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是一种目前常用又很特殊的教学形式,作为观摩的公开课对基础教育有重要导向作用,其教学环境有其特殊性,关注、研究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很有必要。
一、教学环境与公开课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生理(生物)、物理(物质)与心理(精神)因素的总和。从主体构成看,它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两部分。从内容构成上看,它包括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三部分,形成了一个三维整体。“教学环境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诸如影响教学活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管理者等。”[1]
公开课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课是相对于“关门课”而言的。所谓“关门课”,就是一个教师一群学生在指定的教学空间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安排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具有教学的隐密性;“公开课”就是在相对开放的场合下,一个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完全公开。这样的教学环境我们称其为公开课教学环境。
二、公开课教学物理环境的描述
绝大多数公开课的选址空间开阔,面积为二三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等,空间高度五米以上。这样,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坐在中间前八排座位,听课人员分坐在两侧或后排,如果听课人员极多,坐满整个公开课场所的每一个座位,有可能出现听课人员和学生混坐的情况。教师的讲台多为电脑操作台,距离学生第一排座位大约两到三米,电脑展示屏幕距离第一排学生大约三米到五米(这是普通阶梯教室的数字估计),活动黑板位于教师讲台左右两侧或展示屏幕侧下方。为了提高电脑课件教学的屏幕清晰度,公开课场所门窗多关闭,且用厚重深色窗帘遮挡光线,场所内部多用白色光照明。
空间大,人员多,有些听课教师的任意走动、手机铃声、咳嗽声、低低私语声等势必影响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给同学讲课的距离比平时加大了两到三倍,师生教学的互动声音只能靠话筒传递,在这样大的空间,教师的声音容易分散,学生受周围环境氛围(如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声音)的影响,他们的听觉捕捉力也会减弱,教师的声音不能充分地传入学生的耳朵。如果是老式阶梯教室,墙壁光滑没有吸音效果,房顶与墙壁直角建造没有层次或弧度设计,声音效果会更不好,加上通风、光线条件都达不到要求,致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公开课教学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公开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教学研讨等会议上推行以来,就引领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公开课锻炼了他们的教学基本功,促使他们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更多地与同事相互切磋,更深入钻研教材,思考教学策略,使其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置、教授方法选择等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所以参与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青年教师,促使他们的教学水平更快地提高。公开课教学同时也成为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讨的一个重要载体,提供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舞台,是各级各类学校观摩、交流、学习的特殊场所。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硕果累累,公开课教学功不可没。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公开课发展至今,也呈现了不少与课程改革很不和谐的一面。从教学的心理环境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课的心理环境给教师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压力是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共存的心理特点,压力对于教学活动中不同的主体,内涵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讲好这一堂课是压力,给学生更多、更系统的知识是压力,得到上级同行的肯定性评价是压力,所以从选课、备课到上课以至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他承受压力的过程。压力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做更加精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不可否认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在大型公开课的教学环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更高的学识素养并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授课当中把“压力”这把剑运用自如,做到游刃有余。
2.公开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过度心理负担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结合则往往抑制学习。因此,就促进大多数人的学习而言,应当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的程度。[2]
对学生来说,配合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会有很大压力,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在公开课中的表现,他们可分为积极参与型、沉默自守型、事不关己型、欲说还休型等。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想把这堂课听好,但在课堂上怎样表现就和公开课的环境有关了。笔者针对“你愿意上公开课吗?”“有听课老师坐在你身边,集体朗读课文你和平时一样吗?”“公开课上,你愿意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吗?”等问题,分别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四个班级和其他市县级学校的十个班级的高中一年级756名学生做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其中123人愿意上公开课,346人不愿意上公开课,287人无所谓。不愿意上公开课的理由大多是不能像平时在教室上课那样集中注意力。关于“有听课老师坐在你身边,集体朗读课文你和平时一样吗?”这个问题,76%的同学回答不一样,会选择小声读或默读,理由是平时和同学一起读课文是读给自己听,有老师在身边好像是为了给他读,老师的耳朵时刻在挑着自己的毛病。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在公开课上主动回答问题,除非老师特意示意或点名,关键是怕回答不理想,怕引起同学和听课老师的笑话,一部分同学干脆选择不回答老师的问题。
也许普通课堂能积极回答或能够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在公开课上就采取了缄默其口的做法,把机会让给了那些平时更优于自己的同学,让他们和老师配合出精彩来,从而疏散了自己的课堂紧张度,这种松散的听课状态不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是因压力太大出现的“做不好”或“不作为”的课堂行为。另外,公开课客观的物理环境也制约着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话筒的传递会不时的中断教学进程,也限制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范围。
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过于强大的听课阵容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能不说这样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3.“作秀”的公开课给学生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现今人们把一个新的名词——“做课”赋予了公开课,许多学校把讲一节公开课叫做“做一节课”。我们姑且不论“做课”这个名词怎样,从哪里来,单从称法来说总给人感觉与当今流行词语“作秀”同出一辙,“做课”等于“作秀”吗?肯定不等于。教学活动属于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讲求的是知识的传授,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身心的收获提高,不是单方的一次自我表演过程。教学关注的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自我展示,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身心满足。所以如果把“做课”理解为一种教学的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确实有过或正发生着这样的教学行为。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有的老师不顾教学内容的顺序选课文,不好讲、不适合讲公开课的课文不选;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选学生,从全班选出“好”学生参加,在公开课上配合老师尽兴表演。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学生留在班上做作业,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伤害所谓“差生”进步的积极性,给他们埋下自卑的种子,而且也会极大程度地膨胀所谓“好生”的自大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教师还提前设置好问题及答案,提前定好回答学生,更有甚者安排学生故意回答错或回答不全,让其他同学更正补充,进行辩论,人为制造一种精彩。他们多次试讲,用同一批学生试讲同一篇课文,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烂熟于心,形成了机械、虚假的教学活动,表面看似行程流畅、精彩高潮迭起,实际是早已排练好的一出戏,心灵的交流变成了双方精湛的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过多的关注学生是否能跟着自己的设计走,关注自己声音的高低、语气的舒缓、动作的协调和微笑的到位以及讲解课文时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而学生只注意教学步骤的进行,是否该轮到自己发言等等。且不说这样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和能力的长进,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教育的教人求真、教师的形象等都随着这节课的下课铃声云消雾散了。
注释:
[1]温欣荣,王月宝.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74.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徐健)
一、教学环境与公开课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是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生理(生物)、物理(物质)与心理(精神)因素的总和。从主体构成看,它包括教师教的环境和学生学的环境两部分。从内容构成上看,它包括生理环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三部分,形成了一个三维整体。“教学环境是一个广泛意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社会环境诸如影响教学活动的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法规、语文课程标准、教育管理者等。”[1]
公开课教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出现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公开课是相对于“关门课”而言的。所谓“关门课”,就是一个教师一群学生在指定的教学空间按照一定的教学时间安排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相对来说,具有教学的隐密性;“公开课”就是在相对开放的场合下,一个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完全公开。这样的教学环境我们称其为公开课教学环境。
二、公开课教学物理环境的描述
绝大多数公开课的选址空间开阔,面积为二三百平方米到上千平方米不等,空间高度五米以上。这样,一个班五六十个学生坐在中间前八排座位,听课人员分坐在两侧或后排,如果听课人员极多,坐满整个公开课场所的每一个座位,有可能出现听课人员和学生混坐的情况。教师的讲台多为电脑操作台,距离学生第一排座位大约两到三米,电脑展示屏幕距离第一排学生大约三米到五米(这是普通阶梯教室的数字估计),活动黑板位于教师讲台左右两侧或展示屏幕侧下方。为了提高电脑课件教学的屏幕清晰度,公开课场所门窗多关闭,且用厚重深色窗帘遮挡光线,场所内部多用白色光照明。
空间大,人员多,有些听课教师的任意走动、手机铃声、咳嗽声、低低私语声等势必影响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给同学讲课的距离比平时加大了两到三倍,师生教学的互动声音只能靠话筒传递,在这样大的空间,教师的声音容易分散,学生受周围环境氛围(如与教学活动无关的声音)的影响,他们的听觉捕捉力也会减弱,教师的声音不能充分地传入学生的耳朵。如果是老式阶梯教室,墙壁光滑没有吸音效果,房顶与墙壁直角建造没有层次或弧度设计,声音效果会更不好,加上通风、光线条件都达不到要求,致使教学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公开课教学心理环境存在的问题
公开课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各级各类教学评比、教学研讨等会议上推行以来,就引领着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教师教学经验的交流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对于年轻教师来说,公开课锻炼了他们的教学基本功,促使他们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更多地与同事相互切磋,更深入钻研教材,思考教学策略,使其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设置、教授方法选择等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全,所以参与公开课,在某种程度上锻炼了青年教师,促使他们的教学水平更快地提高。公开课教学同时也成为教学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研讨的一个重要载体,提供教学改革成果展示的舞台,是各级各类学校观摩、交流、学习的特殊场所。我们的教学与时俱进、硕果累累,公开课教学功不可没。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负面效应,公开课发展至今,也呈现了不少与课程改革很不和谐的一面。从教学的心理环境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开课的心理环境给教师带来很大心理压力
压力是公开课教学中师生共存的心理特点,压力对于教学活动中不同的主体,内涵是不同的。对于教师来说,讲好这一堂课是压力,给学生更多、更系统的知识是压力,得到上级同行的肯定性评价是压力,所以从选课、备课到上课以至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他承受压力的过程。压力可以使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做更加精细的准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但不可否认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教学活动中尤其在大型公开课的教学环境中,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想像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有更高的学识素养并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授课当中把“压力”这把剑运用自如,做到游刃有余。
2.公开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带来过度心理负担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高度的焦虑只有同高度的能力结合才能促进学习;高度的焦虑同低能力或一般能力结合则往往抑制学习。因此,就促进大多数人的学习而言,应当把焦虑控制在中等的程度。[2]
对学生来说,配合教师上好一节公开课会有很大压力,而且更多地表现在课堂上。根据不同学生在公开课中的表现,他们可分为积极参与型、沉默自守型、事不关己型、欲说还休型等。每种类型的学生都想把这堂课听好,但在课堂上怎样表现就和公开课的环境有关了。笔者针对“你愿意上公开课吗?”“有听课老师坐在你身边,集体朗读课文你和平时一样吗?”“公开课上,你愿意主动回答老师问题吗?”等问题,分别对笔者所在学校的四个班级和其他市县级学校的十个班级的高中一年级756名学生做了开放性问卷调查,其中123人愿意上公开课,346人不愿意上公开课,287人无所谓。不愿意上公开课的理由大多是不能像平时在教室上课那样集中注意力。关于“有听课老师坐在你身边,集体朗读课文你和平时一样吗?”这个问题,76%的同学回答不一样,会选择小声读或默读,理由是平时和同学一起读课文是读给自己听,有老师在身边好像是为了给他读,老师的耳朵时刻在挑着自己的毛病。大部分同学不愿意在公开课上主动回答问题,除非老师特意示意或点名,关键是怕回答不理想,怕引起同学和听课老师的笑话,一部分同学干脆选择不回答老师的问题。
也许普通课堂能积极回答或能够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在公开课上就采取了缄默其口的做法,把机会让给了那些平时更优于自己的同学,让他们和老师配合出精彩来,从而疏散了自己的课堂紧张度,这种松散的听课状态不是学生没有压力,而是因压力太大出现的“做不好”或“不作为”的课堂行为。另外,公开课客观的物理环境也制约着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话筒的传递会不时的中断教学进程,也限制了回答问题的学生的范围。
公开课的教学环境尤其是过于强大的听课阵容给师生带来了一定的心理压力,不能不说这样的教学环境对教学起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3.“作秀”的公开课给学生带来不良心理影响
现今人们把一个新的名词——“做课”赋予了公开课,许多学校把讲一节公开课叫做“做一节课”。我们姑且不论“做课”这个名词怎样,从哪里来,单从称法来说总给人感觉与当今流行词语“作秀”同出一辙,“做课”等于“作秀”吗?肯定不等于。教学活动属于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讲求的是知识的传授,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身心的收获提高,不是单方的一次自我表演过程。教学关注的不是教师在讲台上的自我展示,更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身心满足。所以如果把“做课”理解为一种教学的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宗旨。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确实有过或正发生着这样的教学行为。为了讲好一节公开课,有的老师不顾教学内容的顺序选课文,不好讲、不适合讲公开课的课文不选;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选学生,从全班选出“好”学生参加,在公开课上配合老师尽兴表演。那些没有被选上的学生留在班上做作业,殊不知,这样做不仅会伤害所谓“差生”进步的积极性,给他们埋下自卑的种子,而且也会极大程度地膨胀所谓“好生”的自大心理,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这些教师还提前设置好问题及答案,提前定好回答学生,更有甚者安排学生故意回答错或回答不全,让其他同学更正补充,进行辩论,人为制造一种精彩。他们多次试讲,用同一批学生试讲同一篇课文,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烂熟于心,形成了机械、虚假的教学活动,表面看似行程流畅、精彩高潮迭起,实际是早已排练好的一出戏,心灵的交流变成了双方精湛的表演,教师在讲台上过多的关注学生是否能跟着自己的设计走,关注自己声音的高低、语气的舒缓、动作的协调和微笑的到位以及讲解课文时多媒体课件的操作,而学生只注意教学步骤的进行,是否该轮到自己发言等等。且不说这样的教学活动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知识和能力的长进,这样的一节课上下来,教育的教人求真、教师的形象等都随着这节课的下课铃声云消雾散了。
注释:
[1]温欣荣,王月宝.语文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教学环境探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6(7).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374.
(作者单位:1.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石家庄市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