一条如提梁一样的把手,也叫篾火熜“框”,称为拱柄,是篾火熜手提的部位,十分美观方便。整个蔑火熜犹如一只漂亮的花篮,提在人们的手上,穿梭在人际之中(图4、5)。 4蔑火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古老的民间工艺受现代工业的冲击火熜这种古老的编结工艺产品,通过人们的世代延用渐渐形成了火熜文化。然而古老的火熜暖具已经具有被现代文明淘汰的危险,火熜文化日益将被现代产品所淹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取暖的设备也不断更新,因而火熜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在局部地区仍有使用,但总量小,整体呈萎缩态势,由此而引起蔑火熜的制作工匠日趋减少,更加剧了此种民间工艺消失的危险。与其他材质的火熜相比,篾火熜做工最为复杂。细火熜通常会漆上桐油或树漆来增添姿色,工匠们为使火熜显得更为精巧、美观、吉利,会在熜体上编入类似剪纸样的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福禄寿、双喜等图案和字样,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虽然如此但与更加现代时尚的电取暖设备相比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
4.2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缺乏创新,开发设计落后由于人们对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这种传统工艺产业保护不力,不少人才改行外出打工,不少产品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行业人才急剧萎缩。笔者在调查走访期间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篾火熜制作工艺的老工匠已很难找到,制作工艺也面临这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民间工艺始终处在手工作坊的师徒相传的状态,普遍缺乏开发设计机制和创新人才,产品没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使产品形式单一不变,无法适应和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因而,积极的抢救、保护、传承这一传统的工艺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性。
5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5.1加强创新设计,深挖文化内涵与地方旅游特色结合蔑火熜虽然沿用几十年没有大的改变,这也正说明了他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独特重要性。虽然传统,但他却有现代电热产品所不具备的便携性和热持久性,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较少,非常环保。可在形态、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产品的性能与时尚感。
就其文化价值而言,蔑火熜由于其在民间具有长远的使用历史,与江浙人们的生活联结在一起,衍生出了独特的火熜文化。在婚俗行为中蔑火熜成为江浙一带新娘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在农村地区一直延续之至今。此外男女恋人,为了表示日后白头到老永不变心,会用“火熜缽炖饭也不悔”这句话来作为山盟海誓。火熜也寓意着温暖,火熜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与关怀[6]。
2009年在宁波博物馆开馆时就曾以火熜作为纪念品送给在场的所有嘉宾,并引发了众人对故土文化的无限怀念,更有人为此潸然泪下。通过对制作工艺改进与设计的重新演绎,传统的篾火熜即可生产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工艺产品、纪念品等各类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特色工艺旅游产品方面,篾火熜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和利用价值。
因此对蔑火熜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开发,从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文化价值及其衍生产品,丰富传统特色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2加强地方传统产业振兴力度,建立人才保障措施 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特色生产主体、商业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的集政策、生产、研发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地方院校科研系统紧密合作,建立地方工艺品开发研究机构,开展工艺品的市场调查、定位、预测和旅游艺品的研制开发工作。②地方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特色工艺品生产发展,招商引资引进企业,通过工商税费减免,扶持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从业人数。③建立地方工艺品设计制作人才培养机制。将特色工艺品设计人才纳入地方高技能人才评定范围;保障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收入,在相关地方院校,开设“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专业或专业方向,组织学生到工艺品生产企业实训,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地方特色工艺品的设计制大赛,选拔和培养人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为打造地方特色工艺品选拔后继人才[7] 。
5.3建立传统工艺产业文化的宏观生态系统现在,环境的生态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文化的生态状况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必须加强传统工艺产业的系统研究,建立科学的传统工艺产业的生态系统,建立确保传统工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系统。传统工艺产业要融入到社会的生态中去,要与生活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与其它领域学科交叉、交流、交融,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8]。
6结语
浙江是著名的竹子之乡,周边原材料资源丰富、加工技术成熟,作为一种速生原材料其获取容易,对环境保护也十分有利。浙江对竹材原材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也已十分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原材料的初级加工水平与效率,因而为开发与竹材相关的的高附加值手工艺产品提供了较便利的条件。
通过走访笔者认为,杭州农村地区蔑火熜从出现至今少有人研究,是一个急待开发的领域,并且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杭州的篾火熜既面临着如何挖掘和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又面临着如何将悠久的传统工艺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的开发问题。古老的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通过创新发掘其在现代取暖产品、装饰品、旅游产品等领域的潜力,对带动杭州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同时,由于火熜是江浙一带的特有产品,开展对他的研究可培养青年人对地域文化、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和其历史责任感,激发青年人更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振奋民族精神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火熜[EB/OL].http://www.zhxww.net/zhnews4074/news3/fukan/20091224110731.htm.
[2] 徽州旧物——焙火熜[EB/OL].http://www.ahage.net/zhuanti/hzjs/23188.html.
[3] 火熜[EB/OL].http://www.zhxww.net/zhnews4074/news3/fukan/20091224110731.htm.
[4]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EB/OL].http://www.baike.com.
[5] 善意.古老的火熜文化[EB/OL].http://pjnews.zjol.com.cn/pjnews/system/2012/01/07/014644230.shtml.
[6] 中国各地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13-25.
[7] 黄辉全.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9-51.
[8] 张福昌.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与设计振兴战略思考[J].美与时代,2011(2):9-15.
关键词蔑火熜;保护;文化挖掘
中图分类号S-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4)18-06108-04
蔑火熜,是旧时江浙一带人们在冬天时取暖的一种器具,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火熜的使用相当普遍,对很多杭州人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人来讲,还有依稀的印象。“像篮不拎菜,篮里烤火炭”是篾火熜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谜语。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现在杭州临安、淳安、浙江宁波地区、丽水等的山区仍有少量使用。整个使用区域成零星、分散状态分布,但在某个局部地区的使用量较大,适用人群较普遍。
1蔑火熜的使用历史
蔑火熜的使用历史没有具体的文字记载,“熜”的意思是微火取暖(图1)。火熜体现了一种人文的关怀和体贴,给人以温暖,使一个个漫长的冬天变得温馨起来。民谣 “十一月雪花冷冻冻,东翁屋里烘火熜,长工立在田当中,西风吹吹外头冻。”讲述的就是旧时人们烘火熜的场景。在改革开发前,杭州地区的农村几乎人手一个火熜,既可以取暖,烘衣服,也是小孩子们烤煨年糕、番薯、板栗等各种食品的用具,是人们寒时生活的重要部分。在当地农村当妇女们进行劳动时,常将孩子放入站桶内。木制的站桶齐胸高、圆筒形,上小下大为防翻倒。站桶中段安置一块栅板把站桶隔成上下二层,孩子站在栅板上,刚好露出一个头。下层地上放一个火熜,热乎乎的温气流缓缓上升,孩子就非常温暖。老年人怕冷,早上起来,穿起在火熜上烘过的衣物,就会感到一股暖流传遍全身。不管闲着坐在家里或去串门或晒太阳,都随身带一个火熜取暖。在浙江临安新桥乡下许村走访时就见到很多老人,夹着火熜靠着墙角享受着暖意。他们讲述说,小时候家里穷,冬天穿条单纱裤,常冷得直哆嗦,就靠火熜取暖。到了老年,身体更加怕冷,对火熜更加依赖,常常在霜降过后就早早地从柴房里寻起火熜焙火。除此之外火熜在完成供人取暖外,还要承担许多其他生活任务,特别是在雨雪天气内,烘干衣物的义务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火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得上是从前生活中的必需品,更是女子出嫁十里红妆中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2蔑火熜的使用现状
目前蔑火熜的使用虽然整体趋于减少状态,但在浙江部分相对闭塞的山区农村使用仍相当普遍。笔者在走访的地区发现火熜里装的热源——火,基本都是靠煮饭烧菜时生成的碳。但灶膛内扒出来那点火是远远不够的,根据代代相传的办法,把平时烧饭产生的火“杀”成炭囤积下来,作为主要发热材料。当天气特别寒冷时炭也不够,只能掺些谷壳、砻糠、木屑与炭混合来充数作热原料。火和热原料的装置方式是先将火熜底填一层厚灰为防火烫焦火熜壁和底,灰上放一层热原料,上面铺一层火,火上盖一层薄灰,防炭火的热能过快氧化消耗。火接触着下面的热原料,在半缺氧条件下使其慢慢燃烧产生热能,延长放热时间。在当地火熜是人们冬天里取暖的基本方式,有句俗话说:“手捧苞芦馃,脚下一炉火(熜),除了神仙就是我”。这形象地描述了当地人们过冬的生活意境[2]。
目前即使是年轻人,冬天烘火熜是一种温馨的享受,他会习惯成瘾。当地有句古话:“人越嬉越懒,火熜越烘越歇不下”。下班回家脚搁在火熜上,一会儿四肢就放松灵活多了。早饭后老人、小孩会聚在房前午后,人人手中拿着火熜,听老人们说些家长里短,孩子们拿着它追逐嬉戏,不时将手中的零食放入火熜中加热,板栗和年糕片就是其中的美味(图2、3)。打开火熜盖拨开炭灰,把板栗或年糕片煨在炭火里,不一会儿板栗就会爆裂,年糕片就冒出香味,孩子们就开始抢着吃,味道十分香甜。[3]
每到过年比较空闲期间,又有客人来往,往往要添置火熜购买木炭。火熜又用作招待客人的交际物。冬天客人一进门,马上会递上个火熜给客人暖手脚,客人会倍觉亲热。节假日或空闲时,邻里间会捧着火熜串串门,聚在一起家长里短地述说生活的琐事,营造了一种亲切、温暖的人间友情。世俗民风的传统文化通过最平实的百生活流传下来,在民间得到传播,驱赶着冬日里难耐的阴冷与枯寂的生活。
图3烘烤食物即使现在,在宁波北仑地区还仍然保留这种传统,女子出嫁还必须随身携带火熜。火熜同提篮、箱子一起,成为陪嫁的必备物品。火熜中除了放炭火,还要放“绒香”,“绒香”被烧着后会散发出一股香味,新娘随嫁到夫家的几床新被子都要用“绒香”熏得香香的。在新娘去夫家的途中,必须有一位送亲人员(多为新娘的嫂嫂)挈火熜。在当地考察中曾见到一位新娘嫂嫂挈着火熜,途中,需谨记长辈教诲,不时用手在火熜盖上试温度,确保火熜里面的火没灭。此外,还在中途打开火熜盖子,将覆盖在炭火上的瓦片翻个面,意寓“翻身”“吉利”。快到新郎家时,还要再添加一次“绒香”,这样才能保证到了男方家,火熜中的绒香喷喷香的。到了新郎家,将火熜送到新房,挈火熜的任务才算完成了[4]。
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艺产品,目前蔑火熜仍然以完全手工的方式进行生产制作。火熜是个通称,按制作的材料不同可分为篾火熜、铜火熜和洋铁火熜3类。杭州西北部地区以使用篾火熜最普遍。
江南一带多产竹子,特别在山区农村,人们会就地取材,采用竹材来制作篾火熜。篾火熜由3个部分组成:一是内胎,是由金属制的钵,最初是陶瓷做的,后来发展为铝或不锈钢的材质,经过民间手作坊工加工而成,取名篾火熜钵;二是篾火熜钵外部包裹的篾壳,由竹片、竹丝编打而成,篾壳的结构相对复杂,外形有一定的曲线变化,壳体图案内容丰富美观富有强烈的美好生活寓意;三是壳身上栽的一条如提梁一样的把手,也叫篾火熜“框”,称为拱柄,是篾火熜手提的部位,十分美观方便。整个蔑火熜犹如一只漂亮的花篮,提在人们的手上,穿梭在人际之中(图4、5)。 4蔑火熜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4.1古老的民间工艺受现代工业的冲击火熜这种古老的编结工艺产品,通过人们的世代延用渐渐形成了火熜文化。然而古老的火熜暖具已经具有被现代文明淘汰的危险,火熜文化日益将被现代产品所淹没。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取暖的设备也不断更新,因而火熜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虽然在局部地区仍有使用,但总量小,整体呈萎缩态势,由此而引起蔑火熜的制作工匠日趋减少,更加剧了此种民间工艺消失的危险。与其他材质的火熜相比,篾火熜做工最为复杂。细火熜通常会漆上桐油或树漆来增添姿色,工匠们为使火熜显得更为精巧、美观、吉利,会在熜体上编入类似剪纸样的龙凤呈祥、梅兰竹菊、福禄寿、双喜等图案和字样,使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虽然如此但与更加现代时尚的电取暖设备相比仍然缺乏市场竞争力。
4.2技艺失传,后继乏人;缺乏创新,开发设计落后由于人们对振兴传统工艺产业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这种传统工艺产业保护不力,不少人才改行外出打工,不少产品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行业人才急剧萎缩。笔者在调查走访期间发现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篾火熜制作工艺的老工匠已很难找到,制作工艺也面临这失传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民间工艺始终处在手工作坊的师徒相传的状态,普遍缺乏开发设计机制和创新人才,产品没有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方法和技术,使产品形式单一不变,无法适应和满足消费者更高的需求。因而,积极的抢救、保护、传承这一传统的工艺产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性。
5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5.1加强创新设计,深挖文化内涵与地方旅游特色结合蔑火熜虽然沿用几十年没有大的改变,这也正说明了他在当地人们生活中的独特重要性。虽然传统,但他却有现代电热产品所不具备的便携性和热持久性,对于能源的消耗也较少,非常环保。可在形态、结构、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产品的性能与时尚感。
就其文化价值而言,蔑火熜由于其在民间具有长远的使用历史,与江浙人们的生活联结在一起,衍生出了独特的火熜文化。在婚俗行为中蔑火熜成为江浙一带新娘出嫁的必备嫁妆之一,在农村地区一直延续之至今。此外男女恋人,为了表示日后白头到老永不变心,会用“火熜缽炖饭也不悔”这句话来作为山盟海誓。火熜也寓意着温暖,火熜总会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与关怀[6]。
2009年在宁波博物馆开馆时就曾以火熜作为纪念品送给在场的所有嘉宾,并引发了众人对故土文化的无限怀念,更有人为此潸然泪下。通过对制作工艺改进与设计的重新演绎,传统的篾火熜即可生产出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工艺产品、纪念品等各类具有实用价值的生活用品。特别是在地方文化特色工艺旅游产品方面,篾火熜具有较大的发掘潜力和利用价值。
因此对蔑火熜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开发,从而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产品的文化价值及其衍生产品,丰富传统特色产业内涵,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2加强地方传统产业振兴力度,建立人才保障措施 ①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特色生产主体、商业为桥梁、学校为基础的集政策、生产、研发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尽快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特色、与地方院校科研系统紧密合作,建立地方工艺品开发研究机构,开展工艺品的市场调查、定位、预测和旅游艺品的研制开发工作。②地方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特色工艺品生产发展,招商引资引进企业,通过工商税费减免,扶持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发展,从而增加就从业人数。③建立地方工艺品设计制作人才培养机制。将特色工艺品设计人才纳入地方高技能人才评定范围;保障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收入,在相关地方院校,开设“特色旅游工艺品开发”专业或专业方向,组织学生到工艺品生产企业实训,定期组织开展针对地方特色工艺品的设计制大赛,选拔和培养人才。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培养方式,为打造地方特色工艺品选拔后继人才[7] 。
5.3建立传统工艺产业文化的宏观生态系统现在,环境的生态状况已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文化的生态状况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为此,必须加强传统工艺产业的系统研究,建立科学的传统工艺产业的生态系统,建立确保传统工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链系统。传统工艺产业要融入到社会的生态中去,要与生活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要与其它领域学科交叉、交流、交融,建立共存、共荣的关系[8]。
6结语
浙江是著名的竹子之乡,周边原材料资源丰富、加工技术成熟,作为一种速生原材料其获取容易,对环境保护也十分有利。浙江对竹材原材加工技术与设备发展也已十分完善,可以有效提高原材料的初级加工水平与效率,因而为开发与竹材相关的的高附加值手工艺产品提供了较便利的条件。
通过走访笔者认为,杭州农村地区蔑火熜从出现至今少有人研究,是一个急待开发的领域,并且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杭州的篾火熜既面临着如何挖掘和保护和传承的问题,又面临着如何将悠久的传统工艺赋予新的内涵与价值的开发问题。古老的工艺产品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通过创新发掘其在现代取暖产品、装饰品、旅游产品等领域的潜力,对带动杭州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同时,由于火熜是江浙一带的特有产品,开展对他的研究可培养青年人对地域文化、民族艺术的认同感和其历史责任感,激发青年人更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为振奋民族精神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火熜[EB/OL].http://www.zhxww.net/zhnews4074/news3/fukan/20091224110731.htm.
[2] 徽州旧物——焙火熜[EB/OL].http://www.ahage.net/zhuanti/hzjs/23188.html.
[3] 火熜[EB/OL].http://www.zhxww.net/zhnews4074/news3/fukan/20091224110731.htm.
[4] 中国古代婚礼流程[EB/OL].http://www.baike.com.
[5] 善意.古老的火熜文化[EB/OL].http://pjnews.zjol.com.cn/pjnews/system/2012/01/07/014644230.shtml.
[6] 中国各地婚俗[J].中国地名,2008(10):13-25.
[7] 黄辉全.文化创意—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J].中国集体经济,2011(2):49-51.
[8] 张福昌.中国传统工艺产业的现状与设计振兴战略思考[J].美与时代,2011(2):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