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政府主导产业扶贫是国家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政府是产业扶贫的主体,在扶贫中掌控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主导“发展”及监督成果。企业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政府因资金有限、市场信息不足,而企业注重收益和效率。因此,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多主体良性互动的综合、可持续的扶贫战略势在必行。通过企业挖掘和培养本地民众,吸纳贫困农户进入现代化产业链当中,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可以避免产业扶贫中的“失灵”。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政府主导;政企协同
当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深入实施的重要阶段,产业扶贫仍然是政府、企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扶贫因其涉及人多面广,是易地搬迁、资产收益等扶贫举措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具有可持续性和显著的益贫性,对改进贫困区域面貌有显著效果,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巢湖半岛地区概况
相对于安徽其他地区,皖中(江淮之间)既没有皖北贫困人口、贫困村多,也不如皖南第三产业发达,承接江浙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转型快,江淮之间由于丘陵地形、降水量等自然因素,自古以来,农业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巢湖半岛就坐落在这样的“潜力地区”,巢湖半岛是延伸向巢湖湖心的“半岛式”土地,它是千余年来巢湖人民“围湖造田”的结果,半岛地区的土地除了固有的丘陵地貌以外,湖边村落有大片的圩田,圩田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大,而丘陵上的土地由于不平整、碎块化,粮食产量不高,很多村民都具有一定的鱼塘饲养和捕鱼技能,是最基础的“养一一捕一一售”的渔业运营方式。
巢湖半岛地区的乡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但对产业发展认知不足、专业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相对滞后的巢湖半岛而言,即使扶贫任务能如期完成,也将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因此,笔者探讨产业扶贫中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机制,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撑,为构建解释和评估产业扶贫政策的新框架。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經验
巢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凤尾鱼,更是其中的特色水产。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品牌、知名度的不重视,巢湖“三珍”的只在皖中地区享有赞誉,在省内知名度并不高。同时,对于水产品的加工没有相应资金、设备引入,还停留在简单的、最基础的“养一一捕一一售”渔业发展模式,附加价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笔者就调研中当地政府主导发展产业的经验总结为:
1.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搭建产业发展格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立足农业发展现状和本地资源优势,确定以加快渔业加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效,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思路,明确巢湖“三珍”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集中资金扶持推进,带动农民增收。
2.明确原则整合资金,搭建资金整合平台
地方政府坚持“统筹规划、渠道不乱、用途集中、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扶持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平台作用,明确了由农发办牵头推进巢湖“三珍”渔业产业发展,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形成资金和项目扶持合力。
政企协同的机制与影响
扶贫是党的服务为民的宗旨体现,是国家的一种责任体现。政府是产业扶贫的主体,在扶贫中掌控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主导“发展”及监督成果。企业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政府因资金有限、市场信息不足,而企业注重收益和效率。因此,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多主体良性互动的综合、可持续的扶贫战略势在必行。
1.政企之间关系异化影响了产业扶贫成效
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产业扶贫中,二者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互动参与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龙头企业难以与地方政府进行平等协商;扶贫项目出现依赖资本打造“政绩工程”。地方产业扶贫实践背离了国家扶贫的政策目标,农民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增加了产业失败的风险,导致贫困区域难以真正脱贫。
2.改进政企协同机制是产业振兴的关键
产业发展理念与扶贫理念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导致产业扶贫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成果。压力型体制的目标设置和激励强度使地方政府存在策略主义行动。其它地区存在着少数企业借助产业扶贫政策,结成固化的“政商利益联盟”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巢湖半岛而言,需进一步明晰市场规则、健全监督机制,确立贫困户政策作用的最终对象,实现政府、市场、企业和贫困农民立体联动,完善政府和企业协同机制,这是乡村产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乡村振兴的重点。
3.打造特色品牌是政企协同的持续性共赢之举
区域农业经营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就要在“名”字上做文章。区域品牌蕴含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区域效应比工业产品更显著。政企协同下产业扶贫的发展,重点应在特色产业、经营主体、体制机制3方面进行创新。首先,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将巢湖半岛地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注入产业扶贫的发展过程,发挥品牌的溢价功能,从而带动区域致富。其次,政府可以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等合作平台,通过政策措施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龙头企业要大力重视和推进特色品牌建设,积极响应政府举措。最后,政府应出台扶贫资金的项目准入、申报、审批、使用、监督等管理细则,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实现产业扶贫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27-135.
[2]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2):98-107.
[3]夏锦文.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18-12-26 (009).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结项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
黄扬(1995-)男,汉族,安徽巢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
关键词: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政府主导;政企协同
当前,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深入实施的重要阶段,产业扶贫仍然是政府、企业和学界共同关注的重要领域,也是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家口考察时提出,“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产业扶贫因其涉及人多面广,是易地搬迁、资产收益等扶贫举措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具有可持续性和显著的益贫性,对改进贫困区域面貌有显著效果,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巢湖半岛地区概况
相对于安徽其他地区,皖中(江淮之间)既没有皖北贫困人口、贫困村多,也不如皖南第三产业发达,承接江浙产业转移,经济结构转型快,江淮之间由于丘陵地形、降水量等自然因素,自古以来,农业经济一直占据主体地位。巢湖半岛就坐落在这样的“潜力地区”,巢湖半岛是延伸向巢湖湖心的“半岛式”土地,它是千余年来巢湖人民“围湖造田”的结果,半岛地区的土地除了固有的丘陵地貌以外,湖边村落有大片的圩田,圩田土地肥沃,粮食产量大,而丘陵上的土地由于不平整、碎块化,粮食产量不高,很多村民都具有一定的鱼塘饲养和捕鱼技能,是最基础的“养一一捕一一售”的渔业运营方式。
巢湖半岛地区的乡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但对产业发展认知不足、专业能力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二三产业相对滞后的巢湖半岛而言,即使扶贫任务能如期完成,也将关系到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因此,笔者探讨产业扶贫中的政府、企业和农民合作机制,可为决策者提供参考和智力支撑,为构建解释和评估产业扶贫政策的新框架。
政府主导产业扶贫的經验
巢湖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巢湖“三珍”:银鱼、白米虾、凤尾鱼,更是其中的特色水产。然而,一直以来对于品牌、知名度的不重视,巢湖“三珍”的只在皖中地区享有赞誉,在省内知名度并不高。同时,对于水产品的加工没有相应资金、设备引入,还停留在简单的、最基础的“养一一捕一一售”渔业发展模式,附加价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笔者就调研中当地政府主导发展产业的经验总结为:
1.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搭建产业发展格局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农业发展新形势,立足农业发展现状和本地资源优势,确定以加快渔业加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渔业增效,加快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目标思路,明确巢湖“三珍”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集中资金扶持推进,带动农民增收。
2.明确原则整合资金,搭建资金整合平台
地方政府坚持“统筹规划、渠道不乱、用途集中、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扶持产业发展的综合优势和平台作用,明确了由农发办牵头推进巢湖“三珍”渔业产业发展,整合各部门资金集中投入,形成资金和项目扶持合力。
政企协同的机制与影响
扶贫是党的服务为民的宗旨体现,是国家的一种责任体现。政府是产业扶贫的主体,在扶贫中掌控市场和社会资源配置,主导“发展”及监督成果。企业是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主体。产业发展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需要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但政府因资金有限、市场信息不足,而企业注重收益和效率。因此,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多主体良性互动的综合、可持续的扶贫战略势在必行。
1.政企之间关系异化影响了产业扶贫成效
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到产业扶贫中,二者关系主要有两种表现:互动参与异化为政府主导下的被动参与,龙头企业难以与地方政府进行平等协商;扶贫项目出现依赖资本打造“政绩工程”。地方产业扶贫实践背离了国家扶贫的政策目标,农民主体地位难以体现,增加了产业失败的风险,导致贫困区域难以真正脱贫。
2.改进政企协同机制是产业振兴的关键
产业发展理念与扶贫理念之间存在着的张力导致产业扶贫政策尚未达到预期成果。压力型体制的目标设置和激励强度使地方政府存在策略主义行动。其它地区存在着少数企业借助产业扶贫政策,结成固化的“政商利益联盟”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对巢湖半岛而言,需进一步明晰市场规则、健全监督机制,确立贫困户政策作用的最终对象,实现政府、市场、企业和贫困农民立体联动,完善政府和企业协同机制,这是乡村产业扶贫、产业可持续发展和未来乡村振兴的重点。
3.打造特色品牌是政企协同的持续性共赢之举
区域农业经营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产品价格的提升,就要在“名”字上做文章。区域品牌蕴含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内涵,区域效应比工业产品更显著。政企协同下产业扶贫的发展,重点应在特色产业、经营主体、体制机制3方面进行创新。首先,特色产业的品牌化发展,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将巢湖半岛地区的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注入产业扶贫的发展过程,发挥品牌的溢价功能,从而带动区域致富。其次,政府可以为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基地等合作平台,通过政策措施调动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龙头企业要大力重视和推进特色品牌建设,积极响应政府举措。最后,政府应出台扶贫资金的项目准入、申报、审批、使用、监督等管理细则,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等,实现产业扶贫发展和贫困户脱贫的双重目标。
参考文献
[1]刘建生.产业精准扶贫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6):127-135.
[2]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改革,2015(2):98-107.
[3]夏锦文.乡村振兴重在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18-12-26 (009).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2019年暑期社会实践重点项目结项调研报告
作者简介:
黄扬(1995-)男,汉族,安徽巢湖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