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现状;策略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对于少年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我国也很早就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而品德的德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对小学生品德是重视的。所以完全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和提高。
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就不够。中国是应试教育,一切都是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的,其他无关升学的科目就摆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步。像音乐、美术、课外实践等等,而在品德与社会也在其中。基于這点,学生和教师就不会对其重视。甚至许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走走过场,面子工程。而另一方面,小学生从小在家长和教师教育宣传下,很显然对不是考试的科目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愿意多浪费时间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上。这种现象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较为普遍。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
我们了解到现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上课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再看另一方面,小学生这个年龄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力和较强的吸收力。相反地,在这种课堂的气氛下,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进一步的,学生对这门课认识就会显得片面化。
1.3 局限于课堂书本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认识不够,往往会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我们又知道这样做往往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书本只是一个模板,只是起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况。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向这方面去做,教师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照本宣科。这样,既枯燥又让学生缺乏兴趣,自然达不到我国对小学生的教育思想的作用。
2 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策略
2.1 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欲成材,先成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能谈他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然都是毫无意义的。国家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作为小学生的课本,就有其中的道理。很显然,小学生各方面都在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等等,都需要教师来引导、树立、培养。相对应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正确树立青少年思想的重要举措。国家重视,自然的我们教师和同学们就更加要重视起来。教师就要起表率的作用,小学生自身没有社会经验,接触的事物很少。但是教师可以说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多的人。言传身教,教师就要加强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对这门课的重视。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思想价值观。
2.2丰富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
2.2.1 增加感情。首先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要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培养,因为好的品德是断然不会和情感脱节的,一个不好的情感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品德。例如人教版下册中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为例讲。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这是对家乡的一个单元,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认同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说说他们眼中的家乡。教师在这里就可以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和认同感,还可以找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关于热爱家乡或者思念家乡的,教师可以先带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依次来朗读或者一起来朗读以便感受那种对家乡的热爱。亦可以找些音乐,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借此培养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情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其中讲述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力。
2.2.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再拿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当地的故事来演话剧,也可以找几个简单的当地的小故事来改编,这些活动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要让学生做个旁观者。通过不断积累这些活动,慢慢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责任感、自我成就感、合作意识。这样既能摆脱那种照本宣科的枯燥、无趣感,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从字面上来看,既要培养品德又要联系社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走向社会,突破课堂和书本的局限性。还用第一单元的课文来举例,社会是由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成的一个大集体。我们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学生走向生活,也就是课外活动。组织一次街头采访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去采访路人。可以问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与当地的习惯有什么不同,还有方言的比较。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有着不同于他们认知的文化和传统,有着不一样的家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增长见识,会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
4 结语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面向小学生这一群体,又因为小学生涉世不深,各方面正在养成和培养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加强重视。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现代[J].农村科技,2015(08).
[2] 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12).
[3] 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02).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北屏小学)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以看出从古至今对于少年的教育是极为重视的,我国也很早就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而品德的德排在第一位,由此可见我国对小学生品德是重视的。所以完全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加以研究和提高。
1 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现状
1.1 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认识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就不够。中国是应试教育,一切都是以考试升学为主要目的,其他无关升学的科目就摆到一个可有可无的地步。像音乐、美术、课外实践等等,而在品德与社会也在其中。基于這点,学生和教师就不会对其重视。甚至许多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课就是走走过场,面子工程。而另一方面,小学生从小在家长和教师教育宣传下,很显然对不是考试的科目没有多大兴趣,也不愿意多浪费时间在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上。这种现象在中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较为普遍。
1.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变化
我们了解到现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上课的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毫无新意。再看另一方面,小学生这个年龄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感知力和较强的吸收力。相反地,在这种课堂的气氛下,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进一步的,学生对这门课认识就会显得片面化。
1.3 局限于课堂书本
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这门课认识不够,往往会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我们又知道这样做往往是没有多大效果的。书本只是一个模板,只是起引导作用,教师可以不断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况。但是在教学中并没有向这方面去做,教师像是为了完成任务似的照本宣科。这样,既枯燥又让学生缺乏兴趣,自然达不到我国对小学生的教育思想的作用。
2 提高小学生品德与社会的策略
2.1 加强对品德与社会的认识
欲成材,先成人。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能谈他对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然都是毫无意义的。国家既然开设了这门课程,而且作为小学生的课本,就有其中的道理。很显然,小学生各方面都在成长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国家观等等,都需要教师来引导、树立、培养。相对应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开设就是为了正确树立青少年思想的重要举措。国家重视,自然的我们教师和同学们就更加要重视起来。教师就要起表率的作用,小学生自身没有社会经验,接触的事物很少。但是教师可以说是除了父母之外最多的人。言传身教,教师就要加强自己对这门课的认识,对这门课的重视。自身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思想价值观。
2.2丰富课堂形式来吸引学生
2.2.1 增加感情。首先人是一种情感的动物。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上要着重加强对这方面的培养,因为好的品德是断然不会和情感脱节的,一个不好的情感也不会有什么好的品德。例如人教版下册中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为例讲。从题目就可以理解到这是对家乡的一个单元,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认同感,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己说说他们眼中的家乡。教师在这里就可以加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感和认同感,还可以找一段话或者一篇文章关于热爱家乡或者思念家乡的,教师可以先带感情地朗读一遍。然后让学生依次来朗读或者一起来朗读以便感受那种对家乡的热爱。亦可以找些音乐,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借此培养对家乡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感情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明白其中讲述的道理,增强学生对书本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力。
2.2.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是让学生参与进来,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再拿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找一些当地的故事来演话剧,也可以找几个简单的当地的小故事来改编,这些活动要让学生参与进来,不要让学生做个旁观者。通过不断积累这些活动,慢慢地培养和引导学生的责任感、自我成就感、合作意识。这样既能摆脱那种照本宣科的枯燥、无趣感,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3 让学习与生活相联系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从字面上来看,既要培养品德又要联系社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就要不断地走向社会,突破课堂和书本的局限性。还用第一单元的课文来举例,社会是由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组成的一个大集体。我们教师可以借此机会组织学生走向生活,也就是课外活动。组织一次街头采访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学校,去采访路人。可以问他们来自哪里,他们的家乡有什么风俗习惯,与当地的习惯有什么不同,还有方言的比较。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到来自不同的地方的人有着不同于他们认知的文化和传统,有着不一样的家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开阔自身的眼界,增长见识,会对事物有更深的理解。
4 结语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是面向小学生这一群体,又因为小学生涉世不深,各方面正在养成和培养阶段,所以教师应该加强重视。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和创新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加强学生的品德培养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魏晓艳.试论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效果的策略现代[J].农村科技,2015(08).
[2] 李传洪.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15(12).
[3] 毛爱春.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科技展望,2015(02).
(作者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北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