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华裔作家黎锦扬1915年出生在中国,1944年赴美国留学,在美国40余年中创作了十余部以中国背景为题材的英文小说,其中第一部英文小说《花鼓歌》多年来一直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的榜首。1957年,《花鼓歌》被改编成为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至今仍在演出,一直受到全球热捧。1977年该小说被改编后搬上银幕,受到了全球的欢迎,并在当年的奥斯卡电影节上提名。由于小说《花鼓歌》的备受欢迎,美国旧金山市长为此专门设立了“花鼓歌”日。本文拟从流散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花鼓歌》进行解读,以流散批评理论中的文化冲突到文化重建的特点为依据分析文本。小说中王戚扬与儿子王大接受不同的文化教育,所以对于同样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最终导致家庭冲突。在亲情的维护下,双方经过反思后重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以更好的理解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小说诠释了在异国中的流散者徘徊在边缘文化的主要原因是文化的差异,流散者只有重新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才能够适应这个陌生环境。全文一共分为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作者黎锦扬和《花鼓歌》的主要内容,并对该作品进行了国内外研究状况的综述。在小说的第一章,作者简单的介绍了流散批评的起源与发展,阐释了流散批评的特点。从第二章开始作者依据流散批评理论对《花鼓歌》文本进行具体地分析。在这一章中作者剖析了流散者的身份困境,讲述了移民父亲王戚扬为代表的第一代移民和儿子王大为主的第二代移民在异国文化下各自遭遇的困境。论文第三章中作者具体讲述了父与子之间由于接受不同文化,对于生活各个方面产生的不同态度和观点,所以导致了父与子之间长年的冲突。作者接着剖析了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文化冲突的根源。第四章作者描述父与子在婚姻问题上由于接受文化的不同所以在婚姻的问题上产生了冲突导致了家庭矛盾,但是父亲与儿子经过反思逐渐理解了对方的观点并重建了自己的文化身份。结论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论文在对全文归纳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流散批评理论。分析了以王戚扬的一家为代表的流散者在异国下遭遇的文化排斥的原因,并探索了流散者重建文化身份的艰难过程。同时,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移民与美国本土者生活和思想上产生矛盾的主要根源就是文化背景的不同。综上所述,这也是研究《花鼓歌》这部小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