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理念下教学目标拓展的若干视角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1986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教学目标的价值定位。本文以人教版数学的学习内容为载体,从目标设计与实施层面提出目标拓展的多元视角:意义理解、建立联系、综合应用、类比迁移、知识孕伏、思想方法等。试图通过目标研究,为教师提供发展性目标拟定的基本方向与思路,并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理念向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目标 拓展 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深度学习,是以知识深度加工、意义建构和深度思维为主要特征,以理解、应用、分析、推理、综合、评价、创造等高层次认知活动为主要活动的学习。
  从学习过程层面思考,深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主动的、探究式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其基本策略可以是:提供时间激活学生深度参与、设计高水平任务驱动学生深度思维、引导学生开展深究型对话互动等。
  从学习结果层面思考,深度学习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进行迁移与应用,实现知识的深度加工、深刻理解以及长久保持,并实现“高认知能力”和“高阶思维”的发展。显然,深度学习的结果特征与教学目标直接相关。目标立意与目标视野,决定着教学的深度与走向,也必然决定了学习活动究竟是“虚假学习”“浅層学习”还是“深度学习”的基本属性。
  因此,基于深度学习理念,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基于教材内容的目标定位,如何从基础性目标走向发展性目标?有哪些目标拓展的方向?本文以人教版数学教材为例,从目标设计与实施层面,提出目标拓展的多元视角:意义理解、建立联系、综合应用、类比迁移、知识孕伏、思想方法等。试图通过目标研究,为教师提供发展性目标拟定的基本思路与方向,并最终促进“深度学习”理念向日常教学行为的转变。
  一、意义理解——概念、定律、性质、公式的意义理解与深度构建
  意义理解是深度学习发生的重要标志。什么是意义理解?学习中,学生能否调动、激活知识经验,对学习内容加以解释,重新构建其意义,促进知识的学习从表层符号走向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促进意义与经验的对接,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并能长久保持和灵活运用,是意义理解的重要标志。
  审视当前的教材编写与教学过程,对于概念、性质、定律的学习,远没有达到“意义理解”的水平。以五年级下册“分数单位”的概念学习为例,教材用“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作分数单位。例如,的分数单位是”来进行定义。教学中,大多教师也仅停留于这一定义描述层面,分数单位的学习十分单薄。如何实现意义与经验的联结?如何提升概念的理解水平?我们可以对“分数单位”的教学目标做如下拓展设计。
  目标1:沟通分数单位、小数单位和整数计数单位的共同本质。
  目标2:运用分数单位,初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整数和带分数)。
  目标3:借助分数单位,理解分数与小数的联系。
  目标4:能运用分数单位,解释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加减法、满几进1或退1当几(为假分数与整数、带分数互化做铺垫)等,感受分数单位的应用价值。
  以“目标1:沟通分数单位、小数单位和整数计数单位的共同本质”为例,教师设计以下的学习材料与任务。
  在数轴上找到0.3、、3的位置,并标出来。(如图1)
  基于分数、小数、整数的意义,教师让学生在数轴上标出各数,并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如图2)
  学生通过比较,发现0.3里面有3个0.1、里面有3个、3里面有3个1,都是3份,只是计数单位不同,计数单位分别是0.1、、1,分数中表示一份的数是分数的计数单位,也叫分数单位。这样,顺利将分数单位的概念理解纳入已有认知结构中,实现分数单位的意义建构和本质理解。
  如何实现目标4?教师设计了这样的学习材料与任务:
  请你利用分数墙,运用分数单位的知识,尝试进行研究:①借助分数单位,研究分数的大小比较,举例说明;②借助分数单位,研究分数加减法运算,举例说明;③借助分数单位,研究“满几进一”或“满几进几”,举例说明。
  借助直观,以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为基础,学生自觉地将分数单位应用于分数大小比较、分数加减计算、假分数与带分数互化的学习中,为后续学习分数计算与分数互化积累经验。
  为何做这样的目标延伸?我们说,概念学习的最高水平是概念应用。如果将概念的学习水平根据识记、理解、掌握、应用进行水平分类,如下表:
  上表中,概念学习的水平自下而上递进,如若目标仅停留于识记层面,则属于“浅层学习”。显然,上述教学环节的展开,已将分数单位的概念理解提升至问题解决的应用水平,深度学习自然发生。就“分数单位”的学习而言,这样的目标视角,是大多数教师并未触及的。
  二、建立联系——建立知识之间的本质联系,形成结构
  “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认知结构,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知识的一部分,那么学生才会产生他们自己的数学理解。”如何用联系的观点贯穿于教学,关注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清晰、稳固的认知结构,既是深度学习的重要特征,也是教材目标拓展丰富的重要视角。
  以“百分数”的教学为例,我们拟定下列目标:
  目标1: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正确读写百分数。
  目标2:数形结合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初步体会在用百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时,它小于或等于100%;表示两个独立数量的关系时,它可以大于100%。
  目标3:感受“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与“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以及“比”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分析、比较的能力。
  显然,目标3便是对基础目标的提升与延展。教师可以在进行概念概括时,呈现新课展开中的五组材料:   苹果汁是果汁饮料的60%。甲车的速度是乙车的80%,也可以是105%。地球上海洋面积约是地球表面积的71%。今年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119.6%。两分球命中个数是投篮总数的40%。
  再引导学生思考:能用学过的数来表示吗?怎样表示?学生自觉将“苹果汁是果汁饮料的60%”与“苹果汁是果汁饮料的”建立联系,将“今年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119.6%”与“今年旅游收入大约是去年同期的1.2倍”建立联系,将“地球上海洋面积约是地球表面积的71%”与“地球上海洋面积与地球表面积的比是71 : 100”建立联系。由此,百分数、分数、倍、比都是“两个量的倍比关系”的“同”之比较,顺利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纳入“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已有认知结构中,形成概念系统,使学生明晰相关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实现概念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
  三、综合应用——跨越领域、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
  浅表学习的基本特征是浅层次认知,难以在知识之间建立深度联结,而深度学习则是以深度理解、建立联系、高阶思维、问题解决为主要特征。因此,突破单一知识的学习,打通知识壁垒、跨越领域界限的綜合应用,是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
  我们以“负数”的教学为例,其核心目标是:
  目标1: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目标2:理解正负数是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
  目标3:基于正负数意义理解,解决综合性问题。
  如何将目标3转化为教学行为,有效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迁移应用?教师可在新课教学后,设计如下练习。
  练习1:如图3,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
  材料与任务:用数对表示点A、点D的位置。
  
  练习2:用数对表示图形的位置。
  材料与任务: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记为“正”,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记为“负”,现将图4中的三角形ABC绕点B先旋转 150?,再旋转-60?,得三角形A′BC′。请用数对表示出点A′和点C′的位置。
  这样的教学,将负数的意义从“数与代数”领域向“图形几何”领域跨越,从“单一知识练习”向“多知识应用”迈进。练习1,突破“用数对表示位置”仅限于第一象限表达的局限,学生在拓宽数系的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坐标做了很好的知识孕伏。练习2中,“把按逆时针方向旋转记为‘正’,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记为‘负’”,不仅深刻揭示了“标准”的相对性和自定义性,完成“旋转 150?” “ 旋转-60?”的操作任务,更是为“正负数表示一对相反意义的量”这一本质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应用背景。这样,不仅没有削弱“负数”意义的理解,反而是对概念内涵的聚焦、概念外延的拓宽,其教育价值无论是对数概念的体系构建,还是对“相反意义”的本质理解,均有深刻的意义,更是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提供了契机。
  四、思想方法——文化浸润与思想渗透
  深度学习指向的学习目标,还需“虚实有度”。所谓“实”,是指近期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即显性的知识技能目标;“虚”是指着眼长效的关于思想、关于方法、关于意识、关于习惯等层面的隐性目标。隐性目标无法一蹴而就,要在探索、发现概念、定律、公式和算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积淀。
  以“圆的认识练习”目标设计为例:
  目标1:巩固对圆的圆心、直径的认识,感受圆的美。
  目标2:借助几何画板,使学生感受到圆与其他正多边形的关系,认识到圆的本质也是一个正无数边形,渗透极限思想。
  显然,练习目标不仅有传统的知识目标,更是充分发掘了这一内容的文化内涵与思想价值。“圆的认识”起始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圆的特征、各部分名称等相关知识,然而这样就真的认识了圆的本质了吗?为此,教师在练习课中抛出这样的问题:同样是平面图形,圆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由此展开观察、讨论,认识到圆的特质:有无数条相等的半径。再进一步深入:
  师:在同一个平面图形中,具有这样相等线段的图形不是只有圆一个。瞧,正三角形,从中心出发,分别连接三个顶点,这三条线段相等。
  (接着依次呈现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正十二边形,再整体呈现)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随着边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圆了。
  师:但毕竟还不是圆,怎样能更接近一个圆?
  生:边数再多一些,一定会更接近。
  师:那你想看看正多少边形?
  随后根据学生的意愿,教师用几何画板输入边数,学生看到了正二十四边形、正一百边形、正二百四十边形,甚至正一千边形。随着一声声的惊叹,学生切身感受到了随着边数的增加,图形确实越来越像圆了。
  案例呈现的是将简单知识深入后的一种精彩,不仅巩固了有关圆的基础知识,同时,“理解感受圆与多边形的关系”“理解圆是一个正无数多边形之本质” “‘一中同长’‘大方无隅’的文化渗透”等目标随机诞生。圆与方的互相转化、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数学文化的无痕渗透,这难道不是对教材目标的极好拓展吗?
  五、类比迁移——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
  深度学习,同样指向于问题解决。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程序、思维关键、数量关系、模型提炼等,是制订教学目标的重点。如果我们认识到教学目标所应具有的长远性和可持续性,那么,让学生拥有解决问题的策略与经验,类比迁移于其他陌生问题中,是目标设定的重要视点,比如:(1)多样化、多手段分析表征数量关系的经验;(2)正确确定标准,将较复杂或较隐蔽的数量关系转化为标准统一、关系清晰、利于表征的经验;(3)运用列表、转化、类比、画图、逆推、假设等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4)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经验;等等。   以四年级下册“四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为例,目标怎样从“掌握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探索多边形内角和的规律”等知识目标转向“转化”策略的经验积累,是教师需要重新加以思考的问题。
  目标1:将一般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正方形求得内角和,积累将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的经验。
  目标2:将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或四个三角形,积累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的经验。
  有了这样的目标定位,教学展开将会聚焦于策略与经验,在解决新问题时,这些经验便可被激活,并实现迁移。
  六、瞻前顾后——后续知识的合理孕伏
  教师在拟定目标时,常常呈现出课时视角、目标短视的弊端。如何基于整体视野,既立足当下,又能为后续学习提供适度的知识孕伏与经验积累,是教学目标拟定时需要考虑的。例如,“平移旋转”教学怎样为“多边形的面积的推导”积累经验?“对称的初步认识”怎样为“对称的性质”做经验积淀?“面积的意义”怎样为“平行四边形的转化”埋下伏笔?等等。
  以“三角形的认识”的教学为例,除“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底与高的认识”“三角形画高技能”等基础目标之外,如果从目标整体性角度考虑,我们还可以将其定位为单元起始课,“认识教学”为后续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等内容的学习作适度孕伏。
  新课后,可设计如下材料与任务:
  请在图5中以AB为底,画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
  反馈任务一后,教师演示顶点C在虚线上的移动(如图6)。
  思考:①你觉得可以画出多少个这样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
  ②在这些三角形中,你觉得哪几个比较特别?说说它的特点。
  ③选择三角形的边或角来进行观察,在C点移动的过程中,边或角有没有变化?有怎样的变化?
  显然,教师的目标意图已不满足于三角形的浅层认识,目标由“可以画多少个高为3厘米的三角形”任务,指向“巩固高的意义”“熟练画高方法”的同时,为“同底等高的三角形形变面积不变”作孕伏;由“你觉得有哪些特别的三角形”任务,指向对各类特殊三角形的特征描述,为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作相应孕伏;由“移动C点,观察边与角,发现什么”,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学习作孕伏。此案例,为教学目标拓展提供了“后续知识孕伏”的基本视角,同样值得教师们关注。
  限于篇幅,以上仅从意义理解、建立联系、综合应用、思想方法、策略经验、后续孕伏等几个维度提出了课时目标丰富与拓展的方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是实现深度学习、实现目标拓展的全部视角,还需后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朱德江.“深度学习”的内涵意蕴与学导策略[J].教育视界,2018(10).
  [2]平國强.让学生拥有完整的解决问题经验[J]. 教学月刊,2019(9).
  [3]潘红娟. 用富有结构的材料改变教学的深度[J]. 教学月刊,2013(12).
  [4]郭华.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改进[J].基础教育课程,2019(2).
  注:本研究系2019浙江省教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课时目标的细化与丰富研究”(项目编号:G2019014)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鸡的基因组是农业领域首批被测序和注释(尽管不完全)的动物基因组之一,其特点是基因组相对较小、存在表观遗传属性迥异的微型和大型染色体以及哺乳动物不同的性别决定方式。  虽然对鸡来说,表观遗传机制(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和染色质调控)看似保守,但某些机制与哺乳动物相比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鸡缺少印记基因。  考虑到家禽胚胎卵内操作的可行性,因此家禽胚胎是胚胎发育研究的一个特有模型。 
第一部分:学校全课程改革及绘本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2013年,在青岛政区图的正中心,诞生了一所崭新的学校——青岛立新小学:2014年,它作为青岛市市北区四所实验校之一开始实施全课程教育教学改革,  全课程改革到底是一项怎样的改革?  全课程,它指向的是完整育人、育全人,覆盖学校全部生活的课程:它强调的是突破学科界限,推动学科全面融合,将学校全部生活课程化,实施的是跨学科的主题项目学习。  全课程改
【摘要】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很多学生的习作都存在篇幅短、语言乏味等问题。小学阶段一般是学习写事的作文较多,写事就离不开写人,写人就要“说话”。人物 “对话”,则可以通过提示语的变化使之变得生动活泼,这样才能为文中人物“画皮刻骨”。  【关键词】习作 对话 提示语  “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三年级作为作文起步阶段,是每个学生的必经之路。由一、二年级的写片段过渡到写篇章,对于刚刚步入三年级的学生们来
【摘要】在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串联”现象,比如:作业形式单一;语言学习具有“零散性”,学生很难获得比较全面的知识;评价方式比较片面,教师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等等。概念图是通过各个节点将知识连接起来的图形,它具有层次性、关系性、可拓展性等特点,学生可以根据图形一目了然地记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种结构化的知识易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提取,把知识从“串联”走向“并联”,它的特点正好吻合学生学习的特点,提高
猪肠道菌群由800余种细菌组成,这些细菌是其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屏障。肠道微生物则是以维持仔猪断奶时肠道微生物平衡和稳定为目的的日粮干预策略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1-0769(2014)12-0006-03  毫无疑问,断奶是猪饲养过程中最具应激性的生产活动,也是必须得到良好控制以减少生产损失的关键环节。在自然情况下,断奶是一个缓慢、渐进的
【摘 要】在平面图形中“周”和“面”相比,从视觉效果上看,“面”是强势的,“周”是弱势的,所以学生不容易发现和理解“周”。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周长”的含义,吴正宪老师执教《认识周长》一课时,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感悟研究对象的特点“周是一条线,面是一大片”;通过围、剥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周是周,长是长,周长是周长”,进而明晰了周长的本质是长度单位的累加;通过研究三角形的周长,适时融入尺规作图,
【摘要】在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中,笔者认为,教师理应引导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进行“练写”,发现内容表达形式这个“秘密”;破解语言形式的构成,恰当地运用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关键词】阅读 练写  特级教师钱正权在《发现和破解语言“形式”的秘密》一文中说:“语文教学要从‘内容分析’的泥沼中走出来,转向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正道,落脚点在哪儿呢?落脚点在关注语言形式这个‘秘密’。”笔者认为,在高年
【摘要】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启发笔者,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难题。可以有效利用生活的环境,让学生写好景物;合理利用传统节日,指导学生写好活动类、叙事类的作文;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让习作的语句变得优美;更可以多渠道指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不再“写完了事”。生活,成为学生观察和描写的对象;生活,让学生的习作变得言之有物,让学生有话可说。  【关键词】 环境 传统节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言语教学论》中说:“语文能力这种非传递性和内在性决定语文教学方法必须以言语的实践为最基本的方法,它必须有学生主体的操作实践,才能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可见,阅读教学的独特存在与言语实践相关。因此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应该定位“语用”,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的原点。  一、独具慧眼,定位有价值的语用资源  教材是阅读对话的载体,更是语文味散发的源点。定位“语用”的阅读
【摘要】语文统编教材实施以来,语文课堂存在语文要素不落地,或者顽固坚守一般阅读教学常态,或者片面进行机械技巧训练,让语文课索然无味等问题。笔者在调查现状基础上,进行单元整体解读,把握语文要素层级安排和各课具体要求,聚焦某一个具体案例,从目标设定到课堂语文要素展开操作策略,同时兼顾文体特点教学进行详细阐释,提出具体教学注意点,为语文课堂重构提供借鉴样板。  【关键词】语文要素 重构 文体特点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