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插嘴”即不合适宜地参与谈话(《现代汉语词典》)。“学生插嘴”是学生实现个性张扬的最佳途径,因为学生是在一种没有约束,没有负担的的教学情景中产生的“插嘴”。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插嘴,是小学生内心欲望的外在表现,是灵感的即时迸发,是智慧火花的展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插嘴现象,充分发掘插嘴的教学价值。
回放一:及时纠错得益于学生“插嘴”
“妈妈,今天老师也出错了,还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正上二年级的儿子下午放学后兴冲冲地也是自豪地对我说。
“真的吗?说说看!”出于好奇,我放下正在备课的笔,倾听着……
原来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儿子的数学老师杨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竹筐装蛋”的图,画面的意思是: 5筐鸡蛋,每筐7个,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当大部分孩子异口同声说“5×7=35”时,儿子却在老师已经进入下一题展示时大声说“错了”,这极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杨老师的注意,于时杨老师耐着性子又将课件回放到前一题。原来儿子的理由是:筐下面应该还有蛋,我们看到的7个只是筐里露出来的能数到的。杨老师即刻表扬了儿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并将“筐”改为了“盘”……
如果不是在“亲亲课堂”上,我想儿子的疑惑是很难被老师关注的。而在亲亲课堂里,孩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学生的插嘴,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把话语权交给了孩子。
回放二:灵动课堂的生成源于学生“插嘴”
今天,我的课堂研究内容是“商的变化规律”。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精心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情境:猴王将4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小猴子嫌少不愿意;猴王又改为将4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还是不太高兴;于是猴王又改为将400个桃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小猴子们终于笑了,猴王也笑了!
故事完毕,孩子们也笑了。我知道孩子们拥有与猴王一样的聪明智慧,对此并没有多加讲述,于是便进入了今天的课堂研究。按我的预设,我先出示三组算式:①8÷2、80÷2、800÷2 ②80÷2、80÷20、80÷40③ 14÷2、140÷20、1400÷200、2800÷400,让孩子们一一探索找寻规律,孩子们非常轻松地探寻到了这三组算式中所蕴藏的不同规律。然后再回放猴王分桃的故事,与规律③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刚好进行了印证。按我的预设全课非常顺利地进行到练习环节,安静的教室却传来小声窃语:小猴子应该用规律①让猴王分桃就对了!
说实话,备课时我还真没想过规律①、②与分桃故事的联系,迫于对学生的尊重,我将课件回放到分桃故事,让生A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小猴子要求猴子只数(即除数)不变,猴王分的桃(相当于被除数)越多,每只猴子分的桃不是越多吗?”我带头鼓起了掌!多么深动形象的“规律解析”呀!生A的这一发现又激活了我的思维,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试着用“分桃故事”去解说“规律②”,我正在寻思怎样结合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除非猴王动怒了,想惩罚小猴子,才会这样分吧!”我立即寻声,找到了生B,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天,猴王被小猴子的贪玩调皮激怒了,喝道:“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变成““8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猴群一阵躁动。猴王历声斥到:“再闹,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猴子”了!猴群静极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多么深动有趣的故事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故事来重现商的变化规律,应该胜于任何的练习巩固吧!假如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屑一顾,充耳不闻,只顾完成自己的既定教案,这将错失多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呀!教师一人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但在拥有足够话语权的亲亲课堂里,孩子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创新的火花随时可能绽放。我庆幸自己“高灵敏”的听力,让我和孩子们在课堂里共舞。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插嘴,才拥有了“生命亲在,创如朝阳”的亲亲课堂。
关注孩子不经意的插嘴,往往会收获意外的精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学生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常常令老师尴尬,难免会遭“白眼”、“训斥”。亲历了诸多教学实践,笔者对此另有一番看法。
1 学生“插嘴”是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2 学生“插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从而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3 学生“插嘴“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
当“学生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有效盘活?你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这样的课堂,师生共同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插嘴”, 亲近学生的需要 ,定能让“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
回放一:及时纠错得益于学生“插嘴”
“妈妈,今天老师也出错了,还是我第一个发现的!”正上二年级的儿子下午放学后兴冲冲地也是自豪地对我说。
“真的吗?说说看!”出于好奇,我放下正在备课的笔,倾听着……
原来在今天的数学课上,儿子的数学老师杨老师用课件展示了一幅“竹筐装蛋”的图,画面的意思是: 5筐鸡蛋,每筐7个,用乘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当大部分孩子异口同声说“5×7=35”时,儿子却在老师已经进入下一题展示时大声说“错了”,这极不“和谐”的声音引起了杨老师的注意,于时杨老师耐着性子又将课件回放到前一题。原来儿子的理由是:筐下面应该还有蛋,我们看到的7个只是筐里露出来的能数到的。杨老师即刻表扬了儿子善于观察、爱动脑筋,并将“筐”改为了“盘”……
如果不是在“亲亲课堂”上,我想儿子的疑惑是很难被老师关注的。而在亲亲课堂里,孩子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对于学生的插嘴,教师没有武断下结论,而是充分利用了这个资源,把话语权交给了孩子。
回放二:灵动课堂的生成源于学生“插嘴”
今天,我的课堂研究内容是“商的变化规律”。课前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我精心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情境:猴王将4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小猴子嫌少不愿意;猴王又改为将4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小猴还是不太高兴;于是猴王又改为将400个桃平均分给200只猴子,小猴子们终于笑了,猴王也笑了!
故事完毕,孩子们也笑了。我知道孩子们拥有与猴王一样的聪明智慧,对此并没有多加讲述,于是便进入了今天的课堂研究。按我的预设,我先出示三组算式:①8÷2、80÷2、800÷2 ②80÷2、80÷20、80÷40③ 14÷2、140÷20、1400÷200、2800÷400,让孩子们一一探索找寻规律,孩子们非常轻松地探寻到了这三组算式中所蕴藏的不同规律。然后再回放猴王分桃的故事,与规律③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刚好进行了印证。按我的预设全课非常顺利地进行到练习环节,安静的教室却传来小声窃语:小猴子应该用规律①让猴王分桃就对了!
说实话,备课时我还真没想过规律①、②与分桃故事的联系,迫于对学生的尊重,我将课件回放到分桃故事,让生A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小猴子要求猴子只数(即除数)不变,猴王分的桃(相当于被除数)越多,每只猴子分的桃不是越多吗?”我带头鼓起了掌!多么深动形象的“规律解析”呀!生A的这一发现又激活了我的思维,于是我又引导孩子试着用“分桃故事”去解说“规律②”,我正在寻思怎样结合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朵:“除非猴王动怒了,想惩罚小猴子,才会这样分吧!”我立即寻声,找到了生B,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一天,猴王被小猴子的贪玩调皮激怒了,喝道:“如果你们不听话,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2只猴子”变成““80个桃平均分给20只猴子”,猴群一阵躁动。猴王历声斥到:“再闹,我就把“80个桃平均分给40只猴子”了!猴群静极了……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多么深动有趣的故事呀!用孩子们乐于接受的故事来重现商的变化规律,应该胜于任何的练习巩固吧!假如教师对学生的插嘴不屑一顾,充耳不闻,只顾完成自己的既定教案,这将错失多好的课堂生成资源呀!教师一人的智慧是非常有限的,但在拥有足够话语权的亲亲课堂里,孩子们的思维是灵动的,创新的火花随时可能绽放。我庆幸自己“高灵敏”的听力,让我和孩子们在课堂里共舞。因为关注了学生的插嘴,才拥有了“生命亲在,创如朝阳”的亲亲课堂。
关注孩子不经意的插嘴,往往会收获意外的精彩!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插嘴”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学生插老师的嘴,当教师在讲解、引导或统一要求时,学生突然给你一句意想不到的话;学生插学生的嘴,当同学在提出一个问题或解决一个问题时,有的学生会无意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两种现象常常令老师尴尬,难免会遭“白眼”、“训斥”。亲历了诸多教学实践,笔者对此另有一番看法。
1 学生“插嘴”是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在宽松、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生插嘴”现象的产生是合情合理的、无可非议的,它不是“乱”,而是“活”,它是新课程条件下亲亲课堂的教学景观。
2 学生“插嘴”是张扬学生个性的最佳途径
它是学生的直觉、顿悟和灵感迸发,从而激发出来的创新思维。这种个性的张扬是真实的、积极的、有意义的。
3 学生“插嘴“是教师展示才华的真实平台
当“学生插嘴”富有挑战时,你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有效盘活?你如何进行教学的“二度设计”? 这样的课堂,师生共同进步,真正实现了教学相长。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插嘴”, 亲近学生的需要 ,定能让“插嘴”成为学习的资源,成为学生探究知识、发现规律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