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

来源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STWANG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学生形态发育水平继续提高,身高、体重等形态指标继续呈增长趋势,各群体中普遍保持势头强劲的生长趋势。学生营养状况明显改善,龋齿、贫血等常见疾病有所下降,学生保健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耐力、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呈进一步下降趋势,学生中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等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2007年12月23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上,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出台《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通知》指出,从2007年开始,结合《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05年相比,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连续20年的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是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并出现低龄化倾向,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这说明“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对遏制我国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各个地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状况如何,是否能够长期有效地实施下去,目前还没有学者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为了解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现状,本课题组通过对我国部分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目前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状况及地区差异,为长期有效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山东、河北、北京、新疆、江苏、湖南、江西、广东等8个省市,48个中、小学,4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3%,有效问卷为90%。
  问卷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我国中小学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状况调查
  (1)学生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运动量状况调查与分析
  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也就是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但是,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状况的调查显示却不容乐观,在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的调查中显示,仅有22.7%的学生选择每周“3~4次”,17.6%的学生选择“5次以上”,多数学生选择“随意”(占38.3%)及“1~2次”(占21.4%)。在对每次锻炼的时间调查中显示,仅有30.8%的学生选择“30分钟以上”,有26.9%的学生选择“30分钟以下”,有39.2%的学生选择“随意”。另外对学生每周参加课余锻炼时间的调查显示,有38.9%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有32.5%的学生选择“每周1~2小时”,仅有16.6%的同学选择“每周3~4小时”,“每周5~6小时”以及“每周7小时以上”两者相加也仅有12.1%。这充分表明,一方面在每周锻炼的次数以及锻炼的时间方面都还达不到“中央七号文件”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随意性较大,缺乏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致使锻炼的效果也不容乐观,在对每次运动的运动量的调查中显示,有30.8%的学生选择“随意”,20.4%的学生选择“小”,有40.1%的学生选择“中”,仅有8.7%的学生选择“大”,这些调查结果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2)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与分析
  在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中显示,排在前面的是“提高运动能力”和“考试达标”,分别有53.8%及41.2%的同学选择;其余依次是“防治疾病”,有38.3%的同学选择,有35.3%的同学选择“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有29.3%的同学选择“消遣娱乐”,有29.3%的同学选择“减肥健美”,有9.9%的同学选择“社交”,有11.7%选择“其他”。以上数据表明,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选择还是没有逃脱考试的指挥棒。迫于考试的压力,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运动能力、考试达标,这既显示出一种无奈的选择,也导致学生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
  (3)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调查与分析
  关于“影响参加体育运动的障碍”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从小就没有养成习惯”有31.1%的同学选择,有29.1%的同学选择“怕累”,有26.3%的同学选择“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有20%的同学选择“没兴趣”,有19.8%的同学选择“缺乏指导”,有19.5%的同学选择“无锻炼氛围”,排在后面的是“场地缺乏”,有12.5%的同学选择,有9.3%的同学选择“怕嘲笑”,有4.4%的同学选择“身体好不用参加”,有3.7%的同学选择“身体不好,不宜参加”。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障碍是多方面的,“从小就没有养成习惯”、“怕累”、“学校负担重没有时间”排在前列。这说明我们的学校体育从小学开始就没有较好地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我们的老师也没有较好地指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状况也令我们感到担忧,这一点在关于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另外,由于目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参加体力活动的时间较少,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从而影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应该是我国学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据国家统计局于2005年9月开展的“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显示,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的课业负担“比较重”或“过重”,二者的比例合计占全部中学生的58%,另外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学生感到“郁闷”、“紧张”、“疲惫”、“厌烦”、“焦虑”或“恐惧”。“中小学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专项调查”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以及学校教师、校长和学生家长关于学生教育的一些做法和看法。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教师、校长及家长关于学生课业负担轻重的看法不尽相同。但与成人的工作时间相比,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用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时间明显过长,睡眠时间普遍不足,自主支配的时间太少,活动空间狭窄,他们是真正的辛苦一族。“没兴趣”、“缺乏指导”、“无锻炼氛围”也有较多的同学选择,这说明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参加体育锻炼失去兴趣从而导致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缺乏指导、缺乏锻炼氛围,从而导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学生选择较少的是“场地缺乏”、“怕嘲笑”等,这表明场地问题已不是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这可能与一部分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所需的场地要求不高有关。   2.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
  (1)体育课开设状况调查与分析
  国家对中小学每周上体育课的次数有明确规定,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其中小学1~2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3~6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在下午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一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但是,本次关于学生每周上体育课次数的调查显示,学生每周上体育课的次数太少,竟有高达29.2%的同学选择“1次”,有33.3%的同学选择“2次”,仅有27.8%的同学选择“3次”,这与“中央七号文件”的要求相差甚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调查与分析
  关于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调查显示,选择“非常满意”的占21.7%,选择“满意”的占46%,二者相加达67.7%。学生选择“无所谓”的占19.6%,选择“不满意”的占8.6%,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4.1%。有关学生对体育课项目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与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相似,选择“完全能满足”的同学有16.3%,选择“能满足的有”43.2%,二者相加占59.5%。选择“无所谓”的占17.6%,选择“不能满足”的占17.3%,选择“完全不能满足”的占5.5%。以上数据说明,多数学生对体育课以及体育课项目设置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但是还有一部分同学对体育课的开展状况感到不满意,认为体育课项目设置还不能满足需要。
  (3)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0年3月12日发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普通中小学校、农业中学、职业中学每天应当安排课间操,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含体育课)。但是对早操、课间操以及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显示,各地区中小学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来看无论早操、课间操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状况都不令人满意,达不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调查显示,全国平均有61.3%的同学选择每天做早操,还有38.2%的同学选择每天没有做早操。全国有51.7%的同学选择每天有课间操,还有46.5%的同学选择没有课间操。全国有54.6%的同学选择有课外体育活动,43.9%的同学选择没有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状况还不容乐观,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4)学校体育设施设置状况及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调查与分析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十条指出:学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或者地方制定的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备标准,有计划地逐步配齐。学校体育器材应当纳入教学仪器供应计划。新建、改建学校必须按照有关场地、器材的规定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关于学校体育设置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的调查显示,有14.7%的同学选择“非常满意”,有43.2%的同学选择“满意”,二者相加达57.9%。选择“不满意”的占17.6%,选择“非常不满意”的占6.5%,二者相加达24.1%。选择“无所谓”的同学占17.9%。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多数学生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还是满意的,说明学校的体育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但还有24.1%的同学对学校的体育设施还不满意,说明学校的体育设施还不能够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
  有关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要求,2007年的《中央七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每年要召开春、秋季运动会,因地制宜地经常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体育活动和竞赛,做到人人有体育项目、班班有体育活动、校校有体育特色。”但是调查发现,有高达26.8%的同学认为学校每学期组织的体育活动“少”,9.8%的同学认为“非常少”,二者相加达36.6%。仅有11.8%的同学认为“非常多”,34.3%的同学认为“多”,二者相加达46.1%。还有17.1%的同学对此漠不关心,选择“无所谓”。以上数据说明,目前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欠佳,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要。
  四、对策研究
  1.加强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改善学生体育意识不确定的现状
  无论是对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锻炼的时间,还是对每次运动量的调查,学生选择“随意”的比重都排在前列,这说明在学生的内心深处对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及运动量都没有深刻的印象,缺乏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体育意识处于不确定的状态,体育价值观还处于模糊阶段,体育生活行为方式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学校体育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增加锻炼的时间、锻炼的频率,提高锻炼的效果,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宣传的力度,使“每天锻炼一小时”深入人心,不再成为一句空话。社会也应加强舆论导向,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阳光体育运动”,使“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家长也应该认识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保障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
  2.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体育过程评价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主要是“提高运动能力”、“考试达标”。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这也许是学生一种无奈的选择。近几年,鉴于学生体质下降的状况,各地区将中考体育计入初中毕业学业水平考试总成绩。这一举措,一方面促进了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加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但也对学生的心理无形中增加了压力,因此,“提高运动能力”、“考试达标”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也就不难理解。如果说“为考试而运动”我们感到无奈,那么“为考试而剥夺运动或放弃运动”更让人备感无奈。本研究表明,“从小就没有养成习惯”、“怕累”、“学习负担重没有时间”是妨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应该通过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体育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最大化地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考试得高分,用分的高低来评判一个学生的低劣。可以将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以及体育课的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吃苦耐劳不怕累的意志品质作为评价学生的一项内容。通过加强体育过程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通过改变学生评价体系,可以使学生不断养成吃苦耐劳不怕累的意志品质,减轻学生因一考定成绩的心理压力,无形中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使学生逐渐养成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使参加体育运动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加强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
  为增强学生的健身意识,同时也为培养和发掘学生的体育兴趣,学校应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增加体育课的次数,保证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课,甚至每天一节体育课,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会和感受不同运动项目的特色。学校要有计划地分时段开展篮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各项体育活动。每个学年都要按时间段安排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课外活动,使学生热爱体育、崇尚体育,参与体育运动蔚然成风,成为学校一道独特的社会现象。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可以根据各校的场地、器材、环境等合理安排,场地不足的可以采用不同年级分时间段跑操、做操或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中午、下午都可以进行统一的课间操,下午放学后,可以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总之,学校要形成各自的具有特色的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的模式,使体育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上流传的“衡水一中震撼跑操”就是一个鲜活的个例。
  五、结论
  我国中小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都不能达到2007年“中央七号文件”的要求,运动量也偏低。学校体育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体育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还要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运动,增加锻炼的时间、锻炼的频率,提高锻炼的效果。
  我国中小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认同度较高,基本能够正确地认识到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主要是“学习负担重没时间”、“怕累”、“没有兴趣”、“没有养成锻炼习惯”、“缺乏锻炼氛围”等。因此,学校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培养,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我国青少年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较高,喜欢上体育课,体育课的项目设置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每周上2次体育课的同学较多,其次是每周上1次体育课,每周上3次体育课的较少,不能完全达到国家的要求。因此体育课的项目设置、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地改善,以便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
  我国中小学课间操、早操、课外活动的开展状况都不理想,各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不容乐观,还不能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学校应该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质保量地开展早操、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使“阳光体育运动”长期有效地实施。
  我国中小学体育设施基本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状况欠佳,不能完全满足同学们的需要,还需进一步改善。
  参考文献
  [1]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中国学校体育,2006(10).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8号.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03-1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05-07.
  (责任编辑 付一静)
其他文献
研究了绢云母基质紫外线屏蔽剂对GC-1的老化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氙灯模拟太阳强制光老化研究表明,添加了GC-1可明显改善PP的耐老化性能,机械强度保留率明显提高。其中,拉伸强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须具有共同的道德教育准则和规范,来协调和约束彼此的行为。学校作为培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社会道德教育建设中发挥着教化、示范、辐射和监督作用,是公民道德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1]。学校作为现代文明的枢纽,更应在道德教育建设上树立标杆,将学生道德教育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融入到日常教
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的专家目前研制了一种能够杀菌的银和钙磷酸涂层薄膜。它特别的地方是:细菌会自行产生杀菌效果。这种膜可以用在医院内容易传播病菌的关键地方:贴上这种自
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复杂的,他们对所犯的错误,往往在表面上并不在乎,有时是心理上的不安,存在着要求进步的愿望;他们自暴自弃,但有时又对好学生存在着羡慕的心理;他们超然自得,有时又会苦恼不断,他们在遗憾的同时存在着冲动的契机。由于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有时断绝不了与外界负面因素的联系,常常会重犯与过去同样的错误。如果他们能及时得到教育、帮助和关心,他们会有改正错误的能力,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含义  首先,人不但具有社会的属性,同时还具备自然的属性,自然属性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内在潜质的挖掘,促使人得到尊重和激励,而这种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其次,人具有主体性的特征,而主体性也是人在发展中的本质属性。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不能简单地把学生视为被管理、被塑造和被规定的对象,而是应该按照不同主体的不同特征进行方法各异的管理,体现人的主体性特征
全球阻燃剂著名企业——雅宝公司将在中国南京新建一座含磷阻燃剂工厂。新工厂预计在2007年下半年投运,产品将满足全球建筑和电子材料阻燃系统对阻燃剂日益增长的需求。雅宝新
美国俄亥俄州Toledo的建筑材料和复合材料生产厂Owens Corning(欧文斯科宁)公司开发出细直径玻纤短纤维增强材料MicroMar,与标准玻纤增强材料相比,用其增强的塑料部件厚度小,最多
英国Stafford的助剂配方技术和助刘生产厂Addmaster公司推出防伪剂fanti—counterfeit additives)系列新产品Verimaster.据称能为最终塑料制品用户提供“更强有力的保护性”。V
美国俄亥俄州Cincinnati的ShepherdColor公司推出其颜料Precise系列产品新牌号YeHow40P140,是专用纤维和塑料薄膜着色的耐久性极高的高性能无机颜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