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與那些寂寞的村庄不同,桂林灵川江头村的寂寞却显得丛容不迫,村里村后雄浑的一座座山门,俨然的田舍,在午后隆冬的阳光普照下,一块块地里的农作物经历了严冬的风霜雨雪,依然一片生机盎然,让人感到十分的欣慰。
我们驱车旅途劳顿地来到江头村,周氏爱莲祠堂的古朴淡雅,绵绵的书香,从家祠建筑精雕细作中,品读到了周家先辈们的用心良苦。祠堂是家族的图腾,它容纳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宗祠最里边的神龛往往摆放着始祖的神像,此是对祖先的感恩戴德,北宋大儒理学家周敦颐的画像就摆放宗祠的最里面。画像的人,深谙周敦颐的哲学、文学思想脉搏,与中国二千多年哲学一路走过来的源头。他在绘画心中的周敦颐形象时,神态温和宁静,深邃的目光里透露着一种博大的沉思。周敦颐的沉思,使水到山穷的儒学又突然峰回路转,迎来柳暗花明的出路。
作为周敦颐的后裔,数百年前,江头村的周家祖先,颠沛流离,一路辗转,吃尽苦头,从千里迢迢的江西来到江头村安家落户。每一个家族的变迁,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隐藏于祖先们守口如瓶的秘密。《百年孤独》有一句颇让人们玩味的话,“只要没人死了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个地方”。“地下”无疑是指生于斯死于斯的故乡,散文家何述强先生有篇散文叫《死亡故乡》,死亡与故乡构成了一对患难的孪生兄弟。公元一0七三年,功成身退的周敦颐仙逝于庐山濂溪书院,“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晚年的周敦颐过着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仰慕庐山潜心治学,讲道授徒。明朝中期,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后裔,从湖南道州府营道县迁徙落户江头,迁徙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与故土的诀别,丢下祖先的坟茔,周敦颐的后裔有种说不出的难言之痛,路漫漫,夜梦长,在举步维艰里照见现实。
“莲,花之君子者也。”真正的君子于无时无地坦然地直面人生。对一个家族来说,大迁徙意味着前途未卜的重新开始,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野,拿什么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炊烟升起的村落?纵观煌煌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记住了《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历史巨著里,那些大起大落的历史事件、帝王将相圣贤英雄,而忽视了由无数村庄乡党辛勤劳辍创造的农耕文明。
惜字如墨的《爱莲说》,深深根植于周氏宗族的血脉基因。宗祠是一个家族文化的象征,江头村的周氏家族以“爱莲家祠”四个古朴字体作为宗祠的额匾,不言而喻,“江洲头爱莲文化”数百年来已深深地渗透到周家子孙的血液和灵魂。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对江头村片名命为“清白可荣身”,此是对江头村“一贯以道之”的褒奖。
每个走进江头村的人,免不了对江头村在明清、近代涌现200多位大大小小官员的现象感到由衷的赞叹。时过变迁,流连于江头村古韵宁静的明清古院,桂北冬日的阳光懒懒洋洋地落在古巷、门府里,一只斑白的小猫“喵喵”两声,胆怯地看着来人,便遁迹于农家院子的古藤。响午时分,只有我们几个,乐不知疲倦地对江头村眼前的书香古院拍个不停,惊动了古院幽静的遗梦。
护龙河缓缓流淌而过,字厨塔屹立于爱莲家祠东南侧,有石拱桥风雨相伴,妇女们在清澈的涓涓细流捣衣,几个儿童在河畔嬉耍。不远处的菜园,一个中年妇女弯腰在锄草。字厨塔掩映于苍翠的古树底下,塔尖形似笔峰,与村边的笔架山、王印山遥呼相应。
对汉字的敬畏,江头村周氏家族从祖先周敦颐那里继承了过来。江头村数百年的家风族训中,对母语的敬畏与天地同列。在他们的眼里,汉字隐藏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事关家族兴旺,事关社稷安危,事关科举功名,事关读书人道德风范。江头村的每个孩子,从小便从族训中领会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在江头村人的眼里,在纸上写过的字不能亵渎,不能将脚踏在写过的字纸上,不能将写过的字纸随意送人,不能将写过的字纸随时焚烧......孩子们写过的描红、作业本,练习过的毛笔字废纸,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字厨塔举行仪式烧掉。上苍为鉴,缕缕青烟,化作江头村祖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字纸的敬重。
走在幽静的古巷子,陈旧的门楣上悬挂的牌匾“布政使”、“知府”、“同知”等古韵字体,我们就不难理解江头村为什么走出去如此多的科举人才,唯有用心读书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我们驱车旅途劳顿地来到江头村,周氏爱莲祠堂的古朴淡雅,绵绵的书香,从家祠建筑精雕细作中,品读到了周家先辈们的用心良苦。祠堂是家族的图腾,它容纳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宗祠最里边的神龛往往摆放着始祖的神像,此是对祖先的感恩戴德,北宋大儒理学家周敦颐的画像就摆放宗祠的最里面。画像的人,深谙周敦颐的哲学、文学思想脉搏,与中国二千多年哲学一路走过来的源头。他在绘画心中的周敦颐形象时,神态温和宁静,深邃的目光里透露着一种博大的沉思。周敦颐的沉思,使水到山穷的儒学又突然峰回路转,迎来柳暗花明的出路。
作为周敦颐的后裔,数百年前,江头村的周家祖先,颠沛流离,一路辗转,吃尽苦头,从千里迢迢的江西来到江头村安家落户。每一个家族的变迁,都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隐藏于祖先们守口如瓶的秘密。《百年孤独》有一句颇让人们玩味的话,“只要没人死了埋在地下,你就不属于这个地方”。“地下”无疑是指生于斯死于斯的故乡,散文家何述强先生有篇散文叫《死亡故乡》,死亡与故乡构成了一对患难的孪生兄弟。公元一0七三年,功成身退的周敦颐仙逝于庐山濂溪书院,“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晚年的周敦颐过着渔樵耕读的田园生活,仰慕庐山潜心治学,讲道授徒。明朝中期,周敦颐的第十四代后裔,从湖南道州府营道县迁徙落户江头,迁徙是一件无比痛苦的事情,与故土的诀别,丢下祖先的坟茔,周敦颐的后裔有种说不出的难言之痛,路漫漫,夜梦长,在举步维艰里照见现实。
“莲,花之君子者也。”真正的君子于无时无地坦然地直面人生。对一个家族来说,大迁徙意味着前途未卜的重新开始,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山野,拿什么建造一个梦寐以求炊烟升起的村落?纵观煌煌五千年华夏文明,我们记住了《左传》、《战国策》、《史记》、《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历史巨著里,那些大起大落的历史事件、帝王将相圣贤英雄,而忽视了由无数村庄乡党辛勤劳辍创造的农耕文明。
惜字如墨的《爱莲说》,深深根植于周氏宗族的血脉基因。宗祠是一个家族文化的象征,江头村的周氏家族以“爱莲家祠”四个古朴字体作为宗祠的额匾,不言而喻,“江洲头爱莲文化”数百年来已深深地渗透到周家子孙的血液和灵魂。中央电视台百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对江头村片名命为“清白可荣身”,此是对江头村“一贯以道之”的褒奖。
每个走进江头村的人,免不了对江头村在明清、近代涌现200多位大大小小官员的现象感到由衷的赞叹。时过变迁,流连于江头村古韵宁静的明清古院,桂北冬日的阳光懒懒洋洋地落在古巷、门府里,一只斑白的小猫“喵喵”两声,胆怯地看着来人,便遁迹于农家院子的古藤。响午时分,只有我们几个,乐不知疲倦地对江头村眼前的书香古院拍个不停,惊动了古院幽静的遗梦。
护龙河缓缓流淌而过,字厨塔屹立于爱莲家祠东南侧,有石拱桥风雨相伴,妇女们在清澈的涓涓细流捣衣,几个儿童在河畔嬉耍。不远处的菜园,一个中年妇女弯腰在锄草。字厨塔掩映于苍翠的古树底下,塔尖形似笔峰,与村边的笔架山、王印山遥呼相应。
对汉字的敬畏,江头村周氏家族从祖先周敦颐那里继承了过来。江头村数百年的家风族训中,对母语的敬畏与天地同列。在他们的眼里,汉字隐藏着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事关家族兴旺,事关社稷安危,事关科举功名,事关读书人道德风范。江头村的每个孩子,从小便从族训中领会了对文字的敬畏之心。在江头村人的眼里,在纸上写过的字不能亵渎,不能将脚踏在写过的字纸上,不能将写过的字纸随意送人,不能将写过的字纸随时焚烧......孩子们写过的描红、作业本,练习过的毛笔字废纸,要在规定的时间里到字厨塔举行仪式烧掉。上苍为鉴,缕缕青烟,化作江头村祖先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对字纸的敬重。
走在幽静的古巷子,陈旧的门楣上悬挂的牌匾“布政使”、“知府”、“同知”等古韵字体,我们就不难理解江头村为什么走出去如此多的科举人才,唯有用心读书才明白其中的奥妙。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