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竞争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在于素质的较量,因此人才素质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因此努力改善和提高人才素质开发水平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把继续教育作为一场新的学习革命,着力提升专业人才与知识的结合成效,持续优化专业人才知识结构,使人才素质提升更好地支撑产业发展。
[关键词]科技环境 专业人才 素质开发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现代竞争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在于素质的较量,因此人才素质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人才素质培养涉及人才的深度开发和综合能力提升,这使得人才队伍的内涵建设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代高效竞争环境下,如何改善和提高人才素质开发水平越来越成为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
一、科技进步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学科日趋综合和高度分化,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人类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据专家测算,目前每年的知识淘汰率高达20%,技术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5年,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如果不进行新的知识补充,两三年后,其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将衰减1/3左右。一方面是新知识快速积累,另一方面是旧知识迅速淘汰,因此,任何人都不得不面临知识更新换代的现实需求。在充满机遇、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加快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扎实地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代社会,一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效用期是与科技发展速度成反比的,科学技术发展越快,专业知识的效用期越短。因此一个人不仅在普通教育阶段需要学习,在工作岗位上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只要人活在世上,学习就不能停止,而且学习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体现人的生命活力之重要象征,这使得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公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不但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织部分,而且应该明确专业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新知识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不仅是加强人才专业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所必须的。
二、继续教育是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与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因此人类社会在不断走向高级化的过程中,必将将更自觉地把学习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除了加快提高普通学历教育的水平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法国教育学家保罗•兰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并在世界各国迅速实践。1979年,我国学者把继续教育思想陆续引入国内,随后继续教育在我国逐步萌芽和发展。1983年,我国科学家华罗庚,王大珩等人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并建立机构的倡议,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引入终身教育的概念,此后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使得人们的学习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龄延伸至整个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这一变革标志着传统学习模式在内涵和质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由工业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使得人们的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加强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也愈显突出。有关统计显示,一个人25岁以前在学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量,仅占整个人生所需知识总量的15%,而其在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总量的85%是在参加工作后获得的,因此接受继续教育将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但是与终身教育相比,继续教育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政府意志和导向作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但承担着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职能,而且要通过各种形式推动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于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推进继续教育的同时,强调自我学习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成为有组织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有益延伸,以实现组织型学习的有限性与个人学习的无限性的有效结合。
三、着力提升人与知识的结合成效
知识经济顾名思义是以知识为推动力的经济形态,缺乏知识的支撑经济将难以发展,而知识是必须依靠人来掌握的,必须经过人的大脑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价值。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指出:“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继续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效性,因此,继续教育必须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和注重实效,这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定位不但要求继续教育的知识传授必须更具实操作性。由于物质资本投入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而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从而确保了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所形成的持续发展后劲和巨大潜力。
继续教育顾名思义不是一次性教育,而是连续不断的多次叠加式教育,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继续教育应该强调人与知识的结合所产生的效益必须是一个持续过程,唯此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持续的互动。要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激发专业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包括:明确接受继续教育期间依照规定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专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将列为专业人才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续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条件等等。
除了行政激励外,市场激励同样不可或缺。由于行政激励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市场激励资源却是无限的,当专业人才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能力后,能够在知识转化过程中获得更大价值回报,必将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更强驱动力。继续教育属于在岗学习,因此更强调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效益。故此,需要特别关注科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释放问题,尤其对于企业科技人才更要保证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出路问题,真正打通科技人才与市场的通道,只有保证知识转化渠道的持续畅通,使科技人才真正从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才能更好地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当前,中国科技人才总数已达4200多万人,其中企业科技人才超过半数以上,他们的大多数都面临着知识与市场结合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是当前人才分配激励制度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持续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的创造力与自身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密切相关,落伍的知识结构将难以承担现代化建设重任。虽然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世界第一,但是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我国最缺乏的不是一般竞争力,而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迈向知识经济的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总量在19世纪大约每50年翻一番,到了20世纪前半叶缩短10年左右,1970年代以后更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人类知识总量大约每3年就要翻一番,因此,不但要求科技人才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而且要具有动态组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所需要的知识转移。因此,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必须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要充分反映知识经济环境下人才资源开发的与时俱进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外延式发展较快,但内涵式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继续教育的定位上如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强化专业人才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方面均比较欠缺。因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继续教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模式,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继续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专业人才素质开发中尤其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训,要围绕国家和各地的重大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继续教育专项工程,包括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新理论讲座,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等继续教育方式,多方位推进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
由于现代继续教育对象大多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正规教育,学历层次日益提升,而且具有多年实践经验,因此现代继续教育不但人员起点高,而且对教育内容要求的层次也相对较高,必须充分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将难以显现继续教育的能力提升作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五、人才素质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现代产业对人才资源的高度依赖及内在关联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但是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惯性,相当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低层次的生产要素推动,这使得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巨大难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解决转型的动力来源,从长远来看,这种动力的根本源泉就是人口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人才素质的提升。在经济转型期,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互动演进的问题,要通过合理构建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框架,形成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以保证产业发展不断获得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客观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人才素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资源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看,人才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相对于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而言,我国的人才资源密度仍然偏低。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我国的国民教育层次和普及率均不够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仍有待完善,这些都使得我国人才资源的发展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存在相当差距。物质资源短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人才资源短缺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难题。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这是与其依靠坚实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密不可分的。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与人才和技术之间存在着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发展阶段都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使得现代产业发展难以离开人才资源这一关键性基础。当前发达国家兴起的创意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人形容创意产业是“知识做原料,头脑做车间”,生动地刻画出知识产业的最显著特点,以及知识产业对人才素质的依赖。近年来,我国日益把人才资源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加快了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步伐,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这对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我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的必然途径,更是从内涵上推动经济发展的跃升,进而实现新的崛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梁裕楷等.人才资源管学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崔振凤.继续教育学概论[M].兵器工业出版社,1987
[关键词]科技环境 专业人才 素质开发
知识经济环境下的现代竞争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竞争,人才竞争的本质在于素质的较量,因此人才素质是关系国家兴衰的关键。人才素质培养涉及人才的深度开发和综合能力提升,这使得人才队伍的内涵建设成为人才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现代高效竞争环境下,如何改善和提高人才素质开发水平越来越成为需要认真考虑的大问题。
一、科技进步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
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类学科日趋综合和高度分化,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人类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据专家测算,目前每年的知识淘汰率高达20%,技术的平均寿命周期只有5年,大学毕业后的大学生如果不进行新的知识补充,两三年后,其在大学学到的知识将衰减1/3左右。一方面是新知识快速积累,另一方面是旧知识迅速淘汰,因此,任何人都不得不面临知识更新换代的现实需求。在充满机遇、挑战和竞争的环境中,如何加快提升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更扎实地开发人才资源,已成为世界各国日益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现代社会,一个人拥有的专业知识效用期是与科技发展速度成反比的,科学技术发展越快,专业知识的效用期越短。因此一个人不仅在普通教育阶段需要学习,在工作岗位上仍然需要不断学习,只要人活在世上,学习就不能停止,而且学习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生活乐趣,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体现人的生命活力之重要象征,这使得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公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显著特征之一。在这一过程中,继续教育所扮演的角色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不但应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组织部分,而且应该明确专业人才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由于新知识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对学习者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因此,持续开展高质量的继续教育,不仅是加强人才专业能力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目标所必须的。
二、继续教育是一场新的学习革命
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质量与其掌握知识的程度具有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因此人类社会在不断走向高级化的过程中,必将将更自觉地把学习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除了加快提高普通学历教育的水平外,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也将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法国教育学家保罗•兰格朗于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二届国际成人教育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概念。到了20世纪80年代,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并在世界各国迅速实践。1979年,我国学者把继续教育思想陆续引入国内,随后继续教育在我国逐步萌芽和发展。1983年,我国科学家华罗庚,王大珩等人在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开展继续教育工作并建立机构的倡议,受到我国政府的重视。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引入终身教育的概念,此后又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政策性文件,使得人们的学习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从学龄延伸至整个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这一变革标志着传统学习模式在内涵和质量上都出现了新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逐步发展和完善过程。改革开放30年后的今天,我国正由工业社会逐步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生事物的大量涌现,使得人们的学习任务更加艰巨和繁重,加强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迫切性也愈显突出。有关统计显示,一个人25岁以前在学校期间所学到的知识量,仅占整个人生所需知识总量的15%,而其在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所需知识总量的85%是在参加工作后获得的,因此接受继续教育将成为每个人职业生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形式,但是与终身教育相比,继续教育表现出更为强烈的政府意志和导向作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但承担着继续教育工作的监督职能,而且要通过各种形式推动继续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由于继续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推进继续教育的同时,强调自我学习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应该成为有组织地开展继续教育活动的有益延伸,以实现组织型学习的有限性与个人学习的无限性的有效结合。
三、着力提升人与知识的结合成效
知识经济顾名思义是以知识为推动力的经济形态,缺乏知识的支撑经济将难以发展,而知识是必须依靠人来掌握的,必须经过人的大脑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产生实际的经济社会价值。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指出:“学习的最终目的不是知识而是行动”。继续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实效性,因此,继续教育必须特别强调学以致用和注重实效,这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定位不但要求继续教育的知识传授必须更具实操作性。由于物质资本投入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而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效益是递增的,从而确保了继续教育在人力资本积累方面所形成的持续发展后劲和巨大潜力。
继续教育顾名思义不是一次性教育,而是连续不断的多次叠加式教育,这是人类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继续教育应该强调人与知识的结合所产生的效益必须是一个持续过程,唯此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持续的互动。要实现继续教育的可持续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效激发专业人才的学习积极性,在这方面需要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推动,包括:明确接受继续教育期间依照规定享受在岗人员的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专业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情况将列为专业人才年度考核、岗位聘任、续聘、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和执业资格再注册的重要条件等等。
除了行政激励外,市场激励同样不可或缺。由于行政激励资源总是有限的,而市场激励资源却是无限的,当专业人才通过继续教育提高能力后,能够在知识转化过程中获得更大价值回报,必将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产生更强驱动力。继续教育属于在岗学习,因此更强调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效益。故此,需要特别关注科技人才的知识和能力释放问题,尤其对于企业科技人才更要保证他们知识和能力的出路问题,真正打通科技人才与市场的通道,只有保证知识转化渠道的持续畅通,使科技人才真正从市场获得相应的价值回报,才能更好地激发持续的学习热情。当前,中国科技人才总数已达4200多万人,其中企业科技人才超过半数以上,他们的大多数都面临着知识与市场结合的现实问题,因此积极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和办法是当前人才分配激励制度亟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推动继续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四、持续优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
人的创造力与自身接受新知识的程度密切相关,落伍的知识结构将难以承担现代化建设重任。虽然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世界第一,但是人才素质不高的问题仍较为突出,我国最缺乏的不是一般竞争力,而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基础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迈向知识经济的中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英国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总量在19世纪大约每50年翻一番,到了20世纪前半叶缩短10年左右,1970年代以后更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人类知识总量大约每3年就要翻一番,因此,不但要求科技人才必须加快知识更新速度,而且要具有动态组合型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所需要的知识转移。因此,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必须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新能力、专业水平、综合素质为目的,要充分反映知识经济环境下人才资源开发的与时俱进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继续教育的外延式发展较快,但内涵式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在继续教育的定位上如何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强化专业人才对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掌握,培养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等方面均比较欠缺。因此借鉴先进国家的继续教育经验,探索适合我国专业人才继续教育的模式,不断调整和完善专业人才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将成为继续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此,在专业人才素质开发中尤其要加强具有针对性的能力培训,要围绕国家和各地的重大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继续教育专项工程,包括举办学术研讨会、技术交流会、新理论讲座,以及参加学术会议和学术访问等继续教育方式,多方位推进专业人才的能力建设。
由于现代继续教育对象大多接受过较高水平的正规教育,学历层次日益提升,而且具有多年实践经验,因此现代继续教育不但人员起点高,而且对教育内容要求的层次也相对较高,必须充分反映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管理知识,否则将难以显现继续教育的能力提升作用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五、人才素质提升与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现代产业对人才资源的高度依赖及内在关联性,使得人才资源成为支撑现代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但是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惯性,相当程度上还是来自于低层次的生产要素推动,这使得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遭遇巨大难题。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首先要解决转型的动力来源,从长远来看,这种动力的根本源泉就是人口素质的提升尤其是人才素质的提升。在经济转型期,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好产业变迁与人才资源互动演进的问题,要通过合理构建产业人才支撑体系和发展模式框架,形成高效的协调运行机制,以保证产业发展不断获得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在当前的经济全球化环境中,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选择,客观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人才素质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资源快速发展,但从整体来看,人才素质还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源短缺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相对于13亿人口的庞大基数而言,我国的人才资源密度仍然偏低。作为一个市场经济还不够成熟的发展中人口大国,我国的国民教育层次和普及率均不够高,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尚未消除,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仍有待完善,这些都使得我国人才资源的发展与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存在相当差距。物质资源短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难题,人才资源短缺则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难题。发达国家和地区之所以能够在发展过程中多次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发展质量,这是与其依靠坚实的人才资源作为支撑密不可分的。当前,世界各国的经济与人才和技术之间存在着比以往任何一种经济发展阶段都更为密切的关系,这使得现代产业发展难以离开人才资源这一关键性基础。当前发达国家兴起的创意产业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有人形容创意产业是“知识做原料,头脑做车间”,生动地刻画出知识产业的最显著特点,以及知识产业对人才素质的依赖。近年来,我国日益把人才资源开发摆上重要位置,尤其是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加快了人才强国战略实施的步伐,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这对于迈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尤为重要,也是实现我国变人口压力为人才资源优势的必然途径,更是从内涵上推动经济发展的跃升,进而实现新的崛起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叶忠海.大学后继续教育论][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梁裕楷等.人才资源管学理[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3](美)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2
[4]崔振凤.继续教育学概论[M].兵器工业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