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

来源 :时代金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tr12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就业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就业主体的“90后”大学毕业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因素浅析了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从2012年至2018年,以“90后”为主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从680万人急剧增至如今的860万人。随之产生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现象,也逐渐成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社会因素
  从2012年至201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7.4%、6.9%、6.7%、6.9%、6.6%。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急剧增加的毕业人数,使得“90后”大學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这让工作经验较少、社会经历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另外,一些社会舆论和网络媒体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看法和偏见,也使得作为社会成员的“90后”大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学校因素
  高校的培养方式逐渐与新型市场需求脱节。多数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增加用人成本来重新培养毕业生的这部分能力。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从而出现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用工荒”和大量毕业生“就业难”两者并存的现象。与此同时,高校还缺少对“90后”大学生成体系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心理辅导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三)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因而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就业给予了厚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和求职要求。此外,家庭环境会影响“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父母从事的职业及对其它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地位等的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绝大部分父母希望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稳定、体面且收入颇高的工作,极倾向于选择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会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90后”大学毕业生的多个就业机会。
  (四)个人因素
  虽然客体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其主体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90后”大学毕业生对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的准确度不够。一部分大学生表现过于自负,其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都有较高要求,但自身的“硬件”水平又不能达到对应的录用条件;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现的过于自卑,在择业时显得底气不足,面试时会产生不自信行为,这都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错失就业机会。二是“90后”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对专业技能掌握不精,从而直接导致其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弱化。三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成熟的就业心理。在求职初期信心百倍,看似做好了不怕失败和打击的准备,但在遭遇挫折后,易产生退缩、依赖、自卑以及偏激等诸多心理问题,从而逐步减少自己的求职次数,造成自愿性失业。四是“90后”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心理,且所定的就业目标过于单一。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长远规划,也不清楚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只是盲目跟随大流。“公考热”“考研热”就是这种想象的集中反映。与此同时,缺乏对就业具体目标的多样性选择,使得在考研、公考、出国等复习考试失利后的“90后”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发挥政府引导优势,做好就业扶持工作
  政府作为“90后”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不断加大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中小微企业工作;继续实施各种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绿色通道”。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方向,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开展相应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引导企事业单位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增加“90后”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
  (二)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健康的就业氛围
  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媒体的宣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风清气正的就业大氛围会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应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正面典型事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报道,及时消除负面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全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和接受大学生的多种就业选择,对去基层工作和积极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三)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高校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来开展“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具体表现为: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调整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积极开扩“90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二是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行全程化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指导,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第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企业和学校的供需桥梁,建立校企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90后”大学毕业生。   (四)转变就业旧观念,树立家庭教育新思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和人生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父母要学会放手,学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将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未来竞争力,成为其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也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父母要客观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子女,了解其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避免一味的将自己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条件灌输给孩子,例如高薪、稳定、高待遇等。父母还要学会接受孩子所做的就业选择,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理解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从容的找到满足自己内心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获得极高的就业幸福感。
  (五)提升个人实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90后”大学生首先需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中走出来,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准确定位,避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理和“人才高消费”的就业现象。“90后”大学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现如今的就业环境中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决定其就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大学生需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同时也需注重培养自己的溝通、组织、领导、应变、团队协作等能力。其次,“90后”大学生还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扩大自己的就业渠道。最后,“90后”大学生要在大学四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打击。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及难点。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要解决此问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 2017(11).
  [2]宋晓飞, 张卫.“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 2014(4):205-206.
  [3]张亮, 刘素萍, 徐秀芳.90后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解决方案[J].科教导刊, 2016(9X):171-173.
  [4]黎清旦.对“90后”大学生就业观指导的观念基础与体系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3(8):166-167.
  [5]孙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6]梁榕.“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及引导策略[J].教育观察, 2012(7):32-34.
  [7]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 2016(10):7-7.
  [8]刘建荣, 钟运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4).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要:在创新+创业驱动下,新商科要求对知识、技能和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以开展信息化智慧教学,让学生时时、处处可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本研究将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基于智慧教育理念和现有课程资源,建设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及智慧教学需求的税务会计课程资源,并将其与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相结合,以实现教学的多元互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双创 新商科 税
期刊
摘要:上市公司盈利反映公司经营成果与行业景气,备受各方关注。本文以流动资产视角分析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说明利润表是动态的,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盈利质量是关键;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资产的辨认是关键,其中流动资产质量与盈利质量密切相关。只有通过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互为印证,才能厘清财务数据,理解数据背后隐含的实质。  关键词:盈利 流动资产 上市公司 利润表 资产负债表  一、引言  上市公司盈
期刊
摘要:与其他企业组织相比,行政事业单位作为代表着国家行使政府管理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非盈利组织,因此,在各项管理上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预算管理方面,企业比较重视盈利能力,为控制生产经营成本,追求经济效益,对预算管理非常重视;而行政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目的,对预算管理重视度不足,资金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革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为发挥单位预算绩效管
期刊
摘要:金融学是十分传统的学科,经过长时期的发展与沉积,金融学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系统。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形式、教学方式的更新升级,传统的教学体系已经逐渐无法满足现代的社会要求。在面对繁复、杂乱的信息流,无法估计的社会事件以及时刻存在的社会变革时,移动智能设备的出现给了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一个良好的契机和方向。本文针对金融学,从现代移动智能设备开启的新型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全面的讨论。  关
期刊
摘要:建设保险型城市的意义在于通过保险这种市场机制,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和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因此,在保险型城市的概念下,从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大局着眼,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思维,更多地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过保险,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构建一种常态化和可持续的经济社会管理新模式。  关键词:保险型城市 风险管理 保
期刊
摘要:实现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以财务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会计信息系统”为例,构建了基于腾讯会议和雨课堂双平台线上教学策略,探索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的实验课程的线上教学困境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线上教学 会计信息系统 课程改革  一、线上教学实施的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教育与互联网的结合有助于教育资源的重整、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教育公平化的实现。在教
期刊
摘要:随着互联网行业的急速发展,新兴技术的产生推动了外卖行业的极速繁荣,各种网上外卖平台渐渐成为了和在线支付、在线资讯一样的互联网基础服务。与此同时,外卖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污染问题。本文通过发放问卷对宿迁学院的外卖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校园外卖 外卖平台 环境污染 对策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9)》显示,2018年在线
期刊
摘要: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我们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挖掘好苗子,培养好苗子,更是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付出一定的心血。本文系一则真实工作案例,从案例概述到实施应对,最后有反思和启示。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指导  一、案例背景及概述  大学生创新创业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指导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并取得成功,是我们教育工作中的难点。当然也不乏相对比较成功的案例。  尹超(化名),男,系某高职2016级
期刊
摘要:秘书工作作为现代化企业不可或缺的工作环节,在提高企业内部效率和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角色互动理论在社会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然而目前国内对于该理论在秘书工作上的研究并不普遍,因此从角色互动理论视角探索杨修案的秘书工作细节能够有效填补相关的研究空白。本文探究了杨修之死产生的原因并基于相关结论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角色互动理论 秘书工作 杨修之死  一、论文背景  (一
期刊
摘要:安徽省宣城市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本文拟结合宣城市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产业创新主体,构建该产业创新生态体系,提出该产业创新生态体系运行对策,以期对宣城市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创新发展提供积极参考。  关键词:宣城市 中医药健康服务业 创新生态体系  新时代下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升,健康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健康产业逐渐成为新兴产业并迸发出强大经济活力。2015年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