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与依法管理并举勾画社会组织工作行动蓝图——导读《“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

来源 :中国社会组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ludahuai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也制订出各自的“十四五”规划,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日前,《“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由民政部制定出台,不仅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形成呼应,也是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目标的延续.通过《“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可发现其在统筹引导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和依法加强社会组织管理两个方面做足文章,有望勾画出新发展阶段社会组织领域的行动蓝图.
其他文献
本质知识是关于事物的本质或本质特性的知识,也即关于对事物的同一性而言必然和内在的特性.本质知识需要明证,明证来源与想象有关.基于自由想象,可以设计合适的方法,以作为本质知识的认知机制.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可以重构想象变更方法.该方法分为四个功能模块,即范型的设立、生成想象事例、提取统一的相似特性、抽象共相本质.每个模块对素材进行特定操作,为本质直观提供更多材料或者中介性的明证,并最终生成认知机制.用符号表示,模块为M,素材、操作、结果,记为d,f,r(data,function,result),模块的结构记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的革命牺牲、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是培育新时代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认同,呈现多元化、现实化和不稳定性的特征,推动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认同,需要遵循红色文化产生、宣传和传承上的规律.
费孝通的城乡研究,发端于对个别村落的实地调查,继以对城乡类型的概括和比较,致力于发现并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具有明确的应用性质;同时,通过对实地经验的综合把握,形成对中国结构的整体理解,又超越了实用主义.这种超越,不是通过形式逻辑的推论达致,而是以文化视角的洞见实现,体现了费孝通社会学方法论的人文属性.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人文性几乎贯穿费孝通学术研究的整个历程,费孝通后期提出扩展社会学并非突然的转向,而是一种反思性的自觉.
国际统一战线作为中国与世界互动的重要方式,在中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均起着关键作用.理解中国国际统一战线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战略向度对探寻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百年大变局下国际力量的分化、中国与世界互动关系的深化、地区和全球治理的问题转向等共同推动中国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演进与创新.中国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秉承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和底线思维,展现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承合作共赢理念、加强战略协调观念、注重团结分化策略等内涵,具体表现在:政治上,中国积极构
沙济富察氏是清代以军功闻名的世家,其家族支系庞大,能臣众多,其家族的兴衰与整个清王朝的兴衰起落有一定的同步性,是清代政权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国内学术界近四十年对沙济富察氏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既有关于其整体家族史的研究,也有关于个别人物的专题研究,既有政治制度层面的解析,也有军事层面的研究.文章试对近四十年来国内沙济富察氏家族的研究做简要归纳与分析,以期从中梳理出一些发展态势,促进沙济富察氏家族研究的深化和拓展.
惠施哲学原著今已佚失,除去各家残存文本,当以《庄子·天下》中的“历物之意”最能体现其主要思想.但也因语出《庄子》而被大多学者与庄子相比,得出惠施“齐物却不逍遥”的结论.所以,既欲新解惠施哲学,首先需要使其哲学从庄子哲学中抽离而不受庄子对其褒贬的影响,以还原其本色;然后结合惠施的相关史料,进一步以“意会”的方式去探究惠施思想,讨论其有“齐物”意向之后是否有“逍遥”的可能;最后,辨析惠施如果有“逍遥”的可能,又为何选择“逐万物而不返”.以上述三步的承接关系为逻辑主线,以“意会”其“历物之意”为主要研究方法,对
在心理关系上,朱子坚持理本论,主张“性即理”和“心具众理”,其四传弟子胡炳文则借鉴陆九渊心学思想,突出心的地位,用心取代性,提出心与理“浑乎为一”“心外无理,理外无事”,使心、理、事合一,目的在于强调心与理的实在性,避免理事分离而造成的支离与空虚.胡炳文的理论是和会朱陆的思想成果,代表了元代朱子学的发展方向.
数字资本基于其对用户数据等关键要素的垄断,在深化雇佣劳动剥削的同时,卷入了大量具有服务劳动、知识劳动性质的无酬劳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网络化要素连接和社会化协同生产模式打破时空局限,使整合碎片化无酬劳动具备了现实性;算法监控和游戏化管理等柔性控制手段的运用,使对无酬劳动的利用具有可获得性与可控性.数字资本对无酬劳动的吸纳表明了资本剥削范围的进一步扩张,并促进了数字社会化大生产的深化,但其本质目标仍是为了攫取无酬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必须遏制数字化平台垄断在劳动力领域的负面影响,构建以"人本"逻辑为基础的数字经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收集的生物识别信息属于个人信息范畴.目前,《民法典》虽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保护范围,但较详细规定生物识别信息的主要是推荐性或指导性国家标准.实践中人脸识别应用可能引发隐私威胁、财产侵权和尊严贬抑.为实现个人信息保护与信息流动及以此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发展间的平衡,应创制合理规范体系,建构多重治理机制,增强个体安全意识与理性.
社会发展与媒介技术进步驱动传媒产业锐变,引发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纵观中国高校百余年新闻传播教育史,无论是理念革新、目标转变,还是模式更替,其背后都离不开媒介技术的驱动.回望媒介演变史,从“纸媒”到“电媒”的演化,从互联网到“智能媒体”的狂飙突进,媒介技术每一次升级都推动传媒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新闻传播教育从“通识”“专业”到“复合型”,再跃升为“大融合”培养模式,这一过程反映媒介迭代、社会变迁与教育的转向.进入“智媒时代”,技术挑战现有教育规制,“新文科”建设下的“大融合”意味着教育理念和模式迎来了历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