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意义,早已被人们所认识,爱因斯坦的“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即是一句至理名言。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亦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识音乐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在每上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激励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每一项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会相同的。所以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千百种的色彩。如:在欣赏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之前,我给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题材,都是婚礼进行曲,在你欣赏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对比欣赏之后,关于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有同学说: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会,热烈,繁华;有同学说:我倒觉得像一场战争,代表着爱情胜利的战争。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有同学说:庄严的教堂,神圣的婚礼,教父,双手合十……众说纷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甚至他们的想象都让旁人觉得身在其中……
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才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音乐课上,每首曲子都有无数个体验,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3.避免“满堂灌”,追求课堂中的“和谐”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比如在欣赏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的时候,如果还只是单纯的听、讲,给学生统一的一个感受,这个曲子就很难理解,但换种方式,在音乐的课堂上融入美术,就会更加深学生对曲子的理解和对交响诗的兴趣。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4.用“表扬”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增加成就感的体验
音乐课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歌唱课上教唱《同一首歌》的时候,有一个音符谱子上面写错了,于是就先用钢琴给同学们弹了一遍,然后就问谁知道哪一个音符写错了?本来以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虽然也有不少学生以前接触过音乐,没想到很快就听到一句清脆的回答:“7”写错了!我反应过来之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了这位平时不善言语的同学——小燕,并请她试着给同学们演唱旋律……通过这件事小燕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加了成就感的体验。
5.增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拓宽音乐视野
高中生应具有听辩、唱读、视奏、欣赏这四项能力,也就是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基本理论是基础的基础,就像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信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
总之,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更好的创造自己的未来。
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认识音乐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教师在每上一节音乐课之前首先明确自己这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哪些知识;通过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让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这些知识;怎样才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引导和激励学生共同参与音乐课堂的每一项活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寓教于乐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知识。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学生时代正是富于想象的年龄时代,用音乐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捷径。
在音乐欣赏课教学过程中,我告诉同学们,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不同、文化修养不同,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对音乐的理解也不会相同的。所以一首乐曲带给人们的想象也应该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千百种的色彩。如:在欣赏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之前,我给学生提了这样的问题:同样的题材,都是婚礼进行曲,在你欣赏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对比欣赏之后,关于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有同学说:就像是一场盛大的舞会,热烈,繁华;有同学说:我倒觉得像一场战争,代表着爱情胜利的战争。
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有同学说:庄严的教堂,神圣的婚礼,教父,双手合十……众说纷纭,每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见解,甚至他们的想象都让旁人觉得身在其中……
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与别人不同的意见,这才是难能可贵的,这也正是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因此,在音乐课上,每首曲子都有无数个体验,都是学生想象力的火花。
3.避免“满堂灌”,追求课堂中的“和谐”
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挥学生的创造思维的探究过程。
比如在欣赏穆索尔斯基的交响诗《荒山之夜》的时候,如果还只是单纯的听、讲,给学生统一的一个感受,这个曲子就很难理解,但换种方式,在音乐的课堂上融入美术,就会更加深学生对曲子的理解和对交响诗的兴趣。音乐教学中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是音乐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问题。只有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上实行深刻变革,才能使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发展。
4.用“表扬”来增强学生的信心,增加成就感的体验
音乐课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着眼于评价的教育、激励与改善的功能。通过科学的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推动音乐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时,要随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的“优”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如:在歌唱课上教唱《同一首歌》的时候,有一个音符谱子上面写错了,于是就先用钢琴给同学们弹了一遍,然后就问谁知道哪一个音符写错了?本来以为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虽然也有不少学生以前接触过音乐,没想到很快就听到一句清脆的回答:“7”写错了!我反应过来之后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赞扬了这位平时不善言语的同学——小燕,并请她试着给同学们演唱旋律……通过这件事小燕在同学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增加了成就感的体验。
5.增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拓宽音乐视野
高中生应具有听辩、唱读、视奏、欣赏这四项能力,也就是基本的音乐素养。音乐基本理论是基础的基础,就像再好的佳肴,对于一个正在严重伤风感冒的人来说,也难以吃出什么味道来,原因是味觉功能出了问题。音乐的审美也是如此,是以人们对音乐的旋律、音色、力度、速度等諸音乐要素等表现手段的感受为基础,再对这些感受到的音乐信息进行整合分析,进而品尝到音乐的美。而这种感受,必须凭借一定的音乐素质基础,只有不断提高自身音乐素质,学生才能真正地走进神秘音乐殿堂。有了这样的素质,音乐审美才有了信道,有了桥梁,有了可能。否则,就审美而空洞地谈审美,将永远是浅层次而外在的。
总之,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在实行新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要认真解读新音乐课程标准,采取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带着浓郁的兴趣走进音乐课堂,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音乐将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以更好的创造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