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文本的解读,教参和教师都习惯性地上升到政治方面,这种现象在今天已不大显著,但其余毒依然存在。多元解读对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难,再者也不是任何类型的文本都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所以,我们要避免这些。这关键在于老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解读;一元;多元;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以后,各种教育理念风起云涌,各种课堂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无论教育者还是专家学者都要不断的回头看,在改革中前进,在反思中深刻,在探索中提升。
一、要避免对文本的政治性解读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突出其人文性。何为人文性?北大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认为:“人”即“人性”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性。“文”代表通过一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性。文学作品通过反应生活现实来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其中的假恶丑,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语文教育要回归本真,就一定要突出对文本的人文性解读。
事实上,对文本的解读,教参和教师都习惯性地上升到政治方面,这种现象在今天已不大显著,但其余毒依然存在。
我们的语文教育习惯性为政治服务,虽然“人文主义”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但教参中仍有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气概”等令学生费解的术语存在。看来要彻底的实现语文的人文性解读,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追求对文本的深刻的一元解读远强于粗浅的多元理解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的载体是文本。阅读文本的第一要务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一点来说,读者是学习者,而文本是客体。所以我认为阅读应以文本为中心而不是以读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意味着阅读过程是解读文本的过程,研究的是文本本身表现的内容,研究的是作者要借文本表现的思想。而以读者为中心,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文本引发的感受和体悟,这是读者个人的,不完全是文本本身的。因此常与文本本身的意向相差甚远,甚至有所背离。
而当今语文课堂上却流行着读者中心论的解读方法。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性化见解,学生众说纷纭,其说法多粗浅稚气,甚至游离文本,但老师常常一概予以肯定,很少给予中肯的分析和评价。为什么会这样?新课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但没有对“多元化”做出界定和分析,于是教育者将其误以为只要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多元化”,其实这样的“多元化”常常像盲人摸象一样片面,主观。
其实多元解读对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难,再者也不是任何类型的文本都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多元解读其实是追求解读的突破性和创新性,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当老师过分追求时,难免出现粗浅、伪劣。
前面我们谈到语文的“人文性”,一方面是理想的人性,一方面是实现理想人性的方法。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对人性的弱点和丑恶进行批判,而且我们也探索到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彰显。
我想这样深刻的一元解读才是语文的本色解读,是最有价值的解读。
三、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自从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步步强化,以致大有过分之势。而老师的位置由前台一直被往后推,大有忽视老师作用之势。杜郎口模式,课堂成了学生演出的舞台,老师只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令所有听课者纳闷的是:课前他们都做了什么?杜郎口的功夫不在课上而在课下。洋思中学的做法是:教师只能讲15分钟,强行的将时间还给课堂的主体——学生。这15分钟的时间适不适合语文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将学生主体地位给强化了。我想成功的范例有很多成功的因素,但对于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课堂,这种课堂模式的推广一时热热闹闹,但令多少老师迷惑无措!所以,当一个学校没有创立自己的管理教学特色之前,对于课堂角色的定位不能随便追风。
那么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
第一,引领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领者,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教师不是以前的讲解者,而是引领者。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虽然有不可预设情景发生,但老师要有能力通过对发生的“意外”的分析评价巧妙地归于“正途”。这是需要较高教育智慧的。
第二,参与者。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是一个旁观者,应是一个参与者。这个参与不是一般的参加,因为毕竟老师具有“权威性”,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参与是要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是学生思路更开,探索更深一步。
第三,评价者。这是老师很重要的职能之一,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过于简单粗糙。有一定道理便给予全部肯定,没有道理便忽视不理。这种做法应该摒弃。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评价。是对,给予肯定和赞扬;有些片面,要予以分析论述;错误的,要及时加以反驳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否则探究谈论和回答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总结者。组织学生探究讨论的目的是形成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结论,但学生的智慧有限,一定有其不能发现的问题,或形成的结论不够深刻,所以,作为教师要展示自我高于学生的深刻认识。事实上,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完成,有些他们是无法完成的,此时,老师仍要以“权威”姿态解决问题,所以,老师的总结者的角色很重要。
以上种种说明,教师在授课中的角色极为重要,在新课堂改革中要强调这种角色定位,不能因强化主体便弱化主导。强化主体,是观念的转变,强化主导,是教法上的改革,二者同样重要。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借鉴中探索。河水越来越深,有可能摸不着石头,但我们仍要过河,这就要求教育专家、老师在前行时更加小心谨慎,更加冷静理智,只有这样,语文改革才会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解读;一元;多元;主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2000年以后,各种教育理念风起云涌,各种课堂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无论教育者还是专家学者都要不断的回头看,在改革中前进,在反思中深刻,在探索中提升。
一、要避免对文本的政治性解读
文学即人学。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是人文性,所以语文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一定要突出其人文性。何为人文性?北大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认为:“人”即“人性”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人性。“文”代表通过一种方式可以实现这种理想的人性。文学作品通过反应生活现实来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批判其中的假恶丑,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语文教育要回归本真,就一定要突出对文本的人文性解读。
事实上,对文本的解读,教参和教师都习惯性地上升到政治方面,这种现象在今天已不大显著,但其余毒依然存在。
我们的语文教育习惯性为政治服务,虽然“人文主义”的大旗已经高高举起,但教参中仍有大量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乐观主义”“无产阶级革命英雄气概”等令学生费解的术语存在。看来要彻底的实现语文的人文性解读,还要有一段路要走。
二、追求对文本的深刻的一元解读远强于粗浅的多元理解
阅读过程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个交流的载体是文本。阅读文本的第一要务是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这一点来说,读者是学习者,而文本是客体。所以我认为阅读应以文本为中心而不是以读者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意味着阅读过程是解读文本的过程,研究的是文本本身表现的内容,研究的是作者要借文本表现的思想。而以读者为中心,研究的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有文本引发的感受和体悟,这是读者个人的,不完全是文本本身的。因此常与文本本身的意向相差甚远,甚至有所背离。
而当今语文课堂上却流行着读者中心论的解读方法。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老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性化见解,学生众说纷纭,其说法多粗浅稚气,甚至游离文本,但老师常常一概予以肯定,很少给予中肯的分析和评价。为什么会这样?新课改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化解读。但没有对“多元化”做出界定和分析,于是教育者将其误以为只要有自己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就是“多元化”,其实这样的“多元化”常常像盲人摸象一样片面,主观。
其实多元解读对中学生来说实在太难,再者也不是任何类型的文本都有多元解读的可能性。多元解读其实是追求解读的突破性和创新性,这对初中学生来说实属不易,当老师过分追求时,难免出现粗浅、伪劣。
前面我们谈到语文的“人文性”,一方面是理想的人性,一方面是实现理想人性的方法。在以上的分析中,我们看到对人性的弱点和丑恶进行批判,而且我们也探索到形成这一现象的根源,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彰显。
我想这样深刻的一元解读才是语文的本色解读,是最有价值的解读。
三、要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自从新课改以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一步步强化,以致大有过分之势。而老师的位置由前台一直被往后推,大有忽视老师作用之势。杜郎口模式,课堂成了学生演出的舞台,老师只扮演主持人的角色,令所有听课者纳闷的是:课前他们都做了什么?杜郎口的功夫不在课上而在课下。洋思中学的做法是:教师只能讲15分钟,强行的将时间还给课堂的主体——学生。这15分钟的时间适不适合语文教学有待进一步研究,但将学生主体地位给强化了。我想成功的范例有很多成功的因素,但对于学习者,更多地关注课堂,这种课堂模式的推广一时热热闹闹,但令多少老师迷惑无措!所以,当一个学校没有创立自己的管理教学特色之前,对于课堂角色的定位不能随便追风。
那么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
第一,引领者。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引领者,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下,教师不是以前的讲解者,而是引领者。引领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课堂虽然有不可预设情景发生,但老师要有能力通过对发生的“意外”的分析评价巧妙地归于“正途”。这是需要较高教育智慧的。
第二,参与者。在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是一个旁观者,应是一个参与者。这个参与不是一般的参加,因为毕竟老师具有“权威性”,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所以教师的参与是要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是学生思路更开,探索更深一步。
第三,评价者。这是老师很重要的职能之一,许多老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过于简单粗糙。有一定道理便给予全部肯定,没有道理便忽视不理。这种做法应该摒弃。要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中肯的评价。是对,给予肯定和赞扬;有些片面,要予以分析论述;错误的,要及时加以反驳和引导。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否则探究谈论和回答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总结者。组织学生探究讨论的目的是形成较为全面而又深刻的结论,但学生的智慧有限,一定有其不能发现的问题,或形成的结论不够深刻,所以,作为教师要展示自我高于学生的深刻认识。事实上,学习过程中,有些问题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完成,有些他们是无法完成的,此时,老师仍要以“权威”姿态解决问题,所以,老师的总结者的角色很重要。
以上种种说明,教师在授课中的角色极为重要,在新课堂改革中要强调这种角色定位,不能因强化主体便弱化主导。强化主体,是观念的转变,强化主导,是教法上的改革,二者同样重要。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摸索中前行,在借鉴中探索。河水越来越深,有可能摸不着石头,但我们仍要过河,这就要求教育专家、老师在前行时更加小心谨慎,更加冷静理智,只有这样,语文改革才会少走弯路。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