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竹叶菜
竹叶菜,又名竹节菜或鸭跖草。生于田野阴湿之地,叶似竹叶,夏日开花如蛾形,两瓣如翅,兰碧可爱。《本草纲目》介绍说:“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间出苗,嫩时可食。”“入药用其全草,开花时采收。”此菜苦、大寒、无毒。含有黏液质、淀粉。
药理功用:1流行性感冒、高热烦渴或原因不明的高热。方法是取竹叶菜100 g左右,水煎服(可加调料、菜、汤一起服用)。
2痈疔疮、无名肿毒:鲜竹叶菜100 g,加肥玉竹、生地各20 g、甘草10 g,水煎1日可服3次,痊愈即可。
3各种感染发热:大量竹叶菜水煎服(本品药性平和,多服无弊端)。
4外伤出血,毒蛇毒虫咬伤,鲜草捣烂外敷,见效快。
烹调方法:可拌、炝、炒、烧汤皆宜。
二、藜
藜,俗称灰条菜,民间称灰灰菜。初生嫩叶紫红色,后变绿色,嫩时可食。它的茎、叶、种子均可入药 。该菜主要食用嫩夹和页部。其叶部:甘、平、微毒。采摘该菜后,放入含有10 %浓度的盐水中浸泡1个小时左右,杀去有毒成分。
药理功效:1龋齿牙痛,取藜茎部、叶部煎浓汁,含漱(不吞咽),1日数次,有止痛效果。
2小儿头疮:俗称胎毒,取其花果穗,烧存性,研细末,麻油调拌,涂患处。
烹调方法:嫩尖部和叶部适应凉拌,炒食加蒜泥、姜米,或可作馅心包饺子吃。
三、茵陈蒿
茵陈蒿,属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蔬菜。洪舜俞在《老圃赋》中说:“酣糟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和粉作茵陈饼食之。”可见该菜食之久矣。我国目前尚有少数地方以米粉作茵陈糕、米团的习惯。茵陈做菜,要摘其嫩苗,老的药用较佳。俗话说:“二月茵陈、五月蒿”。即是说的该菜季节性特强,过了季节,就不好吃了。该菜的药用以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为好,其效颇佳。其味苦、平、微寒、无毒。对肾炎、肝硬化、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方法是茵陈蒿和大蓟根各25 g,水煎服,日服三次。
烹调方法:可用做糕米团。亦可做馅心,炒、炝皆宜,有一种特殊的香气。
竹叶菜,又名竹节菜或鸭跖草。生于田野阴湿之地,叶似竹叶,夏日开花如蛾形,两瓣如翅,兰碧可爱。《本草纲目》介绍说:“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间出苗,嫩时可食。”“入药用其全草,开花时采收。”此菜苦、大寒、无毒。含有黏液质、淀粉。
药理功用:1流行性感冒、高热烦渴或原因不明的高热。方法是取竹叶菜100 g左右,水煎服(可加调料、菜、汤一起服用)。
2痈疔疮、无名肿毒:鲜竹叶菜100 g,加肥玉竹、生地各20 g、甘草10 g,水煎1日可服3次,痊愈即可。
3各种感染发热:大量竹叶菜水煎服(本品药性平和,多服无弊端)。
4外伤出血,毒蛇毒虫咬伤,鲜草捣烂外敷,见效快。
烹调方法:可拌、炝、炒、烧汤皆宜。
二、藜
藜,俗称灰条菜,民间称灰灰菜。初生嫩叶紫红色,后变绿色,嫩时可食。它的茎、叶、种子均可入药 。该菜主要食用嫩夹和页部。其叶部:甘、平、微毒。采摘该菜后,放入含有10 %浓度的盐水中浸泡1个小时左右,杀去有毒成分。
药理功效:1龋齿牙痛,取藜茎部、叶部煎浓汁,含漱(不吞咽),1日数次,有止痛效果。
2小儿头疮:俗称胎毒,取其花果穗,烧存性,研细末,麻油调拌,涂患处。
烹调方法:嫩尖部和叶部适应凉拌,炒食加蒜泥、姜米,或可作馅心包饺子吃。
三、茵陈蒿
茵陈蒿,属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蔬菜。洪舜俞在《老圃赋》中说:“酣糟紫姜之掌,沐醯茵陈之丝。”《本草纲目》一书中也有:“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和粉作茵陈饼食之。”可见该菜食之久矣。我国目前尚有少数地方以米粉作茵陈糕、米团的习惯。茵陈做菜,要摘其嫩苗,老的药用较佳。俗话说:“二月茵陈、五月蒿”。即是说的该菜季节性特强,过了季节,就不好吃了。该菜的药用以秋季采收的带果穗的为好,其效颇佳。其味苦、平、微寒、无毒。对肾炎、肝硬化、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方法是茵陈蒿和大蓟根各25 g,水煎服,日服三次。
烹调方法:可用做糕米团。亦可做馅心,炒、炝皆宜,有一种特殊的香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