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就业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和难点。作为就业主体的“90后”大学毕业生,将要面对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挑战。本文从社会、高校、家庭、学生自身四个因素浅析了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并针对这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从2012年至2018年,以“90后”为主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从680万人急剧增至如今的860万人。随之产生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现象,也逐渐成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社会因素
从2012年至201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7.4%、6.9%、6.7%、6.9%、6.6%。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急剧增加的毕业人数,使得“90后”大學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这让工作经验较少、社会经历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另外,一些社会舆论和网络媒体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看法和偏见,也使得作为社会成员的“90后”大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学校因素
高校的培养方式逐渐与新型市场需求脱节。多数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增加用人成本来重新培养毕业生的这部分能力。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从而出现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用工荒”和大量毕业生“就业难”两者并存的现象。与此同时,高校还缺少对“90后”大学生成体系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心理辅导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三)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因而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就业给予了厚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和求职要求。此外,家庭环境会影响“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父母从事的职业及对其它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地位等的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绝大部分父母希望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稳定、体面且收入颇高的工作,极倾向于选择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会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90后”大学毕业生的多个就业机会。
(四)个人因素
虽然客体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其主体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90后”大学毕业生对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的准确度不够。一部分大学生表现过于自负,其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都有较高要求,但自身的“硬件”水平又不能达到对应的录用条件;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现的过于自卑,在择业时显得底气不足,面试时会产生不自信行为,这都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错失就业机会。二是“90后”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对专业技能掌握不精,从而直接导致其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弱化。三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成熟的就业心理。在求职初期信心百倍,看似做好了不怕失败和打击的准备,但在遭遇挫折后,易产生退缩、依赖、自卑以及偏激等诸多心理问题,从而逐步减少自己的求职次数,造成自愿性失业。四是“90后”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心理,且所定的就业目标过于单一。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长远规划,也不清楚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只是盲目跟随大流。“公考热”“考研热”就是这种想象的集中反映。与此同时,缺乏对就业具体目标的多样性选择,使得在考研、公考、出国等复习考试失利后的“90后”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发挥政府引导优势,做好就业扶持工作
政府作为“90后”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不断加大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中小微企业工作;继续实施各种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绿色通道”。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方向,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开展相应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引导企事业单位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增加“90后”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
(二)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健康的就业氛围
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媒体的宣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风清气正的就业大氛围会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应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正面典型事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报道,及时消除负面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全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和接受大学生的多种就业选择,对去基层工作和积极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三)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高校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来开展“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具体表现为: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调整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积极开扩“90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二是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行全程化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指导,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第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企业和学校的供需桥梁,建立校企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90后”大学毕业生。 (四)转变就业旧观念,树立家庭教育新思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和人生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父母要学会放手,学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将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未来竞争力,成为其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也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父母要客观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子女,了解其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避免一味的将自己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条件灌输给孩子,例如高薪、稳定、高待遇等。父母还要学会接受孩子所做的就业选择,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理解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从容的找到满足自己内心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获得极高的就业幸福感。
(五)提升个人实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90后”大学生首先需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中走出来,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准确定位,避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理和“人才高消费”的就业现象。“90后”大学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现如今的就业环境中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决定其就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大学生需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同时也需注重培养自己的溝通、组织、领导、应变、团队协作等能力。其次,“90后”大学生还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扩大自己的就业渠道。最后,“90后”大学生要在大学四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打击。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及难点。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要解决此问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 2017(11).
[2]宋晓飞, 张卫.“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 2014(4):205-206.
[3]张亮, 刘素萍, 徐秀芳.90后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解决方案[J].科教导刊, 2016(9X):171-173.
[4]黎清旦.对“90后”大学生就业观指导的观念基础与体系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3(8):166-167.
[5]孙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6]梁榕.“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及引导策略[J].教育观察, 2012(7):32-34.
[7]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 2016(10):7-7.
[8]刘建荣, 钟运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4).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就业问题 解决对策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体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而且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自2008年开始,高校大学生群体逐渐进入以“90后”为主体的时代。从2012年至2018年,以“90后”为主的大学毕业生总量从680万人急剧增至如今的860万人。随之产生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的就业难现象,也逐渐成为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90后”大学生就业问题
(一)社会因素
从2012年至201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增长率分别为7.8%、7.7%、7.4%、6.9%、6.7%、6.9%、6.6%。逐渐放缓的经济增长速度与急剧增加的毕业人数,使得“90后”大學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也逐渐从追求数量转向更加注重发展质量,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促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地改变和提高。这让工作经验较少、社会经历不足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挑战。另外,一些社会舆论和网络媒体对不同的社会分工和职业的看法和偏见,也使得作为社会成员的“90后”大学生在有意无意间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从而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
(二)学校因素
高校的培养方式逐渐与新型市场需求脱节。多数高校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少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和创新实践的机会。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需增加用人成本来重新培养毕业生的这部分能力。因此,多数企业不愿意录用应届毕业生,从而出现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用工荒”和大量毕业生“就业难”两者并存的现象。与此同时,高校还缺少对“90后”大学生成体系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培训、就业心理辅导以及综合素质培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
(三)家庭因素
“90后”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成才都倾注了家人大量的心血,因而多数家庭对子女的就业给予了厚望,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求职压力和求职要求。此外,家庭环境会影响“90后”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目标。父母从事的职业及对其它职业发展前景、社会地位、工作环境、经济地位等的思考都会直接影响子女的职业选择。绝大部分父母希望子女可以找到一份稳定、体面且收入颇高的工作,极倾向于选择机关或事业单位,这会在潜移默化中扼杀了“90后”大学毕业生的多个就业机会。
(四)个人因素
虽然客体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但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其主体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90后”大学毕业生对自我定位和自我认知的准确度不够。一部分大学生表现过于自负,其对工作待遇、工作环境、工作地点等都有较高要求,但自身的“硬件”水平又不能达到对应的录用条件;一部分大学生则表现的过于自卑,在择业时显得底气不足,面试时会产生不自信行为,这都使得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错失就业机会。二是“90后”大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够,对专业技能掌握不精,从而直接导致其自身就业竞争力的弱化。三是“90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明显不足,缺乏成熟的就业心理。在求职初期信心百倍,看似做好了不怕失败和打击的准备,但在遭遇挫折后,易产生退缩、依赖、自卑以及偏激等诸多心理问题,从而逐步减少自己的求职次数,造成自愿性失业。四是“90后”大学生极易产生从众心理,且所定的就业目标过于单一。一些大学生缺乏对自己未来的长远规划,也不清楚适合自己的最佳发展方向,只是盲目跟随大流。“公考热”“考研热”就是这种想象的集中反映。与此同时,缺乏对就业具体目标的多样性选择,使得在考研、公考、出国等复习考试失利后的“90后”大学生,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
二、“90后”大学生就业对策
(一)发挥政府引导优势,做好就业扶持工作
政府作为“90后”大学生就业工作重要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应积极主动地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大学生就业。通过不断加大就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去基层、去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去中小微企业工作;继续实施各种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绿色通道”。各级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地区高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及方向,有针对性的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岗位。此外,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大力开展相应的就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引导企事业单位接纳在校大学生进行实习实践,增加“90后”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经历。
(二)弘扬社会主旋律,营造健康的就业氛围
环境的熏陶、榜样的示范、媒体的宣传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和就业观。风清气正的就业大氛围会引领大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就业价值取向,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作为“90后”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新媒体应对大学生就业中的正面典型事例进行大范围的宣传报道,及时消除负面报道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全社会应该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和接受大学生的多种就业选择,对去基层工作和积极创业的大学生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
(三)推进高校供给侧改革,助力学生精准就业
十八大以来,国家大力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这就要求高校需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紧跟国家发展战略,以供给侧改革的新思路来开展“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具体表现为:第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工作。高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不断调整其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及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第二,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政府、校友、行业协会等各方资源,积极开扩“90后”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二是加快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技术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三是推进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建设,实行全程化且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指导,将就业指导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第三,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第四,加强校企合作,搭建企业和学校的供需桥梁,建立校企对接的协同育人机制,从而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90后”大学毕业生。 (四)转变就业旧观念,树立家庭教育新思想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教育观和人生观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90后”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和就业能力。这就要求父母要学会放手,学着培养孩子独立生活以及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这将在无形中增加孩子的未来竞争力,成为其不可替代的就业优势。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父母的择业观和就业观也需要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父母要客观清楚的认识自己的子女,了解其与工作岗位的匹配度,避免一味的将自己心目中理想工作的条件灌输给孩子,例如高薪、稳定、高待遇等。父母还要学会接受孩子所做的就业选择,对其给予充分的支持、理解和鼓励。这样孩子才会从容的找到满足自己内心需要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就业岗位,与此同时获得极高的就业幸福感。
(五)提升个人实力,增加就业竞争力
“90后”大学生首先需从“天之骄子”的优越感中走出来,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来准确定位,避免“眼高手低”的就业心理和“人才高消费”的就业现象。“90后”大学生还要清楚地认识到在现如今的就业环境中自身的综合实力是决定其就业成败的关键。这就要求大学生需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技能、练就过硬本领,同时也需注重培养自己的溝通、组织、领导、应变、团队协作等能力。其次,“90后”大学生还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主动扩大自己的就业渠道。最后,“90后”大学生要在大学四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抗压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学会用良好的心态面对就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和打击。
三、结束语
“90后”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及难点。造成“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且多方面,要解决此问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学生的互相配合和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90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秀刚.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路径探索[J].科学技术创新, 2017(11).
[2]宋晓飞, 张卫.“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预防及对策分析[J].科教文汇, 2014(4):205-206.
[3]张亮, 刘素萍, 徐秀芳.90后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及解决方案[J].科教导刊, 2016(9X):171-173.
[4]黎清旦.对“90后”大学生就业观指导的观念基础与体系构建[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 33(8):166-167.
[5]孙蕾.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6]梁榕.“90后”大学生就业观教育探析及引导策略[J].教育观察, 2012(7):32-34.
[7]马世洪.以供给侧改革破解大学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J].中国高等教育, 2016(10):7-7.
[8]刘建荣, 钟运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4).
作者单位:新疆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