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觉现象学视角探索漆画的艺术语言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象学是研究事物本质和表象呈现的学科,该文运用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分析漆画的艺术语言,探讨大漆的物质价值与精神价值,由此丰富漆画的本体语言,主张漆画家“知行合一”,以获得最贴近精神核心的知觉.面对当代漆画中存在的东施效颦、词不达意等现象,知觉现象学能够帮助人们剥开事物的表象,用纯真之眼看到真实,改变漆画艺术语言“应当如何”,推动人们转向“如其所是”.
其他文献
唐代孙位的《高逸图》虽然是一幅人物画,但是背景山石刻画细腻、层次丰富,画家将线条的虚实变化和轻重缓急拿捏得十分准确,成功塑造了山石的不同质感,使其具备足以单独欣赏的笔墨之美.此外,孙位的山石皴染技法娴熟而自然,是皴法成熟前的早期探索.
由浙江省博物馆主办的“乘兴看山多——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正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黄宾虹艺术馆展出.rn纪游山水是黄宾虹绘画的重要画题之一.黄宾虹曾在《讲学集录》之《画理篇》中将中国自然风景分为四类典型——浙东山水、蜀江山水、新安山水、桂林(粤西)山水,并言浙东以瀑布胜,桂林以岩洞胜,蜀江以屋宇林壑层峦叠嶂胜,新安以黄山白岳胜.展览(上期)以黄宾虹的四类山水典型为线索,分为“新安山水”“浙东山水”“蜀江山水”“粤西山水”四个单元,展出作品43件(套),以黄宾虹的家乡新安起首,让观众跟随画家作品,游新
期刊
新媒体视角下,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文字符号向图像符号转变,视觉文化和与数字科技的结合,为数字插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该文从新媒体视角入手,以数字插画的出现为切入点,探索数字插画与视觉修辞的关系,挖掘数字插画的视觉修辞功能及其应用,使数字插画可以满足新的社会文化需求,进一步适应未来新媒体的变化.
《韩熙载夜宴图》相传为南唐顾闳中所作,也是顾闳中唯一传世的作品.这一作品无论是画面的篇幅,还是画面的空间处理、人物表现甚至文化内涵,都是历代绘画的典范.然而,此作品的创作者往往被研究者忽视.《宣和画谱》对顾闳中其人描述不多.此画创作难度较高,画家需要将自己看到的表现出来,同时,夜晚观察事物存在局限性.该文作者从创作者角度解读《韩熙载夜宴图》,从画面内容出发,依次分析画面的描绘对象,空间处理、表现技巧,以让更多的人熟悉顾闳中的绘画特征,并为自己的人物画创作提供参考.
游戏精神是游戏的核心,是游戏与幼儿教育的观照点,是时代教育改革的呼唤.解读游戏精神的演变,了解游戏精神的内涵,有助于发挥游戏精神的教育价值:从“知识人”转向“游戏人”,从“计划性”转向“解放性”,从“我-他”转向“我-你”.
近代,西方文艺思想传入我国.就书籍装帧而言,中国近现代书籍在制作方法、编排方式、插图风格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转变,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风格被艺术家接受并运用于书籍插图设计.在“启蒙”与“救亡”时代题材的选择上,中国近现代插图艺术从起初的模仿西方艺术风格到逐渐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在“为人生而艺术”的时代命题中完成了书籍插图风格融会中西的民族化探索.该文梳理东西方书籍插图的特点、形制、风格的演变,进而一窥欧洲艺术浪潮对中国近现代书籍插图的影响及中国近现代书记插图的民族化探索之路,阐述中国书籍插图发展中“
抗疫实践和文化自信相互作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是抗击疫情的精神源泉,而抗疫实践进一步彰显和提升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抗击疫情的根基和动力,中医防控、白衣为甲、全民抗疫增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继续提升要以抗疫精神为主题,以理论宣讲为渠道,以网络平台为依托,促进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宋代是花鸟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宋徽宗赵佶作为宋代的第八位皇帝,在绘画上有着极高的天赋.《芙蓉锦鸡图》是宋徽宗的工笔花鸟画代表作品,不仅代表了工笔画发展的巅峰,而且是北宋时期统治阶级审美标准的体现,还是宋代理学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北宋时期的绘画风格.宋徽宗的花鸟画作品形象生动,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具有写实风格.该文通过分析宋徽宗的《芙蓉锦鸡图》,从不同层面探讨他的花鸟画作品的绘画语言特征.
狩猎是人类历史中的一项重要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附于狩猎活动之上的文化含义逐渐出现并不断演变.该文讨论了狩猎活动及相关礼制文化,区分与辨析狩猎主题,阐述中国早期狩猎主题的特征,从不同角度解读狩猎图像的面貌,同时思考同一个文化命题在图像、文献、现实三者间的差异与张力.
魏晋南北朝河西走廊墓室壁画上承汉代墓室壁画的艺术风格,以奔放飞动的线描为造型基础,色调鲜明,气韵生动.这一时期,河西走廊地区墓室壁画较多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表现了真挚的世俗情感.其风格的发展明显带有深层文化异向发展的趋势,已不再满足于对情节的解释,而是逐步实现对意境的阐释.这一过程反映出画面带给人的主观审美感受不再局限于粗犷,细腻的审美感跃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