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23日,81岁的屠呦呦面带笑容地站上了美国纽约拉斯克奖的领奖台,用双手捧起了沉甸甸的奖杯。被称为“东方神药”的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无数人的生命,拉斯克基金会将临床医学研究奖颁给屠呦呦,以表彰其对治疗疟疾药物——青蒿素的研究贡献。站在奖台上的屠呦呦说:“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40年来一直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生活中的屠呦呦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宠着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屠呦呦丈夫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名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前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的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的屠呦呦一直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当年接到“5 2 3”项目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
获奖因三个“第一”
2007年,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特意来中国调查青蒿素的研究历史,并写了《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对于美国人为何将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身在美国的苏新专说,“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共有24名评委,他们都是美国人,其中半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知名科学家。最终的评奖结果由这24名评委投票决定。”
“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作了贡献,这毋庸置疑。但据苏新专介绍,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当年参与“523”项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此评价道:“无论如何,是她(屠呦呦)证明了乙醚提取物这个是有效的,这个已经很有意义了。乙醚提取物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对后面提取青蒿素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争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也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他同时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也特别感谢了在此项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们,“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事实上,每一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如今,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为医药的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当年提炼出青蒿素的屠呦呦,以及参与临床试验、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她的同事们,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用古老中医药促人类健康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在文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与许多从植物中开发的药物相比,青蒿素发现路线时间短,但并不是惟一的中医中药成果见效的智慧结晶。屠呦呦在论文中列举了古代中医药馈赠人类的一些例子:砒霜,一种古老的中医药药方成分,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相对安全的药物。石杉碱甲,是从中药成分草药蛇足石杉中的提取物,是治疗记忆功能障碍的有效药物,在欧美,石杉碱甲衍生物已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进行临床试验……
屠呦呦还写到,单味中药治疗特定疾病是很少见的。中医注重的是整体疗法。正是各个症状和中医处方之间的整体关联性使中医药存在至今,延续了几千年。中医对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医的活血化瘀促进血循环,也适用于西方现代医学。
40年来一直研究青蒿素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已经40年了,尽管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但她始终默默无闻地工作,并致力于研究青蒿素。“屠呦呦是我的老朋友,我们是同一代的科学家。都是北京医科大学毕业的,说起来还是我‘师姐’。”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工程院院士李连达说,屠呦呦是个典型的科学家、学者,平时并不善于交际。
“可以说,她对青蒿素的研究一直没有间断过,现在也承担了很多课题,还带研究生,非常值得尊重。”在李连达看来,屠呦呦是那种持之以恒的科学家,不浮躁,不像有些科学家什么时髦就搞什么。而原本屠呦呦在60岁就到了退休年龄,但她81岁了还坚持工作。
在李连达的眼里,屠呦呦具有一个科学家应有的美德,那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敢于直言。“她比较直率,讲真话,不会拍马屁,不管在会议上还是个别的谈话,她同意的意见马上就会肯定;不同的话,就直言相见,不管对方是老朋友还是领导。”
生活中的屠呦呦
“她对学习非常执着,非常专心,各种功课中,生物课成绩最好。但生活上却挺不上心的,家务活不太会干。”清华大学教授陈效中是屠呦呦非常要好的朋友,两人是初、高中同学,读书时互相之间还串串门,时隔几十年,陈效中老人还能追忆起那段青葱岁月。
屠呦呦是高二时从效实中学转到宁波中学的,在班上不声不响,经常上完课就回家,成绩也在中上游,并不拔尖。但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力去做。
陈老先生说,别看屠呦呦现在是个慈祥的老太太,当年长得还蛮清秀,戴眼镜,梳着麻花辫。
因为陈效中和屠呦呦家住得近,两家还有联系,陈效中经常到屠呦呦家串门,也经常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和屠呦呦相遇。
高中毕业后,大家都考到了北京,陈效中考上了清华大学,屠呦呦考上了北京大学。屠呦呦读的是生物药学,当时这个专业比较冷门。而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
屠呦呦是家里的独女,父母很宠着她。陈效中寒暑假回家乡,屠妈妈还经常让陈效中带好吃的东西给宝贝女儿。屠呦呦特别喜欢吃香螺,屠妈妈就做成腌香螺给她捎去。“屠呦呦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妥当。同学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她先生做。”聊起过往发生的趣事,陈效中不禁大笑起来,“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落下了。”
屠呦呦丈夫也是陈效中的好朋友,名叫李廷钊,初高中也在效实中学读书。他毕业后到前苏联留学,回国到北京时,见到曾经暗恋的对象还未结婚,就大胆表白,而后他们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陈效中说:“现在李廷钊在北京的钢铁研究院工作,家里的事都老李管,他是个很好的丈夫。”
尽管在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但工作中的屠呦呦一直十分严谨,兢兢业业。她从参加工作起一直在中医研究所工作,在青蒿素研究上花费了无数精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有关。当年接到“5 2 3”项目的时候,她的女儿才三岁,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她有两个女儿,现在一个在英国剑桥大学做行政教务工作,一个在北京。
获奖因三个“第一”
2007年,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特意来中国调查青蒿素的研究历史,并写了《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一文。对于美国人为何将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身在美国的苏新专说,“拉斯克奖评奖委员会共有24名评委,他们都是美国人,其中半数是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知名科学家。最终的评奖结果由这24名评委投票决定。”
“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有很多人作了贡献,这毋庸置疑。但据苏新专介绍,此次评奖关键看三个方面:一是谁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二是谁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三是谁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引入‘523’项目组,第一个提到100%活性,第一个做临床实验,这三点中的任何一点都足够支撑她得这个奖。”
当年参与“523”项目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国桥对此评价道:“无论如何,是她(屠呦呦)证明了乙醚提取物这个是有效的,这个已经很有意义了。乙醚提取物有价值,这是最重要的,对后面提取青蒿素带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争议,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也表示,经查证原始资料,尤其是军事科学院此前保密的材料,最后确定屠呦呦在青蒿素研究中具有关键作用,所取得的成绩无可争议。他同时提出,如果屠呦呦获国内广泛认可、甚至世界肯定,大家不要简单地英雄崇拜,更不应否认其他人的工作,在这背后,还有一群“无名英雄”。
“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屠呦呦也特别感谢了在此项研究中作出重要贡献的同事们,“它属于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事实上,每一位专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正如2002年美国《远东经济评论》发表的文章《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所说:“真正让外国同行们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就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如今,当年参与“523”任务的人,基本都已进入耄耋之年。他们为医药的研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可以说,当年提炼出青蒿素的屠呦呦,以及参与临床试验、改造青蒿素分子结构并合成蒿甲醚的她的同事们,他们每一个人都值得铭记,他们是拯救全球5亿疟疾人的中国发明家。
用古老中医药促人类健康
屠呦呦之前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很少。最近,她一篇题为《青蒿素的发现——中药的馈赠》论文,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月刊《自然》上发表。
屠呦呦的梦想是什么?她在文中说:“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
屠呦呦表示:“青蒿素是古老中药的真正馈赠。我相信,中国医药将帮助我们战胜危害世界各地人们生命的疾病。”
与许多从植物中开发的药物相比,青蒿素发现路线时间短,但并不是惟一的中医中药成果见效的智慧结晶。屠呦呦在论文中列举了古代中医药馈赠人类的一些例子:砒霜,一种古老的中医药药方成分,是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有效相对安全的药物。石杉碱甲,是从中药成分草药蛇足石杉中的提取物,是治疗记忆功能障碍的有效药物,在欧美,石杉碱甲衍生物已作为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症进行临床试验……
屠呦呦还写到,单味中药治疗特定疾病是很少见的。中医注重的是整体疗法。正是各个症状和中医处方之间的整体关联性使中医药存在至今,延续了几千年。中医对心血管、脑血管疾病治疗的发展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医的活血化瘀促进血循环,也适用于西方现代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