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身份的确认

来源 :参花·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fa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棋王》最早被划入知青文学的范围,阿城此时也认为《棋王》是“另类知青小说”。但无论题材还是内容,《棋王》都有别于传统的知青文学。但在当时的文化背景下,“寻根”逐渐成为主流。《棋王》的批评界定逐渐向寻根文学靠拢,在多方力量的共同塑造下,与作者本人一起完成了“寻根”身份的确认。
  关键词:《棋王》 阿城 知青文学 寻根文学
  1984年12月,青年作家与评论家对话会议在杭州召开,会议的议题是《新世纪时期文学:回顾与预测》,主要的话题为“文化”。一般认为,杭州会议为寻根文学的酝酿。在该会议上,阿城所提出的“当代观念”和“民族的总体文化”打破了知青文学的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限制,强调小说创作应体现出时代性和民族文化内涵。
  1985年,苏丁、仲呈祥在《当代作家评论》发表了《〈棋王〉与道家美学》,为《棋王》纳入寻根文学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他们认为,《棋王》是对一味崇尚西方文学创作技巧的作家们的“一种有力的矫正和示范”。《棋王》的“中国风和中国做派”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复兴。[1]郭银星认为,《棋王》的出现,呼应了当时文学界刚刚自觉起来的“寻根”意识,反之也促成了寻根文学的发展。陈思和也在《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中提到,像阿城、韩少功、贾平凹、李杭育那种文化气息浓郁的作家,“与其说他们选择了文化,毋宁说是文化选择了他们。”[2]
  可以看出,批评的重心由知青文学的有关于特殊历史、特殊人群的经验写作范畴,转移到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寻根文学的批评价值体系。随着文化寻根意识的渗透,王一生的另类知青形象渐渐消失,符号化地转变为传统文化的象征。“吃”和“下棋”的故事也由知青上山下乡的回忆上升为传统文化对特殊历史时期的对抗。
  对《棋王》的界定由知青文学转向寻根文学,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首先从“寻根”产生的角度来说。“‘寻根’大体有两种意思:其一,指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精神;其二,指中华民族延续至今而又可能断裂的生命根基。这两种意思都可能有正反两方面的含义,正面的即肯定性价值,反面的即所谓民族劣根性。”《棋王》所表达的是对传统文化的肯定,韩少功的《爸爸爸》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寻根”的产生也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现代意识”的压力。“寻根”不过是为了使“现代意识”与中国的现实更密切结合而已。其次,80年代中期,文学的实践创新并不是很成功,寻根文学既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生存经验,同时又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现代意识”,转向寻根文学是很好的出路。最后,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国人绝大多数立足于“现代化”的立场,对中国的民族传统持批判态度,由此产生了一代青年反传统的社会情绪。民族的或传统的文化成为一个“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1984年和1985年,正是关于文化讨论最热烈的时候,寻根文学可以说是文学界对此的反应。《棋王》创作于1984年,出版于1985年,可以说是应运而生。[3]
  作品问世之后的文学评论走向,除了受客观的外界评价影响外,还受到作者自己主观的思想变化的影响,所以《棋王》的批评转向还有阿城主观层面的原因。阿城对《棋王》创作主旨解释是变化的。作品发表后不久,致仲呈祥的一封信中,阿城对作品的解读是注重知青经验新表达以及特殊历史时期经验的。但在1984年《一些话》中,将“吃”作为重点,原来主导的知青经验反而被放在了不重要的地位。1985年的《话不在多》中,阿城又将解读重心转移到文化上。阿城对作品的解读重心从知青经验转向“吃”的哲学,再转向传统文化,而且在一些创作谈中,阿城也不断提及文化的重要性,“不关联文化的文学,文字而已,社会学材料而已”。阿城不仅在文学创作中提倡传统文化,在生活中也是一副文化名人的样子。在当时诸多采访报道中,都可以找到对阿城生活细节的描写。阿城成功地塑造了自己“寻根作家”的形象,阿城本人和他的作品是相辅相成的。《棋王》寻根文学的身份和阿城寻根作家的身份确认,是同步进行的。
  《棋王》的批评界定由短暂的知青文学转向寻根文学,发生转变的客观原因是受时代的思想文化影响,批评界由知青式解读转变到寻根解读。主观上受到阿城本人自觉或不自觉的再解读,逐步深化其文化内涵。在时代大环境、批评家、作者三方面共同塑造下,通过批评重心的转移与作者形象的修改,《棋王》以及阿城“尋根”身份得以确认。
  参考文献:
  [1]苏丁,仲呈祥.《棋王》与道家美学[J].当代作家评论,1985(06).
  [2]陈思和.当代文学中的寻根意识[J].文学评论,1986(12).
  [3] 陈晓明.论《棋王》唯物论意义的阐释或“寻根”的歧义[J].文艺争鸣,2007(04).
  (作者简介:任雨菲,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思潮)
其他文献
那时候 红船很孤獨  像一片 飘摇的叶子  悄悄地 抖动出共和国的希望  那时候 井冈山很险峻  像一团 黑暗中的星火  默默地 燃烧着革命的信仰  那时候 长征很悲壮  像一条 崎岖蜿蜒的羊肠小路  慢慢地 迈出了雄关漫道  那时候 延安很艰苦  像一个 贫瘠的土窟  渐渐地 诞生了“三大法宝”  那时候 西柏坡很清醒  像一股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风  静静地 通过了“两个务必”的大考  那时候
期刊
摘要:《绝望主妇》作为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的美剧,也成功地吸引了我国相当一部分受众。其噱头般的私域题材、跌宕起伏的叙述、独特的编制模式往往是最吸引观众时刻关注剧情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绝望主妇》为例,来分析美剧的编剧模式在文化思想上的工业化输出,以及给我国影视剧创作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电视剧 编剧 《绝望主妇》  近年来,国外的电视剧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很高,美剧、韩剧、日剧尤其如此。
期刊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难忘的岁月,难忘的歌。每当听到这首歌,心中总是涌起一幕幕动人的情景,勾起我无限的回忆。  一九二一年,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她走过了多少个春秋夏冬,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又有多少名共产党人奋勇争先,前赴后继,到如今的一百周年里,开创了多少个可歌可泣的传奇……  是他们雄心勃勃,克服困难,铸造了我们现在的美好,是他们“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规划着未来的辉煌。  二
期刊
摘要:特级教师薛法根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在他质朴灵动的课堂中,我们能很鲜明地感受到他巧用课堂资源,激活生活经验——准确表达,突破惯性思维——精准表达,提供语言体验——丰富表达,提炼核心信息——唯美表达,为如何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言语品质给出了实实在在的答案。他的课例极具参考价值,也为广大语文教师进一步思考语用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关键词:课堂资源 言语品质 薛法根  2011年
期刊
雪,落在了我的梦里  小寒刚过,日子  走成白色  闪着耀眼的白,绝美而舞  落在我的梦里  放学后的孩子  就像我小时候,赤裸的小手  开着红色的花  棋盘山  几片落叶,在风中翻飞  寻觅梦的出口  这个冬天的寒冷  呼唤一场雪的  柔情……  大自然的眼光  正在描述冬天的风姿绰约  那一块巨石,深情地  仰望,夕阳西沉  江水沉静,在清寂里  越陷越深  华严塔亮起了灯光  我听见,崇仁寺
期刊
盛世赞歌  那年,口粮三百六  那月,牛耕田马拉车  那时,左手锄头右手镐头  等待春暖花开的季节  把温饱的梦种在心里  祈祷苍天施舍风调雨顺  那年那月那天大地无眠  那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  吹醒了大地的梦  告别了眼角结冰的冬季  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正在走向改革开放的深远  纵观民族复兴的豪迈  记忆翻天覆地的变化  书写四十年不懈的历程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  惠农政策把美
期刊
石头房  石头垒成的房  沉甸如书  青藤爬满  缠绕如蛇  在孤寂中守候  守候你来  血梅  在雪峰顶端抓一道血痕  像一朵血淋淋的梅  燃烧  山腰的绿被风吹碎了  黑织的网  春光渗漏  嘶吼一声  春一软就酥了  我仍酣睡不醒  街角  斑驳的黑  刺刺作响  镂刻的屋檐  化成鞋底留痕  街頭一角  仿佛人的内心  谷雨  城市笼在雨雾中  风撕扯闪电  窥视静默的黑  街道楼房树木 
期刊
纸上  我想写下很多很多的东西,  它们也许不那么令人感伤。  但我想把——  人走茶凉,痴人流浪,月照长廊,何处去往;  人世无常,险象暗藏,金戈铁马,刀影锋芒;  魑魅魍魉,幽魂未亡,白驹过隙,大梦一场;  盛如李唐,败转殷商,月明万里,何处春江;  谁言帝王,两鬓染霜,深宫人往,无人身旁;  佳人媚妆,妖冶脸庞,风起祸殃,卷祸心肠;  青山灞上,枯木新桑,荼蘼盛放,两处阴阳;  无尽狂妄,终
期刊
彼时,这是一个夏天,一个普通的夏天,但却是我们的“最后一个夏天”,也是所有准备高考的高三学子们的“最后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和太多的人说了再见,和太多的人见了最后一面,说了再见的,可能真的就再也不见,见了最后一面的,可能真的就是最后一面。  這个夏天,有笑有泪,有汗水有辛酸,有坦然有不舍。这个夏天的我们,一边忙着备战高考,一边又要珍惜每一天与同学相处的日子。这个夏天,我们百感交集,高考临近的紧张感
期刊
摘要:表演理论是民间文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在民间文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表演理论进行分析,并以《聊斋俚曲集》为例,探究如何采用表演理论进行民间文学分析,从中归纳表演理论对研究民间文学传承的启示。  关键词:表演理论 民间文学 聊斋俚曲  表演理论是由美国民俗学派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重要理论,是当代世界最富有影响力和活力的理论与方法之一。表演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后,受到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