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工柳(1916-2004),广东开平县人,著名版画家、油画家和美术教育家。20世纪30年代入杭州艺专,1955-1958年赴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系主任、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书记处书记、常任理事,多件作品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收藏。曾参加第二、三、四套人民币,中国革命博物馆和韶山纪念馆的设计。2003年被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
2004年10月22日,罗工柳走完了生年壮怀激烈、谢世从容留芳的漫漫人生。噩耗传来,与他交往、共话的回忆以及发自心底的思念在我心中阵阵涌动。
罗老之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他的成就,更在于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品格,在于他“丹心终不移,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于他勤奋、作为、奉献、求索的奋斗精神。
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的难以忘怀。我与罗老初识于1992年年底。那时欧美同学会准备在建会80周年前夕编印一部大型画册——《志在振兴中华·续集》,想请罗老为这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业绩的画册题字。出我意料的是,拨通罗老家的电话不久,一幅苍劲的狂草就送到会里,看到这款题字的学长都赞不绝口。“丹心终不移”这五个灼人心田的大字,饱含了千千万万个像罗老一样的老一辈留学人员对祖国的挚爱,对理想的解读和对事业的追求。
1997年春末,欧美同学会策划编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一书。我前往医院对罗老进行了专访。但采访多次被前来求字、求画或求印章者打断。然而一次次的停顿并没有影响罗老的情绪和谈锋,他的宽容含蓄和率真坦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访初稿完成后,我们成了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称谓由最初的罗工柳学长改为罗教授、罗老,而他对我的称呼则从燕朝女士、小李改为小李大姐。每当我与他联系时,电话的那一端很快就传来罗老特有的风趣的回应:“呦,是小李大姐呀!”
罗老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于抗战初期加入延安鲁艺。战争年代主要从事木刻和版画创作,代表作有《鲁迅像》、《李有才版画》、《小二黑结婚》等;建国初期,主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地道战》、《整风报告》等,这批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苏联留学归来,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注重中国油画的自身建设,《毛主席在井冈山》、《郁郁葱葱》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大家风范。
罗老对所做的一切有着既定的目标。每当谈及留学,罗老的眼中溢满幸福、怀念的深情。“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我39岁那年能顺利通过留学预备考试,被派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对学习中将遇到的困难,我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我的语言能力较差,但这并不让我沮丧,因为身边的年轻人都愿意帮助我。在学习油画技巧时,我记住了导师极具指导意义的话——油画中最重要的是颜色,要学会用颜色表现美”。罗老不仅记住了导师的话,更牢记了来苏联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重要的是把他们的东西真正学到手。正因为我抱定了这个信念,我的心一直很平静”。
心存组织的重托,情系报国的信念,留苏三年,罗老未回过一次国。他把进修学者每月发的900卢布的补贴全部用来购买画布和颜料,用来临摹、参观和从事与创作相关的事情。罗老通过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开阔了眼界;通过到各地游历,丰富了创作经历,活跃了艺术思维。
在列宁格勒参观列宁当年睡觉的地方时,罗老萌发了表现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回国后,他不顾旅途疲劳,步行上了井冈山。在茨坪,罗老重温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他说:“毛主席创造性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从这里的农民暴动开始,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井冈山令我感动至深,它让我明确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井冈山的斗争是了不起的革命历程。”井冈山归来不久,一幅反映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问世。罗老把中国画表现青山的点染画法融进了他的作品,毛主席坐在山坡上,手挟香烟的那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以及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程的自信,使整幅画面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时至今日仍不失一幅传颂古今的力作。
罗老对自己的留学经历有过这样的概括:“在留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色彩造型,最惬意的是临摹了大量的世界名画,这是我留苏的一项成果。”回国不久,罗老留学成果的一百多幅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美术界的轰动,成为介绍新艺术、传播先进文化的生动题材。
中苏关系破裂后,因苏联专家撤离,组织上安排罗老主持教学工作。对于组织的决定,对于接受教学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任务,罗老是这样认识的:“如果我没去苏联留学,这项任务不会交给我,就是交给我,我也不会接受。当时的情景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值得庆幸的是,我这只猴子很卖力气。”
传道、授业、解惑,罗老在教学的岗位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此同时,三年的教学工作也使他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面对学生的问题,罗老常进行深层次和理性的思考。他提醒自己努力自学,求知创新,以便给予学生更多。“我坚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读书、不研究、不思索就完不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想,许许多多当年留学归来的人恐怕都有着和我一样的体会”。
在教学中,罗老没有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他依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讲授不同的内容。他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将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中国的东西。他告诫学生:“要学以致用。第一,要把国外好的东西学到手,但学到手只算学到了一半;第二,必须将其变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反映时代变化的,这样才算真正学到手。”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罗老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在国内外油画界颇具影响力的油画艺术家迅速成长起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实践丰富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毕业生中的许多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站住了脚,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求变、创新,是罗老的艺术观。善始善终,多经历、多汲取、多投入、多体验,是罗老对教研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艺术实践中,罗老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的方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我认为不是什么都能画的,但有些东西是我无论如何要画的”。“还在苏联进修时,我就开始思考东西方传统的融合与沟通,思考如何在中国油画中实现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等问题”。面对一系列新课题,他求新、求异、求变,并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对上述问题的突破,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不断走向成熟。
笑面人生,是罗老的生死观。古人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文革”结束后,罗老因胆石症、直肠癌和肾癌动过三次大手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次手术过后,他总是风趣地向我们谈起他这一次与病痛斗争的体会。面对疾病、面对磨难,罗老始终采取“我们不能因为怕死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怕失败就放弃”的态度。
就是在养病期间,罗老也毫不懈怠。尤其是在晚年,借练习书法来调理气息,抒发情感和捕捉闪现的灵感。尤其是对狂草的研习,形成了运笔狂放的独特风格,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狂草书法大家。这一切的一切,反映出他追求艺术真谛不懈奋斗的精神。
丰富的革命阅历,引发了罗老的创作情感;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生命常青。步入高龄期,罗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1983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将敦煌壁画中自由的造型、飞舞的用笔、飘逸的线条和大胆的构思引入油画,实现了对油画艺术的再次创新。
罗老之所以能成为多门艺术的集大成者,能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于他坚持对绘画、书法、浮雕等进行综合性创新的尝试,在于他不断的汲取和探索。1993年和1997年,他先后在北京国际艺苑和炎黄艺术馆展示个人作品,好评如潮。对此,有人这样评述:进入80年代,其作品展出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其不断创新的热忱将追求提升到新的境界,其在多方面炉火纯青的造诣让整个艺术界叹为观止。
像白云眷恋山坳,像清泉向往海洋,罗老曾不止一次地提起那些在革命道路上对他有着积极影响的人物,不止一次地讲述他以表现中国革命为主题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向往的是祖国的召唤,情系的是祖国的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引导我们前仆后继地跟着党;国家的培养,人民的信任让我涌泉相报;思索使我成为事业上的有心人”。“一系列作品相继脱稿……唯有我心存的对中国革命的敬意,是我此生无法笔尽的”。是的,罗老将自己的灵魂和精力融进笔端,实现了装点祖国、表现革命的目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逐一翻看罗老的《罗工柳油画选》中饱含激情的画页,展开他的题字“爱心” 二字,凝视着建国以来的几套人民币,细品《霜叶红于二月花》(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而作)中那跳动的亮色……罗老作为革命者、艺术大师的形象就像一簇簇火红的木棉花,烘托着那些不朽的力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与罗老近距离地接触,使我感受良多。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学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良师益友,更是当代留学人员学习、景仰的楷模。
2004年10月22日,罗工柳走完了生年壮怀激烈、谢世从容留芳的漫漫人生。噩耗传来,与他交往、共话的回忆以及发自心底的思念在我心中阵阵涌动。
罗老之所以深受人们的爱戴和敬重,不仅是因为他的名气、他的成就,更在于他“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品格,在于他“丹心终不移,理想高于天”的信念,在于他勤奋、作为、奉献、求索的奋斗精神。
人的一生可以有许多的难以忘怀。我与罗老初识于1992年年底。那时欧美同学会准备在建会80周年前夕编印一部大型画册——《志在振兴中华·续集》,想请罗老为这本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留学人员业绩的画册题字。出我意料的是,拨通罗老家的电话不久,一幅苍劲的狂草就送到会里,看到这款题字的学长都赞不绝口。“丹心终不移”这五个灼人心田的大字,饱含了千千万万个像罗老一样的老一辈留学人员对祖国的挚爱,对理想的解读和对事业的追求。
1997年春末,欧美同学会策划编印《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忆留苏岁月》一书。我前往医院对罗老进行了专访。但采访多次被前来求字、求画或求印章者打断。然而一次次的停顿并没有影响罗老的情绪和谈锋,他的宽容含蓄和率真坦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专访初稿完成后,我们成了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对他的称谓由最初的罗工柳学长改为罗教授、罗老,而他对我的称呼则从燕朝女士、小李改为小李大姐。每当我与他联系时,电话的那一端很快就传来罗老特有的风趣的回应:“呦,是小李大姐呀!”
罗老青年时代就投身革命,于抗战初期加入延安鲁艺。战争年代主要从事木刻和版画创作,代表作有《鲁迅像》、《李有才版画》、《小二黑结婚》等;建国初期,主要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代表作有《地道战》、《整风报告》等,这批画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革命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苏联留学归来,积极投身新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注重中国油画的自身建设,《毛主席在井冈山》、《郁郁葱葱》等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相继问世,逐渐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大家风范。
罗老对所做的一切有着既定的目标。每当谈及留学,罗老的眼中溢满幸福、怀念的深情。“我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在我39岁那年能顺利通过留学预备考试,被派往苏联列宾美术学院进修。对学习中将遇到的困难,我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虽然我的语言能力较差,但这并不让我沮丧,因为身边的年轻人都愿意帮助我。在学习油画技巧时,我记住了导师极具指导意义的话——油画中最重要的是颜色,要学会用颜色表现美”。罗老不仅记住了导师的话,更牢记了来苏联学习的目的和任务。“我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最重要的是把他们的东西真正学到手。正因为我抱定了这个信念,我的心一直很平静”。
心存组织的重托,情系报国的信念,留苏三年,罗老未回过一次国。他把进修学者每月发的900卢布的补贴全部用来购买画布和颜料,用来临摹、参观和从事与创作相关的事情。罗老通过参观不同类型的博物馆,开阔了眼界;通过到各地游历,丰富了创作经历,活跃了艺术思维。
在列宁格勒参观列宁当年睡觉的地方时,罗老萌发了表现中国革命的强烈愿望。回国后,他不顾旅途疲劳,步行上了井冈山。在茨坪,罗老重温了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思想。他说:“毛主席创造性地总结了历史经验,从这里的农民暴动开始,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井冈山令我感动至深,它让我明确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用枪杆子打出来的,井冈山的斗争是了不起的革命历程。”井冈山归来不久,一幅反映井冈山时期毛主席光辉形象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在井冈山》问世。罗老把中国画表现青山的点染画法融进了他的作品,毛主席坐在山坡上,手挟香烟的那种“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以及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前程的自信,使整幅画面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时至今日仍不失一幅传颂古今的力作。
罗老对自己的留学经历有过这样的概括:“在留学期间,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用色彩造型,最惬意的是临摹了大量的世界名画,这是我留苏的一项成果。”回国不久,罗老留学成果的一百多幅作品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引起美术界的轰动,成为介绍新艺术、传播先进文化的生动题材。
中苏关系破裂后,因苏联专家撤离,组织上安排罗老主持教学工作。对于组织的决定,对于接受教学这一具有开拓性意义的任务,罗老是这样认识的:“如果我没去苏联留学,这项任务不会交给我,就是交给我,我也不会接受。当时的情景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值得庆幸的是,我这只猴子很卖力气。”
传道、授业、解惑,罗老在教学的岗位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与此同时,三年的教学工作也使他受益匪浅,收获颇丰。面对学生的问题,罗老常进行深层次和理性的思考。他提醒自己努力自学,求知创新,以便给予学生更多。“我坚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一切传授给他们,希望他们成长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我深刻地体会到,不读书、不研究、不思索就完不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我想,许许多多当年留学归来的人恐怕都有着和我一样的体会”。
在教学中,罗老没有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采取因人而异的施教方法。他依据每位学生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教学计划,讲授不同的内容。他训练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将书本的东西变为自己的东西,变为中国的东西。他告诫学生:“要学以致用。第一,要把国外好的东西学到手,但学到手只算学到了一半;第二,必须将其变为具有中国特色,能够反映时代变化的,这样才算真正学到手。”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在罗老的精心培育下,一大批在国内外油画界颇具影响力的油画艺术家迅速成长起来。“是时代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是实践丰富了我的教学方法和学术观点”。“毕业生中的许多人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站住了脚,我为他们感到骄傲”。
求变、创新,是罗老的艺术观。善始善终,多经历、多汲取、多投入、多体验,是罗老对教研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在艺术实践中,罗老对“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的方针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大胆的创新。“我认为不是什么都能画的,但有些东西是我无论如何要画的”。“还在苏联进修时,我就开始思考东西方传统的融合与沟通,思考如何在中国油画中实现写意与写实的结合等问题”。面对一系列新课题,他求新、求异、求变,并发表了一些颇具影响力的文章。对上述问题的突破,也使他的艺术风格不断走向成熟。
笑面人生,是罗老的生死观。古人云:人生如寄,多忧何为?“文革”结束后,罗老因胆石症、直肠癌和肾癌动过三次大手术,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每次手术过后,他总是风趣地向我们谈起他这一次与病痛斗争的体会。面对疾病、面对磨难,罗老始终采取“我们不能因为怕死就什么都不做,不能因为怕失败就放弃”的态度。
就是在养病期间,罗老也毫不懈怠。尤其是在晚年,借练习书法来调理气息,抒发情感和捕捉闪现的灵感。尤其是对狂草的研习,形成了运笔狂放的独特风格,使其当之无愧地成为当代狂草书法大家。这一切的一切,反映出他追求艺术真谛不懈奋斗的精神。
丰富的革命阅历,引发了罗老的创作情感;长期的艺术实践,使他的艺术生命常青。步入高龄期,罗老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激情。1983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展,将敦煌壁画中自由的造型、飞舞的用笔、飘逸的线条和大胆的构思引入油画,实现了对油画艺术的再次创新。
罗老之所以能成为多门艺术的集大成者,能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在于他坚持对绘画、书法、浮雕等进行综合性创新的尝试,在于他不断的汲取和探索。1993年和1997年,他先后在北京国际艺苑和炎黄艺术馆展示个人作品,好评如潮。对此,有人这样评述:进入80年代,其作品展出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他的青年时代,其不断创新的热忱将追求提升到新的境界,其在多方面炉火纯青的造诣让整个艺术界叹为观止。
像白云眷恋山坳,像清泉向往海洋,罗老曾不止一次地提起那些在革命道路上对他有着积极影响的人物,不止一次地讲述他以表现中国革命为主题的作品的创作过程。“我们这一代人向往的是祖国的召唤,情系的是祖国的需要。坚定的政治信念,引导我们前仆后继地跟着党;国家的培养,人民的信任让我涌泉相报;思索使我成为事业上的有心人”。“一系列作品相继脱稿……唯有我心存的对中国革命的敬意,是我此生无法笔尽的”。是的,罗老将自己的灵魂和精力融进笔端,实现了装点祖国、表现革命的目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逐一翻看罗老的《罗工柳油画选》中饱含激情的画页,展开他的题字“爱心” 二字,凝视着建国以来的几套人民币,细品《霜叶红于二月花》(2001年,为庆祝建党80周年而作)中那跳动的亮色……罗老作为革命者、艺术大师的形象就像一簇簇火红的木棉花,烘托着那些不朽的力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与罗老近距离地接触,使我感受良多。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学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良师益友,更是当代留学人员学习、景仰的楷模。