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及分析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特征,构建了包括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农业信息资源、农业信息人力资源和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5个方面20项指标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运用线性加权函数法计算得到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结果,分析了不同时段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根据评价和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甘肃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6)22-209-03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from 2001 to 2010,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was constructed for 20 indexes from 5 aspects, including information network 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human resources,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dex weight in index system was determined by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valuation result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in Gansu Province were obtained by using weighted linear functi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level was analyzed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in Gansu Province. According to the evalu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in Gansu Province.
  Key wordsAgricultural informationization;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Gansu
  甘肃省作为农业大省,“三农”问题相当突出。2012年底甘肃省贫困人口近700万,占农村人口的1/3,返贫率极高,居全国第二。所以仅从传统农业来保障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不太可能,发展新型农业势在必行,而新型农业最大的保障就是信息技术,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化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的保障。“十二五”以来,甘肃省先后出台了《甘肃省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计划(2010~2012年)》和《甘肃省农牧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实施意见(2013)》,召开了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服务“三农”的全省信息化工作会议。然而,甘肃省经济落后,贫困面积大,如何满足符合新形势下甘肃省省情的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求,如何快速准确地
  发现农业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制约因素等问题亟待解决。
  笔者构建了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
  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评测,分析不同时期的差异,并提出进一步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1.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农业信息化指标的确定受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及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规范性、简明性原则,结合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及发展趋势,从5个方面20个指标来测评甘肃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2]。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1.2
  权重的确定。权重的确定方法有2种:一是借助人们的经验靠主观判断而给定不同指标权重的主观赋权法;二是借助客观数据依靠一定的规则赋权的客观赋权法[3]。层次分析法是一种主客观结合法,它能够充分利用人的经验和判断能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克服了前2种确定权重方法的不足,并且这种方法分析思路清楚,可将系统分析人员的思维过程系统化、数学化和模型化,分析时所需要的定量数据不多[4]。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1)构造判断矩阵。按两两比较结果构成的矩阵称作判断矩阵。该研究运用“1-9”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判断矩阵具有如下性质:aij>0;aji=1a;aij=1。当元素间的两两比较判断具有传递性时,有aij=aik·akj(i,j,k=1,2,…,n)。
  (2)计算相对权重。根据判断矩阵,运用方根法计算出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   (4)计算各层指标的合成权重。在得出各层次指标相对上层指标的权重基础上,按照层次结构逐层求出低层次各指标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并经过一致性检验,所得结果就是评价体系的指标权重[2]。
  1.2指标数据的获得及处理
  以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作为评价对象,各指标的数据从《甘肃发展年鉴》(2001~2009年)[5]、《甘肃年鉴》(2010、2011年)[6]得到,个别数据采用模糊性最小原则,从相关统计数据得到。
  2结果与分析
  2.1评价结果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见表2。
  2.2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分析由表3可知,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综合水平总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是指标增长率差异性强。对于准测层的5大指标,增长率高低落差较大,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态势,最高与最低之间差距超过20倍,说明省内各年间农业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均衡。2001~2010年信息网络建设(B1)增速起伏较大,2002~2003年发展平稳,自2004年起呈现出增长趋势,2005和2007年达到了顶峰46.634%和39.170%,2008年以后缓步上升,说明2003年开始,甘肃省逐步加大了对信息网络的建设,尤其是2005和2007年出现了峰值。相关资料显示,2004年起甘肃省实施的“村村通电话工程”,使全省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由2003年底的89.94%上升到2007年的99.50%;其中农村移动通信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行政村覆盖率达到99.68%,自然村网络覆盖率达96.54%,这与甘肃省农业信息网路发展过程基本同步[7]。
  农业信息技术应用(B2)和农业信息资源(B3)增速相对平稳。2002~2004年农业信息技术应用(B2)变化剧烈,初期增势良好,然而由于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有延迟性,2003年增速回落,随后稳步上升,说明随着甘肃省农业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对农业信息化水平有拉动作用;农业信息资源(B3)前期增速较小,而2007年出现较为显著的增势,这和信息网络建设密不可分,各种网络、移动终端的出现及农业网站的兴盛,有效地促进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而对于传统信息获取,如图书、报刊等的需求也有上升,但随着信息化的全面普及,必然对传统获取信息方式有所影响。
  农业信息人才资源(B4)及农业信息发展环境(B5)增势并不显著,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农业信息人力资(B4)源增速围绕0值呈波浪形,虽在2010年有上升趋势,但相对于其他准测层部分,增速较低,说明甘肃省的科技人员、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及所占从业人口比例增幅过小;而农业信息化发展环境(B5)2003年增速显著,2008年增速达30.39%,这与国家和地方对农业信息化的扶持力度密不可分。随着西部开发及国家重点支持,资源、人力及资金的逐年增加对甘肃省农业信息化整体发展环境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2008年以后增速开始下滑,说明发展环境和国家政策相关度高,甘肃省自身投资优势并不明显。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对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走向做出客观分析,得出了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年度增值的变化情况,评价结果符合甘肃省农业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实际水平。
  3对策与建议
  针对2001~2010年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各指标在不同年度间差异较大、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为促进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明确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投资引资,加强农业信息化实践推广
  政府各部门应该明确角色,相互配合,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建设方式,实行政府投资与市场融资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重视投资[8]。与此同时,国家及各级政府更应该重视农业信息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3.2打通农业沟通渠道,加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
  应集中力量加快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计算机覆盖率和网络普及率,整合农业信息网站,优化网络资源,加大监管力度,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信息采集、处理、发布系统,整合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类资源,将农业信息及时发布,问题及时反馈,使得政府了解农户对农业信息的需求,也激发农户信息化意识,实现政府和农户双赢。
  3.3加大人才培养,积极吸引外来人才
  应加强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和创新人才的建设,一是在高等院校设置农业信息化专业,选择重点单位试点设置硕士、博士学位点;二是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与农业信息相关的就业机会,吸引农业信息人才,确保“来一个留一个”;三是培育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和农村经纪人队伍,让农民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并懂得利用信息技术改善经营和开拓市场[8]。
  3.4加强农业信息环境建设,满足农村信息服务多元化需求[9]
  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等都是农业信息环境的基础。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的,要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5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因此,农业信息环境不是单方面的发展,更多依存于其他环境的并行走
  向。农业信息化不仅是将基础建设搞好,还要以农民为核心,以农户需求为导向,依托政府、企业、研究机构、高校等方方面面的力量,才能使得农业信息化真正服务于民。
  参考文献
  [1] 刘世洪.中国农村信息化侧度指标体系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7,51(9):33-36.
  [2] 梁敏.科技企业孵化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设计[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2):62-65.
  [3] 张劲松.基于层次指标的统计信息化评价模型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4):81-85.
  [4]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5] 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发展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1.
  [6] 甘肃发展年鉴编委会.甘肃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2009.
  [7] 张晋平.甘肃省农业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0(6):49-52.
  [8] 曹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甘肃科技,2006(8):7-8,10.
  [9] MOON J,KANG H G,SHIN J.An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zation in Korea:The government’s role in bridging the digital gap[J].Information development,2012,28(2):102-116.
其他文献
畜牧业是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和黑龙江垦区(以下简称垦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
期刊
在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指引下,黑龙江垦区农业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突出的标志是形成了在生产费、生活费“两自理”和土地、机械、核算、盈亏“四到户”基础上的“大农场
财务管理具有财务计划控制、资金筹措运作、流动资产管理、固定资产保值增值、成本费用控制、财务分析与监督职能.抓好全场财务管理这项核心工作,必须抓好分场、生产队财务基
期刊
自古以来,重庆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之地,长期处在东西移民主要通道上,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一直有域外移民的迁徙融合.从早期移民到湖广填四川,至开埠通商到近
目前,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发展从直观上看是缺资金、物质,而从深层次看,主要是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因此物质扶持必须与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相结合,既要注意“输血”
摘要 以汾河流域各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4~2013年研究区人均GDP数据,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基础,分别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空间分异特征等角度对其20年来的经济空间分异态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汾河流域县域经济发展两极分化态势明显;太原市作为区域核心,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减弱;流域中部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以孝义市为核心,依靠资源禀赋以及交通区位条件等,经济增速明显,成为新的高值聚集区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农垦分局(以下简称齐局)是一个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从总体上看,垦区的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关怀照顾下,政治上得到了平等权利,经济上也有一定的发展.同
期刊
农业产业化要实现三个联系:一是把农民的生产与市场联系起来;二是通过社会化服务的纽带,把农业的生产领域与加工、流通领域联系起来;三是新技术、新信息的引入、应用,与农业
期刊
创名牌产品和实施名牌战略是我国企业界近年来的热门话题.纵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无不是集中体现在品牌的竞争上.拥有知名品牌就拥有市场,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就拥有了效益,知名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