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将纪录片视为一个有机的情感生命体,这么说来在制作片子时不能只满足于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对社会现实或其他进行影像化的表达,而应为其注入情感因素,使其具有人文价值。纪录片提倡反思这点我不并不反对,但如果将片子拍成理性化的说教就存在问题了,如此一来这就需要为纪录片设计“兴奋点”引导观众被其中的故事所感动,循序渐进的冲击观众的视听与心灵。当然纪录片并不等同于故事片,真实理性精神与感性表达之间总是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这就需要创作者把握好“兴奋点”的使用技巧,使片子具有感性的过程,理性的目标。下文将以我们本次拍摄的纪录片《守护》为例分析纪录片中兴奋点的设置技巧。
纪录片《守护》主要表现了一位70岁老人与自己孙子孙女的日常生活状态—老人的丈夫与儿子的接连去世使老人悲痛欲绝,生活的艰难并没有使她放弃生活,家里的樱桃地是丈夫生前种的也是现在这个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老人保持自己乐观的态度,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守护着这片樱桃树与自己的三个孙子孙女。因为题材的选择,片子总体的风格是温情的,在温情中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不足以压垮一个对生活怀揣希望的人,在不满于生活现状的时候思考一下你此时此刻拥有的幸福。既然片子最终的目标是要以情动人,那对于“兴奋点”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主要从“纪录片故事化表达方式、细节的捕捉,以及剪辑三个方面来完成兴奋点的设置与表达。
1.利用故事本身存在的矛盾冲突设置兴奋点
為使得纪录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故事化”的表达技巧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后期制作之前我先对我们的素材进行梳理。着重表现存在矛盾的情节故事,并利用故事化剪辑或者人物诉说等方式为片子加入尽量多的兴奋点。片子时常15分钟左右,为其一共设计了三到四个兴奋点,使观众的情绪被逐渐调动起来,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奶奶的坚强与孩子的天真,在最后的升华过程中可以使观众的情绪放大到最大化。片子前两分钟左右介绍了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后,首先让观众知道这个家庭的清苦以及奶奶的不易。在三分钟左右设计了第一个兴奋点:夜深人静,奶奶拿出了昔日的照片,包括孫子孙女小时候的照片,奶奶一边摆放照片一边说“这三孩子倒是都不丑,”随后拿出了全家福,特写镜头可以看到奶奶过世的儿子与丈夫,一家人笑得很幸福。在观众的情绪稍稍被带起时奶奶紧接着讲述了自己儿子的死因:帮儿媳妇家里装修屋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奶奶讲到赔偿金现在都没有给全她,并说道:“你觉着没有什么,你过来看看我这孩子是怎么长大的,有多不容易。”讲到这个奶奶忍不住哽咽,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另外在六分钟左右设计了另一个兴奋点,之前奶奶讲到因为气候原因今年樱桃熟的很快,不好卖,但是奶奶却想到了新路子:让游客进园采摘。得到了比较好的收益好,奶奶告诉我们马上六一儿童节她要给自己的孙女买一条裙子,因为孙女从小到大都是穿别人剩下的衣服,没有穿过合身的。紧接着奶奶去镇上买裙子,孙女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画面交叉剪辑,感受到了奶奶对孩子的关心与爱以及表现二孙女身上那种不同于同龄孩子的懂事与成熟,使观众不禁心疼这个孩子。片子的最后也设计了一个兴奋点,月光下,奶奶与孙子孙女在灯光下乘凉,画面一边是奶奶在路灯下坐着看天上的星星,一边是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的镜头,配以孙女的第一人称自述(夜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奶奶在院子里乘凉,奶奶经常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奶奶常说,地上有颗星是为了给天上的人照个亮,相信爸爸跟爷爷在天上也会像奶奶一样守护着我们的这个家。)加之音乐的渲染,将观众情绪放大到最大化。
2.细节的捕捉与运用
目前纪录片的主流倾向还是讲故事,以叙事为主。在拍摄过程中往往以拍摄人物为主,常常忽略掉一些极具表现力的细节,比如人物细节、环境细节、非人物的视听细节等。这些细节镜头在缓解观众视听疲劳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符号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纪录片不是概论性的论文,需要以感性态度为观众呈现出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内容,将观众引入情感的世界。在我们的片子《守护》中不存在过多的解说词与对话,就是通过大量细节的运用来使观众感受到奶奶对孩子的责任与爱,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最朴实的动作,眼神向观众传达主题思想,引发他们对这一个家庭的思考与认识。
3.剪辑中形成兴奋点
影视作品的节奏总的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依靠故事本身形成的,可以是故事本身的矛盾冲突或者是悬念的设置等。而外部节奏除了通过镜头的使用外(例如长镜头等)还可以通过剪辑来营造,镜头切换速度快慢可以影响片子的总的节奏,从而影响兴奋点的生成。因此后期制作人员在剪片子时应培养一种意识,那就是在剪辑中形成兴奋点。
纪录片作为艺术应被理解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要有自身的韵律、节奏等生命形式,不能仅仅是一个躯体,应被赋予肌体。兴奋点的设置对于纪录片情感的营造至关重要,观众情绪的起伏控制同样得益于兴奋点的设置,但是在完成感情表达时时刻遵循真实性原则,不能做出像制作故事片一样根据剧本需要去设计兴奋点,这对纪录片来说就是虚构不现实的。
纪录片《守护》主要表现了一位70岁老人与自己孙子孙女的日常生活状态—老人的丈夫与儿子的接连去世使老人悲痛欲绝,生活的艰难并没有使她放弃生活,家里的樱桃地是丈夫生前种的也是现在这个家里最主要的经济来源,老人保持自己乐观的态度,怀揣着对生活的希望守护着这片樱桃树与自己的三个孙子孙女。因为题材的选择,片子总体的风格是温情的,在温情中让观众感受到生活的艰难不足以压垮一个对生活怀揣希望的人,在不满于生活现状的时候思考一下你此时此刻拥有的幸福。既然片子最终的目标是要以情动人,那对于“兴奋点”的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主要从“纪录片故事化表达方式、细节的捕捉,以及剪辑三个方面来完成兴奋点的设置与表达。
1.利用故事本身存在的矛盾冲突设置兴奋点
為使得纪录片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与认可,“故事化”的表达技巧被逐渐重视起来,在后期制作之前我先对我们的素材进行梳理。着重表现存在矛盾的情节故事,并利用故事化剪辑或者人物诉说等方式为片子加入尽量多的兴奋点。片子时常15分钟左右,为其一共设计了三到四个兴奋点,使观众的情绪被逐渐调动起来,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奶奶的坚强与孩子的天真,在最后的升华过程中可以使观众的情绪放大到最大化。片子前两分钟左右介绍了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后,首先让观众知道这个家庭的清苦以及奶奶的不易。在三分钟左右设计了第一个兴奋点:夜深人静,奶奶拿出了昔日的照片,包括孫子孙女小时候的照片,奶奶一边摆放照片一边说“这三孩子倒是都不丑,”随后拿出了全家福,特写镜头可以看到奶奶过世的儿子与丈夫,一家人笑得很幸福。在观众的情绪稍稍被带起时奶奶紧接着讲述了自己儿子的死因:帮儿媳妇家里装修屋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奶奶讲到赔偿金现在都没有给全她,并说道:“你觉着没有什么,你过来看看我这孩子是怎么长大的,有多不容易。”讲到这个奶奶忍不住哽咽,观众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另外在六分钟左右设计了另一个兴奋点,之前奶奶讲到因为气候原因今年樱桃熟的很快,不好卖,但是奶奶却想到了新路子:让游客进园采摘。得到了比较好的收益好,奶奶告诉我们马上六一儿童节她要给自己的孙女买一条裙子,因为孙女从小到大都是穿别人剩下的衣服,没有穿过合身的。紧接着奶奶去镇上买裙子,孙女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的画面交叉剪辑,感受到了奶奶对孩子的关心与爱以及表现二孙女身上那种不同于同龄孩子的懂事与成熟,使观众不禁心疼这个孩子。片子的最后也设计了一个兴奋点,月光下,奶奶与孙子孙女在灯光下乘凉,画面一边是奶奶在路灯下坐着看天上的星星,一边是孩子们在嬉戏打闹的镜头,配以孙女的第一人称自述(夜晚,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跟奶奶在院子里乘凉,奶奶经常抬头看天上的星星。奶奶常说,地上有颗星是为了给天上的人照个亮,相信爸爸跟爷爷在天上也会像奶奶一样守护着我们的这个家。)加之音乐的渲染,将观众情绪放大到最大化。
2.细节的捕捉与运用
目前纪录片的主流倾向还是讲故事,以叙事为主。在拍摄过程中往往以拍摄人物为主,常常忽略掉一些极具表现力的细节,比如人物细节、环境细节、非人物的视听细节等。这些细节镜头在缓解观众视听疲劳的同时也可以作为符号形成具有象征意义的语言。纪录片不是概论性的论文,需要以感性态度为观众呈现出富有情感和表现力的内容,将观众引入情感的世界。在我们的片子《守护》中不存在过多的解说词与对话,就是通过大量细节的运用来使观众感受到奶奶对孩子的责任与爱,以小见大,通过生活中最朴实的动作,眼神向观众传达主题思想,引发他们对这一个家庭的思考与认识。
3.剪辑中形成兴奋点
影视作品的节奏总的分为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内部节奏是依靠故事本身形成的,可以是故事本身的矛盾冲突或者是悬念的设置等。而外部节奏除了通过镜头的使用外(例如长镜头等)还可以通过剪辑来营造,镜头切换速度快慢可以影响片子的总的节奏,从而影响兴奋点的生成。因此后期制作人员在剪片子时应培养一种意识,那就是在剪辑中形成兴奋点。
纪录片作为艺术应被理解为一种情感的形式,要有自身的韵律、节奏等生命形式,不能仅仅是一个躯体,应被赋予肌体。兴奋点的设置对于纪录片情感的营造至关重要,观众情绪的起伏控制同样得益于兴奋点的设置,但是在完成感情表达时时刻遵循真实性原则,不能做出像制作故事片一样根据剧本需要去设计兴奋点,这对纪录片来说就是虚构不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