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视觉模式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g00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象表现主义绘画”是在抽象艺术衰落与大众文化兴起的前提下出现并发展起来的,瑞士著名雕刻家、画家阿尔贝托·贾克梅蒂(1901~1966),就是这一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所创造的独特的“视觉模式”和借“现象学”理论来观察事物的方法,不仅造就他不与人同的作品表征,其艺术理念亦影响了当今世界画坛的创作取向。
  一
  在贾克梅蒂看来,绘画所反映的事物的真实,总是处于存在和虚无之间。贾克梅蒂的作品也总是介于存在和虚无之中,总是处在改变、完善、毁灭和重建的过程之中。那么,贾克梅蒂是在一个什么情景里,创造出这种既存在又虚无的境象呢?
  1、先验的观看
  贾克梅蒂认为:“绘画艺术只是一种观看的方式”,他的绘画就是从现象学式的观察开始的,他的艺术理念受现象学的影响深刻。“现象学”是一切返回事物本源进行思辨的哲学方法。所谓“现象学的观察”,就是把某种既定的、先验的、附加于物象本身意义上的东西存而不论,使直观物象在人的内部意识中构成与显现。“现象学式的观察”其实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在绘画观察中,严格地遵循在直观中直接呈现出来的现象,避开一切关于事物对象自身以外先入之见,既定的观念、学院派的规程、现代艺术新观念等,不让它们来影响纯粹的视觉观察物象。通俗的说来就是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概念,要直观、纯粹的观察物象。
  一个苹果、一个杯子、一把椅子,如此简单画室之内随处可见的东西,在贾克梅蒂独特的视觉方式中有了一种新的形象。贾克梅蒂坚持回到事物本身的观察,注重当下,每次捕捉的都是一个瞬间的存在。在创作时反复试图接近真实,也促成了他作品的独特性。
  贾克梅蒂把绘画艺术定义为视觉艺术,他认为绘画所表现的首先不是感情,而是视觉的真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代主义由盛转衰,后现代艺术开始风靡,贾克梅蒂的艺术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解决现代主义的危机,贾克梅蒂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经过反复的思考,他认为确定新视觉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存在先于本质”,为了获得一个认识观念以外的世界,他一生都在追求“真的东西”,这种“真”是用“经历和体验”才能够换得来的。他用绘画的形式来追求“形而上学”的精神,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常说的贾克梅蒂的绘画是主观。
  贾克梅蒂艺术的时空概念是以他独特的视觉方式而存在的,但同时又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与乔治·莫兰迪(1890-1964)、巴尔蒂斯,等艺术家有相似之处,是以对视觉真实的怀疑与追问开始并重新出发的。阿维格多·阿利卡说:“贾克梅蒂毕生都在关注距离的问题。是距离决定了从实际大小到画面尺寸的转变与从感知到描画的过度。”贾克梅蒂的观看方式已经使得他不能回归到物象普通的大小与距离之中去。他说“当一个人走近我时,他变成了另一个人。当他太接近我时,比如说两米内,我就不再真实地看他了。”“距离”与“空间”成为了贾氏绘画与雕塑的最大特色。
  《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这件作品贾克梅蒂创作于1934年,从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空间。第一个空间是画面中主体人物双手中的一个空间,作者称之为“空物”,“空物”一词在作品的标题《手持隐而不见的空物》中也有所标注,由此也可以看出作者在强调这一空间的存在。这一作品是贾克梅蒂为纪念他的父亲乔凡尼而创作的,所以这一作品的主体思想是对死亡的深思。主体人物手中的“空物”可以有多种理解,但却是可以根据观者的不同心境来理解成不同的情绪,并不能一概而论。
  画面中另外一个空间出现在主体人物的脚下,脚下的这个空洞象征着墓冢与主体人物手中的“空物”相互呼应,这个墓冢的空洞仿佛在告诉观者手中“空物”的归处。画面中的“空间”到底在表现画家什么样的情感也只是我们的猜测,答案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画面中的虚无空间所带给我们的深思。
  2、抹去再重来,痕迹叠痕迹
  贾克梅蒂认为:“物体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的绘画实际上就是尝试在静止画面上捕捉不断变化、不断逃离的东西。他画了一遍又一遍,固执地想要留住那不断逃离的真实。
  贾克梅蒂作品上“抹去再重来,痕迹叠痕迹”的方式,是他对物象理解过程的真实记录,是物象自身的存在方式。“抹去”不仅仅是一种动作,更是一种意识。当我们面对描绘的物象时,要如同初来这世上一般,看得那么纯粹。“抹去再重来,痕迹叠痕迹”,不是贾氏故意追求的表面效果,而是自然流变下的一种痕迹相叠,自然而得。贾克梅蒂总是认为:“真实反复躲在一层层薄幕后面,扯去一层又一层,一层又一层,真实永远隔在一层薄幕后面。”而他坚信“每扯去一层”就会离真理更近一些。对于贾克梅蒂而言,艺术创作并不是要表现画面的唯美,并不是要叙述故事,而是反映作者心中最真实的世界。
  1950年贾克梅蒂创作的《安妮特与骑车》《艺术家的母亲》等作品中,用密集的线条为画中的人物交织出一个空间,画面中的人物与组成空间的线条相互联系,互相牵扯。画家的视线在物象与画面之间来回穿梭,为的也仅仅是记录对当下每一刻的感受。
  在读贾克梅蒂作品时总有一种“未完成”之感。所谓“未完成”,并非是指画家在技术上的未完成,结合贾氏的观察方式、绘画理念等,“未完成”是必须出现的一种状态。在时间与意识不断流逝中,每个当下有着不同的本质与面貌,故作品中呈现出未完成之态。每一件作品仿佛只是画家的暂时停歇,随时可以继续,不断接近画者所认知的真实之态。
  二
  贾克梅蒂一生追求艺术创作中的“真实”,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始终在向我们揭示着眼中的绝对真实,提醒着每一位画家都要拥有一双“纯真的眼睛”。绘画不再是一种传统的描绘方法,而是艺术家用来反映自己所捕捉到的独一无二的、不可复制的一种新方式。
  贾克梅蒂把现象学的观察方法引入了绘画领域,带入到大家的视野,他的具象表现绘画理念不仅对教学方面,更对整个美术界都有着重大的意义。贾克梅蒂通过绘画不断地追求、探索、揭示物象存在的本质,作品中渗透着一种苍凉、忧虑之感,他一直相信艺术的世界里存在着“真理”。贾克梅蒂式先验的观看方式,让我们了解到了“回到事物本身”的观看难度,他一生执著于描绘眼前的事物,熟悉的亲人、朋友,坚持想要把对眼前不断流变的真实感受放到自己的作品之中。真实只存在于视觉之中,贾克梅蒂的艺术是一种追问存在根源的形而上学的艺术,开启了作为观看的视觉艺术的新形式。
  贾克梅蒂是西方现代美术史上重要的一位艺术家,他用生命的实践来向我们展示了具象表现绘画的深度,也只有贾克梅蒂才能被称之为具象表现绘画的里程碑,不可复制,更无人可以超越。
  参考文献:
  1 司徒立,当代具象表现绘画及其基础方法论[M],具象绘画表现文献,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 曹小鸥,新具象艺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3 张一斌。贾克梅蒂的“看”,艺术世界[J],2008年版
  4 许江,等具象表现绘画文选[A],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5 黄琪,贾克梅蒂[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M],重庆: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其他文献
中国画是世界绘画艺术的瑰宝,具有独特的东方神韵,经过历代画家的创造和改进,已经成为世界绘画领域中颇具特色的东方绘画的代表画种。  一、中国画诞生就是生命精神载体  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极其重视生命精神表现,艺术家在对自然的审美表现中有极强的主体意识,把人性的理念情感作为艺术的主要目的,它切中了当代艺术观念。如最早的山水画《游春图》仅仅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到了隋唐以后开始独立,到五代、北宋时期,山水
期刊
一、“新学”背景与“标准化”的艺术  20世纪初西画的科学写实的引入,源于留学思潮所谓“新学”背景的影响。这里既有文化的原因,更有历史的原因。  就20世纪早期中国美术教育史来说,就有李铁夫、林风眠等一大批人在救亡图存的政治背景下,创建中国美术教育体系,写实艺术被引入到中国画坛。西方科学写实与传统水墨在视觉传达、绘画理念、美学追求之间的矛盾,使近百年的中国画坛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首先,在画坛革新
期刊
自1995年东渡日本留学之后,打工读书、完成学业、于2000年获东京多摩美术大学硕士学位,以艺术家身份居留永住。2005年又移民加拿大,开始漫长的北美之旅,——这就是画家桂森林走过的路。  从祖国大陆起步,和众多迷恋美术的同行一样,桂森林所关注的对象由静物、人物、直至风景,进行大量的写生训练,在教与学的同时逐步形成个人的风格,摸索自己的审美取向。尤其在异国他乡、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之下,接受另
期刊
1971年,美国《艺术新闻》刊发了琳达·洛克林的文章《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标志着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真正开端,随后大量被艺术史遗忘的女性艺术家被陆续发掘并填补到艺术史的名单中,艺术史上的中国女性艺术家却踪迹罕见。潘玉良是中国绘画史上鲜有的历经磨难终成大器的女画家,她一生四千余幅作品显示了其艺术生命的顽强、人生境遇的坎坷、绘画成就的粲然,被称为“中国西洋画家中第一流人物”的女画家。“五四新生
期刊
戴民师傅  23岁那年,我依依惜别军营,未曾想到,不久便转而换上一身蓝色戎装,步入警营。踌躇满志的我心里没有一丝杂质,放眼望去,面前铺就的已然是幻想中熟悉的景象。然而,分配工作的头一天,内心平静的湖面就被一阵风吹得支离破碎。  那天,新警培训班宣布结束,一群生龙活虎的伙伴都等着师傅们领人。在我之前,陆续有人被师傅们带走,剩下的人彼此小声地指指点点,说某个人真幸运,师傅是警界闻名的先进模范,某个师傅
期刊
现实世界就是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我们的意识很难直接对它产生直接的作用。除了客观的现实世界,我们所拥有的意识、梦境、记忆、情感的精神领域则是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梦和绘画对我们来说都是充满吸引力的,原因在于在梦和绘画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不受束缚的各种可能,它们既不同又有很多奇妙的关系。它们都是人作为主体进行的创作行为,是主体的经验和行为,只不过梦是被动的,不可掌控的,而绘画则具有主动性。这里不是要
期刊
严歌苓刘艳  按语:  跟“旁证与反证华人老移民的历史”的《扶桑》相比,《少女小渔》简直就是在旁证与反证华人新移民的历史。这还不足以彰显《少女小渔》的别致之处,它成为“可以拍成一部电影的短篇小说”,或许是最最让人称奇的。最终,笔者把两个题目一并呈置出来。不如此,不足以凸显《少女小渔》的全部意义。  刘艳:张艾嘉谈起电影《少女小渔》的创作动机,她直言这本来是李安的项目。在接受采访时,采访者说电影《少
期刊
在新石器时代陶器纹样发展的长廊中,有很多抽象纹样,即各式各样的曲线、直线、水纹、抽象鸟纹、蛙纹、漩涡文、三角形、锯齿纹等非常吸引人们的目光,这种抽象的几何纹使得历史上每个研究者都赞叹不已,很多研究者认为原始人对于器物,除了要求实用之外还要求美观,于是印纹逐渐规整化为图案,装饰的需要便成为第一位。笔者认为此说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在新石器时代,人类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关注美的需要,思维中的神秘性大于审美
期刊
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功能性室内空间已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更多的需要在室内空间中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风格。软装饰作为室内空间中一个重要部分,它与室内环境有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特有的质感、色彩、图案,会给人们带来一个舒适、轻松、美观的室内环境。  软装饰是指装修完毕之后,利用那些易更换、易变动位置的饰物与家具,对室内空间的二度陈设与布置,是室内环境不可缺少的部分。软装饰可以根据居室内空间的大
期刊
朱西  在《我译〈马德里的春天〉》中,提到全球新冠疫情尚未完全散去的2021年2月19日,韩葵女士安排的一场我与作家潘无依的线上对话会,这使得该作品在中国和意大利都引发更多读者的关注。随后,我感到应该整理这个对话会的主要内容与《美文》的读者分享,也便于文学界了解为什么向当代欧洲介绍这样的中文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欧洲的接受度如何等。一  韩葵:先说下为何给这部小说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吧。  潘无依:小说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